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修省
成就和艰辛,是老天捆绑销售给我们的
原文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
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译文
想要成就纯金美玉般的人格品行,必要经历烈火煅烧般的磨砺;想要建立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必要体尝过如履薄冰的艰辛。
度阴山曰
有个门槛向木佛抱怨说:“同样是木头,为何你受众生膜拜,我却受万人踩踏?”
木佛回答他:“你才挨了几斧头,我却是挨了千刀万剐啊。”
木佛的话告诉我们:无论在人品还是事业上,若要有闪光点,就必须经历磨难和奋斗。我将其称为“捆绑销售法则”:想买幸福,必须先购买苦难,你不购买苦难,老天就永远不卖给你幸福;若想购买成功,就必须先购买磨难,不购买磨难,老天就绝不卖给你成功。
但客观现实却是,磨难和奋斗也未必保证我们成功,比如菜板子,也是挨了千刀万剐,却仍然只是个菜板子。虽然磨难和奋斗未必成功,但没有磨难和奋斗一定不能成功。因为,大多时候,磨难、奋斗和成功是捆绑销售的。
犯错成本低,人人都会不计成本
原文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译文
如果一念之差做了错事,便感觉所有行为都是错的,因此必须谨防差错,如渡海的浮囊,不许出现一个针尖儿大的孔洞;各种好事全都做过,才能使人一生无愧无悔,因此需要努力修行,就像西方极乐世界中凌云的七宝之树,必须凭借众多物质来支撑和护持。
度阴山曰
这段话的第一句就高估了人性的善,很少有人会因一念之差懊悔流涕。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小打小闹的犯错成本过于低廉,既然犯错成本低,那大多数人就会不计成本。于是你在社会上总能看到乱停车、不讲信用、违规丢垃圾等“小毛病”。假设把你扔到汪洋大海,给你一个浮囊,你每犯一次错就在浮囊上扎一个孔,那你一定会谨小慎微而不犯错。
“一念之差”,大多数人总认为情有可原,甚至无可避免。其实只要把犯错成本提高,比如乱停车一次就处以巨额罚款,这种行为会立即消失。
两种生存技能:事前预备与事后复盘
原文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
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译文
忙碌时的所作所为,如果能用空闲时间事先检查和审视,以后的错误的举动自然就会少;行动时的念头,预先在安静时缜密地筹划和料理,错误的想法自然就会停息。
度阴山曰
有两种生存技能,你必须掌握:一是事前预备,二是事后复盘。人应该做到有事时忙事,无事时检点,这检点包括事前预备和事后复盘。很多人遇事就慌,乱中出错,无非是未经事时不知在念头上预备,事情结束后不知复盘,于是把自己活成了毛手毛脚的人。
错误的举动和错误的想法,都能通过事前事后的检点、操持将其消灭。人生一世,无非是不停动脑和动手的二合一的过程,该动手时动手,该动脑时动脑,如此才能在动手时用脑而不出错,这就是知行合一。
动机不纯,善举也是恶行
原文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译文
做好事却想着趁机抬高自己超过别人,施舍他人总想着借此谋求声名、结交好友,做了点功德总想着让世人惊骇,树立节操总想着标新立异,这些想法都是好行为中的恶念,是追求义理道路上的障碍,最容易混杂夹带,最难拔除。必须要把这些恶念全部清除,断绝其萌芽之根,才能显现人心向善的本来意图。
度阴山曰
有人问孟子,见到小孩在井边,救下小孩是不是善举?孟子说,是。但如果解救小孩时想着可以得到小孩父母的奖赏,虽有解救小孩的行为,却也不是善举。
古人对善的公式如下:善=善行,如果善=善行+功利的想法,那善行就不是善了。做好事、树立节操、救济他人、积累功德,这都是货真价实的好行为。如果这些好行为中没有夹杂有条件的想法,比如超过别人、被人赞美、标新立异等,那这种好行为就是善。反之,虽是好行为,却仍不视为善。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古人固然重视行为,但更重视的是催生这种行为的念头。动机不纯,即使有普渡众生的行为,也非善行。
只有蠢人,才执着于事物
原文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是事境之尘氛未扫,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译文
能轻视富贵,却不能放下轻视富贵的念头;能看重名誉节义,却过于强调名誉与节义。这是没有摆脱世俗各种欲念影响,内心深处的私情杂念也未忘怀。这些念头不拔除干净,就像原本压在草上的石头,一旦搬走,杂草又会生长。
度阴山曰
着相(刻意执着事物)的人不是虚伪,而是蠢,他分不清本质和幻象,最终好事变成坏事。
如果能解决温饱,那么轻视富贵就是一种境界,可总是有轻视富贵的念头和行为,这就是矫情。能重视名誉节义,这是君子之道,但过分强调名誉节义,好像世界上除了名誉节义外什么都没有,这就是刻意。遇到这种人,千万要小心,他们可能不是坏人,但绝对虚伪。
任何人对任何行为,无论这个行为本身是好还是坏,只要过分强调和重视,而不是怀着云淡风轻的态度,这种人一定有问题。总有“轻视富贵”念头的人可能会做出仇富的极端行为来,过分重视名誉节义的人会因为名誉和节义而不懂变通,导致指恶为善。
美好的人生就是把闯江湖与休息完美切换
原文
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
译文
纷杂扰乱固然是导致意志消沉的场所,但单调寂寞也是引起身心憔悴的所在。因此,人应排除纷扰、宁静致远、体察本体,也应用点点愉悦来培养自由的心灵。
度阴山曰
人在江湖飘,常回家看看。江湖纷杂扰乱,意志力弱的人遇到苦难后就会消沉,这个时候最好能回家躺平。因为家是温暖的港湾,可以抚平人生创伤。但俗话还说,男儿志在四方,应该多去闯荡。家虽然是温暖的港湾,但单调寂寞能让人身心憔悴,不思进取。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江湖飘一段时间就回家躺平,在家中躺的即将半身不遂了再出去闯荡。闯江湖与休息完美切换,才能培养出完美人格来。
而所谓心灵自由,则是既能在纷杂扰乱中找到单调寂寞,又能在单调寂寞中寻得纷杂扰乱。纷杂扰乱和单调寂寞好像水乳交融,不能分辨。人生和饺子馅儿一样,掺和着来,才更有味道。
你会定身术吗?定住你自己的那种
原文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译文
过去的错误要彻底根除,否则会使已改的错误行为再度萌生,从而因俗情失去理想趣味;今日认为正确而喜欢、追求的生活和事物,不可太执着,否则就得不到事理的精髓,反而使理趣转变成欲望的根苗。
度阴山曰
孙悟空的法术中有一种叫定身术,被定住身的人会感觉时空全部消失,自己在太空漂浮。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使用这种定身术,只不过能定住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总是被自己施展的定身术定在过去或某个事物上。于是,我们始终活在过去,哪怕自己老得掉光了牙,意识也沉浸在过去一动不动。而有些人则被定在了某些事物上,过分执着于某些事物,永远陷在事物中不得解脱。你的很多痛苦就来源于此: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仍然耿耿于怀,常常反刍式地拿出来折磨自己,不肯放过自己。
要知道,定身术的解药不在别人那里,而在你心上,它叫“活在当下”——当下的情境、当下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有、无、得、失:人生的大学问
原文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译文
没事时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一些杂乱的念头,忙碌时要思考自己是否心浮气躁,得意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傲慢,失意时要反省自己是否怨天尤人。能如此检查清点自己的身心,让不良的习气由多到少、由有到无,这才是真正明白了为学做人的真谛。
度阴山曰
如果用八个字来描述人生的全部经历,那应该就是:有事、无事、得意、失意。人生的学问恰好就在这八个字上:无事时,别有杂念;有事时,别心浮气躁;得意时,不要骄傲;失意时,不要有怨气。
无事时胡思乱想,有事时又心浮气躁,这种人肯定活得不开心,因为无论有事无事,他都在折腾自己。一失败就气馁,才取得小胜利就骄傲,这种人肯定是“浅碟子”,难成大气候。人生的学问只是个做人的学问,无事无杂念,胜不骄败不馁,有事就气定神闲去做,仅此而已。
把“我想要”变成“我必须要”
原文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名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译文
对待事情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具有克服各种困难的本事。建立功业,事事都必须脚踏实地去做,如果稍一追求名声,就成了虚伪的成就;讲求道德修养,每个理念都应从虚处建立基础,一旦稍以功效来计算,那道德也就失去了其本来存在的意义,成了世俗生活中的伪饰品。
度阴山曰
你只要能把“我想要……”变成“我必须要……”,就是成功。
人的成功靠两种力量,一样是意志力,一样则是踏踏实实。这两样其实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人的意志力源于我们对所做事情的热爱,把“我想要”变成了“我必须要”,而踏踏实实就是得到这个事物的过程。
我们谋事靠的是人,但成事靠的是天。倘若你总精打细算,追求名声、计算功效,那老天就会不高兴,因为这些奖赏都是他老人家给你的,而不是你计算得来的。所以,越是计算就越是失算,人谋不过天。
把握好虚实
原文
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
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译文
建立功业,每件事必须脚踏实地,如果稍微贪图一点儿名声,即使有所成,那也是伪果。讲道修德,每个念头都要从虚处建立根基,如果稍微计较一点点功效,那就落入俗套了。
度阴山曰
做事情就是做事情,别贪图事成之后的鲜花和掌声,一想鲜花和掌声,你做的这件事情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让自己成为有道德的人,心中不能存着贪念好处的念头。人一旦有这个念头,所有的道德就会灰飞烟灭。中国古人有时候特别实在:把事情做好,名誉是虚的,可要可不要;有时候又特别务虚,认为念头要虚,不能实。人如果在虚实之间游刃有余,就能成事成功。
劳逸结合,才是人生正理
原文
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
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
译文
人不可过于操劳忙碌,但如果在闲暇时忙碌,这样才可保持警觉之心,以防懒惰性情的滋长;人不可过于放纵,而在紧张之后适度放松,才能促进灵感的爆发。
度阴山曰
世界上有一种傻鸟,永远在飞,直到死掉的那一刻,爪子才落地。人不是傻鸟,所以必须明白,美好人生应是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的。
过度忙碌会透支生命,过度安逸会浪费生命。不透支、不浪费生命的办法就是在忙碌与闲适之间自如切换。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能只有一种模式,所以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当然,年轻时还是要多些透支,多些奋斗,因为到年老时,你就无法奋斗了。
讨厌名声和欲望,对不对
原文
钟鼓体虚,为声闻而招击撞;麋鹿性逸,因豢养而受羁縻。可见名为招祸之本,欲乃散志之媒。学者不可不力为扫除也。
译文
钟和鼓形体空虚,为了声音的散布而招致敲击捶打;麋与鹿性情安逸,因为豢牢驯养就承受羁绊系縻。可见,名声是招致灾祸的本源,欲望是涣散心志的媒介。做学问的人要尽力打扫,清除它们。
度阴山曰
名声可以获取财富,欲望能让人大概率接触到财富,而财富可以让人生活得更好。听上去,追求财富是正确的事。正如钟和鼓被敲打是心甘情愿,麋和鹿被驯养也是乐在其中。那为何说名声是灾祸的源头,欲望是摧毁心志的媒介呢?
因为古代知识分子不喜欢物质生活的富足,所以不喜欢过多的财富,自然就不喜欢名声,于是名声就成了灾祸的源头。试图用名声让自己生活的更好的想法就成了卑鄙的欲望,这都是古代知识分子特别厌恶的。这种看法对不对呢?其实有些看法已经成了过时的糟粕,看一下抛到脑后就可以了。
天上不会掉馅饼,哪怕是素的
原文
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
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
译文
只有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才能避开明枪暗箭;只有保持心地洁净,才能避开陷阱和包围圈。
度阴山曰
有小和尚问老和尚:“怎样才能不上当?”
老和尚仰头看天,看了许久,慢慢地说:“怎么还没有掉素馅饼?”
小和尚笑道:“天上怎么可能掉馅饼?”
老和尚点头说:“记住这句话,就能不上当。”
人能上当,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智慧不够、头脑不清醒,第二种是贪便宜,认定天上可以掉馅饼。但当你认真琢磨这件事后,可能发现:你之所以被欺骗,是不是因为潜意识有所图?即是说,你仍然是因为贪便宜而被欺骗。所以,不被欺骗唯一的招数就是,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
成为圣人,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原文
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便可为万物立命,为天地立心矣。
译文
一点儿善念,是生养民众、恩泽万物的根源;一段有所不为的气节,是支撑天地的柱石。因此,君子对于一条虫子、一只蚂蚁都不忍心伤害,对一段丝线、一根蚕丝都不允许贪图冒领。这样才可帮助世间万物找到其使命,帮助天地树立准则。
度阴山曰
你和神的距离有多远?答案是三尺,因为举头三尺有神明。其实,你和神近在咫尺。我将其称为“善万能论”:只要你有善念、存善心,那就可以成为“神”。中国最古老的“神”的本质就是“善”,如果你能拥有这种本质,就可以成为圣人。
如何拥有这种本质呢?第一,心存一点儿善念,注意,是一丁点善念即可;第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气节,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
一点儿善念、一点儿正气,就能让你成为帮助天地树立准则的神。
想改变外界,先改变你自己的心
原文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竞;
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译文
拨开世上的乌烟瘴气,心中自然没有趋炎附势的热恼也没有如履薄冰的恐惧;消去心中的鄙俗,眼前就常有清风明月般的舒爽自在。
度阴山曰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世上的乌烟瘴气也全由人所造成。当你能见到乌烟瘴气时,说明你的心中已经有乌烟瘴气了,那你就要对此负责。方法是,先消除你心中的私欲,你眼前的世界就尽是清风和明月,而不是乌烟瘴气。你怎样,这个世界就怎样。不是因为你能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你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客观的,只和你自己有关。
迟钝不是蠢,而是一种力量
原文
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煅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存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
译文
修行之人面对喧闹和寂静时,如果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操守,说明还需要磨炼,这是心神混乱造成的。有足够修养的人,一定有足够的定力和涵养,即使在风平浪静中也能看到勃勃生机,在狂风暴雨中也能寻得一份恬淡安然,进入万物齐一的意境。
度阴山曰
拥有“钝感力”的人是高手。他们的特点是,虽然外界环境改变,他们却不会察觉,在乱中表现得如在静中一样。心学大师王阳明谈动静合一,就是这个意思。高手向来都是动中静中一个样,而绝不像三流高手,环境一变,操守随之改变。
归根结底,都是此心不静,没有定力和涵养。定力和涵养也不是在静中养成的,恰好相反,它需要在行动中、在波动中,甚至在大起大落中养成。一旦养成这种视动静如一的境界,那万物万事其实都是一物一事,万物齐一的意境就此抵达。
理障比事障更难消除
原文
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涤除最难。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
译文
我们的心是一颗明珠,用物质欲望来遮蔽它,就如同明珠混在泥沙中,把它洗涤出来还算容易;用才情和见识来加持我们的心,犹如在明珠上镶嵌了黄金和白银,洗涤难于上青天。所以学者不担心被物欲遮蔽,只担心被才情和见识冲昏头脑;再直白而言,不怕事障,而怕理障的难以消除。
度阴山曰
物质欲望看起来很强大,其实是纸老虎。物质欲望可以麻痹人的感官,但无法长久麻痹我们的心和思想,这就是无论我们拥有多少物质财富,幸福时间都无法持续很久的原因。但某些知识却能侵入我们的心和脑,大多数人都能在知识上保持高度和持久的幸福,无论这种知识是真理还是邪说。
很多时候,我们被知识诅咒,把知识当成神佛,这就是受了理障。
事障和理障,前者麻痹五官,只是个头疼脑热;后者是麻痹心脑,属于危急重症。
看透肉体和人性,就看透了人生
原文
躯壳的我要看得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居;
性命的我要认得真,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实则物欲不入。
译文
只有看透自己的肉体,才能看透万物,如此则能保持内心的虚空,保持内心虚空就会明白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只有看透自己的人性,才能看透世间的真正道理,看透世间的道理就可以保持内心的充实,保持内心的充实,物质的欲望就无法侵入。
度阴山曰
看透肉体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亡;看透人性的意思是,虽然会死亡,可生时不能破罐子破摔,而要活出人样、人性来。看透了肉体和人性,你也就懂得了世间的道理。
从此,你将对物质欲望筑起铜墙铁壁,因为你明白了世间万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道理,这些物质对你毫无用处。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你内心自然就会既虚空又充实。虚空,是可以接受一切;充实,是可以不需要一切。
去伪存真方有味
原文
面上扫开十层甲,眉目才无可憎;
胸中涤去数斗尘,语言方觉有味。
译文
脸上清扫开十层甲壳,眉毛眼睛才不会让人觉得可厌可恨;心中洗掉数斗灰尘,言辞谈吐才让人觉得有趣味。
度阴山曰
每个人除了与生俱来的面目之外,还有无数面具,有人有十副,有人有百副。面具不仅能遮住透露在脸上的贪欲,还误导别人将漂亮的面具当作真实的面孔。有些人即使褪去了十层面具,露出的也未必是一张美丽素颜,而是丑陋嘴脸。而所谓心中灰尘,是多年积攒下来的油腻,人到中年时,这种油腻就固定下来,“油腻大叔”至此诞生,他们往往令人作呕。
人人皆有面具,人人皆存油腻,只是有人意识到了,有人没意识到。意识到这点的人更容易去伪存真。
心是什么?你就是答案
原文
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
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译文
完全明白了内心的本来面目,才能说了解了自己的内心;完全明白世间寻常普通的道理,才有资格谈论出世。
度阴山曰
人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的,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认为是善,有人认为是恶,还有人认为可善可恶。重要的是,你相信哪个答案,而且肯去身体力行那个答案,才算是真的了解了自己的心。而世间永恒的道理正是,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也就是说,你若相信人性是善,你就发扬内心的善;你若相信人性是恶,那就克制内心的恶念,走向善道。
要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原文
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镕;
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
译文
如果我是一口灼热的熔炉,怎么会担心熔不了真金和钝铁?如果我是汪洋的大海江河,怎么会担心容纳不了冲决堤岸的水和小河沟?
度阴山曰
把瓷器活搞砸的人,向来都埋怨瓷器活过于困难,从来没有想过,你之所以搞砸它,是因为你没有金刚钻。人生中,我们一定有过无数次失败,有人能总结经验,最后成功,有人永远都无法总结出经验,一直失败。而这经验,其实和事情本身无关,只和你的心态有关。这个心态就是:你熔化不了真金和钝铁,是因为你不是熔炉,和真金、钝铁无关;你无法容纳小河,是因为你不是大海,和小河无关。
不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这就是失败者的典型特征。
人生的能量守恒定律
原文
白日欺人,难逃清夜之鬼报;
红颜失志,空遗皓首之悲伤。
译文
光天化日之下欺凌或欺骗别人,夜深人静时扪心自问必难逃良心的责备;年轻时不能把握自己,做出败坏名誉节操的事,晚年就会悔恨悲伤。
度阴山曰
天道有轮回,人生皆守恒。我将其命名为“人生守恒定律”:白天把能量放到别人身上,比如欺骗、欺负他人,晚上就会有东西把这个能量返还你,这个东西就是你的良心;同样,年轻时如果不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晚年注定会迎来许多悔恨悲伤。
所以人若想内心安定、没有遗憾,就必须遵守正向的能量守恒定律:白天如果付出善行的能量,晚上就能收获心安理得的能量;少时如果付出奋斗的能量,晚年就能得到无悔人生的能量。如果既想做坏事放浪人生,又想心安理得,那根据人生守恒定律,你是无法安然度过这一生的。
越令我们难受的事,将来越让我们好受
原文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国家,出此入彼,念虑只差毫末,而超凡入圣,人品且判星渊矣。人胡不猛然转念哉!
译文
用囤积钱财货物的心去积累学问,用渴求功名的念去渴求道德,用爱护妻儿的心去赡养父母,用保存爵位官阶的方法去保卫国家,虽是两件事,但思考起来几乎没有差别,而如果有这种念头,那就超凡入圣了,人格的判别也像星空与深渊了!世人何不突然改变自己想法猛然醒悟?
度阴山曰
我将这条人生修行定律命名为“老天强人所难”:你越喜欢的,我越不给你;你越不喜欢的,我越给你。
囤积财物让人着迷,积累学问让人痛苦,渴求功名和爱护妻儿都让人向往,但渴求道德和赡养父母却很有难度。根本原因是,财物、功名、妻儿能直戳我们最低级的私欲,但学问、道德、赡养父母却要突破私欲,奔向天理。
很多人都倒在了私欲面前。我们若想超凡入圣,必须要反私欲。越让自己难受的事,将来就越让我们好受。
幸福定律:善念即幸福
原文
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
开万善之门,无如寸心挹损。
译文
建立百般幸福的根基,只在于念头的慈爱祥和;开辟万般善良的大门,倒不如心上少些欲望。
度阴山曰
我发现一条“幸福定律”:善念即幸福。如何理解?凡心中常存善念者,看到的事物都是善的。看到的东西是善的,就能心平气和,对大多数人而言,心平气和等于幸福。
如何让我们看所有东西都是善的呢?需要减少你的物质欲望。人一旦想着满足物质欲望,就必须时刻把心提到嗓子眼,心长时间停在嗓子眼,就像得了心脏病一样,惶惶不安。减少欲望,是让心从嗓子眼下沉到它原本的位置,这叫“心在腔子中”。心在腔子中,人会心定神闲,这就是善。
圣贤和俗人,各有千秋
原文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
弛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
译文
堵塞住贪求财物的道路,才能开辟弘扬道义的大门;放下肩上世俗的东西,才能挑起圣贤的担子。
度阴山曰
想做人类的导师吗?先把你贪求财物的心熄灭,否则即使受千万人追捧,也是个“邪教教主”;想做圣贤吗?先把世俗的一切都放下,所谓放下,是不在乎世俗评判标准,做你自己本心要做的事,闯出一片和世俗大大不同的天地来,这就是圣贤。
然而,我希望大家都做俗人,俗人不但有血有肉,而且没有人类导师和圣贤那么累。
家是最好的修行地
原文
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
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纶。
译文
化解融汇性情上的偏颇私念,就是一大学问;调解消弭家庭中的猜疑隔阂,就是一大才能。
度阴山曰
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最基础的人情社会就是家庭。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如果能把家庭关系搞得清清楚楚、和和美美,那就是大学问家、大战略家。古人的学问,本质上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修炼自己的性情,这就是真修行。纯粹的知识,如果不能用来修身齐家,那也无用。这是中国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本质区别。中国古代有一门大学问,即:伦理道德。
带你看人生风景的三把钥匙
原文
功夫自难处做去者,如逆风鼓棹,才是一段真精神;
学问自苦中得来者,似披沙获金,才是一个真消息。
译文
功夫从难处开始,如逆风行舟,只有不惧艰难,奋勇向前,才可见彼岸;学海无涯苦作舟,获取知识和沙里淘金没有区别,必须勤勉不已,才能得到知识的真谛。
度阴山曰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更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有付出才可能有回报。人生是一个不断向上攀登的过程,如果你登过山就知道,爬到半山腰时,心中会产生一种进退维谷的痛苦与恐惧。此时,如果你放弃,就是前功尽弃,一无所获。但如果你咬牙坚持爬到山顶,那就能望到最美的风景。不惧艰难、勤勉不已、坚持到底,是带你看到人生最美风景的三把钥匙。
性格决定一切
原文
执拗者福轻,而圆融之人其禄必厚;操切者寿夭,而宽厚之士其年必长。故君子不言命,养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尽人自可以回天。
译文
性格倔强、偏执的人福气少,性情圆满融和的人福禄多;做事心急火燎的人寿命短,性情宽厚稳重的人寿命长。所以君子不必专门谈论命运,修养心性就足以安身立命;君子也不用特意谈论天意,因为做好自己就可以改变天意。
度阴山曰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也决定寿命。心平气和时心脏跳动慢,心急暴躁时心脏跳动则快。所以,不必去谈什么命中注定,与其说命中注定,不如说性格注定。也不必去谈论什么天意如何,因为天意就是你的心意。人的命运由自己掌握,性格决定命运。
古人喜欢慢性子
原文
才智英敏者,宜以问学摄其躁;
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
译文
才智超群的人,应该用学问收敛浮躁之气;气节高亢的人,应当修养德行来中和他偏激的个性。
度阴山曰
才智超群的人往往心浮气躁,很难脚踏实地,可能会变得随心所欲,此时要让他静下来读书,从而改掉浮躁的毛病。气节高亢的人,往往自以为是真理化身,无法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时间一久,会养成偏激的性情。中国古代人的修身,修的就是个心平气和。所以慢性子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追捧。而才智、气节等优点,固然是人人赞赏的,但若没有慢性子做基础,优点也会变成缺点。
通过大自然,认识你自己
原文
云烟影里现真身,始悟形骸为桎梏;
禽鸟声中闻自性,方知情识是戈矛。
译文
在云遮雾罩中领悟到真实的自己,始知肉身原来是真我的监狱;在鸟叫声中见识自己的本性,才发现感情和识见是攻击人的戈矛。
度阴山曰
在云雾中可以认识真实的自己,在鸟叫声中可以见到自己的本性,这都是大自然的威力。至于是否真能达到此境,人与人则不同,因为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境界当然也不同。不过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人类从自己的同类那里很难认识自己,因为人类会掩饰真实的自己。而大自然则不同,它最真实。只有最真实的事物才能让我们看到最真实的自己,这可能就是大自然的吸引力。
知道容易,做起来难
原文
人欲从初起处翦除,便似新刍遽斩,其工夫极易;
天理自乍明时充拓,便如尘镜复磨,其光彩更新。
译文
人的私欲若能在萌芽时祛除,就如同新生小草立刻拔除,最容易成功;天理要从人一有觉悟时就向外扩充,就好比重新打磨带有尘土的镜子,其光彩会更加明亮清新。
度阴山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人的私欲萌发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去阻止它,最后它成为欲望之海。人起初拥有天理时,天理并不强大,但只要你每天念念不忘心存天理,天理就会天下无敌。
但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知易行难,心存天理也是如此。
人生的完美是浅尝辄止
原文
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尽尝;
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心珠宜当独朗。
译文
只需一勺水就可知五湖四海水的味道,所以世间的人情世事未必都要经历;一千条江面的明月其实是一个,所以心性也要如明月一样独自明朗皎洁。
度阴山曰
一个烂苹果,只需要吃一口就可知它是否腐烂,而不用一定把它吃完。有时候我们过于执着某件事时,总认为这是认真,是坚持。其实有时候,我们的这种认真和坚持,只能让自己越来越痛苦。比如爱情,它不是你坚持到底就可以有结果的。强扭的瓜不甜,你扭第一下时就能感觉到,何必再去扭呢?
很多人生问题,往往浅尝辄止就好,而不必尝尽苦乐。
成功的密码是什么
原文
得意处论地谈天,俱是水底捞月;
拂意时吞冰啮雪,才为火内栽莲。
译文
得意时谈天说地,都像是水底捞月般不真实;逆境中吃冰咽雪,经受如此艰苦锤炼,才能如烈火中的莲花一般真实可贵。
度阴山曰
人在得意时往往会夸大自己的成就,或者是对从前的人生进行“选择性讲叙”,里面真实的成分低,而虚假的成分高。人只有在逆境中所学到和感知到的一切才是最真实的。所以,我们向一个伟大人物学习时,不一定要学他是怎么成功的,而要看他是怎么失败的。别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但别人的失败,却可以避免。知此,就知道了成功的密码。
为什么你懂得许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原文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
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译文
有些事情的道理,如果是别人让你明白的,总有未能完全理解的地方,还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更加明白;由外界环境而兴起的意境兴致,总会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消失,还是比不上发自内心的安闲自乐。
度阴山曰
人和人之所以会渐渐拉开差距,原因就在于对世界的认知。有人的道理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有人则是在实践中琢磨出来的。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弟子不同;同样一件事,两个人做出来的效果也不同。
任何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是片面的,所有圣人说的大道理,都是他对这个世界的偏见。你拿别人的偏见来看待世界,你自己的心肯定不乐意,所以二者一定产生矛盾。你既想用别人的道理,自己的道理又不许,争斗之下,你就蒙了。这就是你懂那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一生的原因!因为你的道理和别人的道理在打架。
寡欲不是无欲
原文
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
译文
情感和欲望合在一起就是人性,舍掉情欲就等于舍掉了人性;大多数人都有的欲望就是天理,舍掉欲望则天理也就不存在。所以君子不能灭掉情感,只是做平和情感的事而已;不能断绝欲望,只是期望寡欲而已。
度阴山曰
人性离不开情感,否则就是冷血;天理离不开欲望,否则就是虚无。人之所以为人,有人性,就是因其有情感。大多数人有好色的欲望,所以,喜欢美色就属于天理。我们要做的不是灭掉情欲,更不是断绝欲望,而是寡欲。比如好色,只喜欢自己的老婆,不要到处去拈花惹草,这就符合天理。
无论人性还是天理,都在有情感、有欲望的人身上显现。知此,就知人性是什么、天理是什么了。
看淡一切,才能无畏生死
原文
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
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
译文
若想遇到变故而不慌张,在平时就要不慌不忙;若想面对死亡时不贪生怕死,在生时就要把所有事都看得很轻。
度阴山曰
遇到变故不慌张的人,肯定是在平常生活中不急不恼的人。要想不急不恼,唯有通过平时的修心才能做到。
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有记忆。我们对某人某事越是看重,临死前就越怕。只有把无论好事还是坏事都看轻,才有可能勇敢地面对生死。
比如,你特别看重家人,特别看重金钱,特别看重人间的生活,那你必然非常恐惧死亡;倘若你看轻这些,死亡不过是“去去就来”。
一念之差,就有可能毁掉一生
原文
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
终身检饬,难盖一事之愆。
译文
一个念头有了差错,足以失去一生做的所有好事;终身检点自己,很难掩盖在一件事上出的差错。
度阴山曰
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人生就像过一座独木桥,一念之差,就失足掉下了深渊,从此万劫不复。
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犯了个小错,那还有改正的机会。但若是你身居高位,一旦行差踏错,就能把你之前所有的正确映衬得一文不值。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天都反省今天的自己有什么过失,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不要做出让自己后悔终生的事情。
睡觉和吃饭,最见人性
原文
从五更枕席上参勘心体,气未动,情未萌,才见本来面目;
向三时饮食中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方为切实工夫。
译文
五更从床上醒来,检查自己的内心,精神上没有任何动荡,情绪上也没有任何杂念之时,才能洞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在三餐饮食中熟悉人间百味,浓时不欣喜,淡时不厌倦,才是真真切切的修养功夫。
度阴山曰
五更时,天地最安静,人在此时非常有机会听到内心的声音。只有当你没有任何情绪、精神上的动荡时,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这声音的发出者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还有一招可以让你认识到最真实的自己,那就是在饮食中见人性。一日三餐的饮食可以映照出你的模样,如果你可以做到浓时不喜、淡时不厌,这说明你是个修养很好的人,的确拥有真实的修养功夫。为什么吃饭能看出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因为食色性也,食排在第一位,最能见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