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熊孩子,妈妈这样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唤醒孩子的自律,让熊孩子学会自己管自己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有思想,能自控,不让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开闸泄洪。

熊孩子之所以“熊”,本质上是缺乏基本的自控力。因此,妈妈们早期教育的主体,就是培养孩子自律和自控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控制自身行为符合主流价值观、标准和规则。因为如果你不教会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如果你不教会孩子良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你不教会孩子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即使他再聪明,将来也不可能走得很远。

你管得再严厉,都不如教给他自控力

巧音中午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询问一下小侄子的学习情况。不问还好,一问巧音的头就炸了!

嫂子开启了碎碎念模式,跟她控诉小侄子的种种恶行。

“你给他报什么班,他都不用心学习,人是去了,心却不知道在哪里,回来一问三不知,钱没少花,知识几乎没学到。”

“你看看他这个寒假,每天就变着花样玩,一天也写不了几个大字,你批评他,他还跟你较劲,你批评他一句,他有十句等着你,你打他一下,他还跟你怒目相向。”

末了,嫂子哀叹道:“这熊孩子我是管不了了,他爱变成什么熊样就变什么熊样吧!你哥整天不着家,孩子的事情一点不操心,以后我也不管了!”

听了嫂子的抱怨,巧音也很无奈,她也想不明白,现在的熊孩子,自控力怎么就这么差。

“自控”这个词在成人世界常常被提到,无论对于生活还是工作来说,自控力都是幸福指数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很多父母因为自己的“慈爱”和不舍,将自己的孩子纵容的不成样子,使孩子成了毫无自控力的人。妈妈们口中常说的“他还小”“不懂事”,恰恰是毁孩子人生决堤的白蚁。

某女家境富裕,又是家中的独生女,自幼便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捧在手心里,视若掌上明珠,这使得她养成了任性妄为、骄横放纵的个性。

某天,该女孩与朋友饮酒后,在朋友的怂恿下,执意驾车回家。于是,悲剧发生了。

她先是与停在路边以及正常行驶中的多辆汽车发生剐蹭,在被群众拦停以后,又强行驶离。最后,严重追尾十字路口一辆等红灯的私家车,造成私家车燃起熊熊烈火,车上人员,两死一重伤。

案发后,该女孩被扒出,她驾驶的那辆豪车违章超过68次,她的驾照也有18次扣分记录。这个数字表明,该女子平素就是一个任意妄为、目无法纪的人。

那辆在路口等待信号灯的私家车,车里的三个人,他们有着各自的家庭,他们可能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也许正在开心地聊着未来,聊着家里的孩子,他们如何也想不到会天降如此大祸。

他们的孩子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深挚的父爱,他们还没有带着孩子到祖国各处去看看,他们还没陪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成长起来,他们年迈的父母余生恐怕只剩下了悲哀。

那一次任意妄为的放纵,毁灭了三个美满的家庭,我们不知道在那熊熊烈火中,是否有人听见无助和绝望的哭声。

而这个女孩,也在法律的裁决下,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这个社会上,类似的例子多不胜数,很多人可能都无法理解,为什么明知道自己有可能铸成大错,还要一意孤行做不应该做的事情呢?归根结底,这就是自控能力缺失的表现。

人都有七情六欲,很多人在七情六欲的支配下做出悔恨终生的事情,自控力缺失因而也被认为是完成人生目标最大的绊脚石。不过,自控力的强弱,往往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从小被塑造的一种心理惯性。

当我们发现家中的孩子,做事情总是三心二意,我行我素,任性索取,恣意妄为,不要把这些表现当作孩子的天性不加纠正。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这会让孩子在离开父母以后,抵制不住七情六欲的诱惑,生活变得没有秩序,自然也无法做到自尊、自爱、自重。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呢?

(1)从小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国外某著名心理学会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对象是1岁的宝宝。

这个宝宝还不会说话,无法和父母进行准确沟通,心理学家们在进行这个实验时,首先让妈妈用积极的语言和行为“挑逗”孩子,此时,宝宝也会根据妈妈的行为做出积极的回应,如好笑的声音,喜悦的表情,兴奋的肢体语言。

几分钟以后,心理学家又要求妈妈不与孩子沟通,并且表情非常生冷,孩子做任何动作,妈妈都不要给予回应。结果,孩子坚持了两分多钟,情绪就开始崩溃,四肢开始气急摆动。这时,心理学家让妈妈调整表情和积极回馈,孩子马上又被安抚下来。

这个实验表明,幼儿在0~2岁懵懂期,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主要依赖父母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反馈,父母有意识地训练,能够帮助幼儿形成情绪调整的初级能力,等到孩子3岁以后,他们就可以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对于3岁以后、6岁以前的孩子,妈妈们应该开始给他们立规矩,如不要随意哭闹,不许任性撒泼,不要把衣服、玩具丢得到处都是,并要求他们配合自己的指令,做出更好的反馈。这样的话,大多数孩子在6岁以后,基本可以具备简单的情绪管理能力了。

(2)从小给孩子立规矩。在一个没有规矩或者规矩界限模糊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一般比较随意,其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生活饮食作息不规律,大多数孩子在学习、课堂纪律方面,自控力都不如人意,所以给孩子立规矩,也要从小做起。

那么,怎么立规矩?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一套能够培养孩子自控力的规矩,起码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规矩的创建者即孩子的爸爸妈妈,首先要守规矩。比如,你跟孩子说要远离手机,自己却每天抱着手机玩个不亦乐乎,这个规矩还有说服力吗?规矩,对整个家庭都有约束力,孩子才会愿意去遵守。当然,孩子的规矩也没有必要和成年人一模一样,可视情况而定,酌情修改,只要对孩子来说,有说服力即可。

第二,规矩一旦定下,就不要随意更改。父母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溺爱孩子,而随意改动规则。规矩不停变动,会令孩子无所适从,同时,也会使规矩彻底丧失对孩子的约束力。

父母若能严格遵循这两点条件,那么在父母的带动下,孩子自幼便会建立规则意识,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会遵守秩序。

(3)要有激励,且要守信用。父母在为孩子制定好规则以后,应该根据孩子的达标情况,给予合理的奖惩。比如,如果孩子表现得好,可以得到一个渴望已久的玩具、一次外出游玩的机会,等等。只要孩子做得好,父母就应该信守自己对孩子的承诺,不要对孩子言而无信,否则孩子会对遵守规则索然无趣。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承诺务必要及时兑现,不能对孩子说,等以后有时间再带你去玩,或者等过年再给你买。如果大人说话不算数,小孩子为什么还要遵守约定呢?

(4)延迟满足欲望,强化孩子自控力。当孩子提出要求、表达愿望时,多数妈妈都是毫不犹豫予以满足,哪怕孩子的愿望不太合理,或者自己满足起来有点吃力。事实上,这种“惯孩子”的做法对孩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孩子的欲望被轻易满足,他们就会认为理所应当,对自己的任何欲望都不会加以控制,自控力就这样一点点沦落了。

某著名主持人在某个节目中曾当众表示,自己的孩子很喜欢弹钢琴,而且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天赋,为了培养孩子,在孩子提出想要一架钢琴的时候,她立刻就去买了回来。坐在一旁的一位嘉宾则提出了不同意见,她说不应该这个样子,这样子孩子容易不珍惜轻易得到的东西。她家孩子想要钢琴的时候,她则对孩子说钢琴好贵,家里买不起,但如果他真的特别喜欢钢琴,并且能坚持努力学习,爸爸妈妈可以更加努力地工作,给他买一架钢琴。

这样的延迟满足,能够使孩子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他对欲望的控制力。

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延迟满足,那就不是直接拒绝,我们应该有技巧、有策略地对孩子的“欲望”进行拖延,千万不要伤了孩子的进取心。

你认为不对的,未必就是不对的

有个人想从井中打一桶水上来,但由于力气有限,水又装得太满,水桶太重,他提上一点,又坠落一点,如此反复多次,这个人筋疲力尽,水仍然没有打上来,但他又不甘心就此放手。

他狠狠地对桶说:“你这个顽固的家伙,你怎么就不肯上来呢?你赶紧上来啊!”

桶也很委屈:“分明是你把我装得太满,自己提不动嘛!”

那个人气恼:“我让你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我有错吗?你再不上来,信不信我摔碎你!”

桶也生气了:“那你也要现实一点啊,自己有多大力气,心里没点数吗?再说,我被你这样折腾来折腾去,我也很累啊!”

那个人想了想,觉得桶说得似乎也有道理,于是将木桶倾斜,倒出一部分水。这一次,他轻松地将桶提了上来,人不累,桶也不累,目的还达到了,大家都很高兴。

其实,我们教育孩子有时就跟打水一样,你让孩子承载的太多,不仅我们筋疲力尽,孩子也因为负重太大,不上不下。再者,教育孩子最要不得的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你的高度限制与把控,很容易使孩子成为永远提不上来的桶。

事实上,谁都不会喜欢专制的领导或同伴,子女对专制的父母同样也是反感的,尽管他们有时表面上表现得“百依百顺”。

自然,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大多是有道理、有理由的。但是对孩子,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用粗暴、将帅式的语言、态度,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更激烈的反抗。

因此,希望家长们不要再对孩子简单粗暴,我们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要知道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成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家长应该抱着平等的态度,丢掉成年人的认识框架,以孩子的眼光来理解他们的世界,并给予引导,那么教育的效果一定会好很多。

跃跃从小学一年级起学习成绩一直就很好,这令跃跃爸妈很是欣慰。几年来,他们从没为儿子的学习操心过。可是,最近一段时间,跃跃妈妈烦恼了,因为跃跃迷上了电脑。

在此之前,跃跃妈为了防患于未然,家里就没添置电脑、平板这些电子产品,如果下班后遇到紧急工作需要处理,也甘愿再打车去单位一趟。可是近一段时间,跃跃爸爸的工作进行到关键阶段,经常要在单位加班到凌晨,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身体越来越差。没有办法,跃跃妈一咬牙,一跺脚,买了一台新电脑,方便跃跃爸爸在家工作。

跃跃平时就羡慕同学家里有电脑,家里添了一台电脑后,他高兴极了,写完作业,一有时间就坐在电脑前。有时,他还会偷偷摸摸将书房门关上,不知道在电脑上做些什么。跃跃妈妈对此很是担心,所以她以给跃跃送水果为由,前去探察,探察的结果是,跃跃竟然学会了上网聊天!

跃跃妈妈的担心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她既担心跃跃沉迷于网络,又害怕网上坏人多,孩子被那些坏人给带坏了。于是,她狠了狠心,对跃跃爸爸说:“孩儿他爸,要不你还是辛苦一下,回公司加班吧!”

跃跃爸爸简直有点哭笑不得,他安慰妻子说:“孩子不就是玩了会儿电脑嘛,这都什么时代了,孩子不会用电脑也是不行,你不要太担心。”

跃跃妈眉头一皱,气上心头:“防患于未然懂不懂?天黑路滑,网络复杂,你就不怕孩子掉进网络的黑洞里吗?我可告诉你,我前两天还看见跃跃上网跟人聊天了呢!”

跃跃爸被怼得无言以对,对妻子竖起了白旗,并自告奋勇也要去做一回侦探,去探明跃跃到底在电脑上干些什么。当晚,跃跃爸来到书房,坐在跃跃旁边,饶有兴趣地看儿子玩了会儿益智游戏。一局打完,跃跃爸一脸“虔诚”地对儿子说:“跃跃,你会上网聊天吗?可以教教爸爸吗?”

跃跃狡黠一笑:“老爸,你得到老妈允许了吗?”

跃跃爸大手一摆:“现在是网络时代,大量社交都通过网络进行,爸爸这也是工作需要,你妈妈她管不着!”

客厅里,突然传来跃跃妈的几声干咳。

跃跃捧腹大笑。笑过,跃跃一本正经地对爸爸说:“爸,上网聊天交朋友可以,但网络上有好人也有坏人,我怕你好坏不分,被人蒙骗哦。”

跃跃爸见缝插针:“那你小子上网聊天,就能分辨出好人坏人?难不成是孙悟空,有火眼金睛?”

跃跃则表示:“我没有这个本事,所以我没加好友,我只是进了一个写作兴趣群,大家在里面探讨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这是我的弱项,我觉得我应该多向别人讨教。”

这下子,跃跃爸妈心下了然了,而妈妈的忧虑也随着考试的来临而消失了,因为跃跃不但成绩有所进步,而且以往最令跃跃挠头的作文,竟然也得了高分。

不可否认,网络确实太过复杂,其中隐藏着各种陷阱和诱惑,令人防不胜防,但如今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孩子与网络彻底隔断,只会让孩子被时代甩在后面。再者说,不止是网络,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安定因素,我们真的能将孩子封禁得密不透风?即使你做到了,那么孩子也让你养残了。

父母不能因为自己觉得不合理,就粗暴地压制孩子。教子应该是努力启迪和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自然地发展,粗暴地强迫孩子如何如何,效果一定不会好。

强制孩子是没有意义的,家长必须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兴趣理想,担忧、保护孩子当然没有错,可是家长不能利用自己的身份压制孩子。说到底,人生毕竟是孩子自己的。

我们应该把孩子看作家庭成员中平等的一员,让孩子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孩子大胆参与家庭事务,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孩子在有关自己的问题上持有保留、修改、完善自己意见的权利。

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轻易干涉他们的正常行为,不要试图去窥探他们的隐私。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强行对孩子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灌输;不要不考虑孩子的天赋及兴趣,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塑造;不要不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而进行超龄负载;不要不考虑孩子智力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夸大目标进行施教;不要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擅自为孩子做出种种选择和安排。例如,在为孩子购买玩具、衣物和生活用品时,应该尽量征求他们的意见;又如,在参加课外兴趣活动时,应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再如,高中阶段选择文理科时,亦应尽量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当然,对于孩子的选择,家长如果发现有不妥之处,可以而且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但绝不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威,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哪怕是好事,父母的要求是正确的,也只能耐心地开导,绝不能一意孤行,不能强迫、蛮干。

熊孩子不认错,其实都是有原因的

小淘气包凯凯所在的幼儿园举办亲子运动会,于是全班同学和家长们在一起愉快玩耍了一个下午。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仍未玩够,于是凯凯妈妈和几个家长带着孩子们又去广场玩了起来。

孩子们在一旁嬉闹,家长们自然是聊娃了,内容显然离不开孩子的教育问题。

谈起教育熊孩子,凯凯妈妈那是相当无奈,她说:“我家凯凯就是一头小犟驴,不管犯了多么大的错误,就是梗着脖子不认错,任你道理讲得口干舌燥,他反正左耳朵听右耳朵冒。”

凯凯妈妈一说完,好几个妈妈立刻表示家有同款熊孩子。川川妈妈更是夸张地说:“我家那个熊孩子,都快把我气出心脏病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大错小错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可以说,孩子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错上加错”中学会了什么叫正确,然后才慢慢长大。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熊孩子就是不愿意认错呢?即便你已经很温柔地告诉他,妈妈不会批评他,更不会惩罚他。

其实,孩子死不认错,根本原因还是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错”了。我们以成人的视角来评判孩子的行为,我们裁定他的行为是错误的,可孩子往往并不这么认为,他可能也很懵: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一天,心血来潮的梦琪给妈妈精心栽培的月季花剃了个光头,看着那一片片翠绿翠绿的花叶散落在地,梦琪妈妈的火“蹭”地一下就蹿了上来,把小梦琪好一顿训斥。可是,小梦琪也很委屈,她觉得自己的作品很好看啊,爸爸平时给花草修剪枝丫不也是这么做的吗?

听到孩子稚气未脱的反驳,梦琪妈妈冷静了下来,开始进行自我反思。梦琪爸爸经常拿着小剪刀修剪他那几盆盆栽,孩子看见了,觉得很有趣,也学着爸爸的样子,给月季花“理发”。从孩子的逻辑来讲,她的确没有做错,因为孩子并不知道,不是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修剪枝丫,就算是修剪,也不需要把所有枝叶都剪下来。

想到这里,梦琪妈妈把孩子叫了过来,诚心诚意地向“熊孩子”承认了错误,并认认真真地告诉孩子,为什么有些植物不需要修剪枝丫。小梦琪这下子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做错了,从这以后,她再也没有拿着小剪刀乱剪东西。

孩子不肯认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没有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会觉得,既然我已经被骂了,那还认错干什么呢?最后索性死不认错。

孩子拒不认错的第三个原因是他们的自尊心使然。很多孩子在犯错以后,实际上内心已经知错了,并试图努力对错误进行弥补。然而,很多家长察觉不到孩子的微妙心理,他们更希望看到孩子在形式上低头,在口头上认错,孩子没有说“我错了”,就不算数。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你让我认错,我偏偏不认。

其实,只要孩子内心知错,愿意改错,说不说出来又有什么关系呢?教育孩子,我们难道也需要形式主义吗?

在孩子犯错以后,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问责,而是以孩子的视角去解读、去思考,去和孩子沟通,问一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时候,大人眼中的不良行为,其实只是孩子单纯想法的结果,只是他们阅历太浅,思考问题不全面,无法控制后果。

有一位妈妈,婚姻不幸,独自带着女儿辛苦度日。那天,她带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中,真想倒头就睡。

就在她掀开被子的一刹那,她看到了一幕让她七窍生烟的场景——一碗泡好的方便面被扣在床上,床铺上一片狼藉。身体的疲惫、工作上的不如意,加上此时的气愤一起发作,她不由分说地将女儿从床上拎起,对着她就是一通臭骂。孩子默不作声,低着头默默收拾残局。

看到这个场景,妈妈也逐渐冷静下来,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些过分,于是俯下身和孩子一起收拾,并柔声询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谁知这一问,孩子“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原来,孩子自己在家吃泡面的时候,突然想到妈妈还没吃饭,就想着给妈妈也泡一份,这样辛苦一天的妈妈回家后就能吃现成的了。但是,面泡好以后,离妈妈下班还有一段时间,面凉了该怎么办?孩子灵机一动——可以放被窝儿里保暖啊!

结果,她在等妈妈的时候不小心睡着了,又把面碗不小心碰倒了……

妈妈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瞬间泪目,抱着女儿连声说着“对不起”……

如果不知反思,孩子的善意就将这样被冤枉;如果不懂沟通,孩子的孝心妈妈永远不知道。有时孩子犯错,并不是故意使坏,也不是发疯搞怪,他们只是单纯地想做些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

因此,妈妈们在面对犯了错的熊孩子时,一定要首先保持自己的理智,克制自己的怒火,别急着去教训孩子,也别急着逼孩子认错,先和孩子好好沟通一下,问一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也许那个答案,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

当然,调皮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也不能过分纵容孩子。有时候孩子因为调皮做了“坏事”,遮遮掩掩不愿主动承认,父母也没有深究,则会使孩子的这种小毛病一直维持下去,结果只能是使孩子的小毛病变成大缺陷,所以,教会孩子知错认错,是妈妈们需要好好学习的一门功课。

培养孩子做“坏事”不遮掩的习惯,妈妈可以这样做:

(1)让孩子冷静地反省自己的错误。妈妈面对做了“坏事”的孩子,可以保持沉默,不理睬他。这时,孩子的心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间再与他交谈,孩子就能坦然接受意见。

(2)对孩子的认错要多鼓励。妈妈要耐心地教育孩子,让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当孩子承认错误时,妈妈要给予奖励,并告诉他绝对不能再干“坏事”了,这样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内建自省体系,孩子自会追悔莫及

一个女孩,因为家里条件不好,被迫离开父母打工的大城市,回到家乡一所普通中学就读。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内心的委屈感,使她在电话中和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冲动之下,在当天老师布置的日记作业中,她写道:“我是又穷又笨的人生下的可怜虫。”

日记上交以后,女孩便开始有些后悔,心里越发对父母感到愧疚,也对自己的冲动很是自责。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老师并没有特意对她说什么,只是在发回给她的日记上简单地写了一句话——“一个人的出身,和她的未来有多少关系呢?”

老师的话让女孩更加惭愧,她开始认真反思:我常把自己的不如意归责给父母,总是觉得,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没能力,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钱,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的愚蠢决定,我的人生怎么会如此不堪。而对于自己,我总是自视过高,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前程被家庭耽误了,像极了一个不负责任的球员,总是把球队的胜利归功给自己,把失败推诿给队友。

老师简单的一句话触发了女孩的自我反省,使她从“自以为是”的思维中跳了出来,认真检讨自己,并学习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个学期以后,女孩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不少,朋友也多了不少,更令人欣慰的是,她学会了体谅和关心父母。

卓越开始于反省,如果一个人能够时常反省自己,那他一定能够不断改进,日趋完美。具有这种能力的孩子,就像一个奋发向上的登山者,他一边攀登,一边回头审视自己的脚印,他不会让自己被同一个错误绊倒,也不会半途而废,安于现状,放弃努力。

事实上,当孩子做错事时,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反省,去总结经验教训,他们一般便不会再犯同类的错误,效果会比妈妈一味地斥责与唠叨要好得多。

赫赫在客厅里疯玩,桌子上的小摆件被他碰到地上摔碎了,赫赫却告诉妈妈:“是桌子不稳,摆件才掉下来的!”

妈妈真是哭笑不得。她先是把摆件碎片小心地清理干净,然后认真地问赫赫:“你刚刚在哪里?”

赫赫回答:“我就在客厅里啊!”

妈妈又问:“那你刚刚在干什么呢?”

赫赫:“我想把桌子上面的那盒饼干拿下来吃。”

妈妈:“然后呢?”

“然后我手一滑,饼干盒子重新掉在桌子上,结果饼干没事,却把一旁的摆件砸到了地上……”不等妈妈细问,赫赫已经如实交代。

妈妈欣慰地点了点头:“赫赫,老实地承认错误并不难,不是吗?如果你一开始就承认错误,我们现在已经在考虑,是不是可以把饼干盒子的位置改动一下,让你拿起来毫不费力。但你为什么一开始不肯承认呢?”

赫赫挠了挠头:“我怕你骂我……”

这次轮到妈妈承认错误了,她叹了口气说:“以前,我对你可能的确太严厉了,也没有好好注意自己的态度,我会努力改正,我们一起改正错误,好不好?”

赫赫开心地点了点头,妈妈也松了一口气。

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错事,孩子其实都记忆犹新,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引导他们有效反思,由衷承认自己的错误,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位妈妈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刻让自己保持理智,不过多纠结错误造成的影响,就事论事,追根溯源,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无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教育。

要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应该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因为总结经验教训事实上就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反省。

因此,培养孩子善于作自我反省,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直接对孩子的错误横加指责。在孩子做错事时,如果家长总是一言不合就大声训斥甚至破口大骂,孩子不是被吓得不敢承认错误,就是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使孩子的情商发展受到限制。孩子犯错时,即使后果有点严重,家长也应保持理智,采用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循循善诱,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赫赫的妈妈在这一点上做的就非常好。

(2)让孩子学会客观对待批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在提倡赏识教育的同时,也不应放弃对孩子的批评教育。当然,批评孩子的语气要温和,批评孩子的缺点应该中肯。父母还需要告诉孩子,在接受他人批评的时候要认真倾听,保持平和的心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仅要讲究批评的方式和方法,而且对孩子的评价也要适当,不能过分夸张。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对待批评,头脑应该冷静,不要过于冲动,但这并不表示默不作声,而是应该仔细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

(3)允许孩子做出解释。当孩子有了过失,父母如果允许孩子对事情做出解释,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还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比如,为什么自己的行为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等等。当然,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确的是,允许他做出解释,并不是让他推卸责任。

(4)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的后果。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做错事,很多妈妈的第一反应是,替孩子把错误的后果承担下来。妈妈们觉得这是在守护孩子,其实这样做,会使孩子产生“对错无所谓”的不良心态,影响孩子的是非观,弱化孩子的责任心,孩子们也不会认真去自我反省,因而总是一错再错。

因此,妈妈们请不要那么“尽责”,我们应该给孩子自己承担错误后果的机会,让孩子明白,错误不能再犯,因为后果可能很严重。

错不能白错,学到东西才是好样的

前段时间,一个小男孩被妈妈送进派出所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原来,这个熊孩子一时心血来潮,用自己的玩具车刮花了别人的小汽车。

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孩子闯大祸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又打又骂,脾气暴躁的,甚至大耳光子都抽上了。但是,视频中的妈妈并没有,她首先承担起作为监护人的责任,替孩子赔付给车主4000元钱。

然后,她把孩子送进了派出所,让他去跟警察叔叔“自首”,承担相应的处罚。

最后,警察叔叔告诉他:“男孩子大丈夫,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一定要承担,作为处罚,你回家要帮妈妈做家务,用自己“打工”的钱,抵扣妈妈垫付的赔偿款。”

孩子的心是单纯的,通过妈妈和警察叔叔的教育,他认识到自己真的做错了,同时他也明白,做错了就要承担错误带来的后果,接受大人们给他的“处罚”。

这是他在这次错误中所学到的东西,远比一顿打骂更让他深受教育。

当孩子做错了事以后,心里会感到非常害怕,这时家长再去严厉责备孩子,只会加深孩子的恐惧,有的孩子甚至因为害怕而不敢承担责任。我们应该向上面这位妈妈学习,反正错误已经造成了,再去苛责孩子也挽回不了损失,当下最重要的是怎样让孩子从小错误中领悟大道理,不能让这个错误变得毫无意义。

安安是个5岁男孩,今天他在客厅里踢足球,只见他飞起一脚,家里的观衣镜应声而碎。

现在假如你是安安的妈妈,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呢?

方案一:收拾他,必须让他长记性,狠狠地骂一顿,气急了说不准还要给他两下子,惩罚他一个月不准看动画片。

方案二:赶紧自己收拾残局,告诉孩子:“没关系,没关系,你不要过来,不要踩到玻璃碎片,让妈妈来收拾。”

方案三:先确定孩子有没有受伤,叫孩子一起来收拾残局,一起承担自己不小心做错事的后果;然后,再教孩子怎么去做就不会再次出错——足球应该在操场上踢,而不是客厅里;最后和他约定好,如果以后还在客厅里踢球,妈妈就将足球没收!

哪种方式更好呢?

相信大多数妈妈都表示方案三好,然后身体却不由自主地执行方案一或方案二。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大多数家长都会觉得,相较于前两种方案,方案三太麻烦。好在,安安妈妈选择的是方案三。

一天,安安的朋友、6岁的航航不小心把安安辛辛苦苦做好的纸房子给弄坏了,可原本很生气的安安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跟自己的小伙伴打起架来,而是拉起航航的手说:“航航,咱们再做一个吧。”

安安想起自己踢碎镜子,妈妈都没有骂自己,航航只不过是弄坏了纸房子,那更是可以原谅的了。妈妈站在一旁,欣喜地看着安安:“宝贝,你做得很对!”

“妈妈,我还要教会航航怎样制作小船!”得到妈妈鼓励的安安高兴地说。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一个错误已经发生、覆水难收时,你发再大的脾气,也都于事无补。”大声责骂孩子,也只是使孩子更害怕、更恐惧而已,更糟糕的是,你的愤怒造就的可能就是一个胆小狭隘的孩子。在生活中,当错误已经发生时,宽容孩子的错误,教会孩子勇敢面对、勇敢承担,让孩子在错误中学到东西,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孩子,正是在一次次新的体验中获得成长。其实,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让孩子学习的良机,孩子犯错我们可以惩罚,但妈妈们千万别忘了,我们惩罚孩子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知错改错,并在错误中获得成长。

杜绝被宠坏的童年,从小赋予孩子责任感

考试成绩出来了,川川妈妈看到儿子考试成绩不太好,忍不住说了他两句,谁知道,这可打开了熊孩子抱怨的大门。他一会儿说这次考试很多题目都超了范围;一会儿说前座同学总干扰他学习,令他没法集中精力;一会儿又说老师没给大家划重点,让他复习起来找不到头绪;最后索性怪起了考场,说陌生环境给他造成了局促感,影响他发挥……总之,没有一个原因是他自己的。

川川妈妈听着熊孩子的抱怨,真的很头疼,这样一个不知道为自己过失承担责任的孩子,将来步入社会,谁会愿意对他委以重任呢?

看一个孩子是否真的有所成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愿意承担这些责任。一个孩子主动担责,正是他真正成长的开始。

那些习惯于推卸责任的人,几乎都有一个被“宠坏”的童年。责任心这东西不会随着年龄增长水到渠成,尽早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才能避免孩子长大不成人,遇事不立事。如果你是有大格局的妈妈,你一定会明白责任意识对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家庭的幸福有多重要,所以,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你就绝不能忽视。

然而,在我国,大部分父母往往都会这样做:孩子犯下错误后,父母赶快帮孩子弥补过失,事后再处罚孩子。其实,这样教育孩子效果并不会太好。这样做,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在一些西方国家,每个孩子都很清楚地被要求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如果违反规则就要接受适当的教训。

一个十来岁的熊孩子,在自家院子里踢足球,一个大力抽射,邻居家的玻璃应声而碎。

邻居说:“我家安装的是好玻璃,花大价钱买的,一块玻璃价值12.5美元,你赔。”

这是在很多年前的美国,那时候还没通货膨胀,货币还很实惠,12.5美元大概可以买125只老母鸡,这对于一个没有收入的少年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没办法,熊孩子回到家中,找父母要钱。父母对他说:“既然是你闯的祸,你就要自己担责,没什么说的,你得自己赔。你没钱,我们可以借给你,一年后连本带利,如数归还。”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熊孩子被迫做起了“童工”,他给人擦皮鞋,为人送报纸,力所能及的卑微工作他都愿意做。终于在一年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巨额贷款”连本带利如数还给了父母。

这个熊孩子后来成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罗纳德·威尔逊·里根。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父母让他明白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这种事情在我们国家是很少见的。同样是打碎玻璃,我们最常见的做法是,替孩子道歉,再让孩子说句对不起,然后说:“回家去吧,赶紧把作业写完,等晚上我再收拾你。”最后自己留下来替孩子处理善后事宜。

很多父母都说现在的孩子责任心越来越差,可孩子的责任心到底是怎么变差的呢?父母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

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造成的后果,这种处罚手段可以说是纠正孩子错误的良方,比责骂更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种因果教训更能使孩子直观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们作为父母的目标就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引导、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自我约束感——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我的制约,而不是来自外界的强制。任何不能使得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做人,不能维护孩子尊严的做法都不能被称为约束,仅仅称得上是惩罚,不管它被包装得多好。

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关键,不仅在于父母是否给孩子练习的机会,还在于父母是否具有责任感。假如你本身就是一个毫无责任感的人,还怎么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呢?

另外,在一个专制的原生家庭里,也很难培养出有责任感的孩子,因为父母对孩子管制得太多,控制得太死,使孩子没有机会就某件事做出负责任的行为,孩子做事只是服从,听命于父母的意见。只有民主的家庭才是孩子责任感生长的最佳环境。

我们要教育孩子学会自我负责,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还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不论事情的结果好坏,只要是孩子的独立行为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作敢当,不要逃避责任,应勇于承担行为的后果。父母不应替孩子承担一切,以免淡漠孩子的责任感。

此外,父母还应该鼓励孩子接触社会,使孩子在接触社会中体会到被他人、被社会需要的乐趣。因为“被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能够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让孩子感到愧疚,而不是满心羞耻

明明犯大错了!他竟然偷了妈妈100元钱,和好朋友一起去吃肯德基。

妈妈彻底愤怒了,小小年纪就“偷”,这还得了?必须狠狠地惩治他,让他一辈子忘不了!

于是,在妈妈的“强烈要求”下,明明被迫脱得只剩一条内裤,站在小区的小广场上示众。不一会儿,围观群众就有十几个了,明明满脸通红,而明明妈则冷着脸一言不发。

大家有点看不下去了,问清缘由后,纷纷劝明明妈停止这种惩罚,因为这种惩罚方式实在太伤孩子自尊心了,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但明明妈就是不为所动,而明明的眼泪则瞬间滚落下来。

最后,邻居孙阿姨实在不忍心孩子如此难过,上前帮明明穿好衣服,连劝带拉才让明明妈将孩子带回了家。

虽说孩子犯错不能不给点惩罚,父母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让孩子知错认错,避免以后再犯,但教育还是要讲究方法,方法偏激,对孩子的害胜于益。

实际上不止明明妈,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以后,都给出了不良反应。

尽管他们的做法说不上令人发指,但却让孩子觉得十分羞耻,由此对自己产生了极不好的认知,认为自己差劲、恶劣,甚至是可耻。

就像被迫光身在公共场合罚站,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无比抗拒,而且内心会升腾起严重的羞耻感,这感觉可能会缠绕他一生,经久不散。

如果父母总以偏激的方式教育孩子,任何孩子都会产生反抗心理。正如能力法则所认为的那样,若给孩子以反复的刺激,就会使孩子逐渐形成“逆反”的能力。这就像是常用一种药物,人体就会迅速产生抗药性,不久这种药就会对病毒完全不起作用。同样,对孩子越是一味地责备,其反抗心理就越强,最终父母还是以屈服于孩子而告终。

实际上,羞耻感虽然会使孩子长记性,但往往都是负面效果极强的记忆,要想让孩子真正知错改错,愧疚感才是正解。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恩·坦尼指出:父母应该将这两种心理区分开来,要让他们有愧疚感,而不要让孩子产生羞耻感,因为这容易让他们推卸责任、逃避现实,甚至于为了防御转化为攻击。

愧疚感虽然也是一种负面道德情感,但显然,它不会像羞耻感那样给孩子留下深深的心理烙印,而且与多数正面情感相比,它更能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记忆,促使他不断自省,区分好坏是非、对错美丑,并督促自己改正错误。

翰翰18岁了,他刚刚拿到驾照。

一天早上,妈妈要翰翰开车送她去离家较远的市区办事。翰翰非常高兴,因为他不但可以开车,正好还可以去朋友面前显摆一下。

他开车将妈妈送到目的地,约定下午3点再来接她,然后,就约朋友去看电影了。等到电影结束,已经是下午4点了。这时,他才想起与妈妈的约定。

当翰翰把车开到预先约定的地点时,看见妈妈正孤独地站在路口。翰翰心里暗想:如果妈妈知道自己因为看电影而不守信用,一定会非常生气。

翰翰低着头走了过去,先是向妈妈道歉,然后撒谎说,他也想早点儿过来,但是车的引擎出了一点儿毛病,需要修理,4S店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将车修理好。

听完儿子的话,妈妈看了他一眼,伤心地说道:“翰翰,你觉得有必要对我撒谎吗?”

“没有!妈妈,我说的是实话。”翰翰还在狡辩。

妈妈再一次看了看儿子,“当你迟到20分钟时,我就给4S店打了电话,他们告诉我你并没有在那里,所以,车子根本就没有出毛病!”

听了妈妈的话,翰翰羞得满脸通红,他低着头向妈妈坦白了实情。翰翰妈妈认真地听着,脸色变得更加难看。“我现在不是生你的气,而是生我自己的气。我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我养了一个爱说谎的儿子。我现在要从这里走回去,好好反省一下我这些年来做的错事。”

翰翰的道歉并没有使妈妈改变主意。

炎热的天气下,翰翰的妈妈开始沿着尾气飞扬的人行道行走,翰翰将车子停好,迅速跟上母亲。翰翰一路上都在道歉,告诉妈妈他是多么难过和抱歉,但妈妈只顾着走路,根本就不理他。

10公里的路程,翰翰以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一直跟着母亲。

10公里的路程里,看着妈妈遭受肉体和情感上的双重折磨,这是翰翰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然而,它同样是生命中最成功的一次教育。自此以后,翰翰再也没有对妈妈说过谎。

翰翰对妈妈撒了谎,妈妈完全有理由狠狠地责骂他一顿,可妈妈却没有那样做,她反省、惩罚自己的行为,要比一万句责骂更有效。翰翰被感化了,因为这次经历,他一辈子都不会再对妈妈撒谎。

在劝导孩子时,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晓之以理,那么何不试试动之以情呢?冗长的说教只会让孩子产生“听觉疲劳”,不如以真情实感打动孩子、感化孩子,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痛改前非。

当孩子做错事时,心里会有歉疚感,如果父母这时不责怪孩子而是反省自己,那么大多数孩子都会真正认识到错误,并改掉自己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