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女皇武曌的宽容与大气量
【女皇武曌的宽容与大气量】
由于封建史书恶意抹黑、污蔑武曌的各种不实记载,总有太多人曲解真实的武曌形象,很多人认定武曌“残暴”、“狠毒”。再退一步,也可能认为武曌“冷漠”、“无情”。事实上,如果愿意仔细探究推敲可以发现,武曌具有令人敬佩的“宽容”与“大爱”,但区别于某些电视剧中“为爱而生的小女人”形象,这是一种更加广义、宽泛的“善”与“大爱”。
值得一提的仍是一件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事情:骆宾王为徐敬业写了一篇讨伐武曌的檄文,武曌阅览后感慨道:这样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才会投奔敌方,这是宰相没有好好挖掘人才的过错。(初,敬业传檄至京师,则天读之微哂,至“一抔之土未干”,遽问侍臣曰:“此语谁为之?”或对曰:“骆宾王之辞也。”则天曰:“宰相之过,安失此人?”——《旧唐书》)事实上,骆宾王因贪污被贬,参加叛乱实属政治投机,虽有才华,但并没有所谓高尚的节操。这篇檄文污言秽语骂得非常难听,武曌惋惜人才的态度可见胸怀宽广。
关于武曌气量大和宽容的事迹,当然不止一件。面对自己施行的政策被吐槽,武曌会有什么态度呢?长寿元年,由于大量试官导致官员甬余(时人为之语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有举人沈全交续之曰:‘评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糊心宣抚使,眯目圣神皇。’为御史纪先知所擒,劾其诽谤朝政,请杖之朝堂,然后付法,太后笑曰:‘但使卿辈不滥,何恤人言!宜释其罪。’先知大惭。——《资治通鉴》)武曌对这个吐槽政策的人完全没有问罪,这需要多大气量?“眯目圣神皇”的“眯目”倒是没能表现武曌昏聩,反而成就了眯起眼睛和蔼可亲的形象。
比吐槽政策更严重的事情,大概就是违反政策了。武曌曾经多次“禁屠”,禁止宰杀牲畜(关于这件事情是否荒唐,是否导致不良后果,后面会有仔细解说)。《资治通鉴》记载:“右拾遗张德,生男三日,私杀羊会同僚,补阙杜肃怀一餤,上表告之。明日,太后对仗,谓德曰:闻卿生男,甚喜。德拜谢。太后曰:何从得肉?德叩头服罪。太后曰:朕禁屠宰,吉凶不预。然卿自今召客,亦须择人。出肃表示之。肃大惭,举朝欲唾其面。”这件事情一方面体现武曌宽容、大度,另一方面也证明武曌的“禁屠令”没有真正禁止天下人屠宰牲口,当时的人仍然有食肉的权利。
统治者最介意的莫过于被要求分享君权,或者被质疑权力合法性。那么,有人要分武曌的君权,武曌会有什么反应呢?《唐会要》记载:“太学生王修上表。以乡有水。乞假还。上临轩日。情有所切。特宜许之。地官侍郎狄仁杰。跪而言曰。臣闻君人者。当深视高居。黈纩塞耳。唯杀生之柄。不以人。至於簿书期会之间。则有司存之而已。故左右丞已下不勾。左右丞相。流已上罪。以其渐贵也。况天子乎。且学生假。盖一丞簿事耳。若特降一敕。则效者相寻。胄子三千。凡数敕。为恩不普。聚怨方深。若圣旨宏慈。不欲违愿。降明制以论之。上曰:微卿之言,何以闻善。”这件事情的大意是:有一个太学生请假,然后武曌允许了,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接下来的事情是,狄仁杰说:“陛下管的事情太多了,大事该管,小的权力应该下放。”武曌听后觉得很有道理,采纳了这个建议。狄仁杰要从武曌这里分出君权,但是武曌对这件事情显然没有介意。还有一件事情《唐会要》记载:“圣历二年九月,则天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亦。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凤阁侍郎杜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复生此花,渎阴阳也。臣恐陛下布教施令,有亏典礼,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亦,於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这件事情看起来不是大事,只是说明武曌气量很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杜景俭提到阴阳不合,并且说武曌“渎阴阳也”。这很容易被理解成“以女性身份掌权是违反纲常的”,但是武曌显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反而赞扬杜景俭是真正的宰相。虽然,这两件事情看起来都不是大事,但对于最高统治者而言,分享绝对君权和质疑权力合法性,哪怕只是暗讽或者疑似暗讽,也是非常作死的行为,武曌是一名勤政的统治者,对于掌控权力相当在意,但在对方没有谋反之意,只作为言论的时候,武曌完全不会归罪对方,这是非常难得的优良品质。
武曌曾经多次下令禁天下宰杀牲畜,有人觉得这简直荒唐可笑,难道让全国人陪她一起吃素吗?由上面“右拾遗张德”的事例不难看出,这项政策根本约束不住人吃肉食。况且,在古代,“肉食者”主要是上层社会,如果上层社会因为距离武曌太近而不敢食肉,反而减少了贫富之间的饮食差异。何况武曌笃信佛教,下令禁屠的这段时期自己肯定不会食肉,作为一名统治者却不是“肉食者”,这是多么节俭、多么自律的统治者啊!
轻信封建史书和暗黑电视剧的人总有这样的误解,认为武曌杀死自己的儿女,虐杀丈夫的前妻和宠妃。像这种风险极大,又完全不合常理的事件,稍用逻辑分析就足以证伪。还有些人偏要认为武曌杀人很多,试问每次改朝换代可能不杀点人吗?若从改朝换代的角度讲,那些李姓宗室有活命的理由吗?对比隋文帝代北周为隋的经过,还有后来黄巢屠杀李唐宗室。经过可靠统计,武曌所杀李唐宗室的范围限定于李渊、李世民的儿子、李治的庶子,而对旁支以及李渊、李世民的孙子辈予以放过,甚至对先前被长孙无忌构陷的李恪之子李千里格外优待。武周改朝换代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只杀少数前朝宗室及其附庸者,武曌这种行为恰恰更为理性、明智,更可彰显大善与大气量。
武曌喜欢改年号,事实上每次改年号,通常顺带大赦天下。《旧唐书》本纪记载的大赦列举如下:1、嗣圣元年二月己未,大赦。2、文明元年九月,大赦。3、垂拱元年春正月,大赦。4、垂拱二年春正月,大赦。5、垂拱四年七月,大赦。6、永昌元年春正月,大赦。7、载初元年春正月,大赦。8、天授元年九月九日壬午,大赦。9、如意元年四月,大赦。10、长寿元年九月,大赦。11、长寿二年九月,大赦。12、延载元年五月,大赦。13、证圣元年春一月,大赦。14、证圣元年九月,大赦。15、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甲申,大赦。16、万岁登封元年四月,大赦。(《新唐书》中这次大赦为三月,可能其中一则为错误记录)17、神功元年九月,大赦。18、圣历元年正月,大赦。19、圣历元年九月丙子,大赦。20、久视元年五月癸丑,大赦。21、久视元年十月甲寅,大赦。22、长安元年十月,大赦。23、长安二年十一月戊子,大赦。24、神龙元年春正月,大赦。(其中已经去掉弘道元年李显第一次登基时的一次。)《新唐书》本纪记载的大赦列举如下:1、嗣圣元年二月己未,大赦。2、文明元年九月甲寅,大赦。3、垂拱元年正月丁未,大赦。4、垂拱二年正月辛酉,大赦。5、垂拱四年七月丁巳,大赦。6*、垂拱四年十二月辛亥,大赦。7、永昌元年正月乙卯,大赦。8、天授元年正月庚辰,大赦。9、天授元年九月壬午,改国号周,大赦。10*、天授二年四月丙午,大赦。11、长寿元年四月丙申,大赦。12、长寿元年九月庚子,大赦。13、长寿二年九月乙未,大赦。14、延载元年五月甲午,大赦。15、证圣元年正月辛巳,大赦。16、证圣元年九月甲寅,大赦。17、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甲申,大赦。18、万岁登封元年三月丁巳,大赦。19、神功元年九月壬寅,大赦。20、圣历元年正月甲子,大赦。21、圣历元年九月壬申,大赦。22*、圣历二年腊月辛亥,大赦。23、久视元年五月癸丑,大赦。24、久视元年十月甲寅,大赦。25*、大足元年四月丙午,大赦。26、长安元年十月辛酉,大赦。27、长安二年十一月戊子,大赦。28、长安五年正月壬午,大赦。(其中已经去掉神龙事变之后李显作为皇太子监国时的一次,《新唐书》所列举序号带*的大赦为《旧唐书》没有记载的4次。)《旧唐书》记载武曌执政21年间大赦总共24次,《新唐书》则记载总共28次。平均0.75-0.875年大赦一次。这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是非常高的比例。此外,《新唐书》还记载一次“赦囚”和6次“虑囚”,“赦囚”是指赦免囚犯,“虑囚”是指考察有无冤狱,武曌每一次“大赦”、“赦囚”和“虑囚”,都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综上,武曌杀人只杀上层阶级,而武曌赦免的人,远远超过杀人的数量。
还有人针对长寿年间的岭南流人大屠杀事件,从而认定武曌残忍、昏聩。这次事件在《旧唐书》这样记载:“长寿年有上封事言岭表流人有阴谋逆者,乃遣司刑评事万国俊摄监察御史就案之,若得反状,斩决。国俊至广州,遍召流人,拥之水曲,以次加戮。三百余人,一时并命,然后锻炼曲成反状。乃更诬奏云:诸道流人,多有怨望。若不推究,为变不遥。则天深然其言。又命摄监察御史刘光业、王德寿、鲍思恭、王处贞、屈贞筠等,分往剑南、黔中、安南、岭南等六道,按鞫流人。光业所在杀戮。光业诛九百人,德寿诛七百人,其余少者不减数百人。亦有杂犯及远年流人,亦枉及祸焉。”大意是有人上言岭南流人谋反,武曌令人前去调查,因此许多人被酷吏污蔑谋反,后来逐渐演变成对岭南等诸道流人的大屠杀。但是,这件事情最终处理结果是:武曌知道事情真相之后,下制岭南等六道在这次屠杀中幸免于难的人,全部放还回家。(则天后知其冤滥,下制:被六道使所杀之家口未归者,并递还本管。——《旧唐书》)首先,屠杀的命令不是由武曌下达,所以这方面过错不在武曌。武曌听说有人谋反,必定派人前去调查,如果事情属实同样必须杀人,只是负责调查的人一步步将事情扩大化,最终搞成大规模屠杀。再者,武曌知道事情真相之后,做出的措施是将这次屠杀中幸免于难的人,全部作为自由民,无罪释放。如果其他统治者遇到这类事件,顶多把搞屠杀的几人办了,并将所有罪责推到这几人身上,对待受害者和幸存者,不会采取补助措施。然而,武曌甚至没有将全部罪责推给搞屠杀的人,这几人或是流放,或是被自己心理作用吓死了。(“国俊等俄亦相次而死,皆见鬼物为祟,或有流窜而终”——《旧唐书》)总之,从这次恶性事件却可以反观出武曌本性何等大爱与善良。
嵩山出土的武曌除罪金简,于公元700年投放,上言:“大周圀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庚子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因此有人自以为是的认为,武曌觉得自己罪孽深重。然而,这是事实吗?首先,除罪金简是帝王的常规操作,与其它祭祀,祈求上苍,没有太大区别。再者,除罪所谓的罪只是宗教意义上普遍的罪,世俗人间吃喝拉撒造成的罪。即使不尽是这类,武曌拥有很强的自省能力和自我批判意识,或许这些罪也包括反省自己的政治过失。不过,武曌真的觉得自己有罪吗?从宗教意义上,武曌创作四句开经偈,号召翻译大量佛经,早已功德无量。对于那些微不足道的罪孽,远远足够抵消了,所以心理上,武曌肯定不会觉得自己有罪。当然,细心地很容易发现这不是同一宗教,那么,笃信佛教的武曌为什么要说自己“好乐真道”?难道武曌更改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中国没有“异教徒”之说,“三教”几乎和谐相处,作为文化现象,古人一般相信各种宗教世界观共同存在,对待“异教”也会有所敬畏,所以武曌进行道教活动不足为奇。但是,嵩山金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立场体现政治立场。武曌称帝时将僧尼置于道士女冠之前,到公元700年时,武曌已经决定还政李唐,所以迫切需要一定程度推崇道教,用来作为政治表态。
封建史书的恶意抹黑,再加上近年一些电视剧的黑化加弱化,太多人对武曌的真实形象仍有很深误解。谨以此文,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一位具备“宽容”与“大气量”的优秀政治家形象的武曌。
——于2015-2017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