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什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课堂之上》:入门——心理学的本质

如果一个人只凭外表就去评价别人是善良的还是丑陋的,那这个人从某种程度而言是肤浅的;而一门学科如果单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这样的理解也是极其片面的。比如,我经常看到有人把心理学打成“心里学”。你可能会有疑问,这怎么了呢?本来就是研究我们心里想什么,为何就不叫“心里学”呢?但这其实是错误的看法,这个“理”,也是物理学的理,归根结底,这是一门科学。一项有价值的心理学研究,需要严谨的实验设计,反复推敲假设,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才能与大家见面。所有心理学效应、理论都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

我们自己如何思考?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行为会有哪些变化?一个人的毕生发展会经历哪些问题?心理疾病为何产生,又如何治疗?这些都是心理学家在近几十年来一直追问、探讨的问题。心理学的作用,远远不止是毕业后用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这么简单。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你会知道,发的工资高不意味着高效率(over-justification effect);我们不自觉认为某事都是别人的错,而自己只是客观环境下的受害者,这些看法往往都是有些偏颇的。

而如果想真正回答心理学是什么,就需要对这一分支庞大的学科有一定了解,最后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到底什么是心理学的概念。而这十章的内容也是帮我建立心理学概念的基础,总之我这个本科生心理学入门学什么,这本书就讲什么。

欢迎你来到,课堂之上。

我曾在应用心理系的新生群里假装过新生,在群里或多或少能看到还未真正接触心理学的学生在图书馆里看《梦的解析》,认为上学前读读这本书能更好地跟上学校的内容。但事实是,那本书对于今天心理学的贡献少之又少,靠它了解心理学可能会误把弗洛伊德的理论当成心理学的全部。

这是十分糟糕的,大众不知道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创建的信息加工心理学打破了人工智能发展停滞的局面,也不知道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的裂脑研究推进了人们对言语、思维和意识与两个脑半球之间关系的认识,更不知道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结合心理学与经济学,对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所做出的决策会出现的种种偏差的研究。这些心理学教授都是诺贝尔奖获得主,今天我们在微信上发出的语音能快速地转换成文字,理解并应用左右脑在功能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银行专家根据投资者风险偏好来制定投资组合,都离不开他们所做出的贡献。

我们必须承认弗洛伊德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今天我们的研究都搭建在科学的原则上。而这一章的内容,将为你介绍什么是一个科学家应该具有的思维。先是理解科学家们只谈假设、不谈观点的科学思维和四个常用的心理学实验方法,随后介绍主流的心理学分支都有哪些。

1.1 假设⸺探究心理学的核心思想

当代心理学理论或者效应的提出,最开始都只是一个假设,再经过不断地验证。这也是为什么心理能被称之为科学的原因——具有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比如,我们想探究一个人每天对着自己说“加油,你是最棒的”这件事会不会对这个人造成积极的影响。单单凭借直觉回答有用是不够的,我们要先假设一个人每天对自己说积极向上的词汇会导致他的发展更好,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看看说一个月积极词汇后,这个人的成绩是否有所提高?身体是否更健康?是否更具有活力?可能有变化,但也可能没变化,最后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尊重结果。推翻了假设,那就是假设不成立;没推翻假设,我们也只能姑且先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假设是成立的。

普通人的思维观点是“我认为”“我觉得”,而科学家都是严谨的,如“本实验提出了一个假设”,我们来一起验证它,这里没有主观意见,也没有情绪,就是心平气和,冷静地探究这个问题。

一个假设提出之后,就可以被验证,如果到目前为止没有“反例”推翻这个假设,那也不意味着这个假设就是真理,只能说这个假设暂且成立。最经典的例子便是牛顿经典力学,在爱因斯坦之前,没有人发现关于牛顿定律的特例,但这依然不意味着牛顿的理论永远实用。近代心理学的研究,也都遵循这一思想准则。知道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假设,知道你的结果多大程度上能支持或反对你的假设。

每个人都有观点,而这些观点一旦遭受攻击,我们会本能地捍卫自己的观点,就如捍卫被攻击的自己一样。可一旦这样便没办法得到客观且准确的结论。而用假设思维来思考问题,就是心理学家的一大特点,在这里我们从不说自己发现了真理,我们只说,到目前为止,这个假设是依然成立的,依然没有被推翻。

1.2 心理学研究的4个方法:实验、相关、观察和荟萃分析

实验和相关是心理学领域应用最广的两个实验方法。比如我们想验证:“玩视频动作游戏的人,英语成绩更低。”在实验角度来说,玩视频游戏就是自变量(通常是我们认为能控制有或没有的因素),英语成绩的高低就是因变量(因为自变量的影响而变化的因素)。在这个基础上,一组人玩视频动作游戏,另一组人不玩,一段时间后,通过观察两组人的英语成绩来验证最初的假设。

在相关角度来说,实验人员会同时搜集参与实验人员玩视频动作游戏的时间和英语成绩,通过回归分析等统计手段判断是否存在相关性系数r(correlation coeffcient)大于零(即呈正相关)的情况来验证假设。再比如上文对自己说积极词语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统计同一群体里的两种信息,一组数据是这个人用积极词汇的频率,另一组是这个人的健康程度、学习表现等客观指标。观察这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也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方法。

另一种进行研究的方法是观察法,即观察受试者感兴趣的现象,通常用于质性研究。例如研究影响亲密关系的重要因素时,实验人员会观察和记录受试者的行为和感受。很难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或通过个案历史重建来间接观察。

通常这样的研究需要收集大量的案例才能够总结出一套规律,但问题是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荟萃分析(meta-analysis)弥补了这一缺点,例如有关亲密关系的实验研究,在不同性别、国家、年龄阶段,甚至来访者不同的性格特征上,都会在对亲密关系这一课题产生差异,荟萃分析在总结、反思前人相关的众多研究后,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出更准确、更有价值的分析结果。这也是为什么荟萃分析经常在学术分享和报告时出现的原因。

1.3 经典问题⸺先天与后天之争(Nature and Nurture Debate)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行为与人们思想活动的科学,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行为特征和心理活动,到底是由天生品质决定呢?还是由我们从出生开始之后到今天的经历所决定呢?这一争论是人们在探究心理学时最早关注的问题,今天看来,先天和后天的因素都会对个体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两方因素都要考虑进去。

英国的马特·里德利甚至专门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先天后天》,专门讨论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事实是,基因想要完全地展现,需要环境的支持,例如想长高必须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支撑,而后天的培养也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基因。

1.4 当代心理学的5个主要视角(perspective)

视角的英文准确来说是Perspective,这一词由词根spect=look at引申过来,其中per前缀在这里表示透过的意思,所以这一词可以理解为:透过……去看,意味着在特定的视角下观察就会有特定的观点和解释。对于当代心理学来说最重要的5个维度分别是生物视角、认识心理学视角、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主观主义。

强调生物学视角的心理学家会用神经元的活动和大脑内部结构来解释行为和认知过程。例如在进行记忆方面的研究时,会强调大脑中海马体这一部分的重要性。再比如,解释心理疾病成因方面,阿南德等人在2000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有躁郁症的人多巴胺分泌机制异常,当增加使用多巴胺的药物时,躁郁症发作的概率会提升。

认知心理学视角研究我们思考世界的认知过程。其倾向于将人脑比作计算机,我们将输入大脑里的信息,包括图形、文字、语言、现象、规律、理论等都看成符号,比如我们走迷宫时,脑子里会有一个清晰的地图,指引我们下一步怎么走,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的认知过程,先构建行为。今天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也离不开西蒙和纽厄尔等认知心理学家所做的贡献。

行为主义视角倾向于把人的行为解释为环境塑造的产物。例如转发锦鲤获得好运。在行为主义视角看来,这些都是因为在做这些行为之后,得到了正反馈。行为主义的开山鼻祖斯金纳在1948年发表的文章中详细介绍了,自己是如何通过训练,让鸽子产生像人一样的行为,例如原地转三圈就能得到食物,而这只是在鸽子碰巧转了三圈后就给予正向强化的结果。极端行为主义的支持者认为只要让他们控制环境,他们就可以把任何人塑造成任何样子,忽略了人的认知部分,例如那些转发锦鲤的人,其实也知道转发只是自我安慰,但那些鸽子就不一定了。

精神分析主义会从潜意识的角度进行分析。所谓潜意识就是那些存在我们脑海中,但又没有被自己察觉到的一部分意识。精神分析理论的支持者会认为梦境就是潜意识进入意识的一个过程,通过对梦中出现的景象的解读可以帮助来访者察觉到自己的潜意识。荣格更是有句经典的话:“未经觉察的潜意识,就会变成你的人生。”我儿时经常做被人追赶的梦,这像是潜意识告诉我要逃避什么,而事实是那个时候的我面临中考升学问题,而自己又常年班级倒数,表面活泼其实内心深处十分想逃避生活中的一切。意识没办法思考,只能由梦来宣泄自己的压力。这在我身上说得通,而且后来有类似的梦,我都会反思自己在逃避什么问题,然而这也只能说是我自己的解读,必须强调一下这并不具有普适性。

我在医院实习的过程中了解到,现在用于分析潜意识的工具,例如绘画房、树、人,都不能用来暴力分析,而要依据表达者的真实情况来分析,在今天谈论梦,谈论来访者自由联想到的东西,更多的被用于快速和患者建立有效沟通。以我之见,心理咨询更像是一门通过谈话帮助患者获得幸福,进而能适应社会的艺术。

最后,主观主义也补充了行为主义的局限性,强调人类活动是感受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客观世界。基本特征是严格区分主观与客观世界。在解释一个人的行为时,会关注其过去经历、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当前做事的动机等因素在脑海里构建出的主观状态。例如在解释暴力游戏会增加攻击性行为时,主观主义视角的解释认为暴力游戏渗透并强化了对应的图式(图式就是我们理解、组织世界所用的心理模版,例如自我图式就表示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

1.5 过度理由效应,这个理论教会我们什么?

从前有一个喜欢清静的老者,他家里有一个大院子。可突然有一天来了一群小孩,在院子里追逐打闹,打破了老者的平静生活。但他并没有急着赶小孩子们走,而是跟孩子们说:“我平时一个人在家很闷,所以很期待你们以后每天都能来玩,我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5块钱。”孩子们都很开心,并坚持来了一段时间。但在之后的某一天,老者突然和孩子们说:“我的钱用完了,不能给你们钱了,你们还愿意来玩吗?”孩子们纷纷摇头,殊不知这一切都是老者的计划。

孩子的原本动机“玩游戏开心”已经变成“为老者工作”,从而失去了最初那份纯粹的意义。Justification有“理由”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动机,加上前缀over(覆盖)后,便可以理解为:在某样东西覆盖了这份最初的动机后,对待事情的态度和结果往往会发生改变。

可能是因为我本人年轻,我总嫌弃为了提高成绩而学习的自己。在很多人的世界中,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不只有游戏或电视剧,还有读书和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但当走进大学,走进优绩制支配下的大学生活,最初的学习动力,比如好奇心、热情、使命感这些能帮助我们走得更远的目标,渐渐被弱化了,被短期、功利的提高学分所替代。那些曾经半夜睡不着觉,越看书越精神的人,可能考完试便把书丢进垃圾桶,毕了业就不再学习。当我们的动力全部来源于外界的时候,我们就容易走上迷失的道路。

时刻提醒自己的最初动力是什么,即便是拿了“工资”,我们也依然可以做当初那个在院子里玩得开心的孩子。

写在最后:

心理学不仅是一门能够反映现实世界问题的学科,同时也是不断丰富、严谨的学科。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会引发自身“寻找自己内在动力”的思考,一边认识自己,一边改变自己。本书后面的内容也将侧重于回答心理学怎么“用”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