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中药与药品质量标准

第一节 中药和中药临床应用

必背采分点

1.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2.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的是《本草经集注》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的是《新修本草》

4.《中华本草》全书共34卷。后四卷为民族卷,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5.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叫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6.四气,又称四性,即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7.四气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

8.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9.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10.石膏、板蓝根具寒凉之性,对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热证,有清热泻火、利咽、解毒作用。

11.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12.附子、干姜具温热之性,对脘腹冷痛、四肢厥逆等寒证,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

13.寒凉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14.温热性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15.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16.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

17.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

18.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

19.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

20.能软坚散结的药多咸味

2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22.治表证的荆芥、薄荷,治气滞的香附,治血瘀的川芎等,都具有辛味

23.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4.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25.治虚证的黄芪、熟地黄、核桃仁、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均具甘味

26.能解药、食毒的甘味药是甘草、蜂蜜等。

27.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28.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29.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的五味子,治久泻久痢的五倍子,治久咳的乌梅,治大汗虚脱、崩漏经多的山茱萸等,均具酸味

30.能生津、安蛔的酸味药是木瓜、乌梅等。

31.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32.苦能泄、能燥、能坚

33.苦能泄的含义有:苦能通泄,苦能降泄,苦能清泄

34.大黄苦寒,功能泄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

35.苦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

36.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

37.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

38.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

39.苦能坚的含义:①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②坚厚肠胃。

40.能泻火存阴的苦味药是黄柏、知母

41.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

42.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43.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44.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均具咸味

45.治滑脱诸证的龙骨,治久痢脱肛的赤石脂,治崩漏带下的海螵蛸等,均具涩味

46.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47.治水肿、小便不利的猪苓、茯苓,均具淡味

48.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作用。

49.功能化湿的藿香、辟秽的苏合香、开窍的麝香、醒脾的佩兰等,均具芳香味

50.紫苏与薄荷虽均味辛而能发散表邪,但紫苏性温而发散风寒,薄荷性凉而发散风热

51.辛温的药多能发散风寒,如麻黄、紫苏等。

52.辛凉的药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等。

53.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如黄芩、黄连等。

54.甘温的药多能补气或助阳,如黄芪、锁阳等。

55.苦甘(或甘苦)寒的药多能清热滋阴,如知母、玄参、北沙参、石斛等。

56.麻黄辛温能散寒发表、杏仁苦温能降气止咳、乌梅酸温能敛肺涩肠、大枣甘温能补脾益气、肉苁蓉咸温能补肾助阳,属于味异气同者。

57.桂枝辛温能发表散寒、薄荷辛凉能发表散热、附子辛热能补火助阳、石膏辛寒能清热泻火等属于味同气异者

58.药物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物的气味厚薄,药物的性味,药物的效用

59.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

60.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

61.苏叶味辛性温属气厚味薄,故升浮

62.黄连、黄柏味苦性寒属味厚气薄,故沉降

63.浮萍味辛性寒属气味俱薄,故可升(发汗)可降(利水)

64.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如紫苏、荆芥等。

65.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66.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67.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

68.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

69.胖大海,既能清宣肺气、利咽而具升浮之性,又能清热解毒、通便而具沉降之性。

70.前胡,既能降气祛痰而显沉降性,又能宣散风热而显升浮性。

71.治疗病位在上之风热目赤肿痛,常选用药性升浮的薄荷、蝉蜕、蔓荆子等。

72.治疗病位在表的风寒表证,常选药性升浮的芥、紫苏、防风等。

73.治疗病位在下的脚气肿痛,常选用药性沉降的黄柏、苍术(以沉降为主)、牛膝等。

74.治疗病位在里的热结便秘,常选用药性沉降的大黄、芒硝、枳实等。

75.治疗内有痰热咳嗽,外有风热感冒,常选既具升浮之性而宣散风热,又具沉降之性而降气祛痰的前胡

76.治疗上有肺热咽痛声哑,下有燥热便秘,常选上述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胖大海等。

77.治疗外有风寒感冒,内有肺热咳喘,常选主升浮而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麻黄,配伍主沉降而能清泄肺热的生石膏同用,以外散风寒而发汗解表,内清肺热而平喘

78.治疗上有风火头痛,下有热结便秘,常选性升浮而能散风止痛的白芷、荆芥,与性沉降而能清热通便的生石膏、生大黄配伍同用,以上散风火而止痛,下清里热而通便

79.治疗病势上逆之肝阳上亢,常选用药性沉降的夏枯草、磁石、熟地黄等。

80.治疗病势外泄之虚汗不止,常在选用补虚药的基础上再配性沉降而能收敛止汗的麻黄根、煅龙骨等。

81.治疗麻毒闭肺,常在选用清热解毒药的基础上再配性升浮而能宣肺开闭透疹的麻黄、浮萍等。

82.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

83.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清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

84.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是否含毒害成分,整体是否有毒,用量是否适当

85.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品种混乱,误服毒药,用量过大,炮制失度,剂型失宜,疗程过长,配伍不当,管理不善,辨证不准,个体差异,离经悖法。

86.砒石不能作酒剂,违之则毙命。

87.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①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②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③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④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88.按中医辨证学分类,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对应六淫与疫疠的有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毒等。

89.按中医辨证学分类,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对应七情的有镇惊、定惊、解郁、安神、醒神等。

90.按中医辨证学分类,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对应饮食劳伤的有消食、消积、补虚、强身等。

9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对应外伤的有生肌、敛疮、续筋接骨、解蛇虫毒等。

9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对因功效包含祛邪、扶正、调理脏腑功效、消除病理产物等。

93.按中医治疗学分类,祛邪的功效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等。

94.按中医治疗学分类,扶正的功效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

95.按中医治疗学分类,调理脏腑或气血的功效有疏肝、柔肝、宣肺、和中、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阳、息风等。

96.按中医治疗学分类,消除病理产物的功效有消食、利水、祛痰、化瘀、排石、排脓等。

97.按中医治疗学分类,对症功效有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

98.主治病证是确定中药功效的依据,功效又提示了中药的主治病证。

99.鱼腥草能治疗肺痈咳吐脓血、肺热咳嗽痰稠及热毒疮疡等病证,因而具有清热解毒、排脓的功效。

100.药材经净制、切制或炮炙等处理后,称为“饮片”

101.中药炮制的目的: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②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③增强药物疗效;④便于调剂和制剂;⑤提高中药净度,确保用药质量和剂量

102.苍耳子、蓖麻子、相思子等一类含有毒性蛋白质的中药,经过加热炮制后,所含毒性蛋白质因受热变性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

103.干漆要通过炒或煅等制法减少副作用。

104.鹅不食草生用对胃有刺激性,若炒制或蜜制,则可减小其副作用。

105.将柏子仁压去油脂制成柏子仁霜应用,即可免除腹泻的发生。

106.黄连经炮制后,其所含小檗碱在水中的溶出率明显提高

107.炉甘石煅制后,碳酸锌转化为氧化锌,增强了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敛疮等作用。

108.款冬花、紫菀等化痰止咳药经蜜炙后,增强了润肺止咳的作用。

109.麻黄,其茎能发汗,其根能止汗

110.砂烫醋淬穿山甲、龟甲、鳖甲,蛤粉烫阿胶,火煅赭石、寒水石,火煅醋淬自然铜等。

111.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

112.小茴香、益智仁、橘核等经过盐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肾经

113.生莱菔子,升多于降,用于涌吐风痰;炒莱菔子,降多于升,用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114.延胡索中的延胡索乙素、延胡索甲素等生物碱醋炙后生成醋酸盐,在水中溶解度增加,从而增强其止痛效果

115.麻黄茎含有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等,具有升高血压作用。而麻黄根含麻黄根素、麻黄根碱等,具有降低血压作用。

116.黄芪、甘草、大黄、秦皮等,均含可溶于水的不同类型的苷类,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用水处理时应尽量少泡多润,以免苷类成分溶于水而流失,或发生水解而减少。

117.槐花、苦杏仁、黄芩等含苷类药物常用炒、蒸、烘或曝晒的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以免有效成分酶解,保证饮片质量和药效。

118.含游离挥发油的薄荷、荆芥等宜在采收后或喷润后迅速加工切制,不宜带水堆积久放,以免挥发油损失。

119.厚朴必须经过埋藏发酵后,才能加工炮制出优质饮片。

120.黄酒含乙醇15%~20%

121.常用酒制的药物有黄芩、黄连、大黄、白芍、续断、当归、丹参、川芎、白花蛇、乌梢蛇等。

122.醋中醋酸占4%~6%

123.醋味酸、苦,性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等作用。

124.醋能使大戟、芫花等药物毒性降低而有解毒作用。

125.醋多用作炙、蒸、煮等辅料,常用醋制的药物有延胡索、甘遂、商陆、大戟、芫花、三棱、莪术、香附、柴胡、郁金等。

126.药物经食盐水制后,能引药下行,缓和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并能矫味、防腐等。

127.常以盐水炮制的药物有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小茴香、橘核、车前子、砂仁、菟丝子、补骨脂、益智仁、泽泻、沙苑子等。

128.生姜味辛,性温。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129.药物经姜汁制后能抑制其寒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130.常以姜汁制的药物有厚朴、竹茹、草果、半夏、黄连、天麻、栀子等。

131.枣花蜜、山白蜜、荔枝蜜等质量为佳,荞麦蜜色深有异臭,质差。

132.常用蜂蜜炮制的药物有甘草、麻黄、紫菀、百部、马兜铃、白前、枇杷叶、款冬花、百合、桂枝等。

133.麻油味甘,性微寒。具润燥通便,解毒生肌的作用。

134.常用麻油炮制的药物有蛤蚧、马钱子、三七及动物骨类等。

135.麦麸味甘、淡,性平。能和中益脾

136.麦麸药物共制能缓和药物的燥性,增强疗效,除去药物不良气味,使药物色泽均匀一致。

137.常用麦麸制的药物有枳壳、枳实、僵蚕、苍术、白术等。

138.常用砂烫炒的药物有穿山甲、骨碎补、狗脊、龟甲、鳖甲、马钱子、鸡内金等。

139.稻米味甘,性平。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

140.稻米与药物共制,可增强药物疗效,降低刺激性和毒性。中药炮制多选用大米或糯米。

141.常用米制的药物有党参、斑蝥、红娘子等。

142.中药炮制常用的土是灶心土(伏龙肝),也可用黄土、赤石脂等。

143.灶心土与药物共制后可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增强药物疗效

144.常用土制的药物有白术、当归、山药等。

145.中药炮制常用滑石粉作中间传热体拌炒药物,可使药物受热均匀。

146.常用滑石粉烫炒的药物有刺猬皮、鱼鳔胶等。

147.蛤粉主要成分为氧化钙等。

148.蛤粉味咸,性寒。能清热,利湿,化痰,软坚

149.蛤粉与药物共制可除去药物的腥味,增强疗效

150.蛤粉主要用于烫制阿胶

151.中药炮制品即中药饮片的净度要求是:不应该含有泥沙、灰屑、霉烂品、虫蛀品、杂物及非药用部位等。

152.用咸寒的食盐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

153.可用药味相同的药物或辅料互制,使其药力增强。如以酸制酸的酸制五味子可增强其酸涩收敛之性,多用于久咳遗精、泄泻等症。

154.炮制可增强药物的作用趋向。如黄芩既能清肺热,又能清大肠之热,酒炙后专于清肺热、头目之热。

155.药物经炮制后,由于性味的变化,作用趋向也发生改变。如大黄生品苦寒,气味重浊,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强而伤胃气,酒制后性缓,借酒上行,可清上焦实热。

156.生姜主归肺、胃经,以发散风寒、和中止呕为主;干姜主归脾、肾经,则以暖脾胃、回阳救逆为主;煨姜主入经,以和中止呕为主;碳姜主入血分,以温经止血为主。

157.一些药物的毒性成分存在于药材的某一部位,去除该部位,即可降低药物的毒性。如蕲蛇去除头部,可消除其毒性。

158.辅料和药物共同炮制,可使毒性降低。生半夏辛温有毒,用明矾、生姜等辅料炮制后可降低毒性。

159.七情配伍的内容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160.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

161.黄芪配以利水健脾的茯苓为辅,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效果等。

162.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云半夏畏生姜

163.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164.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

165.治疗中风后遗症,证属气虚血滞、脉络痹阻者,在选用能益气活血的补阳还五颗粒的同时,常配服能活血通脉的愈风宁心片或银杏叶片等,以增强活血通脉之功。

166.治不孕,证属宫冷者,可内服能理气补血、暖宫调经的艾附暖宫丸,外贴能暖宫散寒、温中止痛的十香暖脐膏,或能温经散寒、暖宫止痛的妇科万应膏,以共奏理气补血、暖宫调经之效。

167.治瘰疬痰核,证属痰火内结者,可内服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西黄丸和夏枯草膏,外贴能解毒消肿、化痰散结的化核膏,以共奏化痰散结、解毒消肿之效。

168.治痔疮肿痛,证属血热毒盛者,可内服能清肠疏风、凉血止血、解毒消肿的槐角丸,局部外敷能消肿止痛、生肌止血的九华软膏,以共奏清肠泻火、凉血消痔之效。

169.治筋骨折伤,证属瘀血内停者,可内服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跌打丸。外敷能化瘀消肿、止痛止血的七厘散或能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的正骨水,以共奏活血消肿、止痛接骨之效。

170.治咽喉肿痛,证属火毒上攻者,可内服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六神丸或喉症丸,外用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冰硼散吹喉,以共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

171.治脚气肿痛,证属湿热下注者,可内服能清热燥湿的二妙丸或三妙丸,或能清热利湿的四妙丸;选配外用药时,患处未溃烂者可外涂能杀虫止痒的复方土槿皮酊,已溃烂者可外涂能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的脚气散

172.治妇女带下黄臭,证属湿热下注者,可内服能清湿热、止带下的白带丸;外用能清热解毒、燥湿收敛的治糜灵栓或治糜灵泡腾片,或能清热解毒、燥湿杀虫、去腐生肌、化瘀止痛的妇宁栓等。

173.臣药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它的药力小于君药。

174.使药意义:①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使药的药力小于臣药,用量亦轻。

175.通脉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组成,姜、附用量比较大,主治阴盛格阳于外而致四肢厥逆、身反不恶寒、下利清谷、脉微欲绝之证候,有回阳逐阴、通脉救逆之功。

176.抵当汤主治下焦蓄血之重症,其人发狂或如狂,少腹鞕满,小便自利。

177.抵当丸主治下焦蓄血之轻症,只见身热,少腹满,小便自利。

178.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结构类型有生物碱、有机酸、苯丙素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木脂素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三萜皂苷、甾体皂苷、强心苷和鞣质等。

179.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包括性状、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酸性、碱性、荧光性质、发泡性、溶血性、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水解反应、酶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180.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

181.糖苷、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

182.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和超临界萃取法等。

183.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的提取。

184.樟木中的樟脑,茶叶中的咖啡因等利用升华法直接从中药中提取出来。

185.可作为超临界流体的物质有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六氟化硫、乙烷、庚烷、氨、二氯二氟甲烷等。

186.常用的重结晶溶剂有水、冰醋酸、甲醇、乙醇、丙酮、乙醚、三氯甲烷、苯、四氯化碳、石油醚和二硫化碳等。

187.常用的混合溶剂有乙醇-水、乙醚-甲醇、乙酸-水、乙醚-丙酮等。

188.汉防己乙素在176℃时熔化后继续加热至近200℃时又固化,在242℃时又分解。

189.液-液分配柱色谱用的载体主要有硅胶、硅藻土及纤维素粉等。

190.采用硅胶、氧化铝及活性炭为吸附剂进行的吸附色谱即属于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的固-液吸附

191.硅胶、氧化铝均为极性吸附剂

192.挥发油和一些液体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常采用分馏法

193.化合物结构鉴定主要程序:①初步推断化合物类型;②测定分子式,计算饱和度;③确定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或结构片断,或基本骨架;④推断并确定分子的平面结构;⑤推断并确定分子的立体结构(构型、构象)。

194.分子式的测定方法:①元素定量分析配合分子量测定;②同位素峰度比法;③高分辨质谱(HRMS)法

195.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将在光的红外区域,即4000~400cm-1处引起吸收。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IR)

196.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通常主要用于推断化合物的骨架类型

197.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意义:①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②中药化学成分是遣药组方的物质基础;③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④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⑤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⑥开发新药、扩大药源;⑦结构修饰、合成新药

198.麻黄止咳平喘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左旋麻黄碱

199.桂枝挥发油中镇痛、解热的有效成分为桂皮醛

200.杏仁镇咳的有效成分是杏仁苷

201.甘草中具有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是甘草酸

202.汉防己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生物碱

203.香菇中的香菇嘌呤具有降低胆固醇的生物活性,若将香菇嘌呤分子中的羧基变为酯的结构,其降胆固醇的活性可提高10倍。

204.吗啡的代用品盐酸哌替啶(杜冷丁),既保留了吗啡中镇痛有效的结构部分,又降低了吗啡的成瘾性。

205.中药制剂按物态分类: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气体剂型

206.中药制剂使用安全风险的高低顺序通常为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口服给药>外用给药

207.剂型选择的原则有:满足药物性质的需要,满足临床治疗疾病的需要,满足服用、携带、生产、运输和贮藏的方便性

208.通常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的起效时间快慢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209.急症患者,要求奏效迅速,宜选用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滴丸等速效剂型;而慢性病患者,用药宜缓和、持久,应选用丸剂、片剂、膏药及长效缓释制剂等。

210.皮肤患者一般可用软膏剂、涂膜剂、洗剂、搽剂等剂型;某些腔道病变,可选用栓剂、条剂、线剂等。

211.所谓“五方便”即便于服用、携带、生产、运输和贮藏等各方面的要求。

212.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213.药物吸收以后在体内所发生的过程称为药物的配置

214.药物代谢和排泄过程又称为药物的消除

215.口服药物的吸收部位主要是胃肠道

216.非口服给药的药物的吸收部位包括肌肉组织、口腔、皮肤、直肠、肺、鼻腔和眼部等。

217.弱酸、弱碱性药物的吸收与胃肠液的pH有关。

218.胃液的pH值为1.0左右,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

219.小肠部位肠液的pH值通常为5~7,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220.大肠黏膜部位肠液的pH值通常为8.3~8.4

221.影响胃排空速率的主要因素有胃内容物的体积、食物的类型、体位以及药物性质等。

222.药物溶出和吸收的前提是固体制剂的崩解

223.通常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显效快慢的顺序为:静脉>吸入>肌内>皮下>舌下或直肠>口服>皮肤

224.口服制剂药物吸收速度快慢的顺序: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225.血液中的药物可分为血浆蛋白结合型与游离型两种。

226.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能透过血管壁,游离型药物则能自由向组织器官转运

22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可逆过程

228.药物分布主要取决于组织器官血流量,其次是毛细血管通透性。

229.药物的选择性分布主要取决于生物膜的转运特性,其次是药物与不同组织的亲和力的不同。

230.脑组织对于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屏障

231.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在肝脏,但代谢也发生在血浆、胃肠道、肠黏膜、肺、皮肤、肾、脑和其他部位。

232.药物代谢反应的主要类型有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反应。

233.某些经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可能在吸收部位和肝脏代谢,或经胆汁排泄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234.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排泄,其次是胆汁排泄。也可由乳汁、唾液、汗腺等途径排泄。

235.药物的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

236.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影响药物的肾小管分泌

237.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药物代谢物,在小肠中重新吸收进入肝门静脉的现象称为肠肝循环

238.肠肝循环的药物作用时间长

239.使用抑制肠道菌丛的抗生素则肠肝循环减少。

240.将药物体内转运的速度过程分为一级速度过程、零级速度过程、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

241.恒速静脉滴注的给药速度及控释制剂中药物的释放速度等为零级速度过程,亦称零级动力学过程

242.常用的药物动力学参数:速率常数、生物半衰期(t1/2)、表观分布容积(V)、体内总清除率(TBCL)、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

243.速率常数是描述药物转运(消除)速度的重要动力学参数。

244.生物半衰期是衡量一种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参数。

245.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常用血药浓度达到峰浓度Cmax)的时间(tmax比较制剂中药物吸收的快慢。

246.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应该用Cmaxtmax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三个指标全面评价。

247.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中药药理作用的多样性;中药药理作用的双向性;中药量效关系的复杂性

248.解表药的发散表邪之功效与其发汗、解热、抗原微生物、抗炎、镇痛作用相联系,是其解除表证(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理学依据。

249.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善微循环、抗血栓的药理作用,此作用是其活血化瘀之功效的体现,是治疗瘀证(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学依据。

250.黄连的主要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抗病原体、抗毒素、解热、抗炎、抗肿瘤作用与功效密切相关外,其他药理作用如抗心律失常、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等是现代对黄连作用的新认识。

251.三七含有皂苷、黄酮、三七氨酸、挥发油、多糖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具有止血和抗血栓、抗脑缺血和心肌缺血、降血压、抗心律失常、增强免疫功能、调节代谢等多种作用。

252.人参具有兴奋和抑制中枢作用,其所含的皂苷就有Ra1、Rb1、Rc、Rd、Rg1、Re、Rf、Rh1、Ro等20多种,其中Rg类有中枢兴奋作用,而Rb类则有中枢抑制作用。

253.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也表现双向性,对处于抑制状态的中枢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对处于兴奋状态的中枢则起抑制作用,麝香酮是其活性成分。

254.人参水提物低剂量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中、高剂量组不明显。

255.药理研究表明,麻黄水溶性提取物、麻黄挥发油、麻黄碱、L-甲基麻黄碱等具有发汗作用;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是其平喘的有效成分,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使平滑肌松弛。

256.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257.湿热瘀阻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中,五味子也是必选中药之一,因为其所含的五味子素有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258.红曲具有抑制胆固醇合成,影响体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代谢,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质在肝脏沉积的作用,功效与他汀类药物相似,但无明显的肝脏损害作用,因此,在中医治疗痰浊瘀阻型高脂血症的遣药组方过程中,红曲可作为必选中药。

259.中药毒理学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由中药学、毒理学和毒代动力学等多学科交叉而成的学科。

历年考题

【A型题】1.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

A.新修本草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拾遗

【考点提示】D。《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

【A型题】2.表示药物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的味是(  )

A.辛

B.苦

C.酸

D.咸

E.甘

【考点提示】D。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能软坚散结的药多咸味。

【A型题】3.按中医治疗学分类,对应病证的功效是(  )

A.止痛

B.排脓

C.清热

D.蚀疣

E.涩精

【考点提示】D。按中医治疗学分类,对应病证的功效是指某些中药对疟疾、赘疣、痹证、鼻渊、黄疸、肺痈、绦虫证等病证,具有明显优于他药的疗效,如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等。

【A型题】4.山药治疗脾虚久泻,宜选用的炮制方法是(  )

A.炒黄

B.砂炒

C.土炒

D.炒炭

E.炒焦

【考点提示】C。常用土制的药物有白术、当归、山药等。土炒山药能增强山药的止泻作用。

【A型题】5.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是(  )

A.肛门栓

B.糖浆剂

C.舌下片

D.颗粒剂

E.胶囊剂

【考点提示】C。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如糖浆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以及经直肠给药的灌肠剂、栓剂等。舌下片剂是黏膜给药的剂型。

【A型题】6.同一药物制成的口服制剂,药物吸收速度最快的是(  )

A.散剂

B.片剂

C.胶囊

D.溶液

E.混悬剂

【考点提示】D。口服制剂药物吸收速度快慢的顺序是: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B型题】(7~9题共用备选答案)

A.收敛固涩

B.发散、行气

C.补虚、缓急

D.坚阴、通泄

E.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7.依据中药药性理论,辛味所示的作用是(  )

8.依据中药药性理论,苦味所示的作用是(  )

9.依据中药药性理论,咸味所示的作用是(  )

【考点提示】B、D、E。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有坚阴、通泄作用。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B型题】(10~12题共用备选答案)

A.能软,能下

B.能燥,能泄

C.能补,能缓

D.能收,能涩

E.能散,能行

10.辛味的作用特点是(  )

11.甘味的作用特点是(  )

12.苦味的作用特点是(  )

【考点提示】E、C、B。辛味的作用特点是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甘味的作用特点是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苦味的作用特点是能泄,能燥,能坚。

【B型题】(13~15题共用备选答案)

A.斑蝥

B.石决明

C.白术

D.马钱子

E.水蛭

13.用米炒的(  )

14.用土炒的(  )

15.用砂炒的(  )

【考点提示】A、C、D。常用米制的药物有党参、斑蝥、红娘子。常用土制的药物有白术、当归、山药等。常用砂烫炒的药物有穿山甲、骨碎补、狗脊、龟甲、鳖甲、马钱子、鸡内金等。

【B型题】(16~18题共用备选答案)

A.速率常数

B.生物等效性

C.表观分布容积

D.稳态血药浓度

E.相对生物利用度

16.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是(  )

17.描述药物转运(消除)快慢的是(  )

18.描述试验与参比制剂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比例的是(  )

【考点提示】C、A、E。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用y表示。速率常数是描述药物转运(消除)速度的重要的动力学参数。生物利用程度(EBA):即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多少。可通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表示。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的比率称为相对生物利用度。

【X型题】19.可用于中药炮制的液体辅料有(  )

A.甘草汁

B.山羊血

C.黑豆汁

D.吴茱萸汁

E.石灰水

【考点提示】ABCDE。中药炮制中还有用到其他液体辅料的,主要有吴茱萸汁、白萝卜汁、羊脂油、鳖血、山羊血、石灰水、甘草汁、黑豆汁及其他药汁等。可根据中医临床的用药要求而选用。

【X型题】20.治疗急症宜选用的药物剂型有(  )

A.糊丸

B.舌下片

C.气雾剂

D.贴膏剂

E.注射剂

【考点提示】BCE。通常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的起效时间快慢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因此急症患者宜选用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而慢性病患者,宜选用丸剂、片剂、外用膏剂等。

【X型题】21.用于评价制剂生物等效性的药物动力学参数有(  )

A.生物半衰期(t1/2

B.清除率(Cl

C.血药峰浓度(Cmax

D.表观分布容积(L

E.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考点提示】E。对药物动力学主要参数(如AUCCmax)进行统计分析,可做出生物等效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