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与中国劳动力市场效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在经济新常态与人口转型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在就业弹性、工资收入差异、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收入份额、劳动争议、工会参与等劳动力市场呈现的基本特征,深入揭示与实证评估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效率损失问题并逆向追溯其深层次原因,探索与构建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条件的有效劳动力市场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理论意义

(1)深化与拓展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内涵。一是基于经济新常态多态叠加与人口转型相互交迭,深入揭示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动的规律与变动趋势,探寻经济新常态下有效劳动力市场治理体系的构建,深化与拓展了劳动力市场理论。二是基于中国人口转型的现实国情,就人口转型过程中的人口与劳动力供给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为中国人口转型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撑。三是基于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产生的深刻影响,就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区域分割、所有制分割、职业分割等横向分割以及不同人力资本层次的劳动力市场纵向分割形成的多层次劳动力市场分割格局对劳动者收入、工资扭曲的影响进行实证评估,丰富和拓展了已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丰富与完善劳动力市场理论的研究内容。目前对中国劳动力市场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劳动者就业、劳动力供给、劳动力转移、劳动者工资等的某一方面。本书综合考虑经济新常态多态叠加与人口转型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影响,建立经济转型与人口转型背景下影响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框架体系,为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劳动力市场治理体系搭建理论平台;通过对二元劳动力市场向新古典劳动力市场转变内在机理和特征事实的分析,揭示现有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效率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构建通过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结合的中国特色劳动力市场治理体系,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3)从总量和结构双重视角就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科学预测人口转型对劳动力供给规模与供给结构的影响,构建基于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增长方式转变、外部环境变化等多态叠加与人口转型因素交叠的劳动力供需协调发展模型,实证考察新常态多态叠加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协调性的影响及其演化特征,为政府部门监测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市场供求协调性的变动趋势,并通过制定适宜的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政策,促进劳动力市场供需协调发展、提高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提供可参照的量化依据。

二 实践意义

(1)对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劳动力市场效率问题进行深入、系统性研究,是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涵和现实实践。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关系到经济从被动适应新常态向主动迎接新常态的转型。一方面,随着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导致劳动力市场格局的变化,以及新一代劳动者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加强,客观要求劳动关系能够与新的现实相适应。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充分激发劳动者的创新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主动向新常态转型的重要途径。本书以提升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市场效率为目标,在对经济新常态多态叠加下劳动力市场效率问题进行深入揭示与实证评估基础上,寻求提升劳动力市场效率的对策,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与实践价值。

(2)在中国面临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失衡、劳动力供求规模与供求结构失衡以及社会矛盾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的大背景下,本书从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出发,就经济新常态对劳动力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就人口转型对劳动力供给进行的预测分析,从战略高度上有助于通过相关政策制定与制度创新,促进劳动力市场供需协调,减少结构性失业,提升劳动力市场效率,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

(3)重构中国劳动力市场改革、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铁三角”,提高劳动收入比重,促进收入分配平等与国民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中国长期实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劳动者就业质量不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偏低,这不仅不利于实现发展成果的合理分享和收入差距的缩小,也不利于刺激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结构升级。伴随人口转型带来的劳动力市场供给变化,劳动力工资形成将从制度工资向更多主体参与的协商机制转变,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也将在不断调整与重塑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传统劳动力市场资强劳弱的局面,走向劳动者与企业利益的协调和统一。劳动力市场工资形成机制转型的实质是劳动者与企业间收入分配的调整,其直接结果将改变发展成果中的劳动收入占比。本书从工资形成机制以及劳动关系双重视角就最低工资、劳动争议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进行实证评估,有助于基于法律制度、劳动力市场组织、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等框架,积极探索并构建中国有效劳动力市场治理体系,重构劳动力市场改革、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铁三角”,实现中国劳动力市场改革中经济效率改善与发展成果分配平等的统一。

(4)对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劳动力市场效率问题进行实证评估,为建立更加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治理体系提供政策方案支持。随着中国劳动者群体日益复杂和多元化,同质劳动力逐渐被异质劳动力替代,以及多层次劳动力市场分割带来的劳动力流动性障碍,建立更加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治理体系已成为广泛共识,但是劳动力市场的治理是劳动力市场运作过程中一系列制度、组织与政策关系的总和。构建合理的劳动力市场治理体系,涉及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和组织框架,如何探索合适的集体议价机制和恰当的工会参与模式等问题。本书在就中国劳动力市场效率问题进行多维揭示与实证评估基础上,尝试探讨经济新常态下完善劳动力市场治理体系的对策。从最低工资制度、劳动争议制度、劳动合同法律、工会参与等,研究建立符合中国劳动力市场新常态的制度安排;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减免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设计适合中国劳动力市场新常态的就业促进政策;从工会组织职能、集体协商机制等,提出完善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治理组织。

(5)为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政策支撑。在政府、工会、企业“三位一体”视角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治理结构体系,既是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劳动者市场有效治理的系统工程,更是社会福利工程、民生工程。在劳动者群体日益复杂多元化、价值判断日趋多元化、社会阶层利益分化日益明显的背景下,通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力的合法权益,提升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既是集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政策选择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体系;又是提高劳动力市场匹配渠道、降低劳资双方搜寻成本、减少岗位信息不对称、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社会整体效用水平的社会福利工程;更是为企业与职工平等博弈创造大环境、改变传统劳动力市场单个职工面对企业时的力量弱势与信息不对称局面、促进工资市场供求形成机制、改善初次收入分配、提高劳动收入占比、促进经济发展成果平等分享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