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定策分兵
御书房。
此时房间里待着五个人。
分别是皇上老朱和太子小朱,太监大总管李木、东宫太监总管张保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刘伯温。
老朱坐在案桌前,李木站在老朱身后眯着眼睛躬着腰。
小朱和刘伯温分别坐于一侧,张保站在小朱身后眯着眼睛躬着腰。
老朱颠了颠手中的信件率先说道:“伯温,标儿,咱刚刚收到北平传来的加急军情,说是元庭集结了十几万军队于大宁府,由元丞相脱火赤亲自带领,欲要攻打收回他们的元大都,此事你们怎么看呀”
军机大事决策前问刘伯温是老朱的习惯,但是此等军机大事问小朱却是头一次,从上一年的表现来看如今的老朱已经不再将小朱当成小孩儿看待了。
甘罗十二岁拜相的确厉害,但咱儿子十三岁有能力亲政也丝毫不差。
大宁府,立于北平东北方向数百里处,当然是在长城以外的地方,想来这也是元朝廷实际控制的最后一个地方了,其他的都是散装部落群此时还不值一提。
要是再往上面走,他们恐怕就要再次回到居无定所,住帐篷山洞的状态了。
只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艰难的环境往往能够造就强大的战士和团结的部落,往后失去一切的他们依旧凭着不畏生死的勇气和拼命乞活的精神,一度再次成为了大明强敌。
只不过那时候已经不叫元朝了,他们又回到了部落时代。
朱标没有说话,反正他知道这件事最后的结果是好的就没必要在横叉一脚免得多生事端,出现没必要的差池。
当然了,如有必要将胜利的果实再次扩大一些那也是乐意至极。
刘伯温思索片刻,开始缓缓分析道:“如今的元庭已经是土崩鱼烂分崩离析,他们的衰落已是大势所趋,仓促之下集结十几万人也难以回天挽日扳回大局”
“所以臣以为,可于汴梁北伐大军处抽出一支数万人的偏师回守北平即可,而徐达将军则继续西进收复关中之地”
老朱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心里不断权衡着得失。
而一旁的朱标则在心想,原来分兵的事情还是刘伯温率先提出来的吗。
刘伯温的计策想的很大胆,老朱拍板也拍的很大胆。
当然,朱标也在认真分析着,他们的所有判断和决策都不是大拍脑袋灵光一闪空想出来的,而是结合所有情报和符合逻辑的猜想推测出来的。
没有消息情报的实情预测,那就是空对空的胡思乱想没有任何意义。
就刘伯温的发言,说什么元庭如枯草朽木般一碰即碎,实际上也是综合了无数情报推测出来的,绝不是空穴来风满口胡言编造出来的。
所以他刘伯温所说的话,那就如同铁一般的事实。
“伯温言之有理”老朱点点头似乎也是这样想的,多年的默契让他们的很多想法都不谋而合,当然也仅仅只是军事上的决策。
老朱又转头看向小朱温声问道:“标儿,你有什么想法也说说看,也不用担心说错话就随便说说你的看法”
第一次接触军机大事,老朱还不忘宽慰小朱,显然对他予以厚望又细心袒护。
“是,父皇”
朱标当即正声道:“儿臣以为,如今元庭之颓势不弱于百年前之大宋”
“百年前,元庭蒙古人逼着最后的宋帝崖山跳海自尽,十万军民殉国”
“百年后,我汉人朝廷应当以牙还牙,逼着元帝葬身于山河之间”
“所以儿臣还认为,可派遣常遇春为将李文忠为副率领一支偏师回守北平,并且寻机反攻,兵锋直指大宁府,抓捕最后的元帝”
“哦?”
老朱听着开心的笑了,先不管小朱说得对不对吧,就只看他说话的神情和自信就感觉已然不差,更何况说的话还都很有道理呢。
于是老朱问道:“标儿,元庭毕竟是十几万军队,你为何就如此肯定常遇春那杀才领一支偏师就能够守得住呢,更何况反攻大宁府呢”
另一侧的刘伯温也眯着眼悄悄看向朱标,实际上在他的想法里,也是安排常遇春去最好最合适。
原因很简单,平原之上,猛就完事了,军队要猛首先是为将者要猛。
整个大明将军行列里,要论勇猛,常遇春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常十万可不是简简单单说着玩儿的,常遇春之勇猛,古今少有。
但是刘伯温自己是绝对不能提这一茬的,人选的问题皇上没有主动问,那么自己是不能率先说的,就算是皇上问起,那也得含糊其辞。
从刚才太子殿下的建议可以看出,即便是战事,太子也有独到见解,且一针见血,出鞘便致命。
如此看来,太子标不仅在治国政策上有诸多想法见解,于战事也丝毫不差,如此文治武功,未来成就难以想象,未来大明之鼎盛难以估量。
朱标答道:“父皇,如今的元庭军队已如惊弓之鸟,只要稍稍进入劣势便会树倒猢狲散”
“这十几万人本就是东拼西凑出来的,再加上时间又短任务又重,其组织调配一定杂乱无章”
“所以儿臣认为,常遇春将军只要第一炮能打响能打好能打出风采,后面的事不过就是满山抓羊罢了”
“哈哈哈!”
老朱当即开怀大笑,没想到一向正经的小朱竟然还能说出满山抓羊这样的话来,虽然不符合仁君素质,但是合咱口味。
“好,标儿说的很好”
老朱说完又看向刘伯温问道:“伯温呐,你认为太子之言能否可行呀”
刘伯温微笑拱手道:“太子之策远胜于臣,定计千里之外决胜万军从中,臣惭愧”
太子说出了自己不能说的话,既然太子都说出来了那当然是要支持,因为这本就是上佳选择。
“伯温你就不用过于谦虚了”
老朱连忙摆手道,但从他的嘴角和眉梢就可以看出此时他那是相当的高兴。
“标儿虽聪慧但必定年少,往后你还得多带带太子”
“臣无不从命”
老朱点点头,看向身后的李木正色道:“拟旨”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任常遇春为征北大将军,李文忠为征北副将军,调兵八万回守北平”
“另,自主寻求战机,反攻元军,攻占大宁,逼死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