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记忆印证了人类文明进化史,档案则扮演着记录历史文明的角色。[1]档案管理活动将人类最初的个体记忆,集中起来并转化为集体记忆,进而成为社会的记忆,并因之构成文化传统,维持和延续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2]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的历史也源远流长,它伴随着少数民族集体记忆的形成与建构,少数民族档案作为记载各少数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承载其人文知识与精神传统的重要载体,在历经了植物传信、实物代言、崖壁绘画、结绳刻木、口耳相传、记录在案等奇特或规范的记事、计数和传递消息方式后,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记忆之源和记忆之场。
我国民族档案事业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在各少数民族地区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成为我国档案事业中独具特色,价值明显,作用特殊,具备国家规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民族政策,展示中华民族文化优势,凸显中国文化自信的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它是我国民族档案事业中直接服务于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维护国家主权与社会稳定、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开发与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领导下,民族档案工作发展势头喜人,伴随着1960年国家档案局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的首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档案工作会议、1987年中国档案学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的少数民族档案史料评述学术讨论会、1991年国家民委、国家档案局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联合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民族地区档案工作会议,业界与学界对于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随之规模化学术研究也得以逐渐热烈展开。我所就职的云南大学档案学专业作为较早投入此项事业的研究阵地之一,回顾近40年来的研究发展历程,感慨良多。我国民族档案学术研究,从初创时的筚路蓝缕,到今天的初具规模;从最初的摸索前行,到今日的协作相伴;从当年的星星之火,到此时的济济多士。一路走来,一方面源于我国丰富的民族档案资源储量丰厚、美不胜收;另一方面则拜于我国档案界同人多年的孜孜汲汲、上下求索的心血铸就。
2016年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于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了首届全国民族档案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开创性地提出了构建“全国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会后由云南大学牵头,组成了包括辽宁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在内的首届协作网体系。此后,在沈阳、昆明、西安分别举行了第二、三、四届研讨会,会议不仅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们共议民族档案学发展提供交流的平台,也成为民族档案学对外宣传的窗口,并让协作网成员得以进一步扩充,至2021年第四届研讨会时,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的成员单位由最初的5家扩大至8家(新增西北大学、四川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以云南大学牵头的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自2016年成立至今,其成员单位一直坚持民族档案学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巩固夯实了民族档案学术研究的特色。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们一直期望着将“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打造成为一个能够为各位从事民族档案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交流砥砺的平台,以便提升内在学术水平,促进外在学科发展,促成学术合作。
在首届全国民族档案学术研讨会举办之际,作为主办者的云南大学档案学专业组织了参会专家学者围绕“档案与民族记忆”这一主题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论文组稿,本书收录的便是当年组稿的众多论文中的一部分精华。全国民族档案学术研讨会有幸在“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各成员单位以及全国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下,顺利走过了春秋6载。我们于新冠肺炎疫情尚在活动的2022年出版本书,旨在为协作网及档案学界打造一番传统会议之外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交流天地。我们坚信本书是伴随着全国民族档案学术研讨会而生的第一批成果,今后将会继续有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相继问世。能够邀请到相关专家学者共襄全国民族档案学术研讨会盛会,并为会议成功举办而执笔,而后慷慨赐稿,是民族档案学术协作网之幸,也是民族档案学科之幸。我们充分感受到各位专家学者对民族档案学术研究的一片盛情与一份认可。这种缘于对学术忠诚,对学科关爱的力量,也坚定和增添了我们继续投身于民族档案学术研究的信念、勇气和责任。
首届全国民族档案学术研讨会会议征稿围绕着“档案与少数民族社会记忆”这一中心思想展开,又分别从少数民族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少数民族档案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档案与少数民族社会记忆研究等分论点组配了会议分论坛。会前收到了众多积极且热情的投稿,我们结合会中专家学者们进行的主题发言以及各分论坛的报告内容,遴选出其中19篇精华论文,并按民族档案价值研究、民族档案开发利用研究、民族档案学科构建与研究、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研究以及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这5个主题划分,供读者们了解与参考。我们认为,这5个主题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虽然各自成篇,自成一体,却也相辅相成。
本书初稿及二稿校对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档案与信息管理系2021级硕士生孔懿璇负责,细节审核与总体把控由胡莹负责,全书由胡莹统审定稿。本书收录的19篇论文的作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孔继萍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和质量保证提供了大力支持并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谨致谢忱!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胡莹
2022年2月14日
[1] 王晓晓、施秋璐:《档案对建构社会记忆的作用与影响研究》,《档案学研究》2019年第2期。
[2] 任汉中:《档案起源:人类记忆的一次嬗变》,《湖北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