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可控核聚变
J委常委会议开完第五天,常州核物理实验室。林远正和一群物理学专家开座谈会。
林远本人作为一个土木狗,在物理学方面本来是拍马也赶不上这些业界大牛的,但奈何他有神器。
虽然接引跟林远也没有办法按照现有的物理学界理论去解释某些造物的原理,但考虑到林远是国W院钦点的总工程师,大家不得不去重新学习和接受林远的理论。
是的,在尝试了多次用现有物理理论去解释某些现象后,林远感觉自己快疯了。很多现象解释着解释着就解释不通了……。
怎么办?林远只能另起炉灶呗。
科学,其实并不代表真理,也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在解释宏观物体的运动轨迹方面确实很有意义,但是在微观领域就行不通了。将宇宙法则在宏观和微观上区分开来?这明显是一种降低智商的做法。
面对铁证如山的实验数据,经典力学解释不了的微观领域,理论创造者们为了自圆其说,又强行区分并创造了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引力等名词。
目前的科幻界,都认为将四大力统一,是个很难很难得事,其实这就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认知障碍罢了。为什么要定义四种力?为什么电磁力和引力不是同一种力?很多人说了,电磁力是带电物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引力是万有的,带电物体切割磁感线不能产生引力,所以电磁力和引力不是同一个东西。
多么强暴的逻辑啊,就好像说我用拳头揍你和用脚踢你,是不一样的,拳头打的你你只能怪拳头,不能怪脚。由于基础工业和实验条件的落后,导致很多现象和原理没有发现,所以只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得不说也是挺可悲的。
要实现所谓的大统一理论,就不能被固有的理论所辖制,只有具有推翻一切旧有理论的气魄,从实验和现象本质入手的建立更符合实际的全新理论,才有可能实现。否则就像让你用石头当燃料生火做饭一样,凿出花来都点不燃。
其实现有的很多理论都是连猜带蒙的模式制造出来的,因为实验数据太少,观测方式又低级,尚不足支撑新理论的形成,所以好不容易发现个别新现象后,只能通过不断的给旧理论打补丁来苟延残喘。
小说界不是有句话么?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这个讽刺确实很到位。反正你又没有办法去验证,大家都可以说,就算是错的,你还能反驳我不成?好吧,你提出你的观点要说服我,请你拿出实验证据。然后大家就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
不得不说,现有的量子力学就是批了个科学外壳的玄学,你自顾自的吹,我也勉勉强强的信,谁也不拆穿谁,大家一起装B一起嗨。
如果林远只是自己手搓神器,他才懒得管什么理论不理论的。管他黑猫白猫,抓得到耗子才是好猫。但很明显,他只有一个人,完成不了那么巨量的工作。
他必须将大部分的工作交给下面的人来完成,包括工业制造安装和计算设计,都需要大量脑子灵活的人。然而,不得不说,绝大多数脑子好使的人,读书都读得多,然后思想就又更僵化。
好几次,林远很想用锤子直接给这些院士们和博士研究生们的安全帽上来上几下,不过考虑到影响不好都忍住了。
林远:为什么这里还要用洛伦兹力公式啊?就算你要用电磁感应原理,那曲率修正公式呢?引力干涉公式呢?被你吃了?
博士研究生:额,漏了漏了,不好意思,我这就补上。
林远:哎,算了吧,你补上也没用,就算补上最后结果也不对,还差了波形修正。这玩意儿超纲了,数学组还没把公式总结出来呐。
林远深深的感觉到脑壳疼,给现有物理学打补丁实在是太难了。相比起来,建造一座凝聚态电浆制造厂反而容易了好多倍。
为了要教会专家们如何制造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林远也是费了老劲了。有了足够的材料,林远感觉自己手搓聚变反应堆都比教会这帮人更容易。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对粒子轨迹的预测问题。
要想做到核聚变反应的可控和安全持久,就得对聚变粒子的轨迹进行精准预测,这样才能使得粒子有效碰撞,而不是传统做法的靠大力出奇迹。是的,传统的裂变和聚变反应,都是靠大力出奇迹来发生的,也就是发射大量的粒子束撞击靶向粒子,然后就没了,就跟菜鸟打保龄球一样,靠概率来出成绩。
由于原子核实在太小,传统做法大多数用来轰击的原子核都是在彼此的电子云中擦肩而过,根本就碰不到一起,就算勉强碰到了一起,因为撞击角度的原因也不一定能撞满10分,这样的方式,别说是做到反应可控了,也就勉强用来当炸弹用。
怎么样才算可控?林远认为,至少要在启动前就能计算出其反应释放的准确能量吧。靠人品,靠概率,能算什么可控?又怎么算得上安全?
那么说如果不能准确预测粒子轨迹就造不出可控核聚变么?其实要求也没那么高。
通过另一组研究团队的成果,可以大大的提高粒子撞击的可控性。这组研究团队的目标就是,电磁波的波形测控。
这是个什么课题?相信很多人都挺懵逼的。电磁波还能有什么波形?你以为是心电图么?
说对了,还真就是跟心电图差不多。在以往比较低端的认知里,电磁波的波形无非就是正弦曲线罢了,有用的无非是频率和波长。然而,却很少有人去探索电磁波内潜藏的宝藏,波形。
电磁感应现象作为最容易操控和利用的现象之一,其实目前能被人类利用起来的只有很少很少一部分。但就算是电动机这种粗浅的运用方式,也造就了人类璀璨的现代文明。
要说的课题实在太多,作为小说而非教材,在这里只能大致的将原理简要说明。
首先,电磁波是存在波形的,在经典的铁粉-磁场的实验里,如果将铁粉换为更为微小的颗粒或者甚至就是铁原子级别的微粒,就可以将磁场的波形给充分显示出来。
相信很多看官已经明白了,通过磁场的作用,可以将铁原子整齐的排列成一圈一圈的。
而通过控制磁场的波形,可以调整铁原子队列的间距,就相当于军队出征前的整装列队一般。
通过这样列队后进行攻击靶向粒子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命中率,而且因为队列整齐,通过精心设计的波形,可以做到成整数倍的发生核反应,大大提高了核反应的效率。
更好玩儿的是,可以通过计算和总结不同电磁场交汇时的波形反应,可以规划出一条让原子自动相互撞击的行进路线。
当然,就算这样也无法100%确保能发生核反应,因为原子核相比原子实在太小了,稍微一点误差就能谬之千里,凭人为制造的电磁场还远达不到那种精度。那么其实还是可以靠一点大力出奇迹的,同一种波形的电磁场,强度越高,原子核延轨道行驶就越集中精确。
以凝聚态电浆为能源的超高强度磁场,给这个核反应率又增加了一道保险。虽然还是没有办法百分百,但是从概率学上来讲,也完全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了。
事实上,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如果现实也是这么单纯就好了。由于各种原因影响,粒子的运动轨迹总会于设计有些偏差,这些偏差有些可以接受,有些却超出了承受范围,所以需要不断的试错和总结经验,然后制定各种轨迹修正公式。
虽然林远对于这种打补丁的研究方式弃之以鼻,但暂时又没有时间和能力去创造新的理论和总结新的简要计算公式,就只能这么将将就就的先干着咯。
不过,虽然过程有点纠结,好歹功能达标的聚变反应堆也能造出来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