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中医基本内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中医养生保健

第一节 四季养生保健

一、四季养生基本原则

四季养生即因时养生,是指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遵循“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基本原则进行养生的方式。春夏秋冬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一切的生命活动也就与四时气候息息相关,相应地,在不同的季节,也就应当运用不同的养生保健方法以调整机体自身的变化来适应自然环境。

四季养生的关键是养阴阳,其总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趋势;四季养生的重点是养五脏,肝应于春,心应于夏,脾应于长夏,肺应于秋,肾应于冬;另外,养生要和天时气候同步,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来养生。

二、四季饮食养生保健

春季饮食养生保健:中医学认为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饮食上应该顺应天时的变化,通过饮食调养阳气以保持身体的健康。春季总的饮食养生原则:①主食中选择高热量的食物。②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③保证充足的维生素。所谓高热量的食物,是指除主食中米面杂粮外,适量加入豆类、花生等热量较高的食物。所谓优质蛋白质,是指奶类、蛋类、鱼肉、禽肉、猪牛羊瘦肉等。青菜及水果的维生素含量较高,如春笋、菠菜、白菜、莴苣等含有较多的维生素,是增强体质,抵御疾病的重要物质。此外,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不宜多食酸味食品,以免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

夏季饮食养生保健:中医学认为夏天烈日酷暑,人体的腠理开泄,出汗较多,体内的阳气易于随汗而丢失,所以应该注意防暑养神,并通过饮食调养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夏季饮食养生的总原则:①饮食以清淡为主。②保证充足维生素。③保证充足的无机盐。④适量的蛋白质补充。夏令炎热,可以多食用一些杂粮来补充身体的过量消耗,不可过食热性食物;味厚肥腻的食物也宜减少,容易使人上火而生痘长疮。炎热的气候,容易耗伤人体的水分,因此宜时常服用菊花、金银花、山楂、乌梅、藿香等为主要成分配制的涤暑清凉饮料。六一散、绿豆汤也宜常饮,也可经常熬煮荷叶粥、莲子粥、冬瓜汤等解暑利湿。

秋季饮食养生保健:应当注重养护肺及脾胃,注意预防干燥致病。秋令瓜果大量应市,但不宜食用太多,容易损伤脾胃,尤其过量食用性质寒凉的瓜果会使人感到食欲减弱、胃部胀满,饭后消化困难。老人及慢性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有选择地食用。水果种类繁多,一般来讲,除龙眼、椰汁、石榴等水果外,多数水果性偏寒凉,故素体脾胃虚弱之人食之不宜过多。平时注意多喝开水、淡茶、果汁、豆浆等饮品及时补充水分;还可食用蜂蜜、百合、莲子、芝麻、木耳、银耳、冰糖等以滋润人体;可经常食用米粥、扁豆粥、芝麻粥等粥类来增强食欲、调理身体。

冬季饮食养生保健:冬季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的季节。天气寒冷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同时也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所以立冬后适当进补对御寒很有好处,适量增加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入,对抵御低温很有好处,例如多吃一些糯米、高粱、栗子、大枣、核桃仁、桂圆、韭菜、南瓜、生姜、牛肉、羊肉等温热性质的食物。此外,咸味入肾,补益阴血,根据“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冬季可以适量多吃点鲜味食物,如海带、紫菜以及海蜇等,具有补益阴血等作用。

三、四季起居养生保健

春季起居:可以适当晚睡、早起,适宜外出散步、春游,人体宜经常沐浴阳光,同时因为气温升高,各种细菌、致病微生物开始生长、繁衍,所以春季要格外注意室内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从而能有效预防春季常见的流行性感冒、脑膜炎、腮腺炎等疾病。

夏季起居:主张晚睡早起;而中午1~3时是夏季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人容易出汗,极易疲劳,且当午饭后,消化道的血供增多,大脑的血供就更为减少,所以中午人们总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加之晚睡所导致的睡眠不足,因此要逐渐增加午休时间,以消除疲劳,保持精力充沛,让大脑和全身各系统得到休息,以防“夏打盹”。午睡时间要因人而异,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

秋季起居:应当早睡早起。秋高气爽,天气渐寒,尤其早晚温差较大,衣着要随气候及时增减,但不宜骤增骤减。秋令气候比较干燥,空气中湿度较小,人此时易于皮肤干燥,因此,居室内应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

冬季起居:可以选择早睡晚起,待太阳升起后进行日常活动。注意去寒就温,逐渐增加衣物,以免受寒。同时也应当主动地、有目的地进行室内或室外活动。实践证明,坚持冬季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糖、脂肪、蛋白质的分解代谢,改善组织、器官的营养状况,从而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冬季可进行运动量较小、时间稍长、舒展缓慢的运动,如传统保健运动、步行、舞蹈、气功等,避免出汗太多,易损害健康。

四、四季运动养生保健

春季运动养生保健:历代养生家一致认为,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应该踏青问柳,登山赏花,临溪戏水,行歌舞风,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春季的大自然相适应,以利春阳生发之机。

夏季运动养生保健: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夏季,要重视精神的调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对外界事物充满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若懈怠厌倦,恼怒忧虑,则有碍气机。嵇康《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里指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法,很有参考价值。

秋季运动养生保健:初秋进行耐寒锻炼,可以利用秋令的凉爽来进行耐寒锻炼,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且增强御寒能力为冬季到来做准备。常见方式是冷水浴和游泳,其中冷水浴有4种:一是头面浴,以冷水洗头洗脸;二是脚浴,双足浸泡水中,可循序渐进将水温由20℃逐渐降低到5℃;三是擦浴,用毛巾浸冷水擦身,不宜用力过猛、时间过长;四是淋浴,可先用双手摩擦全身感觉发热,继而用冷水先擦在面部、手臂及大腿等处,待适应后用冷水冲洗,要边洗边擦,持续10分钟左右。游泳适宜在室内恒温处进行,游泳前需提前淋浴并热身以防不适应水温。冷水浴和游泳后要注意及时擦干,穿上较为宽松的衣物,并搓热关节附近皮肤以预防关节炎。患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病、空洞型肺结核、坐骨神经痛及高热的患者不适宜进行冷水浴或在水温较低的泳池中游泳。

冬季运动养生保健:冬日虽寒,仍要持之以恒进行自身锻炼,但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在冬天早晨,由于冷高压的影响,往往会发生逆温现象,此时,在室外进行锻炼不如在室内锻炼。

五、四季五脏养生保健

春季养肝护肝为本,肝应春气,春当养肝,中医学认为“肝主春”,即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是与春季相应的。中医讲究五行(金、木、水、火、土),春季则属于五行中的木,而人体五脏的“心、肝、脾、肺、肾”对应五行,肝也属木,肝脏与木的物性是一致的。另外,肝脏在春季时功能最为活跃,因为春天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日渐增加,促使新陈代谢亦将日趋旺盛,在人体内无论是血液循环,还是营养供给,都会相应加快、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需求。若能在此时好好调养肝脏,便可增强人的免疫功能,提高人的体质,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夏季阳气外发,阴邪伏于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人体表象。“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相互之争即病,而平衡即治未病,所以夏季养生重在阴阳平衡,这个平衡又是动态的、相对的、变化的。根据五行学说,夏季养生的重点在于养心,在于精神调摄,保持愉悦而稳定的情绪,勿要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内经》认为“火热为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所以夏季养生的要点在于温补阳气、养心。神气充足则人体的功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产生病象。七情过激皆可伤心,也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在这个意义上,夏季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

秋季养生重在养肺,秋季在五脏关系中属肺,而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以宣发肃降为其运动形式,肺应秋气,养阴润燥。秋季暑热已过,燥气当令。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六节气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伤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于季节为秋。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易受外来邪气的侵袭,尤其是秋令时节之燥邪。“燥易伤肺”,容易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干舌燥等症。秋季对应腑之大肠,肺津伤则见口干、舌燥、咽痛、目涩、鼻衄、干咳少痰、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症状。所以秋令时节应注意滋养肺脏,防止秋燥伤肺,使肺气得清,呼吸平和。

冬季养生重在养肾,肾为先天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寒冷的冬季,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中医学认为:肾含真阴真阳,五脏之阴非肾阴不能滋,五脏之阳非肾阳不能养;肾阴为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肾阳则是活动的基本动力;肾阴是肾阳的物质基础,肾阳是肾阴的功能表现。因此肾脏的养护牵涉五脏六腑及一身的阴阳平衡。《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而中医学藏象理论认为,五行中肾属水,而冬应水,故而肾与冬季气候相应。也因此在冬季,最易受到外界气候刺激影响且功能敏感的脏器为肾,而恰恰在此时也是保养肾藏、养精蓄锐的最好时机。

六、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冬病夏治适用于病情冬重夏轻的慢性衰弱性疾病,夏病冬治适用于夏重冬轻的慢性衰弱性疾病。冬重夏轻者,素体阳虚;夏重冬轻者,素体阴虚。这两类阴阳各适其偏的特殊体质,古代就存在有的人“能春夏不能秋冬”,有的人“能秋冬不能春夏”(语出《灵枢》,“能”通“耐”)。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预防防治疾病中的特色疗法,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夏季气温高,人体阳气充盛,体表经络气血旺盛的有利契机,通过适当地结合三伏贴疗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一方面借助夏季阳气生发、人体阳气有随之旺盛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或阴寒内盛者用温里祛寒药,以达到扶阳祛寒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到了冬季阳气充足、阴精敛藏而不外泻,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冬病夏治的方法有针刺、艾灸、理疗、按摩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夏病冬治”源于《黄帝内经》中“秋冬养阴”的养生法则。所谓“秋冬养阴,夏病冬治”,是借助自然界气候变化来调补阴阳,正如“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天人相应”理论。冬病夏治的代表治法为三伏灸,夏病冬治的代表治法为三九灸。三九灸是巩固加强三伏灸的疗效,目的是通过调补阴阳,祛寒扶正,两者相互配合,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效果相得益彰。其治法有各种艾灸法、药物贴敷等,主要体现温阳散寒、补虚助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