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埠设厂到“共和国长子”:东北工业百年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东北的人口

这里之所以要特别提出人口这个问题,是因为东北较之国内其他地区而言,是个典型的移民地区。由于清王朝长期实行封禁政策,禁止移民流入,东北人口数量一直很少。而且就整个东北人口的分布而言,也是南部多于北部,大部分的居民分布在以沈阳为中心的南部地区。据户部清册,咸丰元年(1851年)辽宁人口达到258.1万。[1]在户部清册中,同治元年至光绪二十三年(1862—1897年)人口由284万增加到496万,年平均增长率为16‰。而1908年猛增到1100万,这里面有近500万的移民。[2]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吉林省有56.7万人,以10‰的平均增长率计,至宣统三年(1911年)应有人口约为132万,实际上,该年的吉林省人口已达553.8万,其中清代后期放垦后迁入的移民及后裔应有422万。是年,黑龙江省人口为322.1万。[3]

东北人口移民的增加,一方面源于统治当局有意为之的政策导向。清政府开禁放垦,主要还是从国防和增加财政收入的角度来考虑的。甲午战争以后,沙俄加紧了对东北的渗透,1897年在东北修建了中东铁路,意在进行拓殖侵略,并有每年移民满洲的计划。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清政府财力困窘,也迫使统治者采取移民放垦的政策,以移民实边,并增加财政收入。为招徕移民,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黑龙江巡抚程德全奏准《沿边招垦章程》以后,分别在汉口、上海、天津、烟台、长春等地设置边垦招待处,对应招者减免车船费,不增押租,并且对招垦有功人员进行奖励。

另外,“闯关东”也是由移出地的困境所造成的。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外敌入侵,国内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层出不穷的苛捐杂税,连年不绝的兵匪祸乱,使得百姓一旦遭遇荒年,除去卖儿鬻女之外,就只能远走他乡去寻求一丝生存的希望。正是在上述诸多因素的作用之下,国内西部地区出现了“走西口”,东南沿海则是“下南洋”,而北方诸省则是“闯关东”的人口流向。自清末始,关内居民源源不断地从陆路和水路移民东北,成为近代以来人口三大流向的主流。

有人做过统计,东三省人口增长指数如以1907年为100,则1912年为112,1918年为129,1923年为145,1928年为167,1930年为174。[4]这就意味着,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东北的人口就增加了70%多。东北移民数量之大、速度之快由此可见一斑。

东北移民的迅速涌入大大加速了东北的开发,也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东北文化。但从整体来看,东北移民的素质很低、构成畸形、流向多元,这对东北工业乃至东北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注释

[1] 参见葛剑雄等:《中国移民史》,第6卷,499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2] 参见葛剑雄等:《中国移民史》,第6卷,499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 参见上书,502页。

[4] 参见陈彩章:《中国历代人口变迁之研究》,11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