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吗 我很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995年《情书》:释怀

1995年《情书》:释怀

1995年《情书》

题记

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别人的回忆,尽力让它美好吧。

(一)

“你—好—吗?”渡边博子在冰天雪地里朝着大山呼喊道,“我—很—好!”分不清是她的声音还是远山的回响。

这是电影《情书》中的一个情节,也是这部电影标志性的镜头之一,但凡提到这部影片,想必许多人脑海里会不自觉地浮现出这个场景。

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这部代表作,讲述了一个关于暗恋、青春和死亡的故事。

影片从渡边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树的周年祭日开始。三年前,二十岁出头的他因为登山事故不幸身亡。一段长镜头下,天地白茫茫一片,渡边博子躺在雪地里仿佛死去了一般,许久后她睁开眼睛,大口猛烈地喘息。她以这样的方式让自己沉浸在思念与回忆中,并希望借此与逝去的爱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参加完仪式后的博子回到了未婚夫的家,无意中从藤井树的中学纪念册里找到他当年在小樽市读中学时的地址,被哀伤笼罩的博子按照这个地址给已在天国的爱人寄出了一份“情书”,内容只有两句话——“你好吗?”“我很好。”

博子或许想以这样的方式寄托思念,抑或是难以接受藤井树已死的事实。但令人意外的是,她居然收到了“藤井树”的回信,心里充满惊奇的她接着回了信,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宿命,就这样和小樽的“藤井树”一来一回地建立了联系。后来,博子才知道自己的信寄到了学生时代与未婚夫同名同姓,并且同班的少女藤井树的手中。

博子对此充满了好奇,非常想了解未婚夫中学时的生活,为此她接二连三地把信寄了出去,充满期待和渴望地等待着回信。后来博子还专程到小樽市去找寻她,最终她远远地看到了藤井树,发现这个女孩和自己长得几乎一模一样,不过少女藤井树并没有看到博子。

这个发现让博子心乱如麻。在未婚夫的家中,博子从毕业纪念册中找到了与未婚夫在一个班的女藤井树,并询问未婚夫的母亲,照片中的女藤井树,跟自己长得像不像?

随着越来越深入的探究,博子发现自己的未婚夫当年对这个同名女孩心存暗恋,自此她恍然大悟,原来未婚夫对自己的爱,只是对初恋的一种回归,或者说她只是那个叫作“藤井树”女孩的替代品,这让博子感到无以名状,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和伤痛冲击着她的内心。

而在遥远的小樽,少女藤井树在给博子写回信时,青春往事又一次浮上心头,特别是她与少年藤井树之间的点点滴滴,渐渐发现与她同名同姓的那个男孩,似乎对自己深藏了一腔柔情……

初次看这部电影好像是在1998年的一个冬日,那时我刚刚从大学毕业,住在单位的单身公寓里。依稀记得那天窗外好像也飘着大雪,与这部影片的气氛很是贴切。

再次重温时,依然还是在一个冬天,虽然窗外无雪,但寒风凛冽。两个冬日间,时光不觉中悄然划过了近二十年,这其中发生了许多事情,我告别单身,结婚立业,如今孩子的身高已经超过了自己。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许多事情都变了,不变的是对这部电影喜欢依旧。

(二)

一部电影能喜欢二十年实属不易。

只是,同样一部《情书》,在不同的年龄看,却有着不同的感怀。二十年前醉心于那段纯净美好的情愫,以及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暗恋情怀。

少年藤井树,3年(2)班9号;少女藤井树,3年(2)班26号。从入学的第一天,老师点名时两个人同时说出“有!”时起,命运的交错就已经开始。因为是同名,两人经常受到同学们的调笑,值日被刻意排在一起,还被编造出了绯闻,但两人的关系看上去却始终如水一般平淡。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股温暖而朦胧的情感开始在少年藤井树的心头涌动,影片并没有交代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少女藤井树的,或许是因为本片讲述的是暗恋的故事,整个影片中男女主人公都没有说过爱或喜欢之类的字眼儿。

那他如何开始心动的呢?在我看来,可能源于那场班级选举,班级里一些“不怀好意”的同学故意写了“藤井树LOVE藤井树”的选票,在一个男生的调笑下,少女藤井树哭了,少男藤井树显得非常生气,竟一下踢翻了嘲笑他们的男生的椅子,并与他厮打起来。

从此,两人的关系悄然间发生着变化。少年藤井树为了能与少女藤井树有独处的时光,他故意拿错卷子,让少女藤井树主动找自己换。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黑夜里,在少男少女经常约会的自行车棚,少男藤井树说天太黑看不见,让少女藤井树使劲儿转动脚踏板来给车灯发电,好让他看清楚试卷是否确实被互换了。

少年藤井树心知肚明,看着女藤井树手转得累了,他还假装在那说着:“原来break的过去式是broken啊……”,一个只考了27分的“学渣”突然变得爱学习起来,说到底不过是想和自己喜欢的人多待一会儿。

暗恋不就是这样吗,总是想方设法努力接近对方,方法和手段有时看上去显得很笨拙,但却又是那么的“可爱”。如果能够成功,即使很短暂,只要能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心里通常会澎湃着一种幸福的浪潮。

“喜欢你便欺负你”,同样是暗恋中常常有的事,为的是引起对方的注意。片中少年藤井树在路上突然出现,将一个纸袋套在女孩的头上,然后骑着车飞奔而去,只留女藤井树在身后惊慌失措地尖叫……想必有过如此经历的朋友,看到这样的桥段定会会心一笑。

喜欢归喜欢,但少年藤井树始终没有勇气表白,只好在图书馆故意借一些没人看的书,在借书卡上一遍遍地写上少女藤井树的名字。在转学的前一天,他来到少女藤井树的家,请女孩帮他将一本《追忆似水年华》还回学校图书馆。

两人相见时,他欲言又止,似乎想要和少女藤井树说出自己的心声,但或许是觉得时机不对,抑或还是没有攒足勇气,千言万语最终都隐藏在渐行渐远且有些落寞的背影下。

就这样,他们错过了一生最美丽的情愫。

这样一段随风飘逝的纯净的暗恋情愫,足以让人唏嘘。如果当时的少男藤井树再勇敢一点,少女藤井树再细心一点,或许会是另外一种结局吧。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虽然从此身居两地,没有再次重逢,不过他们对彼此并没有淡忘,在内心给对方留下了一席位置。许多年过后,少女藤井树对同名少年的回忆依然可以随手拈来,就像有首歌所唱到的:“从来不曾想起,但永远也不会忘记”,而少年藤井树选择的未婚妻竟然和少女藤井树有着近乎相同的容颜和气质。

人的一生中,注定有一种情感不会遗忘,而是静静地安放在彼此的心里。

十几年后,女藤井树回到了原来学校的图书室,里面有几个女孩子在整理图书,老师把她介绍给孩子们,说这是你们的“藤井树”学姐。孩子们都惊讶地呼喊出:“藤井树!”原来这里的书有很多“藤井树”的签名,孩子们对此颇感好奇,发明了“寻找藤井树”的游戏,看谁找到的多,统计一下居然找到了87本。

藤井树表示那不是她写的,是另一个人写的。孩子们说那一定是男生,而且他一定很喜欢你。藤井树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不是,那是因为他和她是同名的。

没过多久,这几个女孩子来到女藤井树的家门口,递给她一本书——《追忆似水年华》,就是当时少年藤井树托付自己还的那本,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喊着:“看后面。”女孩藤井树看到在借书卡的背面竟然是一张中学时代自己形象的素描。

一切的谜底在此时完全揭开,她强忍着不让自己的眼泪掉下来,原来……

当初看到这里,心里颇为感动,想必不少朋友看过这部电影后,也会久久沉浸于两个藤井树间异常纯净但无法成就的情感之中,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让我们重新回忆起青涩的时光中那些似有似无、若隐若现却最终错过的美好。

叶芝在《沉默许久以后》中写道:“年轻时,我们曾经相爱,却浑然不知。”而岩井俊二用镜头展示了这样一段动人的青春往事。他似乎在告诉每个观者,人生最美不过是暗恋,虽然悄无声息,但那些难以说出口的誓言,却一点一滴全部渗入了灵魂深处。

(三)

二十年后,重温这部影片后,发现如今的自己更感动于渡边博子走出迷惘后发自内心的释怀。

影片是以渡边博子的找寻为主线,抽丝剥茧般呈现出一段美丽清纯的暗恋故事。不过,找寻的最终结果,对博子和女藤井树来讲是完全不同的意味,女藤井树除了略微的感伤外,更多是一种涌动的幸福,毕竟她曾经被一个男孩如此深深地喜欢过。

而对于博子来讲,似乎不能够接受这个现实,折腾了半天竟然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替代品,这比失去未婚夫更让她感到痛彻的伤感,一如她在片中伤心地说:“如果这是他选择我的原因,我就不能原谅……”

对于影片的两个女主角,藤井树需要的是追忆,而对博子来说,她需要的却是忘却。

只是,忘却谈何容易,尤其对于这样一份情感。自从发现秘密后,博子内心一直备受煎熬。但幸运的是,她最终通过自己的方式获得了释怀。当她对着远处苍茫的雪山大声喊着:“你好吗?”“我很好!”后筋疲力尽地躺在雪地上时,意味着终于选择放过了自己。她知道所有过往皆是序章,过去无从更改,重要的是往前走,获得开启新生活的勇气。

二十年后的我,如今更看重博子的这份释怀,当听到博子对远山的呼唤,看到她最终能够放下,眼睛不由得湿润起来,连自己也有些惊奇,这份情绪来得比二十年前更为强烈。

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我想,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变化吧,过了四十岁这个门槛,确实应该告别风花雪月,更多去思索人生的真谛。

相对于少年时懵懂,年轻时的激情,中年的人生更为复杂,更为不易。父母逐渐老去,孩子正在成长,而自己的身体远不如前,同时事业和生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用一些朋友的话说:“不敢病,不敢死,不敢懈怠,只能前进”,因此有时会感到疲于奔命、力不从心,倘若调节不好,很容易陷入所谓的“中年危机”。

该如何度过这段人生的艰难期,我想,最终的答案或许就是释怀,一如渡边博子最后的选择一样。只是博子放下的是一段感情,但中年人生中,需要释怀的远不止情感,还有许多。

谈及释怀,这个词语如今经常被提到,那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释怀呢?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对过去的事,不再怀念;对离开的人,不再纠缠;对做不到的,不再自责;对得不到的,不再留恋。”我觉得,这样的概括算得上精准。

简单地说,释怀就是要打开内心的牢笼,远离生命的幽暗,将自己放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从而进入一种人生的新境界。就我的理解,似乎应该分为两个层面,于自己和于他人。

对于自己来说,释怀便是让生命不再充满挣扎,不再充溢着欲望不能成就的痛苦,而应以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去面对经历的一切。因为这个世界上注定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得到一些必然要失去一些,经历幸福有时也必须经历痛楚,这本来就是生活的辩证法,一如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道的:“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事实上,如果经历过生活足够的历练,我们会有更残酷的发现,何止没有完美的人生,反倒是“人生不如意十之七八”,换句话说,不如意是人生的常态。

因此,生活在这个世界,想要求得内心的安宁,除了享受剩余的二三成快乐的事情外,更重要的是容忍生命的不圆满,尝试着与自己和解。我想,这也是我们需要释怀的意义所在。

只有真正释怀了,才能将一切看淡,只有看淡了,才能慢慢看开,只有看开了,方能心怀知足,只有知足了,才能最终获得幸福。

这像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循环,最初的起始点便是释怀。

对于他人而言,便是不要太计较。道理很简单,计较越多,烦恼越多。事实上,如果仔细看看走过的路程,我们所经历的那些不快或烦忧,绝大多数的根源就在于计较太多。

张德芬在《重遇未知的自己》里写道:“何必计较那些不重要的事或人呢?那个人跟你多收了一点儿钱,你负担得起,他既然需要,就给他;那个人欠你一个人情,不需要他还了;那个人对你不好,误解你,明天或许他就不在,或是你不在了,花力气和时间去计较,值得吗?”她讲得虽然都是些具体的小事,但道理是相通的,生命中还是应该少些计较,至少在准备计较的时候,多问几个“值得吗?”,看上去很有必要。

从长远来讲,表现得豁达一些,甚至吃些亏,并不是什么坏事。如果陷入其中,拔不出来,使生活变得阴暗起来,反倒有些得不偿失,本来有着光明的道路,为何要沉湎于黑暗之中呢?

几年前,循着电影的足迹,我去了《情书》故事的发生地——小樽。

如果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我大概不会知道有“小樽”这样一个小城市,同许多喜欢《情书》的朋友一样,来这里多少有些还愿的意思,只是遗憾的是,我来这里时正值夏天,无法体味电影中那种被漫天大雪笼罩的氛围。

但即便如此,还是感受到那份唯美浪漫的气息,漫无目的地走在小樽的街头,街边的每个路灯上面都挂着四种不同颜色的玻璃风铃,不管走到哪里,耳边满满都是清脆的风铃声。

倘若以后还有机会再来小樽,我希望是在冬天,更希望到旁边的天狗山看看,那里是渡边博子向远山呼喊的取景地,如此行成真,我也想面对着皑皑雪山大声呼喊——“你—好—吗?”“我—很—好!”“你—好—吗?”“我—很—好!”……

当那刻来临,我愿放下所有的执念和烦忧,从此活在阳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