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届学校体育教学观摩研讨大会论文、现场课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成都市中小学生运动伤害调查报告

吴小刚 梅青 张晓虹 宋晓东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近二十几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却持续下降。这一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已开始采取切实措施予以改善。

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既是应试教育导致的结果,也是学校体育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反映。家长的维权意识增强,但与学校体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缺失与不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当事人对运动伤害及其规律缺乏了解。三方当事人未能科学、理性地对待和处理学校体育活动中发生的运动伤害,造成了学校体育内外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班主任、校长等学校工作人员投入学校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客观上也影响了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的改善。因此,正确认识与处理运动学校体育中的运动伤害,了解运动伤害的发生规律并加强相关干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运动伤害是伤害的一种常见类型,也是引起儿童及青少年伤害的重要原因。与学校有关的伤害,绝大多数与身体活动和运动有关。学校体育活动(体育课、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早操、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中发生的伤害,不仅会给学生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影响学生学习和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还会给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了解学校体育活动中运动伤害的流行特征,是进一步干预运动伤害发生的前提和基础。调查成都市中小学学校体育活动中运动伤害的现状与原因,有助于为预防学生运动伤害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3年12月24日,成都市教育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向成都市各区县教育局、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社会事业局发布关于填报《学校体育活动中运动伤害的归因与安全管理研究》问卷调查的通知。各区县市随机确定学校及班级,问卷由各学校的卫生教师及班主任负责发放,收集过去一年(2013年1月12月)中小学生在学校运动体育活动中运动伤害发生情况,并使用Excel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汇总和分析。

成都市所辖20个区、县、市(10区、6县、4市),按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随机抽取6所学校,每个年级抽取2个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小学一年级由家长帮助填写。共收回60824份问卷,有效问卷60140份,有效率98.88%。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中小学生2013年1月~2013年12月运动伤害发生情况。问卷包括个人一般情况(性别、年级),运动伤害情况(受伤害时的季节、时间、活动内容、运动项目、部位、种类、原因等)。采用王声湧提出的伤害诊断标准:(1)经医院诊断为某一种损伤者;(2)由教师或医生对受伤者做紧急处置和看护者;(3)因伤休学半天以上者。

2.调查结果

(1)伤害发生率。伤害发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通常是年)伤害发生的人数与同期人口数之比,是进行伤害研究与检测的常用指标,通过计算伤害发生率来帮助了解伤害的发生情况、发生动态、发生趋势、与环境的关系,辅助探索伤害的危险因素,以便从根本上预防伤害的发生并减低伤害的严重程度。

60140份有效问卷中,受过运动伤害的学生有8173人,其中男生4713人、女生3460人,小学2821人、初中2638人、高中2714人。总伤害率为13.59%,男生、女生伤害率分别为15.67%、11.51%,小学、初中、高中的伤害率分别为8.83%、16.22%、22.73%(见表1)。

表1 伤害发生率

(2)伤害发生时间与地点。伤害发生季节主要集中在夏季(37.86%)和冬季(30.14%);伤害主要发生在室外运动场所(88.82%),发生在室内运动场所较低(11.18%)(见表2、表3)。

表2 伤害发生时间

表3 伤害发生地点

(3)伤害发生时的活动内容与运动项目。伤害主要发生在体育课(33.87%),其次是课外体育活动(32.58%),最后为运动训练(14.43%)(见表4);伤害项目主要是田径(40.65%)和篮球(19.20%)(见表5)。

表4 伤害发生时的活动组织形式

表5 运动伤害发生时的运动项目

(4)伤害部位、种类及原因。伤害部位以下肢(55.02%)最高,其次是上肢的(21.89%)(见表6);伤害类型以皮肤擦伤所占比例最高(48.29%),其次是肌肉拉伤(13.73%)和关节扭伤(11.39%)(见表7);伤害发生的原因,自身原因比例最高(59.70%),其次是环境因素(37.05%)(见表8)。

表6 运动伤害部位

表7 运动伤害种类

表8 运动伤害发生原因

3.讨论

(1)运动伤害发生情况。成都市中小学生总体运动伤害发生率13.59%,低于南京市的39.4%、兰州市的33.67%、广东省连平县的21.45%、深圳市的21.61%。中小学生运动伤害的发生率可能存在地区、年龄(学段)、城乡等差异,受调查目的(问卷设计)、调查方法(抽样范围、抽样方法、样本量)等影响,同时也受被调查者等主观因素影响。尽管如此,本调查范围大、覆盖面广、样本量大,因此可作为成都市中小学生学校体育活动中的运动伤害发生率的常模,供今后相关研究作参考。

受伤害人群中,男生所占比例(57.67%)高于女生(42.33%),或者说男生伤害率(15.67%)高于女生(11.51%),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男生多于女生;另一方面男生天性好动、活动范围广、偏好刺激性运动,运动伤害可能性更高。此外社会对男女生的教育与保护方式各有不同也是原因之一。从运动伤害有关的时间数据来看,中小学生运动伤害发生季节以夏(37.86%)、冬(30.14%)两季居多,可能与学校体育活动主要在夏、冬两季开展有关。运动伤害多发生在室外(88.82%)运动场所,且以体育课(33.87%)、课外体育(32.58%)活动为主,这主要因为成都市中小学生的学校体育活动主要室外开展(受条件所限制),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是成都市中小学生开展最广泛、最普及的学校体育活动形式。伤害发生的运动项目,田径(40.65%)、篮球(19.20%)等运动项目伤害发生比例较高,与陈建东等的研究相一致,原因是田径、篮球这两个项目是成都市较普及、参与人数较多。受伤害以下肢(55.02%)和上肢(21.89%)比例较高,伤害种类则以皮肤擦伤(48.29%)为主,可能原因:一是学校体育活动主要在室外开展;二是开展的运动项目以田径、篮球最广泛、最普及;三是田径、篮球更容易发生皮肤擦伤。

(2)运动伤害发生原因。流行病学和公共健康专家认为,几乎2/3的疾病和伤害是可以预防的,与运动相关的伤害也不例外。尽管许多人认为大多数的运动伤害是“意外事件”的结果,但是这些“意外事件”通常是那些一定能导致伤害发生的因素作用的结果。通常,这些意外事件和伤害与社会的、环境的和行为的因素直接相关,这些因素如果控制得好,将显著减少死亡和伤害的发生。本调查关注的是学校体育活动中发生的运动伤害,学校体育活动应在有教师(体育教师、班主任、教练员等)参与下有组织地进行,因此,将运动伤害发生的原因归纳为学生、环境和教师三因素。

第一,学生因素。学生因素有很多,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行为因素等都可能是导致运动伤害发生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对运动伤害的认知与防范能力。思想因素主要包括:不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不重视准备活动、注意力不集中。不重视运动损伤的人多缺乏预防损伤的观念,认为准备活动不重要,甚至认为准备活动是浪费时间、消耗体力,或忽视准备活动与项目的关系,思想上麻痹大意,不注意科学的锻炼方法,急于求成或不切合实际地表现自己等都是导致损伤的主要原因。

第二,环境因素。学校体育活动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的活动,且需要相应的体育运动场所、设施及器材。因此,环境因素成为导致运动伤害的重要因素。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成都市中小学生的学校体育活动主要室外进行,受气候制约大,室外的干扰因素多,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导致运动伤害;室外的体育运动场所、设施及器材易受天气等因素影响造成管理与维护疏失,存在安全隐患;学校空间有限,学生人数多,学生密度大,也是导致运动伤害发生的原因。

第三,教师因素。学校体育活动应在教师(体育教师、班主任、教练员等)监督、参与下有组织进行,教师自身对运动伤害预防意识、预防措施与业务能力也直接影响运动伤害的发生。为了降低体育运动伤害的发生,体育教师应掌握体育教学的规律,为学生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教学结构要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等因素,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全面,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灵活调整运动负荷,确保学生的运动安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成都市中小学学生学校体育活动的伤害率相对较低(13.59%);伤害主要发生在夏、冬两季室外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田径项目,以上、下肢皮肤擦伤为主;伤害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

2.建议

(1)加强运动伤害的监测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成都市中小学生运动伤害调查,以全面了解、监测成都市中小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的现状、趋势和规律,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为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提供评价依据。

(2)增强重点人群对安全的敏感性,加强其安全知识、技能、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执行者和贯彻者,也是学校活动中运动伤害预防最重要的人员,因此,要加强全市体育教师对运动伤害等安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培训;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因此,要加强全市中小学校长对运动伤害等安全管理能力的培养;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动员、鼓励家长参与到包括运动伤害在内的安全管理活动中来。增强教师(包括体育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等重点人群对安全的敏感性,加强其安全知识、技能、能力的培养。

(3)加强运动伤害等安全管理的科学研究。运动伤害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发生有规律可循。加强运动伤害等安全管理的科学研究,有助于增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减轻运动伤害等安全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危害,有助于减少运动伤害等安全问题的发生。建议设立运动伤害等安全管理研究课题以促进此领域科学研究的纵深发展。

(4)加强运动伤害等安全管理工作。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是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两个重要举措。将运动伤害等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标与内容,有助于加强学校管理工作。建议将运动伤害等安全指标纳入体育教师、校长、区市县教育管理人员工作成效的重要参考指标。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姗姗,郭欣.儿童及青少年运动伤害的预防研究进展.实用医药杂志,2006(12).

[2]Neil J.Dougherty. Principles of Safety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ewickley: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2010.

[3]王声湧.伤害流行病学.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2(4).

[4]萧黎.南京市中小学生意外伤害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3).

[5]胡卓生.兰州市中小学体育运动伤害调查分析.卫生职业教育,2007(4).

[6]陈建东等.广东省连平县中小学生运动伤害现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8(7).

[7]凌清琼等.深圳市中小学生运动伤害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11(8).

[8]尹明敏.上海市青少年运动伤害现状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11(5).

[9]张虎祥.兰州市大学生课余体育损伤特点及原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11).

[10]马兰.蚌埠职业技术类院校学生体育运动伤害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5(6).

[11]李立明.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