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反对声【求收藏 推荐】
其实在陈和走后,会议室几乎没浪费什么时间,就由杜仲海和宋博文带头,联合写了一份申请书递交给相关部门。
很快得到了批示。
相关部门下发文件,让“星火”项目对接此事,杜仲海本来就是这个项目的一员,他直接与总工程师洪向前联系,只是把几个关键点说明一下。
洪向前立刻敏锐地感觉这套理论的重大意义,于是直接来到京都要面见陈和。
陈和被带到一间办公室内,进门后看到一个精神铄奕,年龄六七十岁的人正坐在办公桌前。
“您好,洪院士。”陈和问好。
“陈和是吧,来来坐下说。”洪向前笑容可掬。
两人交谈了一会,并不是学术上的问题,只是一些零碎的事。
最后洪向前问道:“陈和,你是怎么写出这套理论推导的?”
“我平时没事时就喜欢乱想,然后会写下,不懂的就查看一些资料。”陈和肯定不能说是脑海中出现一座科技馆,否则立刻就会被拉走解剖。
洪向前点点头笑了笑:“你的基础理论水平很扎实,我见你以往物理竞赛得过全国一等奖。”
说着把关于陈和信息的材料放在桌子上。
其实就在把陈和的可控核聚变理论上报后,早就把陈和的资料收集整理出来了。
“我比较喜欢这一类的学科。”陈和老实回答。
交谈令洪向前比较满意,在陈和走后,洪向前对杜仲海说道:“少年天才,我看咱们这几十年算白活了。”
杜仲海问:“你的意思是?”
“他的理论可行性非常高,我决定上报,然后组织全国相关的专家开一次表决会!”
洪向前语气很肯定。
杜仲海有些惊讶:“就这么着急,不再等等?”
洪向前起身走了几步,突然声音严肃起来:“老杜,不是急于求成,而是形式逼迫啊!”
“五年前,我们的事情忘了吗?”
杜仲海眼睛微红,他如何能忘!
这次事件,仿佛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科技工作者的心头。
他们只等积蓄力量爆发的那一刻!
可是前路何其曲折。
“目前ITER组织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扬言五到十年内可控核聚变技术必将实现。”
“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是下一次技术革命的基石,我们没有理由再敢放慢脚步。”
洪向前的声音悲愤,也充满无奈。
三天后。
某处大堂里,坐了将近三百人。
都是核能和材料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被召集而来,开一次关于可控核聚变新型项目的会议。
这是科技界多年来没有过大型会议,大家也都多少了解了这次会议的情况。
一个重大项目的启动,那是牵扯到数十上百亿,甚至上千亿资金的注入,以及无数人才的流向。
所有人都清楚这次会议决定了未来资源的倾斜。
会议由相关机构负责任朱振华主持,简单介绍了会议内容,然后由杜仲海和宋博文两人做了一次关于陈和那篇可控核聚变理论推导的演讲。
对于理论推导,众人都已经了解,没有多大疑问,只是会议进行到关键的一步,对于这个方案的可行性的实施时,现场出现了多种声音。
以洪向前、杜仲海、宋博文为首的是持赞同意见。
一小部分处于边缘的科技人员保持中立。
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提出了各种反对意见。
其中一派是以往围绕托卡马克装置的原有可控核聚变项目的人员。
反对理由很简单,他们许多人为了这个项目耗费多年心血,也花费了大量资源,可在这关键时刻重点发生倾斜,怎么也说不过去。
还有一派是以惯性约束装置作为主导体的人员。
他们本来就因为自己的项目不太被重视而耿耿于怀,而此刻竟然又出现一个新的项目,对于他们的自尊心,也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还有一派人数比较少,他们不看重资源倒向,而是对于一个高中生提出的理论持怀疑态度。
作为主持会议的朱振华,秉着言论自由的原则,看着会场上唇枪舌剑,也不好偏向于哪一方。
“刚才那位同志说的不错,拿一个高中生的理论开展项目,也太儿戏了!”
说话的是洪向前所负责项目中的人员,叫潘黄河,作为托卡马克装置的拥护者,他的反对声音最为强烈。
“可控核聚变的水有多深,他一个孩子能把握住吗?”
“爱因斯坦当年还是技术专利局的文员时才二十岁出头,可当他五篇论文一出,特别是相对论,谁还敢说他是毛头小子?”
杜仲海站出来反驳。
“拿一个高中生与百年不遇的天才做比较?”潘黄河语气带有讥讽。
“那可不见得,说不定这个高中生也是个天才!”杜仲海寸步不让。
话音刚落,会场响起零碎的轻笑声。
不用多想,这就是嘲笑,爱因斯坦是何许人也,拿高中生做比较简直太荒唐了。
会议一度陷入尴尬,这时又有人出来提出反对意见,内容含沙射影,大致意思是说杜仲海他们想钱想疯了,随便搞了一个理论就想骗去项目资金。
杜仲海和宋博文气得面脸涨紫,全身发抖。
朱振华一看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这群人让他们研究科学理论可以,但是人情世故都不见得比常人强到哪里。
“好了,大家的意见也都表达的差不多了,现在投票表决吧。”
杜仲海他们听朱振华这么说,心里咯噔一下,看现场气氛,投票的话肯定通过不了。
就在这时,一个秘书跑了进来,附在朱振华耳旁说了几句话。
朱振华连忙起身,向门口看去。
会场所有人员也被朱部长的举动吸引,顿时安静下来,也纷纷向门口看去。
片刻后,一个少女推着一个轮椅缓缓进来。
大家看清轮子上的人都纷纷起身,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朱振华连忙跑过去,扶着轮椅弯腰轻声说道:“聂老师,您来啦。”
轮椅上的老人头发花白,面庞削瘦,脸上的皱纹仿佛岁月刻下得痕迹一般,只是一双深邃的眼睛还不时闪烁着光彩。
随着老人的出现,现场所有人得心沉静下来。
这位老人名叫聂醒民,他可以说是华夏科技界的定海神针,泰山北斗般的人物。
华夏国这七十多年来,每次重大科技突破的背后都有他的身影,他被外国媒体誉为华夏国的常青树,是华夏国科技道路上的领路人。
聂醒民在国内科技界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现场开参加会议的人员有一部分都是他带出的学生,包括洪向前等许多业界大牛。
最近十年因为年龄原因,他逐渐退居幕后。
“小朱啊,本来我不想来,后来想想还是来吧,那篇理论推导我也看了。”
聂醒民说话的声音字正腔圆,丝毫不像是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
朱振华以前也是聂醒民的学生,只不过后来进入相关机构工作。
“聂老师,您能来就是我们的荣幸。”
朱振华接过轮椅,推向会堂的第一排。
会场许多人纷纷打招呼,“聂老师”、“聂老”、“聂院士”,各种称呼,此起彼伏。
在做了简单了解后,朱振华向他询问意见,这时会场所有人也都盯着他。
大家都知道,他的意见对结果的影响占比很大。
“遇到这种事情开会研究研究,多听听大家的意见也是比较好的,这样吧,给我两天时间,我会给出我的意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