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看”到“观念”:摄影,最终是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国当代摄影视野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李楠

摄影,正在与一切有关,却唯独与摄影无关。

随着 5G、AI、VR日益渗透人类的日常生活,想象与现实相互置换,真实与虚拟不断翻转。时空急剧膨胀,亦快速折叠;信息洪流浩浩荡荡,席卷裹挟之处,既冲刷出无限可能的绿洲,也遗留下无人知晓的孤岛。

一切都在成为动词,加速度地脱缰而去;而细腻生动的生命本身,却成为名词,成为被数码与算法指代、解析、编辑、复制的他者。

这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其核心却不再是“万物一体”,而是“万物有芯”。一方面,实体世界中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信息因功能日趋强大和成本日趋低廉的采集、储存、计算技术而变得可分析、可预测,社会效率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各种平台的垄断模式及其背后的数据驱动模式,使得权力、安全、公平、竞争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更加复杂化。

这带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图像,已非身外之物。无论你是谁,无人不在图像之中。图像化生存,已成为我们的常态:我们在图像里塑造自己、认识他人;以图像区分不同的人群、划分不同的阶层;充塞各种空间的图像,成为个体的存在方式和联结方式。摄影,作为一种图像生产机制与视觉媒介,改变着人类的观看方式,同时,其本身也被这种观看方式改变着。

那么,什么是摄影?

从定义和属性上讲,这个问题已没有标准答案。

摄影是什么?

就功能和目标而言,它的边界一再被自身突破。

当下的摄影,可以是集体的狂欢,也可以是个人的冒险。它是阡陌纵横的广阔原野,不再有什么必经之路。你的方向,不是关于多数与少数的选择,而是你自己的选择。

因为,观看必须由观察的起点抵达观念的高度。它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种意义。

这个意义,首先与你自己有关。

即使它开始于这个世界,最终,也必然回到你自己。只有当它对你有意义,才可能对更多的人有意义。

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并不等同于大数据的“度身订制”;所有的观看,只有在观念层面独抒性灵,才能生生不息。

万物一体,寄托着无数生命基于永恒而共鸣的理想;万物互联,则是这个理想在现实既主动又被动的投射:无论如何,它在催促我们更迫切、更深刻地思考每一个“自己”。

这本小书,就是我自己的些许思考;它期待着茫茫大千、渺渺万物中的你,归去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