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萍水相逢:圈外人 陌生人,人人能聊
与人相逢,尤其是陌生人,“主动”是我们拉近彼此距离的不二法门。你需要主动去打招呼,主动去观察对方,主动显示你的热情……总而言之,你要让对方看到,你对他是友好的、尊重的,如此你们的交谈才能够继续下去。
一个“嗨”字,从此认识
主动与人打招呼,虽然看似很简单,但若是你连用一个月,保证你的人气会有所提升。这个简单的动作所传递的信息是——“我心里有你”,试想,谁能拒绝这样的信息?又有谁不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有地位、受重视呢?
当有人主动向你打招呼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一定会被对方的热情所打动吧?是的,主动打招呼,这不仅是一个礼貌问题,更关系着陌生人对你的第一印象。虽然只是一声小小的招呼,却足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在你拓展业务、广交朋友之时,这小小的一声招呼更是不可忽视的。
在你为了业务奔波忙碌时,必然会遇见许多与你业务有关的人。这些人,你只知道他的姓名,甚至有的连姓名都不知道,你跟他见面时,也不过说两三句有关业务的话,甚至有时你只是跟他点一点头。例如,你经常到某大厦去接洽事务,经常遇见那个大厦的电梯员,或是你到货仓去提货,经常遇见那个货仓的守门人,或是你经常到某银行存款,经常遇见那个柜台后面的出纳员等诸如此类的人员,你不知他们姓甚名谁,何方人氏,但他们或多或少地都与你的业务有点关系。
你怎样对待这些人呢?你用什么态度和他们打招呼?这是一个很微妙也很实际的问题。你是把他们当作一个机器配件,根本不把他们当作跟你一样的人呢,还是神气活现,大摆你的架子呢,还是对他们谦恭有礼,和蔼亲切,把他们当作你的朋友呢?
有许多人为了谋生出来工作,薪水很少,工作既辛苦,又单调、繁重,平常已经是受累受气,心烦意乱。如果你对他们神气活现,或是不理不睬,他们对你也不会有什么好感,办起事来,也只顾他们自己的方便,不顾你的方便。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态度不好,那么就会到处碰到不方便。但是如果你把他们也当作朋友看待,对他们有适当的尊敬与关怀,他们即使不知你的姓名,但一看见你的面容、听到你的声调就已经有了好感,这时,他们就像吸进一股清风,精神为之一振。既然他们对你印象很好,那么,他们就好像本能一样,除了自己的方便之外,也会兼顾到你的方便。电梯司机会多等你几秒钟,货仓的守门人会替你找搬运工友。银行、保险公司、邮局、物业公司……的职员们,都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或大或小的方便。
实际上,如果你到处都能结交许多业务上的朋友,有许多业务就可以很迅速顺利地办妥,不但减少许多手续上的麻烦,并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对于这些业务上的朋友,除了对他们保持礼貌、亲切的态度之外,还应该在业务上尽量帮助他们。那就是说,我们也要尽量给别人方便。业务上总是有来有往的,别人既然给我们许多方便,我们也应该给别人许多方便,办起事情来不让别人久等,不让别人吃亏。大家都在互助互利的友谊气氛中,把事情办妥。
对于关系比较密切的业务上的朋友,我们除了业务上的接触之外,还要安排一些私人间的接触机会,使双方在业余时间可以轻松自在地谈谈笑笑,说不定在谈谈笑笑之间又可以解决许多业务上的问题。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的社会,所有的活动、交易、成就,都要从人与人的接触中产生。别人供给你所需,也肯定你的贡献,甚至你存在的价值,都建筑在人们的回应上。
所以,你认识的人愈多、公共关系愈好,就愈容易成功!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则案例:
张恒很普通,甚至也没什么值得夸耀的才能,但他却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人物,而他自然也获得了不错的成就。
人与人相识,除了自然的缘分,更有许多创造的机缘。能够用创造的方式,尽量多结一分缘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才是容易成功的人。
正是因为张恒不原地等待机会,而是掌握了每个小小的契机,把它发挥成大的巧合,才建立起了稳固的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张恒十分重视创造与人结识的机缘。比如,他刚刚搬到新居的时候,一天傍晚,他看见邻居走出来,非常自然地找到恰当的时机,露出笑容,喊一声“嗨”!他们就这样认识了,彼此留下电话,约好今后互相帮助,大家有个照应。
这种彼此心里有所准备,伺机而动,并接触眼神的功夫是非常重要的。譬如当你参加酒会或聚餐时,必须随时保持敏锐,回应别人抛来的眼神。你经常可以在电影里见到,人们能远隔一段距离相互敬酒。想想,若不是目光敏锐,怎么可能注意到那么远?
而那远远的会心一笑,不必开口,默默地、高高地举起酒杯,用眼神表达一份心意的敬酒,很是令人感动!
相反地,当你看到一个朋友,直向他使眼神,甚至叫他的名字,对方却迟钝而无反应时,那又是多么懊恼的事!我们每个人,不都曾经历过这种尴尬的场面,或给予过别人这样的感觉吗?
当你的朋友狠狠拍你一下,说:“怎么搞的?!我跟你打了半天招呼,你都没反应?”就是因为你不够敏锐,伤了对方的感情,使他热情的“嗨”落入冰水之中。
记住,这世上任何一个人都可能跟你有缘,也都可能成为你的助力。这种助力常是你成功的保证,是你在困境中的通行证!
“嗨”是个最普通的字,相错而过的车船上,人们可以彼此喊一声“嗨”便再也不相遇。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可以因为喊一声“嗨”而从此相识。
先学叫人,而后交人
在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恰当准确的称呼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体现我们对对方的尊敬或与对方的亲密程度,还能反映出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而迅速地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要注意。
称呼是指在社交中人们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有人或许会说,这谁不会?其实,称呼里面的学问大着呢。怎样去称呼别人,既是礼貌问题,又是态度问题。在与陌生人的初次交往中,称呼甚至能决定交际的成败。称呼得当,人家自然乐意与你交往;称呼不当,就会给交流设置障碍,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
那么,如何在交际中恰到好处地称呼别人呢?一般来说,我们要注意以下7种因素:
1.地区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土语繁多,即使同一个称呼,也因地区不同而含义迥然。比如“侉子”这个称呼,南方有些地区指体魄健壮的男子,是敬重夸赞的称呼,而北方人习惯于把“侉子”与粗俗野蛮联系在一起。所以,来到异地他乡,不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是以“同志”相称较为妥当。
2.时代
有些称呼带有旧时代的烙印,有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痕迹。比如“剃头的”、“伙夫”、“戏子”之类,都有轻蔑的含义,应该淘汰,而改称理发员(或理发师傅)、“炊事员”(或厨师)、“演员”(或文艺工作者)等。
不过另有一些称呼,如“先生”、“小姐”、“阁下”,在某些场合使用起来还是很得体的。由于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在外事交谈中,称呼的使用要顺应其他国家的习惯。
3.级别关系
对年长者、知名人士要用尊称;对上级领导者或其他单位负责人可称其职务;对职务低于自己的,也要选择有敬重含义的称呼,一般不宜直呼其名。
4.场合
同一个称呼,在有些场合中使用就合适,换一个场合就不合适。比如在一般场合叫“爷爷”、“奶奶”,自然而亲切,叫“祖父”、“祖母”,就生硬别扭;如果在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则以后者为宜。又如,一个人兼有几种身份,对他的称呼也要因时因地而定。
5.褒贬色彩
有的称呼本身就带有明显褒奖的感情色彩,如“老厂长”、“老模范”、“老同志”等。称呼别人的绰号,有时有亲切感,如陈赓将军就喜欢别人称他为“小木瓜”(头脑迟钝者)等;以别人生理缺陷为绰号,是对别人人格的侮辱,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在恋人的称呼中,常有“傻瓜”、“坏蛋”之类,不但不会引起反感,反而令人极其喜欢,这是表达特殊感情的特殊称呼。
6.心理
同样的称呼,有人乐于接受,有人则讳莫如深。渔民忌“沉”字,假如他正好姓陈,你若“老陈老陈”叫个没完,他肯定会不高兴。同样是30岁的人,有人乐于被称为“老张”、“老李”,而对于正在寻找伴侣的30岁的人,不妨叫他“小张”、“小李”。曹禺剧作《日出》的顾八奶奶,唯恐别人说她老,不识相的福生当她面说:“怪不得她老人家听腻了,您想,她老人家脾气也是躁一点,再者……”没等说完,惹得顾八奶奶火冒三丈,呵斥道:“去!去!去!什么‘她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我瞅见你就生气,谁叫你进来给我添病?”可见,称呼的不妥,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必将会影响交谈的效果。
7.主次关系或先后关系
在同时需要对不止一个人进行称呼时,一般来说应有个顺序,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周总理1972年2月21日宴请尼克松一行时的讲话,开头是这样的:“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一系列称呼,既恰当,又排列有序。
恰当的称呼还应考虑对方的身份。比如,一位在田里赤膊劳动的上年纪的农民,你称他为“老大爷”较为适宜。若称为“老先生”,似乎就含有讽刺意味。反之,在校园中,遇到一位夹着讲义从教研室出来的上年纪的女教师,你若称她“老大娘”,也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只要我们对以上的事项加以注意,就能在和陌生人初次交往时显得得体、有分寸。
一般来说,在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称呼陌生男子,不论其婚否,可统称其为“先生”;称呼陌生女子,则应根据其婚姻状况给予不同的称呼:称呼已婚女子,用其夫姓称呼其为“×太太”,如果对方身份较高,则应称为“夫人”;称呼未婚女子,应统称为“小姐”;如果不清楚对方的婚姻状况,最好还是称呼对方“小姐”或“女士”比较稳妥,不管她是16岁还是60岁。称呼新结识的教育界、文艺界的人,一般可敬称为“老师”。在非正式场合向陌生人问讯时,为了表示亲近,可以用亲属的称谓称呼对方,如“叔叔”、“阿姨”、“老伯伯”、“老奶奶”等。
看清对象,再选语言
有位伟人曾经生动地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说话就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写文章要看读者,说话更要看听众,为了使自己的话引起对方的重视或取得对方的认可,顺利达到说话的目的和效果,说话就必须看准对象、因事制宜、因人而异。
在古代,有很多走街串巷、替人占卜算卦的江湖术士,为了使他人相信自己能够“窥得天机”,往往会先为人测上一卦,将其近期的喜怒哀乐、顺与不顺,测得个“八九不离十”。你别说,有时测得还真准!难道他们真的如此神通广大?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于江湖术士而言,首先要精通的就是“察言观色”。例如,当他们看到你眉宇间暗隐愁云,便可由此推测出你近来事有不顺;观察你的举止、言谈、配饰等,便可推测出你是富是贫。如此,你已先信他几分,而后再依据你的心理,说些你爱听的或是吓唬你的话,又岂愁你不乖乖就范,心甘情愿地奉上银两。
当然,我们无须以占卜谋生,但这种“察言观色”的本领,我们则是不能不学的。俗话说:“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观天色,可以由天色推知阴晴雨雪,以便携带雨具,免受日晒雨淋;看脸色,则可以由交际对象的表情得知对方的情绪,以此来决定攀谈的内容或是是否与之攀谈。
有位记者去某足球队采访,一进门,发现休息室气氛沉闷,教练铁青着脸,双目圆睁。队员们耷拉着脑袋,垂头丧气。他赶紧退了出去,取消了这次采访。后来,他打听到,球队刚刚在比赛中吃了败仗,正在怄气。如果当时他不看对方的脸色、不识趣地硬去采访,一定是不会有什么收获,说不定还会挨骂。
看来,这位记者就很会察言观色。正所谓:“人好水也甜,花好月也圆。”人在高兴时,心情舒畅,看见高楼大厦,会想到“凝固的音乐”;看见车水马龙,会想到“滚动的音乐”。人在情绪好的时候,容易体谅人,乐于礼让、关心和帮助他人,也愿意与人聊天,接受别人的邀请。而当人在心情郁闷、烦恼的时候,即使听到“田园交响曲”,也会觉得那是噪声。
其实,但凡有心智的人都懂得察言观色,他们会根据交际对象的反应,恰如其分地去说话,所以他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总是比较顺畅。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在世界的知识中,最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洞察他人。”我们如果能在交际中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就能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此外,我们说话时一定要看清对象、因人而异,这也是说话的基本要求。我们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出于性别、修养层次、性格、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大得惊人,不同对象对于同一句话的反应,很有可能会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在与不同人群对话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看性别说话
俄罗斯有一句谚语:“男人靠眼睛来爱,女人靠耳朵来爱。”性别不同,对言辞的接受程度也是有差别的。
在社交场合、会议间隙、公益活动中,人们礼节性地寒暄过后,往往喜欢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交谈。而这“三个”、“五个”,又总是按性别组合——男士与男士侃,女士与女士谈。如果细心,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情况:男士的话题大而广,女士的话题细而碎。一般说来,男士爱谈的是时事、政治、法律、体育、文化、社会问题、经济动向等;而女士爱谈的则是孩子、丈夫、日常经济、消费心得等。
在接受程度上,一般说来,男士较能承受率直、干脆、粗放、量重的话语;女士则喜欢委婉、轻柔、细腻、量轻的话语。
是故我们在说话时,必须依据性别选择说话内容,努力使自己的言辞吻合接受者的性别需求。
2.看修养层次说话
修养是指接受对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准,包括文化程度、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涵养气度等。修养层次不同,对言辞的接受程度也有不同。有些话说出来,甲听得懂,理解得了,乙可能就听不懂,理解不了。
3.看性格说话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辞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因人而异,符合接受对象的脾气、性格,才有可能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谈话,你可以侃侃而谈;同性格内向的人谈话,则应注意循循善诱。
4.看地域说话
地域指的是接受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包括国别、省别、族别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认识、观念、习惯、风俗上都有区别,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程度就会有所不同。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时,应当认清接受对象的地域性,才会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表达差别,甚至在同一个民族、同一个省区的不同位置,也有表现。比如都是汉族,居于中国大陆者与居于中国台湾者,对同一个概念的表达与接受就不一样:接班人——传人,计划生育——家庭计划,大学新生——新鲜人,好莱坞——荷里活,撒切尔——柴契尔,新西兰——纽西兰,立体声——身历声,表演——作秀,渔民——讨海人……又如同贵州人,对西红柿,贵阳人叫毛辣角,遵义人叫番茄,兴义人叫酸角,独山人叫毛秀才。说话者如果不区分这些地域上的差别,说话目的就难以实现。有些严重的差异,如不分清,甚至还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言辞适度,把握原则
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在初次交谈中说话一定要谨慎,否则就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导致交际的失败。所以,在和他人的初次交谈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做到言语得体。
我们在和陌生人的交谈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言语得体,这样才能成为陌生人眼中讨人喜欢的交谈者,才能博得对方的好感,激发对方与你进一步交往的愿望。
初次交谈时最忌讳的就是触犯别人的隐私。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一天,刚参加工作的于莹莹被派到外地去出差。在车厢内,她碰到了一位来华旅游的英国姑娘。由于对方首先向于小姐打了一个招呼,于小姐觉得不与人家寒暄几句实在显得不够友善,便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大大方方地随口与对方聊了起来。
在交谈之中,于小姐有点没话找话地询问对方:“你今年多大岁数呢?”不料人家答非所问地予以搪塞:“你猜猜看。”刘小姐觉得没趣,转而又问:“到了你这个岁数,你一定结婚了吧?”这一回,那位英国小姐的反应更令于小姐出乎意料:对方居然转过头去,再也不搭理她了。一直到下车,她们两个人再也没有说上一句话。
于小姐与那位英国姑娘话不投机,不欢而散,主要是因为她在交谈中向对方所提出的问题是国外纯属不宜向人打探的个人隐私。按照常规,对方是有权利拒绝回答的。
那么,究竟在初次交谈中我们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1.态度诚恳、亲切
说话本身是用来向人传递思想感情的,所以,说话时的神态、表情都很重要。例如,当你向别人表示祝贺时,如果嘴上说得十分动听,而表情却是冷冰冰的,那对方一定认为你只是在敷衍而已。所以,说话必须做到态度诚恳和亲切,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说话产生表里一致的印象。
2.用语谦逊、文雅
如称呼对方为“您”、“先生”、“小姐”等;用“贵姓”代替“你姓什么”,用“不新鲜”、“有异味”代替“发霉”、“发臭”。如你在一位陌生人家里做客需要用厕所时,则应说:“我可以使用这里的洗手间吗?”或者说:“请问,哪里可以方便?”等。多用敬语、谦语和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
3.声音大小要适当,语调应平和沉稳
无论是普通话、外语、方言,咬字要清晰,音量要适度,以对方听清楚为准,切忌大声说话;语调要平稳,尽量不用或少用语气词,使听者感到亲切自然。
4.语言要简洁、精练、准确
我们应当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切忌空话连篇,空洞无物。
5.语言要考虑对方的接受能力
我们应当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切忌卖弄文采、说艰涩难懂的语言。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避免下列几种情况的发生:
1.滔滔不绝
谈话一上来,不管别人感不感兴趣,爱不爱听,自顾自在那里滔滔不绝、眉飞色舞,使对方一句话都插不上,让听话的人觉得索然无味。
2.爱嚼舌头
有些人也许是太无聊,她最关心的就是张家短、王家长,一到某些场合不是打听对方就是编排对方,加上自己的非凡想象力,使事情经过其嘴就变得有情有节,类似电视剧本。
3.不要太沉默
有些人不管别人说什么总是在一边不吭气,也许是内向、自卑,也许是话不投机,但是过于沉默的人会使与其交往的人感到压抑,致使正常的社交气氛被破坏,自己也找不到朋友。
4.不要自夸
交谈中需要自信、自强,但在谈话中老是夸耀自己能干、自己的成功、自己的感觉,会使别人感到自卑、难受。太爱表现自己的人,往往使人讨厌。
5.不要抢白
人们在讲话时都希望别人能认真听,在讲到兴致颇高时,被人抢白、打断肯定很不乐意。老是喜欢打断、抢白别人的人一定是社交圈中不受欢迎的人,因为他不识时务。
6.不要多用“我”字
说话中老是“我”字不离口的人,一定是个表现欲很强而且挺自负的人。他不关心别人的事,不爱倾听别人的话,只关心自己内心的想法。这种人也一定不是个谦虚平和的人。
请这样与老人聊天
在面对老人时,很多人会显得异常拘束,甚至不知该如何开口。何必呢?老年人也是正常人,只要你能把握好其中的原则和玄机,就能乐呵地聊起天来。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俗语,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人们对老年人智慧的肯定。所以与老年人交谈往往能给我们许多人生的体验和启示。所谓老人的智慧,通常都是在与他们的谈话中体会到的。
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喜欢与老年人交谈的青年,甚至中年人都太少了。他们或者埋怨老人说话啰唆,或者认为他们所说的话题陈旧,或者认为他们思想保守,殊不知,他们错过了分享老人智慧和经验的大好时机。
一般人是很难跟比自己年长30岁以上的人谈得来的。30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教育程度、社会风俗以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各方面距离都很远的人,实在很难有共同志趣。
在这种情况下,同情和理解可以产生良好的融合作用。老年人多半喜欢追忆往事。如果你能引导他谈谈自己的过去,不但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对你又何尝不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听到一个人亲口告诉你30年前或是50年前的事情,这是十分难得的。
经过时间的打磨和岁月的流逝,那些仍然深刻地留在老人们心中的,多半是一些印象深刻而生动有趣的故事。
有些老年人生命力还相当旺盛,仍然关心着现在的社会,对报纸上的新闻仍然产生着浓厚的兴趣。那么,最好是让他们把现在的事情和过去作个比较。这不但是他们最喜欢的,同时也是年轻人最感兴趣的。
因此,年轻人在与老年人谈话时要了解老年人以上的这些特点,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聆听。一般来说,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是比较受老年人欢迎的:
1.从老年人过去光荣的历史谈起。例如谈谈老年人过去得到的荣誉、老年人最喜爱的纪念品、老年人最清楚的历史事件,等等。
2.从老年人感触最深的话题谈起。例如老年人的经历和今昔对比,老年人过去唱过的歌,老年人的日记或他们所读过的书,等等。
3.从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谈起。例如老年人的衣食住行,老年人的保健及体育活动等。
4.从老年人最尊敬和最关心的人谈起。例如老年人所尊敬的爱国英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老上级,他们的老师,等等。
与老年人交谈,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尊重”,只要你自始至终能够记住“尊重”二字,那么沟通就不会存在太大困难。
请这样与名人聊天
倘若你有幸遇到了一位名人,说话时,请不要有害羞畏怯的心理,只要能真正表现你内心的意思,你就能与任何名人开口说话。
有些人对名人只是一味地说些奉承话及空洞的话,这样是不能使对方愉快的。如果你是真诚的,那你就把深烙在内心的印象说给他听,这就会使他感到愉快,但所用的措辞和说话的态度要得体。你应把他视为一位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对他提出一些能够表达感情的问题,不要把他视为什么超人。他也像任何人一样,敌不过疲倦,也承受不住伤害。他们可能比你更脆弱,而且与你一样害羞。
当你同时应付两位名人时,不要只顾你所景仰的一位,而置另一位于不顾,这会使他们两位都不自在。你应该说,遇见两位,真是使人兴奋。如果你想和他们继续交谈,那么你必须保证话题是他们二位都能参加的。如果你对另一位名人并不熟悉,而且在经过介绍之后,你仍想不起有关他的任何事迹,你也不能对他有所疏忽。你必须一视同仁地表现出同样的热情和友善。
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等,从事创作性工作的人,虽不大喜欢说话,但这些人往往有广泛的兴趣。他们在社交场合也许不活跃、不自在,但他们有启发人们思想的独到之处,你和他们说话,必须耐心,不要轻易动怒,也不要太热切,要温和、冷静和体贴,就像对待任何敏感的人一样。
名人往往比寻常人有更多的成就,而且也有私人的嗜好。当你准备去拜访某位名人时,你可以预先做点谈话内容的准备。如果他是位知名度很高的名人,那么,你可以向有关方面的人去打听,以备谈话所需。
在多数情形下,与名人谈孩子是不会错的。你可以问对方有几个孩子,多大了,他们现在在哪儿,以及孩子读的学校好不好,学习成绩好吗。如果你也当了爸爸或妈妈,那么,你就更具备和他们谈孩子的资格了。你可以告诉他们,你的孩子已经长大,或和对方的孩子同龄,你也可以向他们表达,你对孩子蓄长发的感觉,或孩子喜欢搜集小动物,等等。且话题不要扯得太远,要适可而止。更不要把所有的私密都抖出来。
我们与名人接近,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忽略了他们也是人,对待他们,有时要像对待平常人一样。他们也有欢乐,有悲伤,有缺点,有痛苦,有惊恐,和平常人一样有感情,不要把他们过分地偶像化。
自始至终,别忘尊重
与人聊天的过程中,即便是无心地刺痛了别人,其伤害性也是巨大的。一句伤人自尊的话足以让对方久久不忘,同时也会给我们自己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从尊重开始的,沟通需要把握一个度,一定要懂得尊重人,尊重人才能获得人的尊重。
有这样一个寓言:
一头熊在与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伤,它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
守林人看它可怜,便决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供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感动。
临睡时,由于只有一张床,守林人便邀请熊与他共眠。就在熊进入被窝时,它身上那难闻的气味钻进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难闻的味道,你简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虫!”
熊没有任何语言,当然也无法入眠,勉强地挨到天亮后向守林人致谢上路。
多年后一次偶然相遇时,守林人问熊:
“你那次伤得好重,现在伤口愈合了吗?”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伤痛我已经忘记,心灵上的伤口却永远难以痊愈!”
毋庸置疑,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如何顺应这种心理需求,在言谈举止中做到尊重他人,借以赢得人心呢?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心理”上尊重别人
我们必须牢记“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这一信条,不以位高自居、自足、自傲。只有在“心理”上尊重别人,才可能做出尊重别人的举动。
2.把握角色,知己知彼
把握角色是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包括知己和知彼两方面。所谓知己就是要善于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换角色,否则就难免造成不尊重人的场面。比如你是一个领导,在单位里严肃认真是必要的。但如果你回到家对娇妻爱子再摆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架势,妻子儿女就会认为你缺乏人情味,不尊重他们对夫爱、父爱的需求。所谓知彼,就是要了解对方的年龄、身份、语言习惯等。假如对方是位年长者,而你是个青年人,在称呼上要礼貌,在语气上要委婉,在语速上要和缓,在话题上要“投其所好”,这些都体现了对长者的尊重,必然能赢得对方的赞赏。
3.搞清背景再开口
如果在交际过程中能考虑对方的背景,不触及对方的隐秘;如果在别人交谈时没有弄清别人话题的前提,不突然插嘴;如果在谈话过程中不让自己的话带有更多的隐含前提,特别是错误前提,就是对别人的尊重。面对矮人却大谈“矬子”,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而又“驴唇不对马嘴”地乱发议论,人家明明是自学成才却偏问“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这些都是对别人不尊重的表现。
4.区分不同场合
场合不仅可以提供话题,诱发谈兴,还能为你尊重别人提供机会。例如,在严肃的会场不要说笑打闹,否则就是对领导的不尊重;在朋友的婚宴上应该谈些喜庆的、吉利的话题,如果你总谈些令人扫兴的话,就是对朋友的不尊重,即使朋友嘴里不说,心里也早已将你划为“不受欢迎的人”了。
5.处世礼为先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礼仪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人品,还能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赢得别人的好感。在社交场合,男方将女方的手握得太紧、时间太长,是对女方的不尊重,会给人以轻佻之嫌;参加朋友的婚礼而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也是对朋友的不尊重;和异性朋友靠得过近,甚至凑到对方耳边“窃窃私语”,是对对方的不尊重;站着与别人交谈而脚不停地“啪啪”打地,会使人感觉你已“不耐烦”;与朋友特别是长辈、上级、新朋友坐着交谈而大跷“二郎腿”,甚至抖腿,在对方看来,这是轻佻的表现、傲慢的外露,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6.不打断别人的谈兴
这点也体现在多方面。例如,对对方的话题保持浓厚的兴趣,注意选择双方都熟悉又都感兴趣的话题,在对方谈兴未尽时不随便转移话题,以及结束话题时有所暗示、留有余地等,都是尊重别人的体现。
7.交谈时别惹人难堪
问答在交谈过程中是很常见的,但如何问却大有学问,因为问不好会造成难堪的场面,伤害别人的自尊。例如,问话时应注意把握时机,别人正谈得火热,你突然一问打断别人的交谈,是不尊重别人;别人在某方面忌讳很深,你却不管不顾偏要追问,也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等等。
懂得尊重别人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品格,简单的道理就是: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即所谓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