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定义、对象和任务
一、预算会计及其组成体系
预算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级政府及使用预算拨款的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性资金收支活动进行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它是与预算相联系的专业会计,具体来讲,理解该定义应把握以下几点。
1.会计主体
预算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主体为各级政府及各类事业、行政单位。具体来说,财政总预算的会计主体是各级政府;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是会计为之服务的事业单位;行政单位的会计主体是会计为之服务的行政单位。
2.会计客体
预算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客体是财政性资金运动、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以及有关经营收支的过程和结果。具体来说,财政总预算的会计客体主要是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或赤字)等多项财政性资金活动;行政单位的会计客体主要是单位预算资金的领拨、使用及其结果;事业单位的会计客体主要是单位预算资金及经营收支过程和结果。
3.计量手段
预算会计同其他专业会计一样,都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
为了有效实现预算会计的职能,充分发挥预算会计的作用,目前,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参与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基本建设拨款会计、收入征解会计构成。
1.财政总预算会计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政府各级财政部门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周转金等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我国政权划分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五级,总预算会计也相应划分为五级,也就是一级政府要建立一级总预算,每级政府的总预算都在财政部门设立财政总预算会计。具体来讲,国家财政部设立中央级财政总预算会计;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设立省级(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总预算会计;市(地、州)财政局设立市(地、州)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县(市)财政局设立县(市)级财政总预算会计;乡(镇)财政所设立乡(镇)级财政总预算会计。
2.行政单位会计
行政单位会计是各级行政机关及接受国家预算拨款的单位用来核算、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的专业会计。
3.事业单位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对象,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包括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
行政单位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进行各项行政管理工作的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它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检察机关,以及政党组织和人民团体机关,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司法、检察机关,以及各民主党派等。
行政单位是非物质生产部门,不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事业单位是指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的形式,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按其具体的业务性质,可分为以下两类:科学、教育、文艺、广播电视、文物、测绘和体育等科学文化事业;气象、水利、农林、计划生育和国家物资储备等公益事业。
事业单位也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其经济活动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行政单位。
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主要表现在:一是一般不提供物质产品,有的单位虽然提供一些物质产品,但它往往作为知识、技术等的载体;二是进行业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有的单位虽然实行有偿服务,但往往并非足额补偿;三是出资者不要求回报,因而不具有明确的经济权益。
事业单位不同于行政单位主要表现在:一是事业单位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实行有偿服务,有的还可以做到以收抵支,而行政单位的服务则是无偿的;二是事业单位有些业务活动具有经营性的特点,其事业收入与事业支出大都与其业务活动相联系,而行政单位则无事业收支活动;三是事业单位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大多进行着创造价值的智力劳动,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因而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而行政单位则履行着政府管理职能。
虽然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它们在经济活动方面仍有较多的共性,如都不提供物质产品,都不以营利为目的,资金来源的渠道主要为财政拨款等,因而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点。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特征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按单位业务活动的基本特点可以分为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
(1)行政单位会计是为某一具体行政单位服务的,其业务活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具有明显的非市场性。
(2)行政单位会计主要反映某一具体行政单位的经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单位经费收支的核算必须服从预算管理的要求。
(3)行政单位会计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也不计算损益。
(4)行政单位会计的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
(1)事业单位会计是为某一具体事业单位服务的,其业务活动是向社会提供各种生产性或生活性的服务。
(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业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核算事业收入、事业支出及其余超为主,社会效益是衡量事业单位业绩的基本标准。
(3)事业单位虽然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但有些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具有一定的经营性,要求实行经济核算,并可进行成本核算。
(4)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具有经营性收支业务的事业单位也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采用的是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会计核算基础不同
预算会计中,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事业单位会计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企业会计均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2.会计要素构成不同
预算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即使相同名称的会计要素,其内容在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3.会计等式不同
预算会计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企业会计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4.会计核算的内容及方法不同
预算会计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内部成本核算;没有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等,这些均与企业会计有明显差异。
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
根据机构建制和经费领报关系,行政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
向财政部门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的,为主管会计单位。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一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有下一级会计单位的,为二级会计单位。向上一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没有下级会计单位的,为基层会计单位。
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没有下级会计单位的,视同基层会计单位。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行政单位,实行单据报账制度,作为报销单位管理。
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本部门、本单位的全部会计工作。
事业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同样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各级会计单位的具体内容同行政单位。
上、下级会计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工作关系,不仅表现在经费领报上,也反映为预算管理上的领导和监督。
主管会计单位直接与财政部门发生经费领报关系,它除了有权支配本单位的经费外,同时要分配和转拨所属单位经费。因此,主管会计单位不仅具有对所经办的行政事业经费的支配权,也具有对所属单位经费的支配权和调拨权。
二级会计单位与主管会计单位发生经费领报关系,它通过主管会计单位转拨而取得预算经费,这不仅是本单位的经费,也包括由它所转拨的所属会计单位的经费。因此,二级会计单位除接受主管会计单位的指导和监督外,也具有对所属会计单位经费的支配权和调拨权。
基层会计单位与上级会计单位发生经费领报关系,它所得到的转拨经费只是本单位的经费,因而只具有对本单位经费的支配权。
各级会计单位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正确组织会计核算,认真实行会计监督。
五、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
行政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是行政单位能够用货币表现的业务活动,具体为各级行政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经费收入、支出及结余,以及在行政单位资金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1.获取经费及预算外收入
各行政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从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领取行政经费,依法获取预算外收入。
2.安排经费支出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开支标准,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各项经费支出,经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为行政单位的结余。
3.核算资产、负债、净资产
在行政单位资金运动过程中,由行政单位掌管的各种财产和债权形成行政单位的资产;各项应缴和暂存款项形成行政单位的负债;资产基金和结余形成行政单位的净资产。
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事业单位能够用货币表现的业务活动,具体为各类事业单位在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项收入、支出和结余,以及在事业单位资金运动中所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1.获取经费及其他收入
各事业单位不仅可以按照核定的预算从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单位领取经费,还可以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组织创收,取得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等各项收入。
2.安排经费支出
各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开支标准,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以及各项专业业务和经营业务的各项支出,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为事业单位的结余。
3.核算资产、负债、净资产
在事业单位资金运动过程中,由其掌管的财产物资、债权和其他权利形成事业单位的资产;由其承担的借入、预收款项和应付、应缴款项形成事业单位的负债;各项基金和结余形成事业单位的净资产。
六、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任务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履行其职责时,一般应完成以下具体工作任务。
行政事业单位为了保证其业务活动的完成,要根据单位计划和财务预算,及时组织预算资金和业务收入。同时要根据预算确定的用途和规定的范围及标准安排各项费用支出,合理使用预算资金,贯彻勤俭节约的方针,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努力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要严格执行会计制度,正确反映本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认真做好记账、算账、报账工作,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编报及时。同时要定期分析本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测定影响预算执行的因素,找出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挖掘内部潜力,提出改进措施,为下期计划和预算的编制做好准备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正确记录、计算本单位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并保证其安全与合理使用。对于货币资金的收支、物资的进出都要加以审核,并及时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按期进行清查盘点,保证各项财产物资的安全。事业单位收支相抵后的结余,要按照政策规定合理进行分配,用于事业发展的部分要优先保证,用于职工福利的部分要规定最高比例,不得突破。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在正确反映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同时,以国家的各项财经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为依据,审核各项预算收支是否合理合法、有无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情况。对于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必须及时揭露,坚决制止,以保障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