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战胜了坏情绪:让每一种情绪都有积极的意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情绪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情绪有时会困扰我们,有时又会让我们尴尬,无论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情绪总是赋予我们生机和活力。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情绪,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面对美丽的夕阳你将无动于衷,听到喜欢的音乐、看到感人的画面你也将不再激动;你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友谊也无法给你带来欢乐;脾气暴躁的邻居不会让你心烦;没有什么会激怒你,你也永远不会感到恐惧。总而言之,你的世界会变得沉闷、单调。每个人对情绪的看法都不同,有些人认为情绪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人则认为情绪是一种奢侈品,是一种时而让人愉快,时而让人不安,但是毫无用处的幻想。有人说情绪会影响判断力,使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一个人若想过得太平,最好不要过于情绪化。很多人能够区分哪些情绪是自己想要的,哪些情绪是自己不喜欢的、想摆脱的。那么你呢?情绪对你来说是一个珍贵的朋友,还是一个可憎的敌人?你是否想过与情绪斗争到底?

情绪是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们的体内不断地流淌,渗入我们的记忆,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影响我们与过往连接、评估过去经历的方式。每时每刻,情绪都在改变我们的内在状态,告诉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正在经历什么,环境正在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当我们的内部产生张力时,情绪负责调节我们的内在状态。奇怪的是,只有一部分情绪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其他情绪往往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对我们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产生影响。

几年前我写过一本书,叫作《疗愈性思维》(La pensée qui soigne),想解释为什么科学界和临床研究人员越来越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心身一体”的,大部分身体疾病都有心理层面的原因,这方面原因又往往被忽视。该书以“情绪的力量,我们知多少”为副标题,试图从思维的角度探讨个体心身之间的关系,指导人正确地疏导情绪,为情绪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从而维持身体健康。同时我想指出,当心智化运作失败时,个体若只依靠身体释放过量的紧张情绪,是不足以应对巨大压力的。因此,无法对痛苦的情绪体验进行思考容易导致个体身体虚弱,提高其患病的可能性。

本书继承了上一本书“心身一体”的观点,把重点放在“疗愈性思维”的主要成分上,即关注身体和心灵的共同语言——情绪。读过上一本书的朋友应该记得,“心身一体”这一概念有两个主要思想流派:一个是神经科学;另一个是受精神分析启发而孕育出的心身医学。这两个流派持有一个相同的观点:身体和心灵是不可分割的,二者共同运作。但两个流派对心灵的定义不同,神经科学把心灵归入大脑,而心身医学则为主观性提供了更多空间,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预示这两种观点趋于接近。如今,研究大脑功能的新兴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新技术揭示了个体身体与心灵之间的紧密联系。情绪、意识、认同感和自我发展等都是人类的主观表现,神经生物学针对这些表现展开研究,强调了主观性的重要性,并证实了主观性对个体的身体状态有重要影响。此外,研究人员还强调人际关系在大脑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重申人际关系在治疗各种精神疾病和身体疾病时扮演重要角色。在本书中,我会介绍神经科学是如何为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提供生物学基础,以及重新对它们加以审视的,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身心功能。

在《疗愈性思维》中,我强调了心理的意义,具体地说,心理调节功能的失败十有八九会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状态,导致疾病的产生、发展及反复。“心身一体”的观点也适合被用来分析一些令人痛苦的心理疾病。目前,科学界对儿童精神疾病、抑郁症、多动症等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了解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倾向利用化学药物治疗以上疾病。神经科学界没有否认这些治疗方式的有效性,也不否认这些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它只是通过展示心理和情绪在治疗疾病中的地位,强调了心理现象的复杂性。生物学也证实了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提醒我们不要过度依赖生物学方式缓解内心的痛苦。身体和心灵相辅相成,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下文我会列举各种案例,对一些心理、生理疾病进行分析,并解释个体的思维、情绪与身体之间存在何种联系。

在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情绪是“好的”,需要被培养;有没有哪些情绪是“坏的”,需要被摒弃?一些完美主义者希望自己的身心都处于最佳状态,导致他们习惯性地高估那些能使自己处于状态良好的情绪,下意识地拒绝那些会让自己不舒服的情绪。所谓的消极情绪往往伴随着压力状态,被视为万恶的敌人。然而,这些情绪很重要,排斥它们反而会使问题更加严重,若我们因为悲伤而羞耻,因为羞耻而愤怒,因为愤怒而内疚,最终压力倍增,则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使自己身心俱疲。最好的做法是,我们先把这些敌人安抚好,与它们联手,而不是一碰到它们就躲开。

为了更好地了解各种情绪,在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思考后,我们将潜入奇妙的情绪世界。情绪是如何在体内落地生根的?它们有哪些作用?了解感觉和情绪之间的区别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思维、记忆和情绪之间的联系。无论遇到的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我们都要学会应对,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此外,本书会有一章专门讨论睡眠与梦,当个体的情绪被整合进长期记忆,疗愈性思维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时,梦境就会出现。

当消极情绪成了敌人,我们会有一整套武器来对付它们。一些防御机制会剥夺我们对感觉进行思考的机会,而思考有疗愈功能,当它被剥夺,我们的身体会不舒服,这种不舒服感如果持续存在、不断增强,将导致失衡。痛苦有其生理的一面,也有其心理的一面,如果我们同时对这两方面进行反思,就能理解抑郁症、慢性疲劳和身体疼痛的身心机制。

当疾病来袭或精神上的痛苦久久不散时,个体康复的关键是心怀希望。但仅仅有希望就够了吗?思维对于缓解身体紧张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它还有什么作用呢?本书会有一章专门讨论人体的自我疗愈机制,其中情绪、想象力和心理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明白处理情绪的重要性之后,本书最后一章会介绍一些工具,我们可以使用这些工具学习如何与情绪和解,从而让情绪成为我们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