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重八请我当皇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0章 暴怒

朱元璋连忙称赞他“我看江南的大学者,唯独你一人而已”。

桂彦良想当官属于是想当官,但是也有自知之明,清了清嗓子,回答说:“我不如宋濂、刘基。”

朱元璋冷笑:“我太了解这两人了。宋濂是个单纯的文人,而刘基为人严峻而心胸狭隘,他俩都不如你啊。”

然后饶有兴致地问,“宋国公,你觉得呢?”

韩林知道朱元璋说的意思,这是在警告自己不要和刘伯温过多来往了。

只好说,“陛下说的对。”

桂彦良还想争辩,但想了想朱元璋的威名,也就住嘴了。

虽然嘴上未说什么,但心里却认定,他在文坛上,的确不如宋濂和刘伯温。

而朱元璋说刘伯温心胸有点狭隘,他就不知道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他对刘伯温不太了解,但道听途说了很多。

在这些信息中,他丝毫没有感觉到刘伯温是个心胸狭隘的人。

朱元璋达到了目的,也看了桂彦良的稀奇。

就让两人离开。

朱元璋说刘伯温心胸狭隘,实际上就是刘伯温的耿直和刚硬。

只要是他心中认准的人和事,他都据理力争,从不给人留余地。

朱元璋还清晰地记得,当初所有人都说临濠是定都之地,可就他刘伯温冷冰冰地说,那地方啥都不是。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评价已经低到这种地步,让很多人震惊,要知道,刘伯温跟随他八年,指引了他八年,就像是养了个小孩子,用民间的说法,是一把屎一把尿把朱元璋拉扯到龙椅上去的。

这样一个对朱元璋一生都至关重要的人,得到的却是朱元璋一句“心胸狭隘”的评价,连韩林本人都大感吃惊。

桂彦良追上了韩林,有些不知所措问道,“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韩林看了看桂彦良,心想,这人真够实诚的,不懂就问,但是有些事,能问的吗?

再说桂彦良和自己也不熟啊,这属于是交浅言深了。

没好气地说:“别瞎打听,小心祸从口出!”

……

朱元璋登基以后,每天“昧爽临朝,日晏忘餐”,兢兢业业,勤奋理政。

“兵动二十余年,始得休息。天之有心于太平,亦已久矣,民之思治亦切矣”。

朱元璋原想,既然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民心思治,他依靠刚刚建立的一套政权机构和礼乐法律制度,运用宽猛适中的统治策略,很快便可稳定全国的形势,出现天下大治的局面。

然而,他所期盼的这种局面却迟迟没有出现。

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首先,是广大农民始终未曾停止对地主阶级的反抗斗争。

明朝建立后,尽管朱元璋把赋役的征派数额定得较低,但在当时经济凋敝的条件下,它对农民来说仍是一项十分沉重的负担。

就以民田的赋税而论,在陕西一带,不管土地是肥沃还是贫瘠,也不管是熟地还是新垦荒地,一律亩征一斗,当地的地方官员也承认,这是一项极为苛重的负担。

官田的田赋是地租与赋税合并征收的,其中地租部分虽然表面维持私租的原额,但由私租改为官租后,一切要由衙门吏胥经手,并且要送到指定的官仓交纳,农民的负担便大大加重了。

朱元璋又大力扶植地主经济。

元末农民战争过后,明朝地方官吏即根据“凡威取田宅者归业主”的原则,支持地主夺取农民直接凭借战争暴力耕占的土地。

如江苏宜兴地主强如心,在农民战争以后,即“复吾宅田”,重新夺回他们失去的土地财产。

浙江诸暨官宦的后裔赵淑,在东西吴交战期间携带田籍逃匿深山穷谷,田地大部分被他人耕占,战争结束后她“持田籍与辨,卒赖以完”,也把田地全部倒算回去。义乌地主王某,洪武初年在官府的支持下,几年时间就把被农民剥夺的产业又全部夺回,“积谷至数千斛”。

地主阶级的势力迅速得以发展,各地出现了不少“有田连数万亩”或“千亩之下至百十亩”的地主。

丹徒曹定占田“万亩有奇”,义乌巨室楼士祥家产无数,豢养食客多达几十人。

不少地主的服食居处已与公卿“无异”,他们“上足以持公府之柄,下足以钳小民之财”。

对皇亲国戚及勋臣宿将等一批新生贵族,朱元璋则赐给大量的田土和财富。

对皇亲国戚及勋臣宿将等一批新生贵族,朱元璋则赐给大量的田土和财富。

比如规定韩国公李善长食禄4000石,魏国公徐达5000石,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俱3000石。

除此之外,就连岁数大的富民,也赐给里士、社士、乡士的爵位,免其杂泛差役;败落的缙绅贫户,还可奏销豁免“税粮”。新旧地主的势力迅速膨胀。

但是,地主阶级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的胃口由于受到宋元以来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的刺激,变得更加膨胀,对财富的追求更加疯狂。奸顽豪富之家,用尽一切手段逃避皇朝的赋役,把负担转移到农民身上。

两浙的地主,经常把自己的田产假写在亲邻佃仆名下,叫作“铁脚诡寄”,久之相习成风,乡里欺骗州、县,州、县欺骗府,奸弊百出,称为“通天诡寄”。

所以很快事情就越发严重。

最近苏州府拖欠秋粮就达305800余石。

这让朱元璋暴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