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礼仪的含义

他山之石

张良在博浪沙袭击秦始皇未成,逃亡在下邳。一天漫步在桥上,见一穿着十分寒酸的老人挡道,张良出于尊老而欣然让路。老人故意将鞋掉落桥下,叫张良下桥拾鞋。起始张良未免恼怒,但转而一想对方年纪长,应尊敬而礼让,所以他下桥拾鞋,擦去灰尘,跪下给老人穿好。老人有些感动,约张良五天后一早原地见面。五天后,张良天不亮就去赴约,老人已在桥头。他愤愤地把张良指责了一通,约张良过五天再来。五天后,张良三更鸡鸣就去了,无奈还是在老人之后,又遭了一顿骂。第三次,张良半夜就等在桥头,终于比老人早了一点,老人见后欣欣然:“孺子可教矣。”于是,送给张良兵书《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张良后来辅佐汉高祖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

小组讨论

张良成为历史名人有诸多原因,从这个案例看,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一、礼仪的含义

甲骨文中即有“礼”字,其本意是“敬神”,引申为尊敬、崇敬。所以说,“礼”源于祭,立于敬,目的是祈福。“仪”,本意指“竖立的木柱”,引申为形式,包括礼节、仪式以及容貌、举止等。“礼仪”二字合起来的本意就是指敬神祈福的法度、准则、方式,引申为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尊敬之意。人们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对象,以不同的形式和程度,把内心对他人、工作、组织、社会、自然、民族、国家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容、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

礼仪从祭祀起源,逐渐演化成人们交往中的礼节、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礼仪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着、变化着,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今天,中华传统礼仪融合西方礼仪形成了中国现代礼仪。它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社会集体与社会集体之间,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表达相互间尊重、敬意和友善等情感,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行为准则、仪式程序和各种要求的总和。

简言之,礼仪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人们在交往中的秩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时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

二、礼仪与礼貌、礼节

了解礼貌、礼节的含义和礼仪、礼貌、礼节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完整、更准确地把握礼仪的概念及本质属性。

礼貌是指人们的言语和动作谦虚、恭敬、友好的表现。它体现在遵守秩序、言必有信、尊老敬贤、待人和气、仪表端庄和讲究卫生等方面。礼貌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总是与一定时期内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准则相一致,它体现了时代的风格与道德水准,反映着人们的文化层次与文明程度。礼貌是礼仪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表现,是文明交往的起码要求。

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社交场合中,相互间表示问候、致意、迎送、祝颂、尊敬、慰问、哀悼等所惯用的规则和形式。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约定俗成的。

礼仪、礼貌、礼节具有共性,都与“礼”有关,本质上都是尊敬、友好地待人,但它们又有差异:礼貌是礼的静态风范,多指个人的言语、行为,侧重于表现个人的品质与素养;礼节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操作性和程式化的特点;礼仪的内涵则更深、更广,它不像礼节那样只是一种做法,而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完整的过程。礼仪、礼貌、礼节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

知识库

鸣放礼炮的礼节

鸣放礼炮源于英国。400多年前英国海军用的是火炮,战舰进入友好国家的港口之前,或在公海上与友好国家的舰船相遇时,为了表示没有敌意,便把船上大炮内的炮弹都放掉,对方也同样做以表示回报。这种做法后来就逐渐成为互致敬意的一种礼仪。由于当时最大的战舰装有大炮21门,所以鸣炮21响就成了一种最高礼节。鸣放次数与战舰级别(装炮门数)相当。21响为最高,以下次数为19、17、15、13响。据说当时认为双数不吉利,因此,舰炮都是单数,而现在已没有这样的忌讳。

21响是国家元首享有的礼遇,1875年美国对总统首次正式采用这一礼仪。我国从1961年6月正式采用这种外交礼仪,当时是为欢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第二次来我国访问。后来,我国多年停止鸣放礼炮。自1984年3月起,恢复为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举行欢迎仪式时鸣放礼炮。

资料来源:中国礼仪网.(2009-01-23)[2014-03-02].

开国大典上的28响礼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鸣礼炮28响。按国际惯例,重大典礼最高的礼仪是鸣礼炮21响,为什么新中国开国大典要鸣礼炮28响?各种猜测纷纷出现。

美国人说,中国共产党历尽千难万险最终取得胜利,这使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炽热的情感,“共”字由“廿”和“八”组成,即28,这就是鸣礼炮28响的原因。

苏联人认为,中国自古有28星宿之说,毛泽东也有28位功臣代表着千千万万参加革命的人民,礼炮是向以28位功臣为代表的革命人民致敬。

英国人认为,毛泽东是位崇尚个性自由的人,十分尊重自己的情感:他与杨开慧初恋时,杨开慧恰是二八少女16岁,两人结婚时正好是28岁,杨开慧牺牲时是28岁,开国大典时又正好是二人结婚28年,所以鸣礼炮28响是毛泽东个人情感的反映。

日本人认为,毛泽东对《周易》很有研究,那28响礼炮寓有“二八”之意,“二”即阴阳二仪,“八”便是八卦之八,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向周恩来总理问起“28”是什么意思。周恩来说,当时毛主席定了要鸣礼炮28响,他就照此安排了,至于是什么意思,他也未问毛主席。尼克松问周恩来是怎样理解的,周恩来说,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之前曾说中国共产党已经28岁了,28年来我们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有很多,就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说完,周恩来问尼克松:“我用主席这段话作为我对‘28’的理解,您看可以吗?”尼克松不满足地说:“我想得到它的标准答案。”周恩来说:“那就请阁下亲自问主席吧。”但尼克松与毛泽东会见时,没有提及此事。

毛泽东做事确实有他的独特见解和思路:1949年9月21日政协第一次会议开幕时,鸣放礼炮54响,这是代表参加政协会议的54个单位。当年大典筹委会的唐水健起草鸣放礼炮说明时,写的就是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诞生28年,毛泽东看过后立即签了名,说明他认可这个说法。

资料来源:新华网.(2008-03-13)[201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