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什么是增值型内部审计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诞生
内部审计从产生到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二十世纪四十至七十年代间,规模较大的企业会在母企业设立审计机构,实行自上而下的审计模式。当时的内部审计机构从属于会计部门,主要履行监督职能,保障企业会计、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帮助管理层有效管理企业。但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一阶段的内部审计主要目标虽然仍是为管理层提供服务,但审计对象已经拓展到了组织的所有活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面临着两大严峻挑战。其一,内部审计部门如何在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上发挥积极作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企业所处环境变化迅速,企业经营中的各种风险普遍增大,企业对风险管理日益重视。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变革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经济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资产证券化趋势加强,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扩大;企业实行多样化经营,进入了众多以前未涉足的领域;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经营地点日趋分散;随着信息技术在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和电子交易的普及,控制环节减少,计算机犯罪增加且更加隐蔽;等等。在这种背景下,处于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内部审计部门就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敏锐性,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扩充相关专业知识,紧紧围绕企业经营风险的甄别、评估、控制和防范,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促使并协助企业改进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以避免企业遭受严重损失。其二,内部审计部门如何在企业组织机构战略重组中维系自己的地位。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西方不少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强市场适应性,进行了内部组织机构的调整和重构,将部分非核心管理活动改由外部专业化公司执行。如解雇内部审计人员,将日常审计工作完全或部分转由会计师事务所或管理咨询公司承担。许多企业经理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认为,内部审计的这种“外包化”,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业务的规模经济性,从而降低审计成本,有利于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性,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并能为企业带来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管理理念。尽管许多内部审计人员对此持有异议,但“外包化”事实上已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内部审计领域的一种重要现象。这就给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外在压力,迫使其想方设法通过改善审计绩效、提高审计效率来证明自己:内部审计部门不单是资源耗费者、成本中心,更是价值增加者、利润中心。这样,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增强自己对本企业的吸引力,维系自己的组织地位和职业生命。在上述两大挑战下,增值型内部审计开始兴起,并日益成为关系到内部审计生存大计的问题。
1999 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IIA) 重新定义了内部审计,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经营。价值增值这一目标的提出对内部审计而言,既是一种理念上的革新,也是增值型内部审计应运而生的理论基础。对比 1990 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IIA 将内部审计的目标从“监督和评价”转变为 “增值和改善”,着重强调“增值”是其最终目标。自此,内部审计对象逐渐演变为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企业治理,审计工作重心由为管理层服务转变为增加组织价值,内部审计的目标变成了为组织增加价值。
“增值型内部审计”这一概念的提出,对内部审计部门原来的服务活动内容进行了扩充,内部审计人员从对企业的上层管理人员的监督者,变为可以为独立地、客观地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人员。内部审计的核心目的是完善企业的经营理念,不断通过系统、专业化的办法规范企业的组织管理,评价并改善企业在内部控制、企业治理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提升,最初的内部审计工作理念不能与当今社会的工作理念相适应。内部审计部门仅通过“发现问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往往会以“增值”为工作重心,从“监督与评价”的工作理念逐渐过渡到“增值与改善”的工作理念。
2001年 “安然事件”发生,社会各界质疑声频发,矛头直指内部审计机构,其虽具有独立性,但其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较弱。2002年美国发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内部审计的作用在全球引发激烈讨论。因此,“增值型内部审计”一词进入大众视野,内部审计迎来了重大变革。西方有关国家意识到内部审计在组织增值服务方面的重要性:增值型内部审计以价值增值为核心目标,以风险为导向,为建立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分散战略提供建议,从而实现组织增值的目标;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在继承传统内部审计查错防弊职能的基础上,有效发挥价值增值功能,是企业价值链上一个重要增值环节。
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经历了消极防弊、积极兴利这两个阶段后,迎来的一个新发展阶段。增值型内部审计继承传统内部审计的原有优势,逐步由传统的查错纠弊向防范风险、为管理层提供建议和服务转变。增值型内部审计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增加企业价值和提升自身价值为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发挥其增值功能,由传统的监督与评价转变为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等内部审计的增值活动。增值型内部审计下,内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内部观念也在不断发展改变,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目标的达成和运营的改善。可以说,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革新点在于完善和提升传统内部审计在各个领域中的作用,如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有效防范风险、改善企业治理等,并通过上述革新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自 1999 年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念被提出后,国内学者对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认识,总体上持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将增值型内部审计看作在传统内部审计基础上的革新(李斌、李晓波,2012);另一种观点认为,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一种创新,是为满足企业发展新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内部审计模式(谭丽丽,2005)。二者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一致,即其最终目标要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为企业价值增值做贡献。
总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协助企业实现其发展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是规范化与系统化的管理形式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来有效改良企业的组织形式,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对传统内部审计的创新。在传统内部审计模式下,企业将各项经营业务作为主要的审核对象,整个过程侧重于事后监督和评价,并且看重眼前利益。概括而言,传统内部审计未将企业整体发展目标贯穿始终。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则强调从企业整体目标出发,旨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协助,促进企业增值目标的顺利实现。增值型内部审计不仅强调事后监督、管理和评价,而且强调事中控制,强调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和竞争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