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初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初名邓先圣

邓氏家族是名门望族,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邓氏家族豪杰满门,九个世祖后人中的兄弟十五人都是士大夫,分别出任明朝的户部郎中、监察御史、按察副使、府教授、兵马指挥使司等职。“文行魁蜀”邓显,吏部尚书晋大学士邓士廉,明万历进士、南京户部主事和湖广按察司副吏邓吉昌,清乾隆翰林院士、大理寺正卿邓时敏等,更是威名远扬。

居住在四川的邓氏家族是从江西迁徙而来的。明一世祖邓鹤轩,祖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娶妻曾氏,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员外郎的身份迁入四川,定居广安,卒葬邓家湾,繁衍约二十代。降及清朝,第三代十个孙子中有六兄弟分别为清朝的副榜举人、翰林、大理寺正卿、增生、文生。自此而后,则立邓氏字辈为“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燕、尔、昌、荣”,邓氏家族遵此命名。

邓氏家谱记载:“清纪,七世祖邓心泰字容安,长子克远、次子克丰;八世祖邓克丰字裕元,八十生辰寿文……堂侄绍昌顿首恭祝。”“克丰字裕元,妣李氏所生六子,长绍琯、次绍圣……民国九年与其侄邓先圣留法,至十五年旋入俄……”邓心泰是邓小平的曾祖父,邓克远是邓小平的祖父,邓绍昌是邓小平的父亲,邓先圣是邓小平最早的名字。

祖父邓克远、祖母戴氏,生独子邓绍昌。邓绍昌有四子,为邓先圣、邓先修、邓先治、邓先清。1927年,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母亲淡氏为其母立碑,墓碑上的铭文曰:“故显妣邓母戴老太君之墓,男绍昌、媳淡氏,孙先圣、修、治、清”。

邓小平的祖父、祖母都是勤劳善良的农民,以种田、织布、推粉为业。祖父邓克远勤劳忠厚,是当地有名的织布匠。祖母戴氏,勤俭贤惠,持家有方。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靠着勤劳的耕种和织布的手艺,邓克远和戴氏渐渐有了积蓄,买了一些田地,在茅舍屋的地基上建造起一幢16间的U字形木结构瓦舍。到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出生时,邓克远家已有两百挑(五挑为一亩)土地,在当地算是一名小地主了。

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字文明,生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卒于1936年。由于家道殷实,且又崇尚读书识字,邓绍昌幼年得以入学读书,清末毕业于成都法政学校,以后长期在外谋事,在协兴场教过书,开过茶馆、饭馆,还做过协兴乡团总和广安县团练局局长。邓绍昌为人正直,嫉恶如仇,由于受过新式教育,见过世面,面对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横行,痛感“这个社会是不像个样子,是应该革命”。他曾奔走呼号,积极从事反洋教和“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前后,广安建立革命军,血气方刚的邓绍昌加入革命军,当上了新兵训练营营长,率部参加了地方的武装暴动。由于邓绍昌在乡里受人尊敬,很有影响,地方当权者便极力拉拢。然而刚直不阿的邓绍昌不愿同流合污,终不为当权者所容,受到排挤,担任县团练局局长不到两年就被撤换,不得不跑到重庆避难。

从邓心泰到邓克远再到邓绍昌,邓家这一脉已是三代单传,繁衍子嗣,继承祖业,成了头等大事,重中之重。1901年,16岁的邓绍昌娶广安淡家坝(今广安恒升镇)18岁的淡氏姑娘为妻。淡家也是广安的世家大族,清代便有人在湖北省通城、江苏省嘉定和甘肃省渭源出任知县。淡氏姑娘嫁到邓家一年,就生了长女邓先烈;两年后,又生下了长子邓小平。

大儿子出生,邓绍昌异常兴奋。按照邓家辈分族牒的次序,邓绍昌属“绍”字辈,儿子应属“先”字辈。邓绍昌就给刚刚落地的婴儿取名“邓先圣”。这个名字,饱含着邓绍昌的苦心和希冀,他希望他的儿子能像先祖那样建功立业,希望儿子能超过先祖成为“圣贤”。

邓绍昌一年四季在外奔波,淡氏忙里忙外操劳着全家的生计,祖母戴氏就一直把邓先圣带在身边。襁褓中的邓先圣就是全家人的希望,祖母对他十分疼爱,一天到晚领着他,睡觉时也把他搂在怀里,一边用手轻轻地拍着,一边哼着广安的儿歌:“月儿弯弯照楼台,打个呵欠瞌睡来,瞌睡虫,我的乖乖,哎哟哎哟。瞌睡虫,我的乖乖……”邓先圣就在祖母唱的催眠曲中酣然入睡,在温馨的家庭中一天天长大。

邓先圣同兄弟姐妹们相处得十分融洽,感情很深。5岁以前,邓先圣主要是和姐姐邓先烈在一起玩耍。逢年过节,孩子们都能得到一些压岁钱,打碰钱就是姐弟俩玩得最多的一种游戏。邓先圣将得到的压岁钱分一半给姐姐,然后与她一起打碰钱,看谁先输完这些铜钱,输了的就要打手板。邓先圣很机灵,总是赢姐姐。每次当姐姐认真地伸出手掌让弟弟打手板时,善良的邓先圣总是嘴里大声地数着数,手下却轻轻打着姐姐的手掌。姐弟们笑着喊着,快乐地度过孩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