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从本能感性到自觉理性,妈妈角色的自我成长
作为养育的重要责任人,妈妈们几乎无时无刻不被孩子制造的麻烦问题包围着,招数想尽,效果一言难尽。无措从而引发焦虑,焦虑导致理性丧失……所有的妈妈请先认清一点——只有与自己达成和解,才能更好地教养孩子。对于孩子而言,他需要的是更平静的妈妈接纳他,更温柔的妈妈欣赏他,更积极的妈妈带领他……
你被育儿焦虑,折磨到几近崩溃了吗
图图2岁的时候:
图图不吃饭,妈妈急,担心宝宝饿坏了;图图吃的少了,妈妈也急,担心图图长不高。
图图流鼻涕,晚上睡觉鼻吸声大一点,妈妈就很紧张,担心图图发展成鼻炎。
图图咳一声,妈妈的心抽一下——该不会是肺炎吧?
图图生病吃药,妈妈担心药吃多了对图图不好,可是不吃又担心病期拖得更久。
图图睡晚了,起早了,妈妈也担心,担心图图睡眠不足。
天气热了,开空调妈妈怕把图图吹坏,不开又怕把图图捂出痱子。
图图妈几乎把市里所有的大型亲子机构试听了一遍,为图图选择了一家较为满意的。过了一个月,又增加了音乐课和绘画创意课。
图图5岁的时候:
图图妈在育儿群里和妈妈们互相交流购书信息。图图妈下了一单又一单,感叹着,“看别人给孩子买书,就怕图图的书少,又买了好几百元的书,不买就觉得亏欠孩子似的”。
图图性格有点内向,图图妈很是焦虑:“图图在家可活泼了,可一出去就蔫蔫的。别的小朋友拿他的玩具,他也不争不抢。人家推他,他也不知道保护自己。我发愁,上了幼儿园,没有大人在身边,受欺负可怎么办?”图图妈辞职在家,全部时间都给了孩子,“我全身心付出,甚至没有了自我,可孩子还不如别人家孩子活泼,我挫败感特别严重”。
最近,图图妈又开始焦虑上学的事情了,该选哪一所学校呢?哪的老师更优秀呢?进不去好的学校该怎么办?图图妈很心焦。“现在基本不操心吃喝拉撒,又开始考虑教育。我觉得可累了。”
图图打乒乓球、羽毛球,一下打不着,两下打不着,第三下,妈妈就开始紧张,因为她知道图图要是第三下再打不着,肯定会气得坐在地上大哭!
图图妈一个人的时候时常发呆,满脑子都是怎样把儿子教育得更出色。图图妈是多么希望能把儿子教养得完美无瑕!
看来,图图妈是患上“养儿焦虑症”了!
若要在全球范围内评选“最无私,最负责任”的妈妈,中国的妈妈们肯定名列前茅,正所谓“关心则乱”,原本作为令父母骄傲的孩子,如今却成了父母心中焦虑的重要来源。或许有人要说:“做父母的哪个没焦虑过呢?”的确是这样,但是不要让它成为自己的一种情结,不要觉得自己不如别的父母,觉得亏欠孩子。父母们有千差万别,只要真心真意地爱孩子,大家都一样。
事实上,妈妈太紧张,孩子也会受影响,即使妈妈认为自己在孩子面前一直克制着自己的焦虑,但实际上不良的情绪还是会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孩子。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妈妈们必须要克服焦虑,顺其自然。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最忌有功利心。
理性爱孩子,别给他拖妈妈下水的机会
妈妈惯孩子,这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国的妈妈在孩子面前极其感性,真是活到老,操心到老。
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妈妈对孩子的事情特别用心,用心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孩子的事情,她们都提前处理得当,完全不需要孩子操心。结果,孩子因而变得依赖感极强,又因为依赖变得懒散、拖沓,不能自理。
晏女士的儿子浩浩都上小学五年级了,可还是什么都不会做。每天晚上,晏女士都要帮他把书包装好,早晨起床,他就会坐在那里等着妈妈给他穿衣服,有时他不爱吃饭,还得让妈妈喂他吃。晚上学习时也是一会儿妈妈这儿,一会儿妈妈那儿,如“妈妈我本子找不到了”“妈妈,我这道题不会,你给家教打个电话吧!”
以前,晏女士的想法是,多帮孩子做点事,孩子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了。确实,浩浩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上次又考了全班第一,这也是晏女士心中的一个小骄傲,可是孩子处处依赖妈妈的习惯也确实成了问题,外套得妈妈给脱,脚得妈妈给洗,牙膏得妈妈给挤……
有时,晏女士也想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事,可她刚一开口,孩子立刻就反驳过来:“妈妈,我又给你考了全班第一,作为奖励,你也应该给我洗脚吧?”说完还又添上一句,“谁让你是当妈的呢?你以为当别人的妈那么容易呀?”
听了这话,晏女士真是哭笑不得,孩子现在伶牙俐齿得很,处处跟她顶嘴,她都说不过他。孩子今天这样,晏女士也知道都是自己惯的,也知道这样下去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可她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少妈妈都和晏女士一样,总是“心太软”,恨不得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由自己扛,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结果让孩子患了“软骨症”和“依赖症”,给他以后的人生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如果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总是依赖别人的呵护与帮助,即便他具有再强大的本领,也只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堪一击。因此,独立能力是具备竞争力的必备前提。所谓独立,就是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任何形式的对抗中掌握控制的主动权。独立是一种基础生存能力,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首要条件。
对于孩子来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他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这个道理虽浅显,蕴含的意义却很深刻。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孩子3岁还不会自己上厕所、4岁还不会自己换衣服、5岁还记不住家的方向,那么就算他能识字上千、背诗百首,人们能承认他是“天才”吗?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又会怎样呢?许多“天才神童”在长大成人后沦为平庸之辈,甚至丧失生活能力,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妈妈都有这样的想法:孩子还小,自己做事有危险,等到孩子大了,到一定的年龄,自然就会懂得独立。以至于很多孩子到四五岁时还不会自己穿衣服,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依靠父母。而事实证明,越早独立的孩子,长大后的自理能力越强,也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
要杜绝孩子产生依赖性,妈妈们就应该致力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妈妈要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妈妈不应该在孩子遇到困难要求帮助的时候就代劳,而是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比如说“妈妈相信你能做好”“这点小事难不倒我们家的男子汉”等,让孩子受到刺激和鼓励,积极地去独立完成。
那么,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以下事情:
每天确认并准备好要带的物品。
每天早晨自己整理好被褥。
事先准备好上学要穿的衣服。
每天进行一些兴趣爱好活动(如弹奏乐器、做运动等)。
按时完成作业。
把要洗的衣服装进洗衣篮里。
自己的房间自己清扫。
和妈妈去买菜。
垃圾分类处理。
一周给花草浇一次水。
总之,妈妈应该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给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给孩子适合他们年龄的任务。当孩子主动去做并完成得很好时,我们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够养成孩子只要做事情就给钱作为奖励的习惯,那样孩子会期待他们做所有事情都能得到零用钱。
如果孩子想自己尝试,妈妈没必要总是事无巨细地关心。放手让孩子去做,就是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在自己动手尝试中获得经验教训,以便将来更好地解决问题。这种经验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但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它们都会在孩子今后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孩子把事做好,而不是替孩子把事做完
如果因为孩子做得不够好或者不够快,我们就替孩子来做,这不仅剥夺了孩子熟悉和巩固一种技能的机会,而且抑制了孩子自立的愿望和尝试的热情。
妈妈这样做,会让孩子认为“我做的不如妈妈好,那就让她来做吧”,以及“我这样做会让大人不开心,或许我一开始就不该自己做事”。这样,孩子就接受了妈妈强加给他的依赖心理。然后当孩子形成了依赖习惯之后,我们反过来说“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依赖别人,真没办法”。
其实,教孩子独立比替孩子做事更有价值。
可能一些妈妈觉醒得较早,在她们的坚持下,孩子已经习惯了独自上学放学、独自去超市购物等等。但是,这还不够,孩子逐渐在长大,很多时候他们应该像个小大人一样,如独自做决定、独自计划并完成一件事情。这些都是除了课业知识之外孩子必须要掌握的生存本领。让孩子独立负责一件事情,这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习生存技能以及基本生活常识的效率会空前提高,会学到很多书本和学校学不到的东西。
有人去法国探亲时看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法国的家长喜欢带孩子去郊游和野餐,有一次他去海边度假,看到许多小孩在海边玩耍,其中一个小孩用手捧着水往岸上的一个坑里灌。由于用手捧水会漏,距离又远,水总是装不满,他反反复复地试了很多次,丝毫不泄气。后来,他停下来想找一个可以盛水的东西,但旁边什么都没有。最后,他跑到妈妈身边,从自己的小包里取出一张较硬的纸,然后折成盒状再去盛水,坑洞很快就盛满了水。孩子高兴地笑了,回头看着身后的妈妈,这位法国妈妈正在为自己的孩子鼓掌喝彩。
很多人都说,中国的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可是我们却很少去思考: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我们的孩子将会失去什么?每当学校举办户外活动,我们的老师总是对孩子嘱咐再三,如注意安全、要遵守秩序、不要乱跑、队伍排整齐……中国的妈妈和老师都有一个通病——唯恐孩子发生意外,不仅不敢像国外的家长一样让孩子探险,就连孩子上下学的路上也担心被车碰撞到、遇到坏人等。我们不是常常见到行色匆匆送孩子上学、放学围在校门口焦急等待的家长吗?总觉得孩子长大后就能放手了,然而妈妈们却因为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心态,总让孩子生活在自己的保护之下,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性。
我们应该给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如单独活动、自行购物、与小朋友交往、独立完成作业等,越是有一定的困难度,越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因为只有让孩子经常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他才能够锻炼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并变得坚强起来。
有一个小故事是这么说的:
老人在山里打柴时,拾到一只很小的样子怪怪的鸟,那只怪鸟和出生刚满月的小鸡一样大小,也许因为它实在太小了,还不会飞,老人就把这只怪鸟带回家给小孙子玩耍。
老人的孙子很调皮,他将怪鸟放在小鸡群里,充当母鸡的孩子,让母鸡养育。母鸡没有发现这个异类,全权负起一个母亲的责任。怪鸟一天天长大了,后来人们发现那只怪鸟竟是一只鹰,人们担心鹰再长大一些会吃掉鸡。为了保护鸡,人们一致强烈要求要么杀了那只鹰,要么将它放生,让它永远也别回来。
这一家人自然舍不得杀它,他们决定将鹰放生,让它回归大自然。然而,他们用了许多办法都无法让鹰重返大自然。这只鹰从小习惯了被照顾,死活不肯离去。后来村里的一位老人说:“把鹰交给我吧,我会让它重返蓝天,永远不再回来。”
老人将鹰带到附近一个最陡峭的悬崖绝壁旁,然后将鹰狠狠地向悬崖下的深涧扔去。那只鹰开始也如石头般向下坠去,然而快要到涧底时,它终于展开双翅托住了身体,开始缓缓滑翔,然后振翅高飞,飞向蔚蓝的天空。它越飞越自由舒展,越飞动作越漂亮。它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渐渐变成了一个小黑点,飞出了人们的视野,永远地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想让鹰学会飞翔,就要给它蓝天,整天待在鸡窝里,鹰是永远学不会飞翔的。我们要想让孩子的人生有所成就,就必须懂得在关键时刻给他一片蓝天,让他去历练、去学习,孩子最终才能真正飞翔起来。
我们必须明白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不可能永远跟着孩子,我们无法为孩子预定未来;社会在进步,事情不会一成不变,我们也不能为孩子设定方法。既然这样,倒不如让孩子在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孩子独自处理事情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样,孩子才能大胆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才能得到锻炼,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1)要学会抓住教育时机,适时地给予引导。
很多独立的习惯都要注意从小去培养,妈妈们应观察孩子在独自处理问题时有哪些优点和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去锻炼他。
(2)一定要给孩子提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妈妈不妨刻意给孩子“制造”一些麻烦,然后让他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刻意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变通能力以及做决定的能力,这对于他们思维方式的建立以及勇气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孩子的人际难题,只给他理性建议
雯雯今年12岁,是一个很优秀的小姑娘,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开朗大方,为人真诚热情,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也是爸爸妈妈心中的甜美小骄傲。
今年暑假,雯雯参加了一个夏令营活动,进营没多久就被辅导员“钦定”为自己的小助手,对于孩子出色的自理和社交能力,雯雯爸妈也是沾沾自喜,那种小自豪溢于言表。
有一天,雯雯妈妈突然接到孩子电话,感觉孩子情绪很差,难道她在夏令营里出事了?
以下内容来自雯雯妈妈的转述。
“雯雯,告诉妈妈你怎么了?有人欺负你吗?”
“妈妈,我们原来的辅导员生病休假了,新来的男辅导员……”
“他怎么你了?!”
“今天早晨我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将全部队员召集到用餐处,他当着所有人的面训了我,我真的特别尴尬,都不知道以后怎么做大家的组织工作了。”
孩子的声音充满委屈,妈妈心中疼惜不已:“你只是义务性地做辅导员助手,他不应该这样苛责你,你放心,妈妈会给夏令营负责人打电话,让他跟你们的辅导员好好谈谈。如果还是不开心,就别做这个助手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雯雯妈妈认为,她替女儿“伸张了正义”,非常解气。
事实上,这样不可以!
客观地说,妈妈心疼孩子,确是人之常情,而且不无道理。
根据母亲对孩子的了解,雯雯应该是个很靠谱的助手,她没能按时召集队员,想必也是事出有因。辅导员不由分说当众批评孩子,没有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并且使孩子在小伙伴面前威信丧失,这一点非常欠考虑。
但是,妈妈在孩子面前这样指责辅导员,会使孩子心中的委屈大过理性,她便不会再客观检视自己有无过错,却会将心中对于辅导员的怨愤进一步扩大,这非常不利于孩子正确处理二人之间的工作关系。
再者,孩子所诉说的委屈,毕竟只是一面之词,母亲在没有详细了解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就主观发表护短意见,这是非常不妥的。更不妥的是,妈妈当着女儿的面表示,要亲自去找夏令营负责人交涉这件事,那么女儿日后在处理人际矛盾时,是不是会不管自己对错,都倚仗父母出面解决呢?
孩子如何处理问题,应尽量交给孩子来处理,妈妈尽量不要介入其中,剥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当然,当孩子向我们倾诉委屈时,我们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为了刻意不护短,不由分说先批评孩子——“都是你的错!”这对孩子不公平,也不合理。比如,孩子由于辅导员的粗暴、老师的偏心、邻居的闲话等原因和他们发生争执,如果父母不替自己的孩子合理辩护,反而一味替这些人说好话、找理由,孩子能服气吗?他能不伤心吗?
当孩子感到委屈,情绪低落时,妈妈应该及时给予合适的安慰:“孩子,你的心情我能够理解,你一定觉得很难过,你可以跟妈妈开诚布公地说一说,但愿我们的谈话可以让你心情变好一些。”
然后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剖析一下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让孩子客观确认一下,矛盾的发生自己有没有责任:“新辅导员是个男生,可能比较直接,不注重与人谈话的方式。但你没有做好工作任务,也应该适当审视一下自己的不足,努力弥补缺点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另外,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相识相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问题,也是你参加夏令营的学习任务之一,如果你能够自己想出办法处理好你和辅导员的关系,对你来说将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长,你觉得呢?”
这样做,我们既可以避免越俎代庖替孩子处理问题,给孩子留下思考和成长的空间,又能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一些切合实际的指导和帮助,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雯雯妈妈在和女儿的对话中,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就是提议女儿不开心可以“辞职”。这是明晃晃地怂恿孩子逃避责任,躲避困难。一个人,如果遇到困难或者对人际关系不满,一言不合就“撂挑子”,置责任于不顾,他怎么可能出类拔萃呢?他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社会说到底是复杂的,我们必须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他们学习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应对它,而不是以我们的护犊之情将他们与有点残酷的现实隔离开。孩子与社会联通的最关键一点,就是学会与各种人事打交道,妈妈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绝不是用我们的希望来操控孩子的现实。
妈妈过多介入孩子的成长,一定会极大限制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让他不能自主判断事物,失去较好的成长机会。妈妈应该给孩子必要的自主权,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自己去判断善恶,自己去把控好坏,而我们要做的则是在大方向上把好关,合理地给孩子提供建议,尽量让孩子自主去选择。
不做唠叨妈,别把孩子成长节奏吼乱了
妈妈们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常常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说了孩子许多次,可越说越不听;帮了孩子许多次,可孩子一点反应都没有;教育孩子多次之后才发现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期望恰恰相反……或许你对此百思不得其解,那不妨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你自己太唠叨了,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和逆反心理?
婷婷有个奇怪的习惯,就是别人一催促她或者站在她背后,她就感觉节奏被打乱,工作效率直线下降。了解情况的人道出了真相,原来,婷婷的妈妈是个非常急躁的人,而婷婷则是个慢性子,于是婷婷的童年就在母亲的“催促”中度过了。
平时,小学生下午3点多就放学了,婷婷到家4点多。妈妈要求婷婷必须在5点半之前完成作业,可婷婷经常要写到6点多,有时甚至要写到7点半,因为她写得很认真。
妈妈看到婷婷这个样子,又对比邻居柳柳的情况,认定婷婷贪玩,写作业不专心,于是决定好好督促她,让她改过来。
后来放学一到家,妈妈就追问婷婷作业是什么。婷婷正兴奋地跟妈妈分享学校里的趣事,妈妈却心不在焉,只是催促她快点写作业;婷婷饿了,跟妈妈说,妈妈不耐烦地吼了起来:“我叫你快点写作业,你没听见吗?不写完不准吃饭!”
婷婷愣住了,一时还搞不清状况,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妈妈要对她发这么大脾气。她被吓住了,很害怕,心里很难受,坐到书桌前,但根本没心情书写。
过了一会儿,妈妈偷偷观察婷婷,发现她只是摊开了作业本,坐在那里发呆,只字未写。妈妈的火气更大了,大声质问:“为什么不写作业?走什么神呢?”婷婷不说话,委屈地看着妈妈,妈妈再一次逼问:“我问你话呢,怎么不回答?你是哑巴吗?”婷婷终于忍不住了,“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觉得很崩溃,失望地说:“没出息的样子,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我不想管你了!”于是不再搭理婷婷。
婷婷哭了好一会儿,哭累了,就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妈妈看到她这个状态,心有不忍,好说歹说把她拉去吃饭了。饭桌上,妈妈告诉婷婷:“以后你写作业快一点,你快点写完我自然不会冲你发脾气了……”婷婷连着答应了几声“哦”,没再说别的。妈妈觉得还比较满意,好像自己的话孩子终于听进去了。
然而并非如此,婷婷并没有快多少,作业还总是出错,并且形成了那个只要别人站在身后一催,节奏就被打乱的心理障碍。
絮叨、吼叫是教育子女时极其不好的一种方式,也是妈妈们缺少教育方法的一种表现。妈妈们应该认识到,教育不是教训,当我们发现孩子有某些缺点和不良习惯,进行批评教育和引导时,应注意使用多变的语言,以及不同的语调和表情,选择适宜的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纠正,使之能够“动其情,明其理”,再加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监督,这样才能使孩子逐渐改掉缺点和不良习气,养成良好的习惯。
(1)和孩子说话要讲究语气、态度。
教育应以尊重为前提,父母的言行就必须落在实处。妈妈们与孩子交谈时,如果发现他的观点正确,那么就不要再端着架子,而是以轻松的口吻对他说:“宝贝,对不起,是妈妈错了。”“乖孩子,妈妈要向你学习。”“好样的,你比妈妈做得还好!”等等。
(2)对孩子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
看到孩子向着你的预期有所进步,妈妈应该及时运用微笑、点头等面部表情,对他的上进行为表现出赞同,说上一句:“宝宝你真棒!”从而让孩子感到原来我做的事情这么厉害,不然,妈妈怎么会赞扬我呢!这要比唠唠叨叨、大吼大叫地命令孩子做事情,更能使孩子听话懂事,也更利于改掉孩子一些坏的生活习惯。
(3)不要絮絮叨叨,恼羞成怒。
孩子说话、做事难免出错,这个时候,他总想维护自己的面子,从而出现一种捍卫自我尊严以免受伤害的心理倾向。因此,面对出错的孩子,妈妈不要以高明者自居,大吼大叫地指责他笨拙、糊涂、愚蠢,并且还唠唠叨叨对他说:“这点事也做不好!妈妈像你这么大时……”这种“经验之谈”,只能让孩子感到一种“被歧视”,认为妈妈是看不起自己。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以平和的口气,巧妙地点出他的错误,帮助他分析事理,弄清是非。
不给孩子自主权,对抗情绪一定被点燃
很多妈妈都认为,孩子应该听妈妈的话,不要总是有那么多想法,这才是个“好孩子”。可是,如果父母总是剥夺孩子的自主权,那么孩子不仅不能健康成长,反而会越来越“坏”,家里总是弥漫着战场的气息。
思思读初中了,最近一段时间,她和妈妈闹得很不愉快。起因是思思以学习紧张为由,放弃了钢琴学习。妈妈也很犹豫,思思的钢琴弹奏已经考到了6级,就这样放弃了未免太可惜,可是看到思思每天回到家就坐在书桌前忙碌,功课的确很紧张,妈妈也只好作罢。
有一天,妈妈帮思思收拾房间,无意中看到了几张思思画的画。这下子妈妈起了疑心,就在思思做功课的时候突击检查,果然发现思思的作业本下面藏着画纸。敢情女儿成天忙画画呢!妈妈生气了,很生气,她大发脾气,不顾思思的请求,把所有能找到的画全都付之一炬,还“勒令”思思去上钢琴班。
在妈妈的“监视”下,思思又开始学钢琴了。思思妈以为,这一次总算把女儿的问题解决了,没想到,从这以后,思思不但钢琴水平止步不前,反而经常做噩梦,梦到自己参加钢琴考级,考得一塌糊涂。
事实上,思思是一个很有绘画天赋的女孩,她从未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可是画得比那些经过美术班培训的孩子都好。妈妈不是不知道思思喜欢画画,可她认为画画没发展,女孩子就应该学音乐,既陶冶了情操,又增添了气质,以后说不定可以当音乐老师,这不是一举数得的事吗?思思好不容易考到了钢琴6级,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再说,现在她的学业那么紧张,哪里还有时间去画画呢?妈妈觉得女儿不理解她的苦心,不务正业,一定有问题,将来是要吃亏的,当前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把女儿的错误思想纠正过来。
显而易见,这对母女之间的矛盾,问题不在思思身上,其实是思思妈妈的教育观念走入了误区。事实上,很多父母都是如此,他们以为自己知道什么对孩子最好,这种自以为是使他们忽略了孩子的独特需要,而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意志;使他们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却把目光集中到孩子的“另类”之处。于是,家长们迫不及待地要“纠正”孩子,希望孩子沿着自己理想的方向走下去,到头来,孩子很痛苦,家长也疲惫不堪。
回到思思的例子中。思思明显具有绘画的天赋,妈妈却一定要让她学习不擅长的音乐,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思思在音乐的世界里找不到自我,长此以往,思思很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就算咬紧牙关加倍努力,将来也不过是走入平凡之途;反过来,如果思思获得了学习绘画的机会呢?可想而知,她至少可以做得比一般的孩子更出色!
每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而这些“不同”往往就是孩子的天赋所在。孩子的天赋,需要家长来唤醒和培养,而不是忽略和抹杀。思思能够找到自己的天赋,这是多么值得欣喜的事,妈妈有什么理由剥夺她创造美好事物的机会呢?妈妈有什么理由不让她成为最好的自己呢?
奉劝部分母亲,请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尊重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鼓励他们表达出内心想法。
(1)聆听孩子的言语。想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妈妈首先就要学会聆听。妈妈可以选择一天不忙的时间和安静的地点,与孩子坐在一起,让他表达自己的心声。与此同时,妈妈还应注意聆听的方式。当孩子滔滔不绝时,妈妈请尽量放下手里的活,用眼睛注视着孩子,表示是真心在与他互动。这样的行为,妈妈必须每天进行,哪怕只是短短的几分钟。
(2)不要嘲笑孩子。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说话不免有些幼稚,妈妈不要因此就嘲笑孩子,对他说:“你懂什么啊!”不要总是以大人的思维来要求孩子,而应该让孩子说下去,允许孩子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否则,孩子会以为妈妈是在看自己的笑话,自尊心深受挫折,并对妈妈产生反感。
(3)不要压制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思维不像大人那般成熟,有时候不免说错话,但是,妈妈不要因此就压制他们,更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即使孩子的话真的很幼稚,妈妈也要耐心听完他们的诉说,然后设法帮助他们调整思路。例如,妈妈可以说:“宝贝,你的想法很对。不过你想想看,这件事短时间内能成功吗?其中的一步,我们能做好吗?”这样,孩子既能表达意见,又能感受到尊重。
(4)理解孩子的决定。当孩子进入小学、初中阶段以后,他们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对于自己该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当孩子面临决定未来的选择时,妈妈应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让他自己来决定。
(5)尊重孩子的选择。妈妈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这样,孩子会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会有一种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责任感,这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6)对孩子的选择只引导,不干预。当孩子无法做出选择时,妈妈可以帮助、引导他做出选择,但不要替他做出选择。这样,孩子就有了展现自己才能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就会记住因某次选择不当而达不到理想效果的教训,以便下次遇到同类事情做出正确的选择。通过反复实践和体验,孩子的选择能力就会逐渐增强。
别打着关心的名义,侵犯孩子隐私权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知识、情感都逐渐丰富起来,自我意识、自尊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原先无所顾忌敞开的心扉也会随之渐渐关闭起来。但是,很多妈妈却没有意识到,她们的孩子正在慢慢长大,需要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梦琪是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女生,一天放学回家后,看到妈妈正在收拾自己的房间。她看到自己书桌的抽屉全部敞开着,自己的日记本、同学们送的生日礼物以及贺卡等全都堆在桌子上。
梦琪非常生气地问妈妈:“您为什么翻我的抽屉,随便动我的东西?”
其实,妈妈倒也不是有意识地要查验女儿的东西,她只是觉得女儿有些小零碎放得太乱了,趁擦地板的工夫,替她归拢一下。现在听女儿这么说,妈妈就急了:“怎么了?当妈妈的看看女儿的东西还有错吗?”
“可是您应该经过我的允许才能看啊!”梦琪很愤怒地回答妈妈。
“小孩子有什么允许不允许的,别忘了我是你妈,好了,快吃饭吧!”妈妈毫不在乎地对梦琪说。
第二天,梦琪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把小锁,把所有的东西统统地锁在抽屉里。
如今的父母们,受现代文明的浸润,很少有翻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打电话的事情发生,但是对孩子的“隐私空间”依然认识得不够清楚。
其实,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会强烈感觉到自己的独立性,想拥有自己的隐私,也渴望被尊重。妈妈应当充分地给予理解,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代表着他们已经长大了。
妈妈可以回忆一下,我们自己,不也是从那个年龄段过来的吗?那时的思想是:“我属于我自己,你没必要知道我的一切;我正在发现我自己,我不需要你监视我,看我如何发现自我。”对于自己的日记或者一些信件卡片等,孩子会认为,“并不是那里面有不好的东西,但这是我个人的,只有我自己有资格看”。
孩子回避父母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能使他们误入歧途的,而妈妈为了了解孩子偷看他的隐私,往往会得不偿失。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沉重的精神压力,甚至使孩子产生敌意和反抗。孩子会因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更极端的措施将其保护起来,把自己的心扉紧紧锁闭,导致妈妈与孩子关系的恶化。这样,妈妈想了解孩子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如果妈妈担心孩子不在自己的视线之内,就难以掌握他的成长信息,那么也不一定非贴身地盯住不放。我们可以选择在他们放学或晚饭后、一家人出外散步时的轻松时光,与孩子一起讨论理想、事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可以通过讲故事、举例子等途径对孩子加以引导,引导孩子自己悟出为人处世的真理,提高孩子按规范要求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有了这种自我教育能力,一些隐私中的危险倾向都有可能自我解决。
让孩子经历一些小意外,才是正确理性的爱
妈妈们常以各种“爱”的理由,使孩子失去了很多体验的经历和机会。她们因为怕孩子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和游戏,因为怕弄脏地板而从不让孩子做洗碗、择菜等日常家务,因为怕孩子跌倒、游戏的时候受伤或感染细菌而阻止孩子栽花种草、挖虫子、踩水洼,更有年轻的妈妈因为自己有洁癖而拒绝让孩子参加一切会使孩子变“脏”的活动。
有些妈妈则表示,她也希望孩子可以去游戏,去体验。但是,害怕孩子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发生意外,自己应付不了。事实上,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存在风险,如果孩子对于风险没有体验,或者对于风险的存在没有认识,他如何才能离开父母,面对世界呢?
让孩子经历一些小的“意外”,更有利于培养孩子预知和处理风险的能力。让孩子体验风险,承担自己失误和对风险的不当预期而带来的麻烦和后果,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难能可贵的。妈妈可以代替孩子干这干那,但无法代替孩子成长。成长不是一步到位的,教育没有直线,生命是体验、感悟的过程。
露露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校方为他们介绍了营地情况,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妈妈问露露是否需要帮忙,她骄傲地说我会照顾自己。在出发以前,妈妈检查了露露的行李,发现她没有准备好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露露忽略了这一点。再有一点,妈妈发现露露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应该随身配备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说话。
露露高高兴兴地走了。过了两天,等她回来的时候,妈妈问她:“怎么样,这次玩得很开心吗?”
露露回答:“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手电筒才能够走出去,这两件事搞得我有些狼狈。”
妈妈追问:“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
“我以为那里的天气会与这里的一样,所以只带了这里平常穿的衣服,没有想到山里会比这边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如果下次你再去三亚,也带同样的衣服吗?”
“不会的,三亚很热。”
“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做决定,对吗?”
“是的。”
“那手电筒又是怎么一回事?你就没有想到带上它吗?”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老师也告诉我们要带手电筒,可是我忙来忙去,却把手电筒忘掉了,我想我下次野营时应该先列一张单子,就像爸爸出差前列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掉东西了。”
妈妈虽然知道露露带少了衣服,而且忘记了带手电筒,这样会影响她的这次野营,但她并没有说出来,更没有为孩子添上这些东西。她给了露露一个体验的机会。经过此次野营,露露学到了不少知识,增长了不少社会经验。
我们常说,孩子离开父母的那一天,就是孩子走向成熟的开始。但是,一方面,妈妈们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羽翼充当着孩子的保护伞;另一方面,她们又常常抱怨孩子对自己过于依赖,责备孩子不懂事、不体谅大人、不能独立处事……可是妈妈们又给了孩子多少机会,让他们走出自己的保护伞去独立处世呢?
妈妈们应该反思和觉醒了,不要让你的感性代替你的理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不同的经历,因为很多事情在没做之前的想法,与切实去做过后的结果会完全不同,关键是孩子在经历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处事应对,更是妈妈所不可设计和不能替代的,往往经历与体验的价值也就蕴藏在其中。
教育就是授人独立自尊之道,并开拓躬行实践之法。孩子不可能总躲在我们的翅膀底下,妈妈应该放手给孩子单飞的机会,哪怕他会摔跤,哪怕摔跤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这是成长路上必需经历和付出的代价。我们应该信任孩子,鼓励孩子,协助孩子而不是代替他完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