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和你说话这么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Chapter 1 让关系产生隔阂的对话因素

自动思维 聊得越多越容易争吵

“以后再也不理你了。”

“算了,找你聊天是我的错。”

“管好你自己吧,你总以为只有你才是对的。”

如果双方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就是失败的对话。

那么,什么是成功的对话呢?

“和你聊天真是找对人了。”

“谢谢你听我说话。”

“感谢有你,我心里舒服多了,我现在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如果双方说出这种话,就是成功的对话。

两者的差异来自哪里呢?

来自我们所说的“瞬间思维”。

如果对话效果差强人意,多数人就会攻击对方的人格或者怨恨自己,认为那是一次失败的对话。于是,他们毫不保留与对方重修旧好的余地,或者认为只能选择绝交。此外,还会因为自责而变得难过。

我们过去有过不少这种痛苦经历吧?因为这种思维而一直怨恨某人,甚至干脆与其绝交,事后却又感到后悔或者陷入忧郁当中。

本书不会把对话失败归咎于我们自身的人格,而是着眼于“瞬间思维”。我们还要明白,那并不是深思熟虑的决定,而是一种自动的、下意识浮现的思维,也就是说,自动思维导致了对话失败。

突然浮现的自动思维变成语言脱口而出,双方的交流变得困难重重;如此反复下去,矛盾会越积越深。

阻断对话的自动思维模式

什么是阻断对话的自动思维呢?

“阻断式对话模式”源自以下六种自动思维(Automatic Thought):①判断;②指责;③强迫、胁迫;④比较;⑤理所当然、义务化;⑥合理化。

上个周末,我和交往三年左右的男朋友吵架了。

那天,我们约定两点见面。我平时总是先到的那一个。我在等他时,看到了邻桌的男生正在等女朋友。我虽然不期待男朋友能做到这一点,可是他那天大概迟到了十五分钟后,笑嘻嘻地走进来,非但没有说“对不起”,第一句话居然是:“你怎么来得这么早?”我忍无可忍,大发脾气。

“喂,是我来得早吗?明明是你迟到了!”-1.判断

“你会不会好好说话?你到底有没有时间观念?你在公司也这样吗?”-2.指责

“我已经说过很多遍了吧,让你好好守时!”-3.强迫

“邻桌的男朋友早就过来等着了,你对此毫无感觉吗?” -4.比较

“守时不是最基本的吗?不是理所当然的吗?”-5.理所当然

“哪怕你说一句‘对不起’,我能这么生气吗?”-6.合理化

女朋友等候多时,又委屈又生气,她希望男朋友可以真心道歉,或者感谢她的等待,男朋友却想一笑而过,她便不由自主地大肆发泄。

然而,这样说话通常无法得到对方的真心道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可能会习惯性地重复“对不起,对不起”,或者火上浇油,说出以下这番话。

“我每天都迟到吗?”-合理化

“你就没有迟到过吗?”-比较

“你总是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判断

“如果你能好好说话,我本来是打算道歉的。”-合理化

“别那样说话。”-强迫,胁迫

男朋友也对女朋友的话感到不愉快,习惯性地做出回应,启动了阻断对话的自动思维模式。可见,自动思维才是罪魁祸首。这种模式反复的时间越长,尤其是心存不满时(所谓心情不好时),对话就会变得越困难。

沟通式对话练习

对话越多,越感觉受挫的原因是:

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

1.判断

2.指责

3.强迫

4.比较

5.理所当然

6.合理化

如果双方对瞬间浮现的六种自动思维模式信以为真,并且开始互相争辩,这种对话就会对彼此造成伤害。

(1)拍下这张图,设置为手机背景画面。

(2)随时确认自己一周之内“说出的话和听到的话”属于以上哪种模式。

例:我今天对金次长说:“你都当上次长了,怎么还不知道报告的基本要求呢?”

-我今天的行为属于自动思维中的“判断”(你不知道)和“理所当然”(次长这个职位当然应该知道)模式。

例:今天早上,我听到妻子对儿子说:“你真的打算每天早上都这么懒吗?”

-妻子今天早上对儿子的言论属于自动思维中的“判断”(行为懒惰)模式。

※ 认识到自己所说的话是自动思维,比去承诺“不做自动思维式发言”更加有效。因为,我们在一生中很难回避自动思维。承认自己的自动思维,就已经对沟通有很大帮助了。通过之后的练习,大家就会明白这一点。

一对一练习

阅读以下问题,回想个人经历,说明一下自动思维的六种模式。彼此进行提问,确认是否明确了解这个概念并可以清楚介绍。

问题:

(1)我这段时间对谁使用的自动思维最多?

(2)当时所说的话当中,可以想起哪几句?和搭档一起聊一聊。

了解自动思维模式

如果不了解自动思维,就会一直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对话。这时,无意中说出口的话,非但不会缓和与对方的关系,还会造成与对方交恶的后果。在此并非想要评价这种对话模式的“好”与“坏”。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如果以这种模式进行对话,将很难与对方和谐相处,自己也会感到不快。

接下来,我们具体了解一下阻断式对话的六种自动思维模式。

1.判断

“那个人讨厌我。”

“我爸非常体贴。”

所谓判断,是指通过观察对方或者外界而进行解读的“自我框架与思维”。在对话中,判断就是以自己的标准对对方的言行做出“好坏对错”的解读。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对错标准,这种标准根据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经验而有所不同。这种判断会有积极或者消极的表现,消极的判断则会引发对对方的指责。

2.指责

“也就是我才会把这种无能的人当上司。”

“这人一点儿人情味都没有,完全不懂得感恩,脸皮真厚……”

指责是一种批判形态,这种表达方式中夹杂着消极解读,“认为对方有错,是对方的问题”。当我们指责某人时,是在“我没错,对方有错”的前提之下,为解决这个“错误”,默认对方应该被攻击、可以被否定。如果认知矛盾的原因在对方,相信对方有错,理应被攻击,我们就会肆无忌惮地指责对方,不断说出一些过分的话。

3.比较

“上次的老师真的很好,这次怎么来了个这种人?”

“我怎么就不能像他那样圆滑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比较是当对方没有如我们所愿时,就算是对其进行羞辱也要改变对方的表达方式。“那个人就不会那样做,而你是怎么回事?”通过这种表达来羞辱对方,让对方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听到这种比较的人,自然会感到耻辱。更大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人从小经常被父母以这种比较的方式进行教育,很难对自己形成正面的认识。

4.强迫

“我说好话的时候你最好识相点。”

“只有忍住委屈,懂得讨好别人,你才能活下来。”

强迫是就算使用暴力、恐吓,也要让对方行动的方式。哪怕让对方承受失去某种东西、遭受损失的恐惧,也要让其行动——如果我们相信这种做法是对的,就会毫无顾虑地强迫甚至威胁对方。多数情况下,强者支配弱者时,便会习惯性地使用这种对话方法。他们意识不到这是一种暴力方式,而为了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对方的行动),无情地操纵对方。

5.理所当然

“你已经做了三年代理了,这点事还是应该做的吧?”

“我这么笨,当然会遭受这种待遇了。”

理所当然是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承受”,于是强迫对方执行某种行为的对话方式。不过,这种“每个人都应该承受”的标准又是极其主观的。我们有时会毫无缘由地以说话者的框架和标准,通过“每个人都应该承受”的言论,造成对方的愧疚感,让对方感到无奈。这种情况下,说话者通常会使用以下表达:“还能有什么原因?这是理所当然的啊。”这种言论可以反向解读为:“我无法解释你为什么必须那么做。我也不知道,你别问我。”

6.合理化

“我指责那个人,是因为他有问题。”

“如果你表现得好,我就不会发脾气了。”

合理化是指说话者不反省自己的行为,将错误推脱给他人的表达方式。我们在后悔并想要解决问题时,也会出现这种对话模式。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愧疚感,并对此进行合理化说明时,会给对方造成更大的痛苦。“我也没办法,你别让我暴躁。”最终,一个人在这种模式下会认为自己的言行只是由环境或者对方造成的,从而减少自己的不适。这种方式的合理化,可能会使自己变得舒服,却会给听者带来极其不适的感觉。

沟通式对话练习

(1)写下本周自己说过的话,并注明它们属于哪种自动思维模式。

例:“你为什么无法像姐姐那样准备周全呢?”

-我对孩子说的话属于自动思维中的“比较”模式。

(2)写下本周自己听到的话,并注明它们属于哪种自动思维模式。

例:在地铁里听到有人说:“阿姨,您怎么能这么没有公德心?真无知……”

-那个人属于自动思维中的“指责”模式。

自动思维对感受、行为的影响

通过自动思维进行对话,并非总会与对方产生矛盾或者引起不适。只不过,在对话中若是相信了自动思维,很可能会习以为常,逐渐无法认知并表达我们想要的东西。把自动思维当真,就会在对话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产生矛盾,自身也认识不到问题的本质。

思维之所以会通过对话表现出来,是因为思维对感受和行为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感受和行为会根据思维而发生改变,因此我们的对话也会有所不同。小时候,大人总是嘱咐我们积极向上,也是因为希望我们能说好话、做好事。然而,练习健康的对话,不是停止消极思维,只保留积极思维,而是“认识思维的训练”,不论某种思维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对自动思维不加怀疑,而是相信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我们的感受和行为就会脱离自身的控制,在无意中形成习惯。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自动思维与感受、行为的关系。

1.自动思维会引发感受的多样化

我们看到毒蛇会感到非常害怕,而对于受过专业训练的驯兽师来说,眼镜蛇却并非一种可怕的刺激。其中缘由是,驯兽师对于眼镜蛇的经验与普通人不同,看到眼镜蛇时产生的自动思维便也不同。

驯兽师:眼镜蛇 → “哇,它的鳞片真好看!”→ 感到兴奋和好奇。

普通人:眼镜蛇 → “被它咬了怎么办?”→ 感到惊恐和害怕。

像这样,经验会自动构建思维,思维会对感受产生影响。这种思维是自我解读的结果,会对我们的感受产生影响。如果自认为很差劲,就会感到拘束而忧郁。

“我不是一个好父亲/母亲。”→ 感到愧疚和不安。

“我真没用!”→ 变得无助、忧郁。

2.自动思维可以改变行为

我们会相信自己的思维,并让它指导行为。根据思维的不同,我们可能会选择抗争,也可能会选择逃离这种刺激,或者被刺激打败,束手无策。这些行为的基础是愤怒、不安、悲伤等典型感受,我们却根本来不及认识这些感受,就已经直接转化为行动。

极力抗争的方式

被上司指责错误时:“原来他瞧不起我!”的思维 → 以言语指责对方,采取讥讽的态度,甚至暴力行为。

如果认为对方的言行是对自身的无视,就会立刻对对方进行语言与行为的攻击。例如,一个人开车时差点儿与别的车相撞,便立刻下车与那个车主大吵,就属于这种方式。“因为那个人,我差点儿就死了!”司机产生这种思维的同时,也可能会在车里自言自语:“那个人是不是疯了?”

逃离刺激

必须当众发言的聚会:“我肯定又会难堪。”→ 认为有可能遭遇失败,所以离开了聚会。

如果某件事做了几次依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我们就会通过那种反复的经验来想象以后,或者主动回避这件事。预想到参加令人不适的聚会会出现不愉快的状况,于是找机会回避,这个事例就属于这种类型。

被刺激打败,束手无策

被上司批评报告书做错了:认为“我真没用”→ 什么也不做。

如果上班族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上司,被追问或者督促时,会有什么反应呢?多数人会在那一刻大脑空白,身体僵硬,什么也做不了。因此,思维可以支配的不只是我们的感受。如果陷入这种思维,身体就会变得异常僵硬,不能逃离也不能攻击,处于被打败的状态。

沟通式对话练习

(1)分享最近感到不适的事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与行为。

例:我在胡同里以20km/h以下的速度开车,突然从左边冲出一辆车,向我快速驶来。这条路无法躲闪,只能减速,对方却似乎并未减速。直到那辆车几乎开到了我的面前,才突然刹车。

感受的强度:愤怒(40%)  不安(90%)  悲伤(0%)

·事件:

感受的强度:愤怒(    %)  不安(    %)  悲伤(    %)

(2)写下当时的全部自动思维,并与身边的人分享一下。

例:“怎么会有那种人?就因为那个人,我差点儿出车祸!那个人真该遭报应。真的太无知了!我还以为我今天就完蛋了。”

·当时的自动思维:

(3)写下自己可以想起的各种自动思维,确认感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例:“尽管如此,今天能这样已经是万幸了。没出车祸,我也没有受伤。”

-安心

“如果那个司机突然出现心绞痛,无法继续开车呢?”-担忧

·思维和感受:

→ 尽管如此,我依然会认为那个人应该“遭报应”吗?

我的愤怒指数依然是40%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