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新兴产业的研究现状
(一)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培育
国外学者Nina Shapiro(1986)对创新、新兴产业以及新兴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Van de Ven等(1989)采用变化积累理论,考察随着时间推移的新兴产业的形成以及单个企业在新兴产业形成过程中的作用。Steven Klepper和Elizabeth Graddy(1990)通过构建模型,研究了影响新兴产业早期演化的因素是如何在成熟时塑造其市场结构,并将新兴产业演化的经验规律加以推广。Toby Harfield(1999)阐明合作和竞争对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且市场竞争比政府激励政策对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更为重要。Vivekananda Mukherjee和Shyama V.Ramani(2009)从企业创造创新能力的独特性出发,探讨了新兴产业中研发合作的基本原理。Rajshree Agawal(2014)研究了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数量由多至少的变化过程。
国内学者任寿根(2004)基于新兴产业集群理论,对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行了详细分析。庄亚明等(2007)基于区域集聚的产业演化机理,探讨了在区域集中中的优势产业要素的整合,并通过产业化形成新兴产业的过程。关涛和张永岳(2007)认为新兴产业的形成是由于技术进步、分工深化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拉动。吴照云和余焕新(2008)对新兴产业市场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新兴产业的市场结构最终会走向寡头垄断市场。尹中升和孟祺(2011)对产业集聚和新兴产业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会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李晓华和曾昭睿(2019)以人工智能为例,分析了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演化的规律。
(二)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关系
学者对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互动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传统产业升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关系的影响因素几方面进行。周叔莲和裴叔乎(1984)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我国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薛虹和陆剑锋(2011)以江苏省启东市为例,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梁军和赵方圆(2016)实证分析了中国各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动关系的影响因素,其中城市化水平、产业集聚、研发经费投入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影响显著。吴言动和彭凯平(2018)认为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需要经过行业筛选、跨界融合和建立新业务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各个阶段传统产业升级的创新驱动机制。
(三)新兴产业的创新
国外学者Murphy和Edwards(2003)分析了创新链和技术链融合对新兴产业创新的影响。Raven(2005)分析了新兴产业的三种创新路径,即市场推动、政府引导以及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Norio Sawabe(2009)基于代理仿真模型,对创新网络在新兴产业中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Ray(2010)研究了新兴产业在资源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影响创新的要素(包括:企业家的领导力和远见);通过架构创新来满足用户对可负担性,功能性和可操作性需求的模块化设计;本地知识基础的开发和本地创新集群的创建。Yun(2012)以韩国大邱-庆北地区的新兴产业为例,研究了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状况。
国内学者段小华和曹效业(2010)建立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新兴产业的目标的达成程度、投入产出的收益以及创新收益进行了评价。陈芳和眭纪刚(2015)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分析了新兴产业内的协同创新过程会经历孕育-萌芽-成长三个阶段。王家宝(2019)基于破坏性创新理论,以网约车行业为例,认为新兴产业破坏式创新过程分为初始破坏、加速破坏、创新趋同和创新重塑。康鹏(2020)以云计算产业为例,对新兴产业中技术创新部门进行分类,对不同部门在新兴产业创新中的作用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