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语言学(第十四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結語

相對而言,明代北京話文獻較爲缺乏,這對於全方位認識明代北京話的面貌非常不利。我們所搜集的文學作品、文人筆記和方志、官話教科書、朝鮮“朝天録”等幾大類文獻,總體口語化程度較高、時間跨度從明初到明末,數量也較爲可觀,對於相關領域的研究應該有所裨益。

從歷史的角度看,明代北京話可能不是那麽“純”,從文獻的角度看,明代北京話的語料體裁不一,有的語料偏書面一些,比如散曲、戲曲,有的偏口語一些,比如教科書。明代的北京話,根據使用者地域、民族、職業、階層以及能用的場合(文言、白話、風雅語、俗話)可以區分爲很多種,它們是混在一起的。這就更顯出北京話的豐富和生動,也是北京話多層次疊置的語言事實的呈現,比如既有通語底層,也有其他方言甚至少數民族語言的借入。至於這些層次的排列順序,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這些文獻可以做到互補和互證,也可以爲從詞彙和語法的角度判斷與元代、清代北京話的關係提供參考。

儘管“600年間”的北京話的詞彙和語法有較大的變化,但是底層應該是變化不大的,“一二侏𠌯”的外來語在發展中始終不是主流。正如康拉德所形容的中國:“中國也有全國分裂的時候,這就會影響漢族的統一……但是這些侵略的歷史對於我們來説,不足以證明漢族的分裂,相反地,證明了它的力量和完整性。”

參考文獻

北京市方志館 《京郊方言》,中國書店2015年

北京市民政局 《北京市行政區劃》,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年

曹志耘 《漢語方言地圖集·語法卷》,商務印書館2008年

程莉萍 《明代京畿作家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美)狄考文 《官話類編》(全2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馮蒸 《北京話的歷史分期及各期音韻文獻匯考》,《地域文化與中國語言》,商務印書館2014年

傅芸子 《沈榜〈宛署雜記〉之發見》,《中和月刊》1942年第3卷第5期

(美)富善著,(日)石山福治校訂 《官話萃珍》,日本文求堂書店1915年

耿振生 《從歷史上的人口遷徙看近代北京音系的遞嬗延續》,近代漢語官話音系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北京大學2005年

懷柔縣縣志編纂委員會 《懷柔縣志》,北京出版社1999年

姜緯堂 《朝鮮〈李朝實録〉中的北京史料》,《北京史苑》第3輯,北京出版社1985年

蔣紹愚、曹廣順 《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商務印書館2005年

(原蘇聯)康拉德著,彭楚南譯 《論漢語》,中華書局1954年

黎錦熙 《漢語發展過程和漢語規範化》,江蘇人民出版社1957年

李思敬 《現代北京話的輕音和兒化音溯源——傳統音韻學和現代漢語語音研究結合舉隅》,《語文研究》2000年第3期

(清)梁章鉅 《稱謂録》,中華書局1996年

林根 《“妗”與“舅母”》,《新疆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密雲縣志》編纂委員會 《密雲縣志》,北京出版社1998年

《平谷縣志》編纂委員會 《平谷縣志》,北京出版社2001年

任半堂 《散曲概論》,上海中華書局1931年

(明)沈榜 《宛署雜記》,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日)太田辰夫著(1988年),江藍生、白維國譯 《漢語史通考》,重慶出版社1991年

(日)太田辰夫 《〈燕山叢録〉に見る明代北京語》,《中國語研究》1994年第36期

(日)太田辰夫著(1950年),陳曉譯注,遠藤光曉校 《論清代北京話》,《語言學論叢》第48輯,商務印書館2013年

(日)太田辰夫著(1958年),蔣紹愚、徐昌華譯 《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湯京普、路濤、商華 《近古漢語副詞“忒、忒煞”雜議》,《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8年第4期

唐賢清、羅主賓 《程度副詞作補語的跨語言考察》,《民族語文》 2014年第1期

汪維輝、許峻瑋 《〈燕山叢録·長安里語〉中的晚明北京話》,《語言學論叢》第58輯,商務印書館2018年

楊榮祥 《近代漢語副詞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

楊雨蕾 《燕行與中朝文化關係》,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殷曉傑、任丹 《〈金瓶梅詞話〉第53至57回爲南方人所作補證》,《漢語史學報》第15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

張萬順 《門頭溝文化遺産精粹——京西齋堂話》,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

張誼生 《程度副詞充當補語的多維考察》,《世界漢語教學》2000年第2期

張振羽 《〈三言〉副詞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曾大興 《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商務印書館2013年

周振鶴、游汝傑 《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1] “《文獻語言學》青年作者論壇(2021)”入選論文。
[2] 本文爲北京語言大學梧桐創新平臺項目“文獻語言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創新平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19PT05)及北京語言大學2022年中國學生教改項目“《古代漢語》課程思政與傳統文化要素結合方式探索”(JXGG202204)階段性成果。
[3] (明)徐昌祚著,(明)李叔春校《新刻徐比部燕山叢録》卷二十二《長安里語》,明萬曆刊本。
[4] 傅秋爽《北京文學史》(王崗前言)第4頁,人民出版社2010年。
[5] 林燾《北京官話溯源》,《中國語文》1987年第3期。
[6]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第273頁,中華書局2004年。
[7] 《北京文學史》(張泉概述)第20頁。
[8] (清)孫承澤《天府廣記》(朱彝尊序)第1頁,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年。
[9] 雷文治《近代漢語虚詞詞典》第28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0] (明)沈榜《宛署雜記》第180頁,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11]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第539、535、540頁,中國和平出版社2014年。
[12] (明)張瀚著,盛冬鈴點校《松窗夢語》卷四第77頁,中華書局1985年。
[13] 段柄仁《北京舊志評校文叢》第82頁,中國書店2013年。
[14] 汪維輝《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第208頁,中華書局2005年。
[15] 李泰洙《〈老乞大〉四種版本語言研究》(江藍生序)第1頁,語文出版社2003年。
[16] 葛振家《崔溥漂海録研究》第40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
[17] 劉援朝《一百七十年來北京話清入上聲字調類的改變》,《語言研究與應用》第89頁,商務印書館1992年。
[1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古代漢語虚詞詞典》第567頁,商務印書館1999年。
[19] 楊華認爲當斷作“思魯等第四舅母,親吴郡張建女也”。參楊華《〈辭源〉等“舅母親”條訂誤》,《辭書研究》2007年第3期。
[20] (宋)張耒《明道雜志》第9頁,中華書局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