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转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类社会对气候问题的认识是一个渐进过程

人类社会对于气候问题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或理论问题,还关系到各个国家、各个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的困难程度要超过其他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比较少,气候变化问题几乎是不存在的。温室气体是大气中任何吸收和释放红外线辐射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等,从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来看,CO2占比最大。温室气体的排放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然界排放的,另一类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在工业革命之前,自然界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主导地位,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比较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在这个阶段,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也不是恒定的,在自然规律的驱动下,CO2浓度会在180~280ppm(百万分比浓度)进行周期性波动。而全球的气温与温室气体的浓度密切相关,随着大气中CO2浓度的周期性波动,全球气温也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大体在10摄氏度的区间内波动。由于每一轮变化的时间跨度很长,个人往往很难察觉。总而言之,这一阶段大气中的CO2浓度与全球气温尽管有波动,但不是一直在升高,而是周而复始地上下平缓波动,因此气候变化问题是不存在的。

第二个阶段是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逐渐占据较大部分,全球气温开始缓慢抬升,一些有志之士开始提出气候变化问题,但凝聚共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工业革命后,工业化生产对化石燃料的需求迅速增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改变了过去长期由自然界排放为主导的局面,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浓度快速增长。当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超出了陆地生物与海洋吸收能力时,大气中的CO2浓度开始迅速增加。一些科学家基于科学论证与数据追踪,逐步提出了气候变化理论,核心是人类活动持续排放的温室气体会造成全球变暖并引发严重的自然灾害,呼吁全球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比如,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尔尼乌斯(Savante Arrhenius)在1896年指出,工业化过程将导致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加剧温室效应。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对气候变化理论仍有怀疑的声音(有人认为,气温升高可能如历史上多次发生的那样,若干年后会自然回落),以及气温上升速度并不快,对环境的影响还不严重,因此全球未达成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

事实上,由于环境治理涉及各国切身利益,观念的转变非常难,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罗马俱乐部基于对发达国家发展方式的担忧和质疑,深入探讨了关乎人类发展前途命运的人口、资源、粮食和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到七八十年代,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由1850年的277ppm提高到了300~350ppm的水平。在此背景下,全球气温上行速度开始加快,世界各大洲发生了持续的水旱以及严寒灾害,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著名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提出,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人类正在面临增长极限的挑战,各种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继续生存。“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最终意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形成了广泛的民意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气候变化上升为全球重要议题,低碳转型逐渐成为全球共识。1979年,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科学家发出警告称,如果大气中的CO2浓度持续提升,到21世纪中期全球气温将会显著上升,气候变化首次作为国际议题被提上全球议程。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全球气候形势越来越严峻。如图1-1所示,1880年以来,全球温度平均每10年上升0.08摄氏度;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平均每10年上升0.18摄氏度,升高了1倍多。如图1-2所示,20世纪大部分时间海平面逐年仅上升1.4毫米,1971—2006年逐年上升提高到1.9毫米,而2006—2018年逐年上升则达到了3.7毫米。2015年,190多个国家谈判代表共同通过了《巴黎协定》,标志着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气温上升,以及全球气温上升将诱发灾害性气候变化的两个科学论断成为共识,各国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明确承诺也表明低碳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展望未来,种种迹象表明,气候变化问题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携手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低碳转型必将成为世界发展潮流。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问题,将对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一项报告认为,如果各国在未来50年不拿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那么每年将产生高达3 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如果2030年前不能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可能损失5%~10%。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气候变化在未来10年会将1.32亿人推向贫困,使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化为乌有。在中低收入国家,仅考虑自然灾害对发电和运输基础设施的破坏,每年就会造成约180亿美元的损失;到2050年,气候变化将导致2.16亿人口迁徙,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达8 600万,东亚和太平洋地区4 900万,南亚4 000万,北非1 900万,拉丁美洲1 700万,东欧和中亚500万。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可能面临被淹没的威胁。基里巴斯的两个岛已经因为海平面上升而消失,马绍尔群岛所有29个环形珊瑚礁岛屿的海岸带也遭受侵蚀。此外,现在对于新冠病毒出现的若干解释中,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北极冰川融化后释放出的病毒,而这些病毒原属于几十万年前或上百万年前。此种解释目前还只是一种假设,但也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很可能超出想象。

图1-1 二氧化碳排放及全球气温变化

图1-2 二氧化碳浓度及海平面变化

数据来源: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www.noaa.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