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侃史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王司徒巧舌搞策反,吕奉先一怒为红颜

王允这时站在长安城最高的地方,俯视着如鸟兽散的西凉残军,如同看着慌不择路的蝼蚁,他的嘴角泛起阵阵冷笑。

对于这些败将残兵,王允心里没有丝毫仁慈,他既没有赦免他们,也没有下令消灭他们,他似乎更想看到他们走投无路,自生自灭。

……

大家并肩上,干掉董卓这头狼

董卓的倒行逆施终于激起了全国上下的愤怒与反抗。议郎杨勋与皇甫嵩秘密商议,准备共同起事,讨伐董卓,在这关键时刻,皇甫嵩突然被征调,杨勋势单力薄,不敢拿鸡蛋硬碰石头,第一个“反董计划”宣布流产。

没过多久,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南阳太守张咨和渤海太守袁绍等10余人纷纷起兵,竖起“反董”大旗,从此开始了大规模持续反抗董卓的斗争浪潮。

随后,长沙太守孙坚率领豫州各郡军队宣布替天行道,征讨董卓。结果,在今汝州梁县西南被董卓部将徐荣打了个落花流水,联合孙坚“反董”的颍州太守李旻也被生擒活捉。

顺便提一句,徐荣这个人其实很厉害,单凭武力值来说,也应该成为三国一员响当当的战将。

孙坚一生只打过三次败仗,第一次败于“黄巾战队”,最后一次输给了黄祖,孙坚也因此搭上了性命。但这两次都是因为孙坚好勇斗狠,单骑冲杀,导致自己陷入埋伏圈。

而孙坚与徐荣的这场战斗,双方可都拉开了架势,正经八百的两军对战,结果,孙坚惨败。要不是手下大将祖茂赤胆忠心,甘心给孙坚当替身演员打掩护,孙坚能不能够逃出生天都两说。

徐荣还曾在酸枣地区把曹操打得连滚带爬,曹操不仅战马光荣牺牲,自己也受了伤。要不是曹洪发挥伟大的舍己救人精神,将战马让给了曹操,又有夜色给曹操打掩护,老曹说不准当时就挂了。

徐荣这两位手下败将,可都是未来三国的奠基人,这胜仗含金量不是一般的高,说徐荣是三国武将中的一流高手,他绝对承担的起。

然而,徐荣虽然厉害,但他在董家军却吃不开。很多时候,能力固然重要,却未必能够成为一个人进阶的阶梯。当然,如果个人能力像吕布那样超群绝伦,那又另说。

史书里没说徐荣为什么不受董卓重视,但从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一是圈子因素。跟随董卓进京的五大干将,只有徐荣一人是东北人,其他四人都是凉州人,就连牛辅手下的李傕、郭汜、贾诩等人都是凉州老乡。这就跟古代某些商人组成的同乡会差不多,同一地区的人抱团取暖,利益共享,外人根本挤不进来。

二是受限于董卓的战略部署。董卓为了遏制讨董盟军,将自己的心腹战将分别派驻各地屯兵,牛辅守安邑、董越据渑池、胡轸卫长安、段煨屯华阴,战将有了自己的辖区,就有实权,在最高领导面前也格外受重视。而徐荣,可能是因为能力太突出了,被派出去跟各路强敌厮杀,胜仗没少打,谁知竟把自己打成了小人物。

当然,小人物也是了不起的,只是乱世的最后胜利者注定不是小人物,所以他们最终往往被历史所忽略。

却说孙坚被徐荣挫败,也不气馁,重整兵马,鏖战虎牢关。此时山东诸路豪杰也纷纷揭竿而起,声讨董卓。

董卓见关东军气势汹汹,对洛阳形成了有效威胁,遂决定迁都长安。迁都之前,董卓先毒死前少帝弘农王刘辩,又因袁绍带头反对自己,灭了老袁家一户口本,袁氏自袁绍叔父太傅袁隗以下,死者50余人。

司徒王允早有除掉董卓之心,可是考虑到董卓平时戒备森严,而且他本人武力过人,如果不采取周密措施,恐怕不易得手。几番思量,王允想到了的吕布……

《三国演义》用一出离奇的美人计展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为了家国大义,周旋于两个勇猛的男人之间,进而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略施计谋,便将董卓这一大害轻易除去。这种充满艳情的故事很符合听众的需要,但真实性就值得商榷了,大家随意看看就好。

要知真相如何,咱们还是看正经历史吧。

或许,这一次背叛是因为爱情

自火烧洛阳,迁都长安后,把持朝政的董卓仗着勇冠三军的干儿子吕布更加穷凶极恶。一天,百官在朝堂议事,突然吕布来到董卓身边,耳语数句,董卓点了点头,吕布来到司空张温身边,一声令下,将张温揪下朝堂,不久,侍从将一红盘托张温头入献。董卓命吕布劝酒,把人头在各人面前一一呈过,然后说道:“你们对我孝顺,我不害你们,我是受天保佑的人,害我的人一定会失败。”一个大臣就这样无缘无故地残杀了。王允惊惧的同时,免不了兔死狐悲。

天已很晚,王允仍站在茶蔗架旁想着白天的事情。他知道要除董卓,就必须先离间董卓和吕布的关系。殊不知,此时吕布对董卓已经有了恨意。

史书记载:“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

董卓对自己的这个干儿子吕布的确是信任的,但董卓的信任对于自负甚高、睥睨天下的吕布来说,却有些接受不了。

首先,董卓虽然给吕布升了官,让他做中郎将,但只拿他当自己的贴身保镖使用。吕布呢,好歹也是有能力、有身份的人,也想在这乱世好好干一番大事业,但如今呢,兵权没有不说,还成了人家的保镖加打手,心里难免有几分憋气。

好,这也就罢了,保镖就保镖,打手就打手吧!然而,自己跟随的这个老大脾气还很臭,稍不顺心就拿自己出气,动不动就拿戟拍自己,这是拿自己当儿子吗?谁家爸爸教训儿子使用冷兵器啊!

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很重要,它可能是吕布背叛董卓的直接导火索。

史书上说,吕布和董卓的婢女发展出了超乎友谊的情感。大家注意,史书上说的不是董卓的妻,也不是妾,只是一个婢女,因为这事,董老大竟拿戟掷吕布,要不是吕布身手敏捷,人高腿长跑得快,搞不好就要挂彩。

史书上对这个婢女只是一笔带过,没有任何记载,但,据笔者想来,这可能是吕布遇到的一个真爱。我们不妨展开联想,去试着还原一下当时的场面。

为方便书写,咱们就给那位婢女随便起个名字吧。

却说吕布背叛丁原投奔董卓以来,徒得虚名,一直不受重用,还要充当出气筒,每天淤气于胸,心事颇重。这一切都被董卓府里一个叫蓉儿的婢女看在眼里,蓉儿久仰吕布大名,又见他长得果然如人中龙凤,不知不觉情愫暗生。

吕布自幼混在军中,哪曾遇到过这般温柔光景,二人一来二去眉来眼去,便暗通款曲。

事后,吕布对蓉儿指天发誓,一定向义父提请婚事,成为蓉儿这辈子都可以依靠的男子。吕布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看来,自己为董卓鞍前马后,向他讨娶个婢女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吗?

谁知,吕布不提还好,这一提反而激起了董卓的好奇心:我府中有这么好看的姑娘吗?连吕布都动心了,我定要看个究竟!这一看之下,顿时发觉,这个自己平时并未在意的婢女,竟然款款动人,风情万种。当下也不顾什么父子情义,就对蓉儿姑娘不文明了。

当天,吕布兴冲冲地赶到相府,准备正式提亲。但吕布来到相府时,董卓正在做坏事。吕布等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得到的答复却是:“夜来太师与新人共寝,至今未起,可能是太劳累了。”吕布一听大惊,马上偷偷地来到董卓卧房后偷看。蓉儿刚好起床梳头,发现了偷看的吕布,立即蹙起眉头,不断用手帕擦拭着泪眼。

董卓终于正式接见了吕布。几句寒暄后,吕布总不见董卓提起为他主婚的事,就痴痴地站在那看董卓吃早饭。这时蓉儿在绣帘后走来走去,甚至露出半个脸蛋,以目送情。霎时,吕布神魂荡漾。董卓当即警觉,见吕布频频侧身迎里而望,恼怒地说:“布儿无事就走吧。”吕布一肚子怒气却不敢发作,暗自愤恨地回到家中。

董卓自纳蓉儿后,情色所凝,月余不出理事。吕布一切都明了了,但越如此,他越思念蓉儿。终于,吕布利用董卓午睡的机会,溜进了董卓的卧室。蓉儿在床后探半身望着吕布,以手指心目不转睛。吕布一时间频频点头,表示明白她的意思。蓉儿用手指董卓,强拭泪眼,吕布心都碎了。

董卓朦胧中醒来,看到吕布,猛然回身,见蓉儿在屏风后面。董卓恼羞成怒,责问吕布:“你敢调戏我的女人吗?”忙喊人驱逐吕布,令其今后不许入堂。

没过多久,蓉儿偷偷将吕布引到了相府后花园中的凤仪亭,边哭边诉说自己如何思念吕布,董卓又如何将自己侮辱。现在自身已污,不得服侍英雄,愿死在吕布面前,以绝吕布的思念。话没说完,蓉儿就手攀曲栏,望荷花池便跳,慌得吕布一把将其抱住。蓉儿哭着倒在吕布怀中,说道:“妾在深闺,闻将军之名,如雷贯耳,以为当世一人而已。谁思反受他人之制!妾度日如年,愿将军怜悯而救之。”

董卓因久未见蓉儿,便到后花园中寻觅。只见吕布把他的方天画戟放在旁边,抱着蓉儿正说悄悄话。盛怒之下,董卓抢过画戟就刺,吕布掉头便走。董卓体胖,赶不上,就飞起一戟,却被吕布一拳打落在草中。吕布与董卓的关系彻底破裂。

当然,这段故事,是笔者自行脑补的,大家觉得不太违和就好。

王司徒,你等吕布的好消息吧

王允暗中得知此事,心道:扳倒董卓的机会终于来了!

第二天,王允就将家藏的明珠数颗,令匠人嵌成一顶金冠,使人秘密送给吕布。吕布一介武夫,贪财重利,很容易被抓住了弱点,当即赶到王家致谢。王允盛情招待,当酒饮至七分醉时,王允便将自己想要铲除董卓的想法告诉给了吕布,并希望他能够为自己做内应。

吕布虽然受了奇耻大辱,但觉得自己都杀一次爹了,这次再杀爹,恐怕这个污点是永远也抹不下去了,内心非常踌躇。

王允乘机火上浇油,痛斥董卓把吕布的蓉儿抢走,表示董卓这么做连畜生都不如,声称要为吕布报仇。

接着,王允又对吕布说:“你姓吕,奸贼姓董,父子只是名义上的,并非骨肉亲情,况且董卓现在已是众叛亲离,你难道还认贼作父吗?你拿他当父亲,平时他待你是儿子吗?”

这一番话,终于引起了吕布的共鸣,一番同仇敌忾,刺杀董卓的计划便周密完成。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一首当时流行在长安街头的童谣,预示着董卓快要死了。

当时,正逢皇帝大病初愈,文武大臣都聚集于未央殿,恭贺天子龙体康复。吕布借此机会,事先安排李肃等人带领十多名亲兵,换上卫士的装束隐蔽在宫殿侧门的两边。

据说,董卓入朝时,一路上车轴断了,马髻头断了,而且路上狂风大作,尘土蔽天,董卓大惑不解,认为这些都是不祥之兆。随从却解释说:“弃旧换新,将乘玉辇金鞍;万岁登基,必有红光紫霞,这些都是吉兆。”董卓在走进未央殿时,被埋伏在侧门的军士伏击,一戟刺透董卓咽喉的就是吕布,李肃却把董卓的人头割在手中。

董卓虽然被杀,但大家并没有停止对他的惩罚,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残忍的玩法——暴尸。

守尸吏为了开源节流,把点燃的捻子插入董卓的肚脐眼,点起天灯。董卓恶贯满盈,死后竟然做了善事——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据说当时火很旺,烧得嘎吱嘎吱响,烧了几天几夜,大家都很坚强,一个哭的都没有,还有人忍不住笑出了声。最后一晚风很大,骨灰被吹成了天女散花,一点都没剩下。

如果这一奇异的传闻属实,那么就意味着那几日历经劫难的长安一直处于光亮之中。似乎预示着黑暗已经结束,光明终将来临。

不过,这么美好的事情,想想就行了。

董卓虽然倒下了,但大汉王朝最后的尊严,也在他的倒行逆施之下变得荡然无存。过去,虽然摇摇欲坠,但依然可以靠外戚或太监控制地方势力的朝廷,此时彻底失去了对江山的掌控,大批如同脱缰野马一般的地方军阀纷纷趁势而起,他们之间的相互攻伐,造成了比黄巾之乱更加巨大的损失。

乱世三国的序幕就此被拉开,董卓在历史上的异军突起,为大汉王朝敲响了丧钟,而最终受益的地方军阀们,也纷纷揭下了伪善的面纱,露出了狰狞的獠牙。

蔡邕一声叹息,性命朝不保夕

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面前,不知不觉说起董卓来,并为之叹息,脸色都变了。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说:“董卓,窃国的大贼!差点倾覆了汉室。你作为臣子,应该同仇敌忾,但你却想着自己受到的礼遇,忘记了操守!现在上天诛杀了有罪的人,你却反而为他感到伤痛,你和逆贼有什么两样!”然后不由分说将蔡邕收押,交给廷尉治罪。

蔡邕递上辞表道歉,请求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求继续完成《汉史》。士大夫大多同情并想要救他,没有成功。

太尉马日磾听说后,急忙前往对王允说:“伯喈是旷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汉朝的事,应当让他续写解决后边的历史,让它成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诚孝顺的名声一向显著,获罪也没有缘由,杀了他岂不是会丧失威望吗?”

王允反驳道:“过去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马日磾离去后告诉别人说:“王允大概不能长久于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纲纪;写作,是国家的典籍。废弃了纲纪与典籍,难道还能长久吗?”

蔡邕最终死在了狱里。

其实,王允当时也后悔了,想阻止杀他,却来不及了。蔡邕死后,群臣和士人没有不为他落泪的。郑玄听闻蔡邕的死讯后,仰天长叹:“汉朝的事,谁来考定啊!”

陆游曾写下一组四首七绝小诗《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其中,第四首云: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当时,在陆游生活的那个时代,流传着一部叫作《赵贞女与蔡二郎》的鼓书,它唱的就是蔡邕的故事。

故事说,河南陈留秀才蔡伯喈上京赶考,贪图功名富贵,入赘相府,撇下妻子赵五娘在家中苦熬岁月。赵五娘在家乡独力奉养公婆。饥荒年岁,公婆双双饿死,赵五娘祝发买葬,又罗裙包土、自筑坟台。后来,空中降下一面琵琶,赵五娘身背琵琶,上京寻夫。找到京中,蔡伯喈不仅不认赵五娘,反而放马将她践踏致死。最后天降报应,蔡伯喈为暴雷殛死。

这个故事在宋元时代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显然,它和才名孝声动天下的蔡邕毫不沾边。只能怪蔡邕倒霉,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无辜地背了这样一个骂名,由于鼓书的巨大影响力,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可能真的就以为蔡邕就是那个薄情寡义、忘恩负义的蔡二郎了,这委实是太冤了。这样的造谣和污蔑让陆游都看不下去了,于是便有了我们在文前看到的那首七言小诗。

又过了若干年,终于又有人为蔡邕说话了,他就是元末剧作家高明,高明用《琵琶记》力图为蔡邕翻案。出于无奈,他只能保留《赵贞女与蔡二郎》的故事框架,于是故事又变成了这个样子:

陈留县秀才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觉得父母年事已高,不愿去考试,打算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是蔡公不许,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考试。应试及第,中了状元。朝中牛丞相看中伯喈,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理由,打算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他被迫滞留京城。

自从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起初她婆婆还怀疑她吃的东西比自己吃的好,当发觉她吃的是糠秕以后,非常感动,坚持要大家一起吃糠。因此,婆婆当场被糠噎死。不久,蔡公也死于饥荒。

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却被拐子骗走,以致音信不通。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乡思,被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被女儿说服,于是派人去迎接伯喈父母、妻子进京。

另一边,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她历尽风霜,来到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容,他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得到牛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后来皇帝下诏,旌表蔡氏一门。

然而,这个大团圆结局的背后,却是“二亲饥寒死、子得双妇归”的鲜明对比,高明再怎么高明,也无法彻底为蔡邕翻案,世人充其量会在蔡伯喈可悲可恨的情感认知上再加上些许的同情,可怜大文士蔡邕,被乱扣了这么一顶帽子,在一定程度上还摘不下去了。

李傕,你想投降?想得美!

王允这时站在长安城最高的地方,俯视着如鸟兽散的西凉残军,如同看着慌不择路的蝼蚁,他的嘴角泛起阵阵冷笑。

对于这些败将残兵,王允心里没有丝毫怜悯,他既没有赦免他们,也没有下令消灭他们,他似乎更想看到他们走投无路,自生自灭。

西凉军倒也没有辜负王允先生的一番“好意”,五大集团军全部放弃抵抗,五位中郎将三位主动投入王先生怀抱,两位在自相残杀中先后去见了董卓,董卓的势力在顷刻间土崩瓦解。

下级军官李傕觉得,自己最好的结局,大概就是听天由命了。

兵变来的太突然,突然到西凉军团毫无防备,他的所有上级,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中层管理人员,降的降逃的逃,李傕也如野草一般随风摇曳着。

李傕现在只有一个想法:说啥也不在一线城市漂了,我要回家,我想我媳妇了!

回家,这个看似简单的想法,如今对于他们这些漂着的人来说,却又太难了!王允那边的态度很明显,你们西凉人去哪,爷都不拦着!但李傕他们想回家,却始终绕不过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长安。

当初,李傕执行董卓的战略计划,跟随上司牛辅到陕县驻扎,一面卫戍长安,一面抵御来自东边的“倒董联军”。陕县在长安的东线,李傕想回西凉,必须途经长安,绕都绕不过去。长安占据了中原和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就像有辆车把你们小区唯一的出口堵得死死的,这车要是不开走或被拖走,你根本过不去。

但长安,现在已经是敌占区了,李傕不敢冒险穿越火线。没办法,毕竟李傕虽然地位不高,但在董家军里也算是有点名气的人,当初咱老李也曾游说过孙坚,击败过朱儁。

思来想去,也想不出个头绪,李傕只好向王允写信求饶,态度非常卑微,言辞非常恳切。

不过,王允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在王允看来,如今的西凉军俨然已经是案板上的鱼肉,而自己正是那个持刀人,可以对其随意宰割。其实,王允也不是不可以对西凉军网开一面,毕竟现在整个西凉军已经一盘散沙,能够称得上势力的也就李傕那一小撮人马,就算放过他们,他们也不可能再掀得起什么风浪。

但王允不想这样,他要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看着自己的猎物在饱受折磨后慢慢死去,就如同猫捉老鼠一样。这,也许是他在饱受董卓多年凌辱后,想要寻找的一种心理补偿吧。当然,他自己觉得,这是疾恶如仇。

走投无路之下,李傕决定放出自己最后一个大招——跑路!为了最大限度地不引人注目,他决定离开队伍,只带几个兄弟踏上回家的路。这一路,也许风餐露宿,也许充满险阻,但家,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这就是败寇心态:受人宰割的时候,他们要么逆来顺受,要么我弱我乞求,却从没想过还有第三条路可走。不是没选择,而是没想过,不是没资本,而是不知道利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给他们指一条明路,他们很可能会浑浑噩噩地走上绝路。

就在李傕攀登高峰望故乡,凄楚吟唱的时候,一个人不合时宜地打断了他的歌声,这个人叫贾诩。

贾诩这时在李傕军中任职,见李傕这几天谋划来谋划去,也没谋划出个所以然,就说我整两句,大哥你看中不中?

李傕:“老贾你有话尽管说,反正我也没法子了!”

贾诩:“浪大了,稳船又有什么用?操家伙干!赢了天下在手,输了再脚底抹油!”

李傕:“说得好像很有道理……读书人就是脑壳好使!”

贾诩一句话,不但改变了李傕的命运,也顺便改写了历史。

贾诩与诸葛亮、郭嘉、沮授等人不同,他是一个纯粹的谋士,贾诩用谋,直指人心,且完全不讲究道义,就是纯粹的就事用谋,颇有“我只管自己,不管别人死活”的意思。他不在意天下在谁的手中,也不在乎是否荼毒苍生,他可以见风使舵,谁得势就跟随谁,在他身上,你甚至看不到忠义与善良,他就是一个纯粹的谋略家,是三国的第一毒士。也正是他,一手打开了三国的乱战之门。

兄弟们,擦亮刀枪,进军长安

第二天,按照贾诩的策划,李傕对手下的将士们发表了这样一番演讲:

“兄弟们,咱们现在逃亡或是回家,是个什么身份?而且落单之后,连村里的大妈都能叫人把咱们绑了送官领赏!”看了看一脸悲哀的部下们,李傕继续说道:“咱们与其现在回去做八线小城没身份的黑户,不如杀到长安城拼个身份做大户!反正,咱们想要回家,除了土遁,无论如何也绕不过长安,搂草打兔子,成就赚了,不行再跑!”

稍作停顿,李傕喊出了一句:“人都是逼出来的!”

“人都是逼出来的”,这句话如雷公大锤,撞击在每一个西凉残兵心上,嗡嗡作响,大家不约而同地被这句口号震撼到了。

西凉残兵骨子里的好勇斗狠逐渐死灰复燃,“顺便打到长安”是黑暗里燃起的一把熊熊烈火,使西凉残兵们找到了方向,他们纷纷向这里聚集。当夜,李傕会同郭汜、张济等人,率几千部众,星夜兼程,杀向长安。

长安城里的王允听到消息,蔑视一笑——就凭这帮要饭花子一样的散兵游勇,还能翻天不成?!

当然,王允也不是全无准备,毕竟他当豫州刺史的时候,也曾有过大败河北黄巾军的光辉战绩,虽然他的搭档是段颎和皇甫嵩。在王允看来,诸如李傕、郭汜之流,只要找两个人出面解决一下即可,犯不着大动干戈,他首先想到的是胡轸和杨定。

当年在西凉军团,这两人都是李傕的老首长,老首长都向我王允投诚了,你李傕、郭汜还瞎折腾什么?王允让胡轸、杨定喊李傕他们来长安吃饭,并发牢骚道:“告诉他们,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然而,王允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胡、杨二人投他投得诚吗?或许一开始是诚的,但在感受过王先生的疾恶如仇,对他们这帮有前科人员横挑鼻子竖挑眼以后,思想上就开始不纯粹了。

胡、杨二人带着这样的思想状态去为王允招安,不出问题才怪。他们离开长安以后,压根没有去向李傕、郭汜转达王允先生的意见,而是到处招揽老部下,为自己扩充实力。王允先生的策略,宣告失败。

这工夫,李傕、郭汜带着队伍已经到了新丰。“人都是逼出来的”如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样产生了神奇的吸附能力,叛军人数从几千人发展到十几万,胜利者王允的那抹微笑渐渐消失……

王先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立刻展开军事部署,在派谁打前锋这个问题上,他最终选择了徐荣与胡轸。降者嘛,就应该努力证明自己,赢得胜利者的信任和赏识,王允决定给他们这个机会。

再深一层,西凉叛将都是带着队伍来投诚的,有必要通过战斗减员消耗他们的实力,这叫防患于未然。

徐荣这个东北汉子肯定想不到这一层,他心中只有领导,从不管领导者的善恶好坏,而且运气一直不咋地,跟谁谁丧生,何进掌权他就听何进的,结果何进挂了,董卓掌权他又听命于董卓,结果董卓也挂了,现在,他听命于王允……

徐荣这辈子一共打了三次大仗,前两次大胜,最后一次壮烈牺牲。

徐荣戎马生涯最后一战,就是鏖战李傕和郭汜,曾经的旧同事,现在的新对手,想来徐荣心里必然也是五味杂陈。这次战斗,他没能像斗曹操和孙坚那样,威风八面,在胡轸背后捅刀的情况下,徐荣孤军奋战,马革裹尸还。

新丰之战,王允损失了两员大将,敌方还增加了一位,仗打到这个份上,王先生也没了其他招数,只剩一个大招——开城门,放吕布!

吕布虽然见利忘义、见色忘友,但此时此刻也表现出了一个职业军人应有的职业态度,面对李傕、郭汜大军的围攻,还算尽职尽责。守城期间,吕布还找郭汜单挑了一次。

大家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情节莫过于猛将之间的单挑,比如说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许褚光膀子战马超等等,但不好意思,这些刺激荷尔蒙的场面其实都是假的。

当时两军对战,作战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攻城,一种是对攻。大将虽然经常领兵出战,但肯定不会动不动就去跟人单挑,刀枪无眼,谁家培养个大将也不容易啊!

然而郭汜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然放弃兵力优势,同意了吕布的要求,估计他是觉得吕布名不副实,虚有其表吧。

当时,那戟,太快,眼睛尚未看到招数,身体已感到冰凉。郭汜被吕布一戟挑下马去,幸亏身后的骑兵蜂拥而来,才捡回一条性命。

这一次,王允这边倒是赢了,但于战局而言,无关紧要,西凉叛军也只是输了一点郭汜的智商而已。

这下子,郭汜不装了,与李傕一起老老实实的攻城,但长安古城岂是说破就破的?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吕布队伍里有人反水,长安城破。吕布退入城中,与李傕、郭汜展开巷战,不敌,逃之夭夭。

两个笨蛋给曹操制造的上升空间

李傕、郭汜就这样带着小弟杀进长安,打跑吕布,杀掉老王,挟持皇上,一转眼当上了国家的代言人。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九月,李傕晋封为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池阳侯;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张济为镇东将军、平阳侯;贾诩为左冯翊。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三月,马腾、韩遂联合关中部分士大夫共攻李傕,李傕派郭汜、樊稠以及侄子李利与马腾、韩遂大战于长平观下。马腾、韩遂大败,损失一万多人,只得退回凉州。李傕击败马、韩之后,郭汜、樊稠因有战功而加“开府”之权,造成郭、樊权力大增,跟三公、李傕合为六府,朝廷在关中内部的权力大减。此时是李、郭、樊三人权力最大的时刻。

然而,铅笔即使外表镀了一层金衣,它的本质还是一支铅笔。

李傕和郭汜毫不犹豫地支持“铅笔定律”,两个人在一起还没度过蜜月期,就开始上演互撕大戏——李傕绑架了汉献帝,郭汜扣留一帮老干部,每天出来干架,撕得不亦乐乎。

李傕:“你若感觉有实力和我玩,李傕不介意奉陪到底!”

郭汜:“郭汜最喜欢对那些自认为能力出众的人出手!”

打着打着,张济跑出来和稀泥,说你俩是不是又没吃药,自家兄弟打得不可开交!另外那什么,这个没人搭理的吃货皇帝留着干啥?替老刘家养孩子啊!

李傕和郭汜又觉得别人说的很有道理,于是汉献帝东返。

等到刘协跑出好远,李傕、郭汜才反过味来。接下来的故事就像一部极烂的电影脚本,皇帝一直跑,李傕、郭汜一直追,每每关键时刻,都会冒出个英雄好汉,感动得皇帝差点以身相许。

刘协:“好汉,我想跟你回家……吃饭!”

诸侯:“不好意思,臣这几天不饿。”

逃回洛阳的刘协跟叫花头子无异,一众人饥肠辘辘、衣不蔽体,生平从未如此渴望过有个诸侯能将自己捡走——好死不如赖活着,窝囊总比饿死强!

打脸的是,堂堂的皇帝几乎没人搭理,曾经的香饽饽变成了烫手的山芋,此时离皇帝最近的是袁绍,救济一下不过举手之劳,但他装作不知道。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个小矮个子带兵昼夜兼程赶往洛阳,把皇帝一抱,回到自己的地盘许昌,从此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美好时光,事业扶摇直上。

事实上,令诸侯是扯淡,但令不动,就可以以官方的名义收拾你,而且还能说自己是出于正义,干坏事都让人没脾气。就这一步,袁绍就望尘莫及。

想必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小个子就是三国著名枭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