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文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入侵波兰

尽管希特勒的时间表上本有一天时间用来谈判,但他意识到很难分化西方列强和波兰,于是下令开战。1939年9月1日大清早,德国不宣而战,德军轰炸机对波兰的维隆小镇进行了可怕的空袭,将当地医院夷为平地,并用机枪扫射平民,打死1 200多人。美国总统罗斯福呼吁德军不要伤害无辜,于是,德军就在美国驻华沙的大使馆投了一枚炸弹,同时,对波兰其他城镇进行空袭。

此前几年,各国就1914年的战争责任有过激烈的争论,焦点在于战争动员的孰先孰后问题,所以,波兰政府迟迟没有发布动员令。为防止外敌入侵,波兰的防御安排是将其兵力分散开来布防,结果是任何地方的守军都不足以阻挡德军的铁蹄。德军的装甲纵队在空军的战术掩护下,在好几处快速突破,德军步兵或与坦克一同推进,或紧随坦克之后。波兰的守备力量在某几处迟滞了德军的进攻,但是,德军部队马上绕开这些边防部队,使其形同虚设。

图1 波兰战役

德军挺进波兰有几个特点值得注意。采用空军掩护的装甲集群冲锋,有助于实现快速突破和推进,但是地形复杂、路况很差、机场坑坑洼洼,这对装甲车辆、飞机等武器装备造成的磨损相当严重,而德军将领后来谋划进攻苏联时,仍然忽略了这一点。德军的各种运输任务(牵引炮车、运送伤员)严重依赖马匹,这一点被各种宣传片所掩盖,那些影片,过分夸大德军的机械化程度。德军进攻之前曾下达命令,抓到波兰神职人员和社会精英一律杀头,因为德国的长远打算是将波兰这块土地上的人口早晚全部换成日耳曼人,所以,有能力组织抵抗的人士应尽早铲除。类似的,随着德国军方越来越直接地参与这场后来演变为种族灭绝的大屠杀,大量波兰平民和犹太人也惨遭杀害。当然,波兰战役中也有例外,德国军方有人坚决反对这种屠杀行径。这种心不甘情不愿甚至反对的声音,引起了德国领导层的注意,后来他们调整了策略,改变了措施。

刚开战几天,德国政府就敦促苏联从东部向波兰发动进攻。刚开始莫斯科没有动作,部分出于政治考虑,部分是因为和日本在诺门罕的战役还在进行。等到日本战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以后,苏联红军立即开进波兰东部,那个地方恰恰是波兰人原先指望在冬季坚守的。苏联和德国两面夹击,注定了波兰失败的命运,然而,波兰人在“二战”后期也不是无所作为。苏德两军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在之前秘密协定中确立的分界线会了师。苏联人向德国移交被解救的德军战俘,移交的速度之快、考虑之周到,远超过后来1945年移交被解救的英、美战俘。有几艘波兰战舰逃脱,加入了盟军,也有很多波兰士兵突围。少数波兰情报人员逃到了西方,这些情报人员在开战前刚刚向英国、法国提供了他们截获并破译的德军用恩尼格玛密码机发送的情报。波兰流亡政府迁到伦敦,在盟国中代表波兰利益,这个流亡政府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承认,也得到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承认。

一支小型的英国远征军加入紧急动员起来的法军,进驻前沿要塞,可惜,他们并没有发动像样的攻势以缓解德军对波兰的压力。有限的空袭仅限于针对德国军事目标。在德国城市上空,只撒了一些传单。1940年,在德国空军开始对西方的城市发动恐怖空袭以后,英美才改变其空袭战略。

德国正式吞并但泽自由市和波兰大部。通过大量驱逐被占领土上的波兰人、多数居民和很多犹太人,被占地区很快就被日耳曼化了。波兰人被驱逐进入如今被称为“总督府”的原波兰中部地区,“总督府”受到残酷统治,成了被驱离家园的难民的倾倒场。经过和苏联协商,波罗的海地区以及后来被苏联吞并的罗马尼亚部分地区拥有德国文化背景的人口,被迁移到波兰境内德国控制的安置点。很多人被安置在赶走波兰人以后腾空的房子里,也有很多人在安置点苦等数年。有一点请各位牢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协约国将被德国占领的蒂罗尔州移交给意大利的时候,将其中居住的德国人赶走;而德国没有照搬协约国1919年的做法,他们不是根据居民的民族身份划定边界,而是依据战胜者的需求划定边界,然后根据新划定的边界安置居民。“二战”结束之后,盟国按照这个原则处理德国人,然而,他们并没有进一步采用当年德国人在其征服的东欧地区所推行的政策,那个政策号称“挥镰行动”,即把成千上万看起来像“日耳曼人”的婴幼儿强制带走,交由德国家庭抚养。

海战

从1939年9月“二战”爆发直到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海面、海下、海洋上空都是德国和盟国之间的重要战场。战前,一些德国战舰和补给舰(由商船改造而来)就被派到世界各地埋伏起来,现在它们频频袭击盟国商船。随后几年,又有其他战舰加入这种袭击行动。其间,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1939年12月,德国“施佩伯爵”号袖珍战列舰和三艘英国巡洋舰在阿根廷与乌拉圭近海发生激战,三艘英国巡洋舰受伤,“施佩伯爵”号被凿沉。1939年9月3日,德国潜艇击沉“雅典娜”号客轮,开了个恶劣的先例,此后,德国潜艇击沉大量盟国船只。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这次英国的反应速度很快,立即组织护航,但在随后的所谓“大西洋海战”里,护航的效果时好时坏。对英国来说,破译德国海军密码在规划本国舰船、潜艇的航线以避开德国潜艇埋伏圈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些德国潜艇组成集群,通过无线电频繁和陆上的指挥部保持联络,接受指令、汇报战况。发现盟国护航编队以后,指挥潜艇立即呼叫集群中的其他舰只前来围攻。这些无线电信息很容易被截获,但是英国海军指挥部与编队之间的无线电通信同样有被截获的危险。可以这么说,进入1943年以后,德军的密码破译技术比英国人强,后来英国人在美国人的协助下,截获破译密码的能力又比德国人强,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战争结束。新研制的“赫夫杜夫”短程无线电高频测向仪、参与越来越多的加拿大海军以及美国提供的护卫舰都对盟军的海上护航行动大有帮助。护航行动中,远程飞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型飞艇则相对较少。

德国方面,也有两种对于海战的协助不得不提。有时,德国远程飞机负责搜索潜艇难以发现的船只和护航编队,这些飞机也会直接攻击商船和护航船只。另一种形式的协助是战争头几年苏联提供的。斯大林当初没有认识到,帮助德国人先后在北、西、南三个方向把盟军赶出欧洲大陆的结果就是,最后只剩下苏联在东部独立面对德国的进攻;他同样没有认识到,他帮助德国人在海上击沉的那些盟军船只,在后来苏联遭受德国入侵的时候,再也不会从海底升到海面,把苏联急需的物资运送给它。实际情况是,为了换取一些海军设备以及一艘未完工的巡洋舰,他允许德国人使用摩尔曼斯克港口从事军事活动,给德国人提供了摩尔曼斯克港以西北冰洋沿岸的一处海军基地,使德国辅助巡洋舰得以通过北冰洋航道沿西伯利亚海岸向东,进入太平洋,击沉那里的盟军船只。对德军战争行动更加重要的是苏联为他们提供的大量战略物资,如石油和有色金属,以及用火车从东亚转运而来的橡胶和其他物资;一直到德国入侵苏联以后才停止。

苏联对德国海军的支持,很可能是后来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反对德国进攻苏联的原因之一,尽管如此,雷德尔仍于1939年冬天催促希特勒采取另外两项措施。1939年10月,他强烈建议有计划地击沉美国船只。他和其他德国领导人有个共同的观点,即鉴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如果授权德国潜艇遇到船只一律击沉,可以简化问题,为此他不惜再次得罪美国。希特勒当时拒绝批准这个建议。希特勒认为,在德国的水面舰队能够对付美国之前,或者说在找到能够对付美国的海军做盟友之前,最好不要招惹美国调动其军事潜力。1940年夏,当德国在西线取得胜利后,希特勒所做的第一步就是下令恢复建设蓝水海军,以便将来和美国开战,不过,暂时还是不惹美国为妙。

德国入侵丹麦和挪威

雷德尔元帅所献的另一计策是占领挪威和丹麦,打通交通线,便利德国海军进出大西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对夺取挪威的海军基地以对抗英国兴趣浓厚,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几年间德国优先考虑的事情。希特勒把这个看作对英战争的重要一步。占领挪威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那就是可以控制挪威附近的水域,确保冬天可以从瑞典将铁矿石顺利运来。冬天,波罗的海大部分冰封,但是德国对钢铁的需求有40%都依靠瑞典。希特勒批准开展此项行动的筹备工作,即使当时海军高层有人提出怀疑,他也不动摇。他从一开始就认为,挪威将来会变成德国的永久领土,德国将在挪威的特隆赫姆修建一个海军基地,特隆赫姆将是德国城市之一,通过高速公路和德国本土相连。

希特勒本打算于1939年秋末从三个低地国家向西方发起进攻,但是,有几个因素导致发起进攻的日子一拖再拖——波兰战役后的技术困难,军队内部的反对声音,以及最重要的——天气原因。为了配合陆军粉碎被入侵中立国的抵抗,以及盟军可能提供的支援,德国空军将提供广泛的战术支持。事实上,当初成立德国空军的初衷就是如此。冬天动辄就有的恶劣天气迫使进攻屡次推迟,并导致德军在北部的军事行动先于西部展开。

1939年冬天,一场令当代人尤为关注的战争行动发生在苏联与芬兰之间。苏联在与德国联手击败波兰之后,紧接着逼迫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允许苏联驻军。与此同时,苏联向芬兰提出领土要求以及其他权益要求,两国随即展开谈判。11月30日,苏联向芬兰发起进攻,谈判破裂。莫斯科对进攻芬兰早有预谋,苏联人以为征服芬兰将会很轻松,甚至提前成立了傀儡政府。在战线的最北端,苏联红军占领了芬兰的北冰洋海岸,然而,天不遂人愿,红军在中段和南段遭到顽强抵抗,局部失利。1940年2月,大批增援部队开到,苏军得以在关键的南端击退芬兰军队。瑞典居中调停,双方开展和谈,于3月份停战。芬兰被迫割让南部、中部边境的部分领土,并同意苏联在芬兰西南建设一个海军基地,但苏军却从北部占领区撤出并解散了傀儡政府,以后也没有再在从芬兰抢夺来的领土上扶植新的傀儡政府。苏联被国联开除,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让苏联名誉扫地。鉴于苏联红军在芬兰战争初期的糟糕表现,德国人更加坚信他们当初的判断(即苏联人是不可救药的废物,不堪一击),而没有认识到苏联红军往往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能顽强战斗这个事实。另外,德国担心英国借援助芬兰之际,顺势占领挪威,希特勒更加赞同雷德尔元帅的计策,即必须进攻挪威。

德国对丹麦和挪威的进攻计划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不必宣战,只需要对这两个中立国发起突然袭击。丹麦和挪威都没有介入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战舰和军用运输车队将把士兵运过去,和一些空降兵协同作战,迅速抢占挪威的战略要地。另一艘运兵船直接开进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港,然后命令丹麦、挪威政府投降。如果其中哪个胆敢不听,或者两国都不肯投降,立刻踏平即可。说它复杂,主要是就进攻挪威说的。由于挪威海岸线太长,进攻地点相距较远,难以相互策应,这将带来两个问题:一、几乎所有德国水面舰只都必须用来运输部队并为他们护航,这就意味着这些舰船必将暴露在英国海军的炮口之下,英国海军可不是吃素的,会不遗余力干扰德军行动;二、纳尔维克港特别重要,从瑞典铁矿发来的火车到此是终点,这里与德军基地的距离也最远。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么德国海军无法可想,只好准备冒险和英国打海战了,而后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预期。至于第二种情况,他们期待有两种形式的援助以使德国的作战行动容易一些。纳尔维克有个身居高位的挪威将领追随挪威叛国者吉斯林,后者与德国相勾结。这个高官处处顺着德国,德军登陆的时候,他可以做内应。另外,苏联在北冰洋沿岸提供了一个港口,德军给养以及其他船只可以通过那里从另一个方向到达纳尔维克港,不用担心受到英国海军的阻挠。

图2 挪威战役

4月初,德国运兵船和护航船离开德国港口,与此同时,德国军官身着便装,分别来到哥本哈根和奥斯陆递交劝降书。丹麦立即投降,但挪威政府拒绝了。在纳尔维克为德国人做内应的那个高官发挥了作用,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叛国行为反而大大激发起挪威人奋起反抗德国入侵者的决心。新服役的德国重型巡洋舰“布吕歇尔”号在沿着峡湾驶往挪威首都奥斯陆的途中被击沉,挪威首脑机关撤离,随后迁往英国。德国部队在挪威战略要地特隆赫姆成功登陆,夺取了当地的机场以及其他地方的几个机场。然而,在纳尔维克登陆的部队遇到了麻烦,因为英国海军将德军来的时候乘坐的十艘驱逐舰全部击毁。一支盟军登陆部队攻占了纳尔维克,而当德军1940年5月从西边发起进攻的时候,盟军主动撤离了。英国、法国和波兰部队在距离特隆赫姆不远的两处地点登陆,但是两处的作战指挥不善,也缺少空中掩护。德军拥有制空权,加上盟军自己组织混乱,这两个因素对挪威南部的战局影响巨大。结果是伦敦又多了一个流亡政府,不过,德国征服挪威,对于盟军也有一些重要的积极影响。

在挪威战役中,英国损失了一艘航空母舰和几艘吨位小一点的战舰,相比之下,德国海军损失更大。“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两艘战列舰都遭受鱼雷重创;除“布吕歇尔”号之外,有几艘巡洋舰要么被击沉,要么受了重伤;有一定吨位且状况良好,能够参加德国海军1940年7月1日发动的战事的,只剩下一艘重型巡洋舰、两艘轻型巡洋舰以及四艘驱逐舰。被毁的舰船许多得以修复,但到了关键的1940年夏天,德国海军的实力仍不足以支持其对英国的进攻。

攻克挪威从几个方面的确有利于德国的军事行动,首先,德国有了直出大西洋的海军基地。当德军进攻苏联时,就有基地可以向苏联位于摩尔曼斯克的海军基地发起进攻了,另外,现在有了非常好的干扰设施,日后英国、美国派遣船只沿着北部航道将援助物资运往苏联的时候,德军可以从空中、海上对其实施打击。最后,德国对挪威的控制可以迫使瑞典配合德国的战争行动,派遣本国船只为德国运送铁矿石,允许德国利用瑞典的铁路网运送部队和给养。由于担心瑞典人把铁矿炸了,德国没敢入侵瑞典,不过,德国当时的算盘是,等到整个战争打胜了,再打瑞典还不是小菜一碟?确实,在战争尚未结束之前,德国就已制订了计划。驻扎在挪威的德军一直守在原地,准备迎接盟军的进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驻守在那里的德军隔三岔五就得进入战备状态,以应对盟军可能的进攻。

占领丹麦以后,与挪威激战时,德国几乎没注意过与丹麦密切相关的两块区域:冰岛和格陵兰岛。结果,英国调兵占领了冰岛,罗斯福总统宣布格陵兰岛在西半球保护范围内。这几个举措对后来盟军的大西洋海战帮助很大。不过,话又说回来,1940年,德国的海军力量、船运能力都不足,他们想都没有想过要夺取这些区域,而这些区域对战争全局却发挥着重要作用。

盟军在挪威的失利直接导致英国首相张伯伦辞职。执政的保守党内,比较恰当的接班人是哈利法克斯勋爵,可是这位勋爵认为,在战火纷飞的年月,他作为上议院的议员担当政府首脑似乎不妥,推辞不干。不得已,温斯顿·丘吉尔当了首相,不过,他作为海军大臣,对于挪威战役的指挥不当难辞其咎。5月10日,德国在西部发动进攻,同一天,英国新政府宣誓就职。新政府是由保守党、工党、自由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带领英国民众熬过了艰难的战争岁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这个联合政府都没有多少人事变动。

1939—1940年冬天的另一事件,对整个战局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德国政府内部有一伙人和英国政府有过多次秘密接触,商讨万一希特勒政府内部的反对派推翻了希特勒政府,盟国能否与德国签署一个比较公平的和平协定?英国和法国政府口径一致,答复是,德国要和平可以,但必须让捷克和波兰恢复独立。不管参与秘密接触的德国人和希特勒有多大区别,对于盟国来说,有两点极其重要:第一点比较明显,直到1944年7月才有人试图推翻希特勒政府;另一点,有些照理说应该参与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希特勒政权的人,同样参与了对一些中立国入侵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这一点似乎无损于德国内部反对派的正面形象,但是对英国政府内部有关德国的基本印象有着重大影响。这两个结论使得盟军谈判代表对于希特勒政府内的反对者们可能抱有的一丁点信任也荡然无存了。对于先前的秘密接触,英国新首相丘吉尔有所耳闻,也持肯定态度。然而,新首相和英国政府的其他领导人决定,在德国政府内发生政变之前,终止一切谈判,如果德国政府真的变天,英国人自有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