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唐宋时期村落家乡的构建
第一章 从唐宋民间文献与官方文书中对乡村单位的不同记载看村落家乡概念的内涵
民间资料是我们了解村民生活世界的重要依据。多年来发现的唐宋[1]时的出土文献、碑刻、墓志等资料,有不少是民间文献,它与官方文献有很大不同,我们可以试着用对比的方式,站在村民的角度来认识村落和他们生活的国家与社会双重世界。
民间文献重点关注民间抑或说是私人叙事,诸如民间团体议事,如社邑;公益事务载记,如造桥;宗教信仰事务载记,如造像;还有个人事志,如墓志。私人笔记小说等之类文献与官方文献,诸如户籍类文书、赋役差科类文书,关于人物生活空间的叙述的单位名称是不一样的,前者的叙述方式通常是县—乡—里—村,这其中的中间环节或有略省,但都会讲到村,即便有时只讲到“里”,这时的“里”通常和“村”是一个概念。易言之,民间文献的叙事涉及空间时通常是用他们最熟知的真正的生活空间名称,亦即社会学中所讲的“社区”的概念。对于农民,其基本社区就是“村落”。为简易计,各类只分别举一例来证明。
1.民间团体议事,社邑类,如: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63唐三十五《郭崧药师像赞》载:
……咸通二载(861),岁临辛巳九月壬申十五日丙戌……
虔奉圣旨结邑供助修功德施
养者二十有一人,主
内五人寄庄河内,前韶州衙推崔绰
处士韦敬、路虔、李德、试协律郎范?
前滑州白马县主簿张潘、施主范从政
乡贡明经郭崧施主李□□
郭宏庆、张实、李文素 施主(缺)
已上三人住複背村
宋惟雅、吴雅、彭宗礼(后缺)
杨绪、杨文亮、李君和
已上六人住期城村
……
已上四人住潘村
黄师谏、王宗逸
□上二人住王村
……[2]
2.公共事务载记,如:
《大 [隋]开皇六年(586)岁次丙午二月壬午八日己丑兖州高平县石里村仲思那等四十人造桥之碑》(碑文及四十人名单略)[3]
3.宗教兴建事务载记,如唐代润州各村民联合筹建福兴寺:
稽首悉与受菩萨净戒而度脱之。斩阴斩阳以为梵宇,取彼居室置之金仙,寂寥而无事矣。城邑聚落数百里间巫风遂消,佛道斯长。……
大唐大历五年(770)岁次庚戌六月一日壬辰建
碑阴:官员题名、众寺僧题名、众寺尼题名
村民题名;
贲寿村:十七人:郄□礼、许光韬、田希逸、徐□□、□球琳、□先进、(缺)、□景□、沈□□、戴□爽、张希□、□□□、雷景云、侯利澄、羌杲先、潘承荣(下缺)
大□村三十□:
王□州、王□□、□□□、王思业、夏思□、李□□、 (缺)薛大□、(缺)王庭□、蔡陶子、王小金、王□□、□□□、刘小女□
燕湖村:
(缺)孟元爽、榖万、张满子……
马公村:(缺)
□□庄:孙灵、刘问、成□□
海伯村:
冷思□、□□□……
上墅村:
曾常演、袁巧仙、段□□、段大娘、……
计村[4]:计姓四人、丁姓一人、周姓一人、祖姓一人、陆姓五人、子姓一人、左姓一人、刘姓一人、朱姓一人、章姓一人
马甫村:张姓五人、鲁姓一人、陆姓一人西□村管:计姓三人、施姓(二人)、陶姓一人、葛姓一人、吴姓一人、杨姓六人、仆姓一人、王姓一人、袁姓一人
孤塘村:计姓二人、王姓一人
□村:张姓一人、高姓一人、朱姓二人
邵墟村:张姓一人、杨姓一人、崔姓一人
左□村:题名五人(能确定左姓四人)
□仙童村:李姓一人、王姓二人、戴姓一人、高姓二人、朱姓十三人、来姓二人、宋姓四人、陈姓九人、潘姓一人、左姓一人、刘姓一人
□村:朱姓十二人、尹姓一人、倪姓一人、张姓四人、傅姓一人、杨姓一人、陈姓一人、吴姓一人、炅姓三人、周姓一人、陶姓三人、李姓一人
西金村,□□、高训□
□金村:傅思□、傅三姑、傅四姑
秣陵村:殷一人、王二人、张二人、彭、夏、姜、李、乐、淳姓各一人、毛姓三人
□□村:徐、李、赵、彭、陈、魏、周、施、来、夏侯姓各一人、张姓二人、杨姓三人、刘姓三人
西枝橘村:丁姓二人、赵姓二人,炅、王、张姓各一人
□村:钟姓二人、鲁姓六人、萨姓二人、文姓二人,戴、林、夏、潘、计、陶、游、杨、戚、郭、丁、陈、贲、朱等姓各一人
濑头村:孟、史、刘、淳于姓各一人
□头村:……
□日村:……
□□村:……
婆湖村:……
□□村:……
元山村:……[5]
另外,造像之事更为典型,也附一例。
大隋开皇十三年(593)岁次癸丑朔十月戊辰己卯日张村合邑义卅一人启首:
……
相阿难主□当阳大像主张广达,……龙相菩萨主李遵,龙相加叶主张永贵、大斋主牛诤安、妻阎敬资、副像主张伏荣,副斋主云嵩、愿成就主卫□贾,都邑主程颜贵,开佛光明主刘洪晕,发愿□□□伽、都维主张乾、都副德主郭惠(月)
左相菩萨主程逢容,□□□□□,邑子令狐明玉,邑子张楼、邑子□□□,邑子云难陁且唯仁,邑子马□□,邑、邑子郭惠明、邑子张□□、邑子□□□、邑子□□□、邑子□□□、邑子张叹夕,邑子吕明月,邑子渠问那,邑子张胜如,邑子牛磨□,邑子程国□、邑子张社□、邑子樊□、邑子赵□□、邑子秦□□、邑子(缺)、邑子□清丑、邑子秦□□、邑子□贵□,邑子孙□如,邑子张□女,邑子牛□姬,邑子□□□,邑子张即□,邑子田士林[6]
《郝贵兴兄弟二人造像记》载:
大周长寿三年(694)岁次甲午五月甲申朔八日辛卯,北都石艾县石艾乡榆交村郝贵兴、第善德兄弟二人敬造石像一铺,……[7]
《三村父老尊胜幢记》载:
东万、西万、北万三村父老一十二人……[8]
4.墓志类,这类文献最为典型,它对乡村单位的叙述无论是怎样的方式,最终会落到村上。如:《解进墓志》:
府君讳进,字进……,今籍于京兆府鄠县八步乡解村人也。……去元和四年(809)三月四日疾终于河南府河阳县太平乡树楼村之私弟,春秋六十有五,即以元和五年(810)十一月十一日,权厝于私第北二里原之礼也。[9]
《申德墓志》:
君讳德,字宗儒,南阳人也。……于咸亨元年(670)岁次庚午十一月庚子朔十日己酉,改葬上申村。[10]
5.笔记小说的私人叙事记载:
文广通者,辰溪县滕村人也。县属辰州,泝州一百里,北岸次有滕村。[11][宋元嘉二十六年(449)事]
与民间文献不同,官方文献,尤其是官府正式文书更多是对乡村治理和征发赋役的关心,因此通常是用乡、里、保等行政组织的方式来叙述。这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无须赘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涉及土地和人口的买卖、租赁、交换时,即使是民间的私契,也是以交易对象所在的乡治组织为叙述单位。
第一,土地租佃及买卖方面示例,如:
《唐龙朔三年(663)西州高昌县张海隆夏田契》[12]:
1.龙朔三年九月十二日武城乡人张海隆于
2.同乡人赵阿欢仁边夏取叁、肆年中
3.五年、六年中,武城北渠口分常田贰亩
4.……
后略
《唐乾宁四年(897)张义全卖宅舍地基契(抄)(斯三八七七号3V4V)》[13]:
1.2.3.(张义全宅舍基地的方位及四至、面积)
4.……从乾宁四年丁
5.巳岁正月十二日,平康乡百姓张义全,为缘阙小(少)粮用,遂将
6.上件祖父舍兼屋木,出买(卖)与洪润乡百姓令狐信通兄弟。
7—14行内容略
第二,雇人及人口买卖方面示例,如:《唐张隆伯雇董悦海上烽契》[14]:
1.(前残)一日武城□□□隆伯□
2.宁戎乡人董悦海用河头上烽
3.一次一十五日,与雇价钱五文,其钱
4.□日交相府(付)了。(中残)逋□
5.(前残)当,张悉(后残)
6.(前残)信
7.(前残)人张
8.□雇人董悦海
9.知见人张相愿
10.知见人高馹□
《丙子年(916)阿吴卖儿契(抄)(斯三八七七号,5V)》[15]:
1.赤心乡百姓王再盈妻阿吴,为缘夫主早亡,男女
2.碎小,无人求(救)济,供急(给)衣食,债负深(圹)广,今将福(腹)生
3.儿庆德柒岁,时丙子年正月二十五日,立契出卖与
4.洪润乡百姓令狐信通,断作时价干湿共叁拾石。
后略
以上文献对上述内容的普遍记载中,只略举了一二例加以说明而已。乡村民户对自身所在的生活空间的强烈认同感,已经使此时的“村落”打上了深深的情感印记,不再是以前的“聚落”性质,只颇具地缘性质或在战乱背景下为避祸而形成的“聚”或“坞壁(堡)”。[16]隋唐以后的“村落”,因受当时户籍制度和初期均田制的影响,越来越固定,而为形成今天的千年古村落打下了重要基础。唐代前期对村的行政化管理[17],既是由于村落社区化而致,同时也使村落的社区性质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乡村出生人的重要的家乡观念。也大约是从此时开始,政府对人口的管理有了“籍”与“贯”的区别。唐中后期,伴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强,这一情况更加突出,对于一般民户有土户和客户的区分。在政府分配各种资源,特别是对各行政区分配科举录取的名额比例,审查考生的身份时,大都是以祖籍为基准。这与过去士庶分明的贵族社会中,重视郡望的时代有了根本的区别。
中唐以后,士族时代趋于结束,平民化时代来临。由于科举制的广泛推行,不少出身乡村的平民子弟,因中举入仕,走向城市,他们作为一个纽带,把城市和乡村联系起来,从而强化了人们心中的“家乡”观念。
中唐以后的民间文献中对“村”的概念更加突出。试随手略举几例:
《故彭城郡君刘氏合附故忠力保定功臣光禄大夫检校太保陇州防御使郎公墓志铭》[18]:
郡君本贯凤翔府阳平县人也。……刘氏以大宋建隆元年七月寝疾,累召名医,药饵无征,终于洛京之私第,时年七十五。……以建隆二年(961)闰三月二十七日,合附于河南县北乡杜泽村之[原],礼也。
《丁思礼竖心经碑记》[19](在沛县夏镇):
徐州沛县四明乡夏村、李甸村村众(下缺),在村有卅□家□堂子,无人看视,□村士商议,请到一尼,省崇附院建修造,如有愚徒□□□□,并是村众,为主一任□□,修造诸舍及修功德佛院。治平二年(1064)二月十五日记。
辽、西夏《重修感通塔碑》[20]:
大夏开国,奄有西土。凉为辅郡,亦已百载。……释教尤所崇奉。近自畿甸,远及荒要,山林溪谷,村落坊聚,佛宗遗址,只椽片瓦,但仿佛有存者,无不必葺……天祐民安五年(1094)岁次甲戌正月甲戌朔十五日戊子建
金代《宁曲社重修食水记》[21]载:
郿之东南有村曰宁曲,右高阜,左平野,清渭经其北,太白当其南。厥土沃壤,物产蕃茂,则富庶甲于境内者也。……有流水缭于藩篱、门庭之间,为斯民之大便。佥云:此齐相宁戚所导之水也。相之故宅遗址犹有存者焉。名之宁曲者,自此始矣。又村之东北有二塚,曰相之塚也。岁时祭祀,故俗相传,礼无少衰,盖思其德而敬其塚。……降及后世,古道浸淫,淳风殄灭,众暴寡,强陵弱,濒于上流者,盗夫其水专于巳而遗于众。使夫居末流者,当暑曾不得涓滴以相濡。构怨连祸讼于有司者,积年不绝。……儒生刘文秀者,乃宁曲土人也。世号富家,目击其事,慨然有澄清兼善之志,遂裒众具牒,诣有司以请曰:夫民之用水,固有定制,自下而上,强不得陵弱,富不得兼贫,尊其次序,周而复始,重其罚以防于奸邪,明其禁以示于弗渝,然后水之利可均,民之讼可息。……凡愿食用水者有名,不愿者无名。本社同立石人姓名于后(略)
元代《洞林刻书序》[22]载:
施钱檀越德号
荥阳东关:焦君泽、郝思温
西邢村:邢仁卿、邢仁甫、邢伯玉、邢仲玉 兰邢大 南邢十 邢三老、吴明举、杨子珍、杨十翁、杨仲明、杨里正、杨懋卿、尽邢大、邢子忠、崔和之
东邢村:韩仲谦、刁固、邢国宝、郑伯祥、刘里正、刘七、明里二
槐林村:邢直卿、王二、张奉先、李希贤、陈伯祥、陈仲祥、张敬忠、金老公
赵庄:侯里正、丁四翁、丁十一
贾峪:王里正
后河:任大贵
王塔:田社长、宋成甫、齐伯温、齐二
程村:谷璲
王家庄:孙百川
路家河:闫八老、闫九老、闫太
魏家庄:魏五、周清甫、黄太、李从正
将军塚:邢里正、李顺卿、杨仲卿、周六、张山、周四、刘六
马家庄:马彬卿、马良卿、姚五、孟汉卿
暖泉河:张岩传、李思温、刘大、程子忠、李思敬
闫家庄:武显卿、齐五
李固村:姜社长、常伯王、彭二
须水店:王二
任村:史宽甫、小史大、本寺密庄主
荥泽县李村:孙七
付家庄:付十一
村落就是出身在此地的空间意义上的“家”,是他们心中最核心意义上的“家乡”。翻检历史文献不难注意到,县以下的行政单位抑或行政组织乡、亭、里、社、保、甲等名称中,唯有“乡”在差不多每个朝代都保留了下来,而且变化不是特别大。尽管到唐贞观十五年(647)取消乡正(长)的裁讼权之后,“乡”的行政性质在弱化[23],但作为户籍单位,却长期存在;我们还注意到,每个乡的名称,多冠以表彰或教化的含义,而保、里、甲等却在后来因蜕变为赋役单位,而冠以数序的方式,全县统一排列划分。[24]村与乡的稳固化,使家与乡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家乡”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