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定居生活
大约1.2万年前,随着最近一次冰期之后的气候逐渐变暖,智人经历了一次剧烈转型。在世界各地,人们逐渐从游移状态转向定居生活方式,并开始在艺术、科学、写作和技术方面取得伟大成就。
黎凡特地区兴盛起来的纳图夫文化(Natufian culture,公元前13000 ~前9500年)的证据表明,某些地区向永久性定居的转变应早于农业的出现。纳图夫人虽然主要从事狩猎采集,却居住在固定的房屋里,通常是在干石地基上用灌木搭建而成。每个定居点有数百人,他们外出狩猎,采集本地的野生作物。但对当时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类而言,向农业生产转型才是促使他们走向定居的主要因素。
农业文明又被称为新石器革命,最早出现在肥沃新月地带,即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富饶谷地,到东地中海之滨,直至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附近,那里有着丰富多样的可驯化的动植物品种。亚洲东部和南部也在大约1万年前独立发展出了农业,并从这些不同地点迅速扩展到整个欧亚大陆。农业生产在这一广大区域的快速扩张得益于大陆的东西走向,使得植物、动物和技术能够在类似的纬度上传播,而不至于遭遇艰难的自然障碍。
与之相反,正如美国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其普利策奖获奖著作《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所述,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南北美洲的可驯化动植物品种就少得多,向农业生产转型也明显更晚。虽然中美洲和非洲某些地区较早发展出了农业,但其扩张速度更为缓慢,因为这些大陆的南北走向造成了不同区域在气候与土壤方面的重大差异。此外,撒哈拉沙漠与中美洲难以穿越的热带雨林也成为农业传播进程的天然屏障。
不管怎样,在数十万年极为缓慢的技术与社会变革之后,从狩猎采集部落向农业社会转型、从游移生活方式向定居生活方式转型的这一过程在几千年里就扩展至大部分人类群体。在新石器革命中,人类在全球驯化了品种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肥沃新月地带最早驯化了小麦、大麦、豌豆、鹰嘴豆、橄榄、无花果、枣椰树,以及绵羊、山羊、猪和鸽子;外高加索地区驯化了葡萄和石榴;中国培育出了稻米、水牛和吐丝蚕;东南亚驯化了鸭子;芝麻、茄子和瘤牛出自印度次大陆;高粱、咖啡和驴来自非洲;甘蔗和香蕉出于新几内亚;南北美洲大陆则是玉米、豆角、南瓜、番茄、火鸡、羊驼与美洲驼的故乡。
对我们的故事而言,核心在于农业社会因为显著的技术进步而受益,这种情况延续了数千年。与狩猎采集部落相比,农业社群的产出要高得多,支持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农业社群相比狩猎采集部落规模更大,装备更先进,在各个大陆兴盛起来,最终取代和融合了非农业人类群体。
与此同时,各个农业社群内部的贸易往来密度增加有利于解放个人,使之可以专门从事特定行业,如农民、陶艺师、织布工、工具制作人、商人或技工。日积月累之下,这带来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兴起,包括尤其重要的不从事食物生产而致力于知识创造的阶层。艺术、科学、写作与技术等领域的这些后续进步融汇在一起,预兆了文明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