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尼尔·格伦德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选题意义

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是21世纪人类文明演进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按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迈向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建设绿色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道路、共同战略和共同目标。因此,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思想,对于我们进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有利于整体把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

当今世界上的国家几乎都遭受到生态危机的危害,例如全球气候变暖、自然资源枯竭、土地荒漠化严重、个别物种濒临灭绝,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干扰和威胁。在这种背景下,生态社会主义者阵营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悄然崛起并迅速发展,在西方理论上、政治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高举“生态社会主义旗帜”,主张生态危机的出现与资本主义制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应从资本主义本身去寻求生态危机的原因,探讨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和全球化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思考超越了一般的环境保护主义的理论视野和政治立场,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角度出发,力图通过构建新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消解各种矛盾,谋求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具有明显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2.有利于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的生态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否涉及生态学思想”“马克思主义能否指导我们解决生态危机”是学界一直存在争论的议题。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一些学者直接把矛头指向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他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重视生产力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对生态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帮助。更有甚者指责马克思深受培根、笛卡尔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把自然看作是被动的客体,是毫无“固有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粗野混沌的土块”,强调人对自然的支配具有非生态性。对此,格伦德曼通过研究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下我们处理和解决生态问题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他指出:“我认为马克思有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并且没有为探索自然设置障碍,很明显,他确实是培根和笛卡尔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追随者。”[3]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4]他所预想的未来的共产主义应该是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统一,格伦德曼认为这个统一又是建立在超越目前的资本主义制度之上的。

3.有利于充实完善对格伦德曼思想整体性的认识

格伦德曼作为生态社会主义流派的主要代表,他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提出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分析和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并为人类中心主义正名,捍卫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就目前搜集的材料来看,国内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并不多,总体上说,主要是对其“控制自然”“重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以及“与泰德·本顿之争”而展开,许多论述结构雷同,内容重复,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本书搜集了格伦德曼关于生态方面的英文著作及重要论文,从生态问题的成因、发展演变、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联等方面系统梳理其思想,并通过与其他学派、学者的比较,对其思想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进一步充实完善对格伦德曼思想整体性的认识,无疑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1.为现阶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

格伦德曼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们解决生态危机、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格伦德曼的生态学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的,与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一致。当前中国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表现独特:西方国家的后现代背景体现为新全球化,但现阶段中国发展的主题依然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因此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两大因素,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生态文明,是我们推进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党的十八大要求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五年规划的任务目标,要求全社会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同时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阶段目标中对生态文明的要求,最终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此可见,这些战略思想都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理解、继承和发展,同时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文明观念,借鉴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思维。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的工作,其核心是要按照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2.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指导,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格伦德曼在前人的基础上,赋予了“控制自然”积极的意义。他反对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危机的根源归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相反,他认为“控制自然”与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并无冲突。整个自然界是涵盖人类社会在内的统一的系统,其根本利益与人类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人类保护自然与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并无二致。我国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一度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问题,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立在了资源高消耗、高污染基础上,由此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当前,我们处于“十四五”建设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共中央在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做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突出的位置,要有度有序地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布局,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同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善待自然,自觉、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