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者与救火者:央行
央行的名称,在不同国家有很大差异。我国的央行叫“中国人民银行”。单就名称来判断某家金融机构是不是中央银行,很可能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日本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分别是日本和英国的央行;我国的“中国银行”则是向企业和老百姓提供服务的商业银行,不是央行;类似地,“美国银行”也不是美国的央行,美国的央行叫“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就是我们常常从媒体上看到的“美联储”。
央行是享有崇高地位的特殊金融机构。为了弄清央行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央行简史。
央行鼻祖:英格兰银行
同其他现代金融组织一样,央行也源于欧洲。1609年,为了解决荷兰多种货币流通带来的麻烦,阿姆斯特丹成立了威瑟尔银行。那时,荷兰至少有14种铸币厂铸造的不同货币,还有众多外国货币。威瑟尔银行让商人开设一个标准货币的账户,通过支票和直接转账来交易。商人甲要付款给乙,只需要从其账户扣款并记入乙账户就可以了,就这样,商业交易就不再需要携带沉重的货币。该银行的存款与贵金属、货币储备的比率接近100%,不太可能发生挤兑,尽管这可确保其流动性和安全,但它无法创造信贷和新的购买力。
1656年,斯德哥尔摩成立了瑞典央行。它创造性地引入了“部分准备金制”,因为存款者不太可能同时去取款,银行便以小部分资金留在瑞典央行充当准备金,剩下的资金则用于贷款和创造信用。
不过,通常认为,英格兰银行才是世界上第一家央行。它成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英国王室的财政困境并提供资金。在它之前,英国王室想方设法向伦敦城里的富人、贵族和封建主借钱。当时,王室有金库造币局,富人会把金银存放在那里。但王室也不讲信用,曾拒绝兑付人们存在那里的金币。英法战争爆发后,英国为了筹集战争经费,不得不公开发行债券,承诺支付利息,且持有者可用它来纳税。然而,英国王室屡次爽约。“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王室违约了,再要发债,谁还会购买呢?结果,王室筹资便遇到了大问题。
在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之后,伦敦金融业一直在缓慢发展。到了17世纪末,以苏格兰人皮特森为代表的商人就谋划着,在英格兰成立一家与威瑟尔银行类似的银行。英国政府正为财务困境焦头烂额,这为王室和商人的合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商人提出,希望成立一家银行为政府筹款,而不是直接购买政府债券为王室融资。在财务困顿之下,英国政府不得不妥协,议会批准于1694年建立英格兰银行,授予该行特许权,允许它成为股份公司,但前提是,得给政府提供长期贷款!
可见,建立英格兰银行的主要目的是协助政府融资。为了便于给政府垫款,英格兰银行成立之初,就取得不超过资本总额的钞票发行权,到1833年,它取得了钞票无限法偿的资格。在经历多次经济危机后,它逐渐垄断了全国的货币发行权,至1928年成为英国唯一的发行银行。与此同时,它凭其日益提高的地位承担商业银行间债权债务关系的划拨冲销、票据交换的最后清偿等业务。在经济繁荣之时,接受商业银行的票据再贴现,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中,则充当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由此取得了商业银行的信任,并最终确立了“银行的银行”的地位。随着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格兰银行又逐渐创造了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以对宏观经济加以干预,成为近代央行的样板。
危机催生的美联储
虽然英格兰银行被认为是成立最早的央行,但现在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央行非美联储莫属了。没有哪个国家的央行能像美联储那样,一举一动,都能够让全球金融市场、全球投资者和分析师那样崩紧神经,抑或是兴奋不已,抑或是得到安抚。
但美国央行的建立真可谓一波三折。直到1913年,美国才建立美联储。这是不是意味着,在此之前,美国就真的没有金融机构发挥类似央行的作用呢?
实际上,根据伯南克的《行动的勇气》,美国最早的、事实上的央行是于1782年成立的私营性质的北美银行,不过,到1791年它就不复存在了。接替它的是汉密尔顿力排众议于1791年创立的“第一国民银行”,总部设在费城,在纽约和东海岸主要城市都设有分支机构,经营期限为20年,但它的经营期限到期后,国会并没有给它续期,也就寿终正寝了。接替它的是第二国民银行(1816—1836年),给它的经营期限同样是20年。后来,虽然国会给它续了期,但时任美国总统杰克逊对银行很痛恨,认为:“银行业对自由的危险性比敌人还要大。”他毫不留情地否决了国会的议案,以至于美国从1836年开始,便陷入了长达数十年没有央行的境地。
没有央行并不意味着没有危机。金融乃至经济危机总是时不时地来到资本主义大地。19世纪和20世纪初,美国几乎每20年发生一次银行恐慌,乃至资本主义总是“垂死的”。1907年10月,纽约第三大信托投资公司可尼克波克破产,掀起了一场席卷美国的金融海啸。存款者纷纷到银行挤兑,金融恐慌也使银行间失去了所有信任,相互的借贷完全冻结,股市暴跌,经济陷入不可自拔的危机。
由于没有央行,面对金融危机,美国束手无策。当时,具有传奇色彩的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就是华尔街的金融教父,他敏锐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召集大金融机构,要求一起拿钱帮助遭到挤兑的银行,以终结危机。为阻止金融恐慌,提供流动性支持,这些金融机构正扮演了现代央行的角色。
1908年,美国成立了一个货币委员会,调查1907年危机的原因。其结论是,“恐慌的责任在于我们的货币体系,……我们用现代的银行信贷制度做生意,但我们未能采取有效手段将银行信贷转化为现金从而及时补充这一机制”。因此,在市场压力大的时候,需要有央行来提供流动性。于是,议员奥尔德里奇在1912年建议美国设立一个央行。约翰·洛克菲勒、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等一致认为,需要一个联邦银行体系,在经济面临压力之时,为私人银行提供流动性。
因此,这场危机让一直崇尚自由竞争的美国警醒,为了防止危机,必须建立央行!
后来,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创建了一个政府和私人混合控制的央行体系,在华盛顿创建一个由7名成员组成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同时,在12个联邦储备区分别设置一个由私人银行拥有的联邦储备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它不为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服务。正是1907年恐慌,促成美联储在1913年的诞生。可见,美联储成立的初衷与英格兰银行相去甚远,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是为了解决王室的财政困境,而美联储则是为了金融稳定和应对恐慌。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的央行可追溯至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银行,它在那时承担部分央行的职能。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设立了央行,由宋子文任行长;1926年北伐军又在武汉成立了央行。但这两个央行存在的时间都很短,也并没有真正行使央行的职能。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便在上海成立了央行,宋子文任总裁。宋子文在开业典礼上说,该行为统一国家的币制和全国的金库,调剂国内金融,它享有经理国库、发行兑换券、铸造和发行国币、经营国外公债等特权。足见其地位之超然。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并不断取得军事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决定将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组建成中国人民银行,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便在石家庄成立了。它在成立之时,就发行了人民币,并把它作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统一流通的货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本存在的金融机构都被撤销了,只保留了中国人民银行,由它统一管理国家金融和对国营企业的一切信贷,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之初。后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及其他商业银行陆续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便开始向现代央行华丽转身,专司央行的职责,享有商业银行不具有的特殊地位。
央行的特权与责任
从几家央行的成立过程中,我们已然看出它在经济与金融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任何一个国家,央行都具有特殊的超然地位。
首先,央行最大的特权是,它享有垄断的“货币”发行权,是独一无二的印钞者。当然,也有少数的例外,比如,中国香港,发行港币的银行就有中国银行、汇丰和渣打。
由于央行具有印钞权,它就控制着货币供给的总闸门。它发行货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给商业银行提供一笔贷款,商业银行得到这笔新贷款后,又可向工商企业和个人放贷。第二种是从其他金融机构那里购买资产,这通常叫“公开市场操作”。比如,它从某商业银行那里购买100亿元国债,那它就要把100亿元的资金支付给某商业银行,某商业银行得到这笔资金后,同样可以向企业和个人放贷。就这样,最初由央行提供的贷款或从商业银行那里购买资产,经由商业银行的贷款,便奔流到经济与金融的各个角落里去了。
其次,央行是“政府的银行”,代表政府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这是国家赋予央行的基本职责。
货币政策承担着多重目标,比如,它要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胀,创造更多的就业等。在国际上,无论是美联储还是欧洲央行,它们每一次有关货币政策的决策都会牵动金融市场的神经,宽松时让市场情绪兴奋奔放,紧缩时又让市场压抑低落。在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同样承担着多重目标,既要促进增长,也要促进就业。因此,每当经济有下行之虞时,就要扩大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反之,若出现了通胀迹象,老百姓辛苦挣来的钱可能要“变毛”了,不值钱了,此时它就会紧缩货币、提高利率。央行前行长周小川曾说过,货币政策就是要防止老百姓的钱“毛”了。更夸张的是,曾经有一幅漫画描述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一天深夜,他像做了噩梦一样,突然从床头坐起来,说:“夫人,看看床底下有没有通胀苗头。”他夫人说:“怎么回事?”格林斯潘说:“有的话,快点帮我把它踩下去,灭了它!”
央行有诸多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比如,它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或其他资产,就会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它对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林林总总的贷款,现已成为我国央行经常性的政策工具了。你可能经常在媒体上看到“MLF”和“SLF”的简称,两者都是我国央行的重要政策工具。还有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商业银行将吸收的一部分存款,按央行的要求存在它那里,这部分存款是被冻结的,不是商业银行想用就能用的,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是收紧银根,降低准备金率的作用是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给。
最后,央行还充当消防员的角色,金融体系中哪个地方有火情,它就会赶到哪里,把火灾扑灭。
1873年,记者出身的英国经济学家、《经济学人》总编白芝浩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伦巴第街》。他给央行开出了一个经典处方:在发生金融危机时,央行应当慷慨提供贷款。这就是白芝浩原则。
现在,每当金融市场恐慌时,央行都会及时向市场上投放大量资金(也就是所说的流动性),央行就是急市场之所急,安抚和维护市场的信心。或许正因为这样,市场人士才亲切地称央行为“央妈”。
在恐慌中,人们担心金融机构会倒闭,自己的钱拿不回来,引起挤兑。即便有偿付能力的银行,也很少能够在持续不断的挤兑中幸存下来。此时,央行就有必要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向陷入困境的银行提供贷款,避免具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崩溃。若人们相信存款是安全的,恐慌就能够很快平抚。
在19世纪,英格兰银行多次成功地充当消防员,平息了一些金融恐慌。2015年中国股灾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就向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15000亿元左右的贷款用于救市。2007—2009年,美联储向陷入困境的一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了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的贷款和流动性援助。虽然危机本已很惨烈,但可以肯定的是,若没有央行救助,那一定是“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就像森林火灾,若不去扑灭或恰巧天降大雨,那整片森林都会毁于浓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