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相关慢性疾病及防治策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疾病简介与流行病学

肥胖是由遗传、环境等因素引起的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常所致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1]。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成人超重定义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介于25.0~29.9 kg/m2,将肥胖定义为BMI≥30 kg/m2,而目前中国标准全身性肥胖定义为BMI≥28 kg/m2[2]。2016年,美国临床内分泌专科医师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AACE)和美国内分泌专科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ACE)将肥胖定义为“基于脂肪组织的慢性疾病”(adiposity-based chronic disease,ABCD),新的命名将肥胖概念化为过量脂肪组织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状态[3]

肥胖是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疾病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持续上升,特别是在中低收入国家[4]。在中国,自 20世纪80 年代初以来,成年人的平均BMI一直在稳步上升[5]。在过去的 40 年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迅速增加[6]

肥胖不仅影响人的形体美观,还与早期死亡的风险增加以及相关并发症有关[7];另外,肥胖和超重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不利因素,肥胖人群更易感染冠状病毒[8];而且,肥胖可通过耗竭毛囊干细胞导致脱发[9]。肥胖可能导致超过多种并发症,损害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健康[10],肥胖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可称为肥胖相关慢性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衰老、癌症、骨质疏松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和痴呆症等。例如,青少年肥胖与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葡萄糖代谢受损有关,并可能增加某些类型癌症的风险。同时,有研究表明,BMI是总体生存率和癌症特异性生存率的保护因素,这就是所谓的“肥胖悖论”,但毕竟有更多的研究表明肥胖依旧是许多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风险因素,建议患者将BMI控制在18~24kg/m2[11]。而且,肥胖的青少年还经常出现进食障碍等[10]。肥胖相关慢性疾病主要包括两大类:①与代谢紊乱或与代谢紊乱引起的慢性低度炎症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衰老、癌症、骨质疏松症和痴呆症等;②与超重引起的机械应力增加相关的疾病,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甚至颈椎病和腰椎病等。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随着肥胖发病率的增加,肥胖相关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也急剧增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