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跟上车轮,要么被车轮碾得粉碎
我们今天可以自由选择人生道路,比如做科学家,做教师,做公务员,做小卖店老板……司马懿面对的道路则很简单,他和所有世族的子弟一样,都以通过读书来做官为唯一目标。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仕有暇则学。
朝中无人莫做官。司马世家从司马钧到司马防,整整四代人一直都在朝为官,都做到了二千石的郡守级地方长官。二千石是个坎,但是司马懿的祖祖辈辈们已经花费四分之三个世纪,给司马懿搭建好了突破这道坎的入仕人梯,只等司马懿最后一跃。
司马懿这代人入仕的确比父辈们顺利得多。比如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
司马朗比司马懿大了八岁,但早已经是河内郡的名人。
据说早在司马懿出生的那年,九岁的司马朗就干出了一件载入史册的事情。当时,有位客人来拜访司马防。那位客人在交谈的时候老称呼司马防的字,这在当时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表现,毕竟论起来那位客人是司马防的晚辈。小司马朗一本正经地对客人说:“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不尊重别人的亲人,想必也不会尊重自己的亲人吧。客人闹了个大红脸,连忙道歉。
司马朗再次载入史册,是在十二岁应童子试的时候。童子试,是当朝一个选拔神童的制度,专门选拔十二到十六岁之间的神童。监试官看司马朗身材高大,完全不像十二岁的样子,怀疑他虚报年龄,就质问他:“你隐瞒真实年龄了吧?快老实交代,到底多大了?”
司马朗正色回答:“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我家上上下下几代人都身材高大,我只是基因遗传得好,发育得早罢了,虚报年龄以作弊这种事情,我是不屑干的。
结果司马朗被录取。
十二岁的时候就通过考试被录取为洛阳太学少年预科班特招生,当时称为“童子郎”。能够在东汉成为太学生,万里挑一;能在十二岁就成为太学的特招生,更是极品中的极品。
几乎可以预见,司马朗的仕途不可限量。
可以用一句广告词简单描述司马朗在司马懿面前的地位: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少年老成的司马朗背起行囊,在全乡人的欢送中告别了家乡,去首都洛阳上太学,司马懿则只好在家里接受家学。教导他的,很可能是父亲司马防。
两汉时期,知识普及程度不高,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藏书和知识分子的。也就是说,知识被某些家庭所垄断。垄断的知识代代相传,形成家学。家学是汉魏之际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性格方正,是典型的严父。他嗜读《汉书》,能诵数十万言。司马防家教很严,平日居家极有规矩:但凡司马防所在的房间,不得到命令,司马懿就不敢进;但凡司马防在座的场合,不得到许可,司马懿就不敢坐。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司马懿成人以后(《三国志·司马朗传》注引司马彪《序传》)。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在老爷子的严格教育之下都成才,当时号称“八达”(《晋书·宗室传》)。所谓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司马防的修身功夫对司马懿沉稳性格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司马懿学习的历程,我们也可以猜想一二。
根据东汉成书的《四民月令》,司马懿在七八岁的时候要入小学,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天文、地理。语文课学习识字,课本是《急就章》《三仓》等启蒙字书;数学课学习《九九》,可能涉及简单的四则运算;天文课学习《六甲》,也就是四时节气和六十甲子的计算办法;地理课学习《五方》,内容包括当时所知的九州、山河、列国之名。
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大约是四年。从十二岁起,司马懿开始接触经典。汉末三国的孩子所要学习的第一部经典是《孝经》,之后是《论语》。这两部书最薄,最容易读懂,因此作为入门教材来使用。
花两三年时间学完《孝经》《论语》等进阶教程,司马懿就可以接触五经这样的高阶教程了。到了这一阶段,司马懿也许要进入太学或者郡学学习。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后来回忆说:“朕的祖上有大学学历。(本诸生家。)”“诸生”,可以是郡学的学生,也可能是太学生。总之,司马懿是具有大学学历的。
大学出来,要参加毕业大会考,根据考试成绩来安排职位。考试成绩分两等,甲等入中央为郎官,乙等下基层做小吏。也有在两等之外的,比如范式,就只能回到老家新野县成为一名光荣的街道清洁工。
以上是一般人的学习历程,不排除有个别神童可以跳级。比如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再比如此时还没有出世的钟会。在望子成龙的才女母亲亲自督导下,钟会四岁读完《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岁诵《易》,十二岁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三岁诵《周礼》《礼记》,十四岁诵成侯所撰《易记》,十五岁入太学。与超级神童钟会相比,司马懿简直就是班里常见的那种身材高大,永远坐在最后一排、最不起眼的男孩。
尽管如此,学龄前儿童司马懿对于自己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涯还是感到新鲜而好奇,充满了惊喜和期待。
遗憾的是,我们的小司马懿连坐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最后一排安心学习、认真听讲的机会都未必有。司马懿六岁的时候,入小学的前夕,一个被朝廷鉴定为邪教组织领袖的神棍,在整个东汉王朝范围内挑起了一场巨大的武装暴动,史称“黄巾起义”。
机会未必留给有准备的人,命运喜欢捉弄有准备的人。前半句话送给曹操、刘备、孙坚,后半句话送给司马懿。
公元184年春天,张角临时决定起义。
此前的张角,虽然早就被盯上,但远远没有被朝廷提上议事日程。
在2世纪60年代末,党锢之祸愈演愈烈,人祸引动天灾,中华大地上局部开始暴发瘟疫。这时候,一位救世主般的大贤良师出现在饱受疾病困扰的劳苦大众面前。他就是张角。
他通过念符咒加中医的治病方法,传道布教、广收门徒。十几年间,他成为汉末最大的民间组织——太平道的领袖,太平道组织的成员遍布全国,人数达几十万之多!
朝廷上有人感受到了这股异常强大而诡异的势力。这个人是司徒杨赐,杨修的爷爷。杨赐秘密上书,请求逮捕张角。但是这份上书被搁置下来。原因很简单也很可怕——中央已经有了张角的人。
张角把太平道越做越大,终于萌发野心:我要让神圣美好的天国,在甲子年降临人间!
口号已经拟好: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暗号已经约好:用白粉在洛阳寺门和州郡官府的大门上写上“甲子”二字。
内鬼已经找好:宦官封谞、徐奉,以及暗中信仰太平道的朝廷官员。
时间定在三月五日,甲子年甲子日,天国降临的神圣时刻。
准备工作进入紧张激烈的倒计时,所有太平道信徒都在翘首企盼。
但是,张角派入洛阳活动的要员马元义被内鬼唐周告发,事情败露。洛阳城内一千多名信徒被逮捕杀死。
时不我待。张角临时决定提前发动起义,一举攻克在他看来人类黑暗和罪恶的大本营洛阳,迎接天国降临。
朝廷赶紧调动帝国的军队,对各地此起彼伏的黄巾军进行镇压。可是黄巾军人数实在太多,帝国的正规军左支右绌、捉襟见肘。
曹操、孙坚、刘备们的机会来了。曹操被征拜骑都尉,在颍川大显神通,升迁为济南国相;孙坚被举荐为佐军司马,在攻克宛城战役中表现神勇,提拔为别部司马;刘备也带领一支乡勇跟在正规军的屁股后面收拾残局,因功被任命为安喜县尉。
更重要的是,他们三人都借这次机会建立起了嫡系的武装,成为日后争夺天下的班底。
曹操、孙坚都不是世族的贵胄,不以学术见长;刘备虽然以皇族自命,实际上是个卖草鞋的穷鬼,论起学问也不过是“半吊子”。这样三个人,在仕途上按理没有多少希望,但是黄巾起义改变了他们的生命轨迹。
同样被改变了生命轨迹的还有司马家族。司马家族经过四代人的努力,好不容易才终于实现了由武入文的转变,而黄巾起义的突然爆发,却明确地向世人宣布:枪杆子代表话语权。
要么主动改变自己,要么被动被社会改变,没有第三个选项。
尽管现在考虑这些事情还太早,但人生的早期体验已经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深深嵌入了司马懿的生命,使他未来时时能够以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来及时调整自己,适应一切环境。
总之,黄巾起义很快被包括曹操、孙坚、刘备等势力部众在内的军队镇压下去。托他们的福,司马懿安稳读了五年书,掌握了汉朝一般小男孩都要掌握的常用汉字、简单的数学运算和最基础的天文地理常识。在此期间,大哥司马朗也已经从洛阳太学毕业归来,俨然成为本地的青年才俊,待业在家辅导弟弟的功课。
老天爷一定心眼儿极小,容不得人世间一切美好的时光驻留太久。眼瞅着司马懿即将开始《孝经》《论语》的进阶学习,有个与司马懿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突然从斜刺里杀出,横插一杠子,使四代为官的司马家全面破产。
这个人二十多年来几乎一直在西北当边防军官,他的名字叫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