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比较优势、结构优化与区域布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向、城乡发展快速融合的态势。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及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农产品总量增长,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二是农产品供需出现结构性矛盾,优质农产品短缺,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三是中国农产品贸易持续逆差,逆差额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同时优化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历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产业结构的状态,即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是否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影响。资源配置合理,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就能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增长。另外,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动,使劳动者向高收入和高技术产业部门转移。而劳动力的转移又会进一步促进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钟甫宁测算出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对种植业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结构调整对整个农业的贡献率则达到了60%。农业经济增长虽然部分缘于技术的提高和物质投入的增加,但与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投入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转移是分不开的。农业结构调整不仅意味着生产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更要依托资源禀赋状况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市场流通实现产品的价值。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用于分析国际贸易活动时,要比较两国间不同产品的生产成本或生产效率。因此比较优势的关键在于“比较”,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在某种产品或产业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取决于与之进行比较的对象。比较优势理论除了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在农业领域同样适用。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征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1]。农业是利用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过程进行的生产,受到土地、温度、光照、水、热、气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禀赋的影响很大。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农业生产的类型、方式和技术,而一个区域要形成在某个或某些产业或行业发展的优势,必须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逐渐形成和创造新的高级生产要素,并形成自身的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但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一个地区不可能囊括农业发展的所有方向,而必须确定本地区的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并且将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作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因此,区域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为区域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方向和依据,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

基于上述背景,本书研究吉林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基础明确吉林省农业结构优化的方向,促进农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

二 研究意义

为了实现吉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和分析吉林省农业的比较优势,即资源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同时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这要求农业生产者要正确认识自身的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决策。本书将比较优势理论加以改进,构建评价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框架,深入分析吉林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构建农业结构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提出吉林省农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和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的策略。

(一)有利于改善农产品供求结构

一方面,中国农业生产的现状是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出现了“十二连增”的局面,棉粮油、肉蛋奶、果菜茶以及水产品等农产品供应也比较充足,这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这种状况也造成了中国粮食库存压力增大,成本增加。在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中国粮食进口量也不断增加。原因是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协调、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各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趋同。面对这样的状况,必须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扩大优势农产品的种植,同时压缩劣势农产品的生产,合理进行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才能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

(二)有利于吉林省农业结构的优化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才能出口该产品,同时进口本国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绝对优势的思想首先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并由另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进行发展并提出了比较优势的贸易思想。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但只要比较优势不同,仍然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2]。出口本国比较优势较大或比较劣势较小的产品,进口本国比较优势较小或比较劣势较大的产品。在这样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国家可以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增进社会福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生产者发现本身具有的绝对优势比较容易,却很难发现自身具有的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组织生产,可以使农业在区域间的布局更加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并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水平,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为充分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并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实行了许多保障农民收入增长、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这也带来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但是也要看到,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仍然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不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变成经济效益。2014年吉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0.12元,其中来自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收入7445.63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9%。这说明吉林省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吉林省立足于粮食生产,扩大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增加优势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结构,对农民增收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