金融投资学通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货币照进现实

货币的“三六九等”

现实中,各个国家都对货币划分了不同的层次。中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同样是以货币的流动性为标准的,主要划分为3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

其中,其他存款是指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

从持有者的角度来讲,构成各个层次的货币的内容都是资产。但并不是所有的资产都可被纳入货币之列,房地产、车船、工厂设备等实物资产都没有被纳入货币范畴。股票、企业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也没有被统计为货币。

为什么同样是资产,有的被纳入货币统计的范围,其他则没有呢?

这是因为不同的资产具有不同的流动性。所谓流动性,就是指将一项资产转换为现金而不受损失的能力。资产的流动性越髙,货币性就越强;反之,流动性越低,货币性也就越弱。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流动性最髙,可以直接用现金和活期存款购买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所以统计上它们是货币。构成M2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的流动性较低,它们不能直接用作交换的媒介,所以它们只是准货币。

货币供给并非央行的独奏

我们常常说,央行垄断了货币发行。这大抵是没错的。但这是否意味着,货币供给就是央行的独唱音乐会呢?

其实不是这样。货币供给过程是一个合唱团的演出,所有家庭、企业和银行等都是这个合唱团中的重要成员。而且,商业银行、企业和家庭在其中的唱词实际上远多于央行。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央行是货币供给的领唱,不如说它是合唱团的指挥更恰当。

为什么这样说呢?看看货币供给这个合唱团是怎么表演的吧。

假设央行觉得,现在经济需要刺激,于是,它就增加货币。其通常方式,并不是直接开动印钞机,现在还有多少人随身带着大量现金去购物呢?它增加货币供给的方式之一,就是向商业银行(比如工商银行)提供一笔贷款,比如100亿元。工商银行从央行那里得到这笔贷款,当然不是跑到北京成方街32号去用运钞车拉走100亿元现金,只不过体现为它在央行那里多了100亿元存款,当然,同时也等额地增加了它对央行的欠款(负债)。这时,工商银行在央行这里的100亿元存款,就叫基础货币。

为什么叫基础货币呢?这不仅因为有了这100亿元,工商银行就可以进一步向企业发放贷款了,还因为它可像变魔术一样,创造出多倍的存款来。比如,它向一家超级企业甲放款100亿元。甲不会将得到的贷款取现金,而是把它存在银行账户上,在需要采购原料、支付工资时,直接转账就可以了。这正是现代货币供给的一个核心环节。

假如说,甲的账户在另一家叫“存吧”的银行。“存吧”就有了100亿元(活期)存款。这恰恰是我们前面讲的M1的构成部分。“存吧”吸收了这笔存款,它又可以向其他企业或个人提供贷款了。但它并不能把这100亿元全部贷出去。它可以放出去多少,首先取决于借款需求,若借款需求不足,它能放出去的自然就少。另外还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约束,也就是,央行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把存款的一部分存到它那里去。缴纳的准备金额与存款之间的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存吧”就要存10亿元到央行去,只能剩下90亿元用于贷款。若它全部放出去了,就又会通过贷款创造另外90亿元的存款。依次类推,往复不已。

因此,若把货币供给过程比喻成合唱团的演出,那央行实际上是指挥,指挥棒就是“央行贷款”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企业和个人在不同的声部发挥着各自所长。当然,这个演出,并非场场都赢得掌声和喝彩,演砸了而陷入混乱的场面,也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