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会办事
办事不是做事,办事是一种技巧,做事是一种技能。办事不是简单的做事,办事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或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做什么事都有规则,有些规则是必须坚守的,但若一味照本宣科,不会融会贯通,就可能什么事都办不好。
第一节 逆境中办事法则
坚强来自强大的内心
人生若能像球赛,两旁有人欢呼加油,我们一定会更加振奋。有时我们饱受折磨,只想停下来大呼:“我不干了。”如果此时有人给我们打气,该有多好。
然而人生毕竟不是球赛,反倒像个战场,你没有观众和拉拉队,有的只是敌人和同志。我们都在生命中奋斗,知道如何行动的人不需要拉拉队,他的心里自有鼓励的声音。让你自己的心鞭策你向前进,这才是最可靠的。
中国女学生袁和为了理想,不畏艰难,与命运和病魔抗争的故事经校方的宣传与介绍,在哈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许多学生激动地说:“太令人感动了……”“袁和是好样的,她给了我勇气……”
于是,校方利用这一契机,进行座谈,举办演讲,教育学生向袁和学习,为了知识和理想,不要惧怕任何困难。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袁和是一位来自上海的姑娘,为了能出国深造,她一边在街道工厂里靠糊纸盒赚钱,一边学习英语。她凭着顽强的毅力,通过了托福考试,被马萨诸塞州蒙特·荷里亚女子学院录取。
但是袁和刚到美国才两个月,就被医生诊断为癌症,且癌细胞已经转移。这位柔弱纤细的中国女孩儿,没有被死亡与不幸吓倒。她坚定地说:我还想读书,我要拿到硕士学位,这是我到这里来的目的。
按照经验,她只能再活半年,想要得到硕士学位,简直是一种美丽的幻想。袁和是清楚这一点的,但是她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坚持,我一定会胜利。
她仿佛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被现代医学宣判了死刑的人,她拼命地读书,把死亡当成自己生命的拐杖,倚着它,无所畏惧地前行。有一次她晕倒在宿舍里,在冰凉的地上,她整整昏迷了近10个小时。
尽管她也曾胆怯过、犹豫过,痛苦难耐时,也想放弃追求。但她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人的懦弱和绝望中自戕的念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苦熬,与死神的抗争,袁和终于穿着长长的黑色学袍,一步步走上了学院礼堂的台阶,接过了院长亲手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
教授们和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在台下为她鼓掌。人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勇气,看到了无畏,看到了人格的力量。袁和并没有停止她生命的进程,她又决心以顽强的毅力去攻读博士学位。但是,没过多久,病魔便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袁和的故事在许多大学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哈佛学报》评论说:袁和的一生是人类关于勇气的一课,关于理想追求的一课。我们的校训历年提倡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不要指望别人帮助你什么,只有自己才最可靠。要想成就事业,只有靠自己不懈地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在逆境中把握机遇
聪明人是绝不会钻牛角尖的,不会一条死胡同走到底,他们总会在适当的时候采用灵活手段,根据时机的不同采用不同办法。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也是因为逆境而改写了自己的一生。
1892年,罗曼·罗兰与巴黎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小姐克洛蒂尔特·勃来亚结婚,由于社会地位不同,思想基础不一样,到1901年初,两人终于离异,结束了同床异梦的痛苦生活。告别了上流社会之后,罗曼·罗兰在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痛苦经历后,终于沉下心来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文艺创作。
他一个人住在简陋的公寓里,埋头写作,历经三年,发表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卷,又过了九年,终于究成了这部宏伟巨著。试想,如果没有这段痛苦破碎的婚姻,罗曼·罗兰怎能有日后辉煌的成就呢?
为什么逆境也能够产生机会呢?因为顺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环境本身是无情的,但也是公正的,它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环境虽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对于环境却有主观能动性。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去改变环境,到一定时候,逆境也可能转化为顺境,也就是说人在逆境的情况下,也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事实上,在机会出现的全过程中,顺境和逆境往往是交错出现的。今天碰到的顺境,明天有可能就成逆境,所以,要想抓住机会,必须能够在顺境中扬帆鼓浪,能够在逆境中避短扬长。
人们在生活面前有种种美好的向往,总是希望前面有着广阔的天地。然而,人生的道路不可能像长安街那样平坦笔直;成就功名不会像月下漫步那样轻松取得。只有你有一颗执著之心,逆境在你眼里,也会成为一种机会。
做大事坚忍第一
一个人要想摆脱逆境,必须靠坚忍的品格支撑自己,而坚忍就是霸者的品格力量。
许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自己太脆弱,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结果始终突破不了一道道难关。曾国藩特别擅长在各种逆境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多次提醒自己要坚忍起来。一个人要想摆脱逆境,必须靠坚忍的品格支撑自己,而坚忍就是霸者的品格力量。下面我们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决定一个人做事大小的关键,在于他的心胸狭隘还是广大!所谓怨气由心生,如果一味只为出口恶气而活,一定会毁掉自己的人生。曾国藩一直努力做好一切向前看的鸿鹄,在坚忍之途上不移初心,正如他所言:“‘胸怀’乃吾最阔之空。”
曾国藩尚坚忍卓绝之人物,而对富贵之人却持脾睨,如同司马迁一样,敬仰屈原、田光等坚忍行世的人物。因此,曾国藩的一生也是靠“坚忍”成事,但由于身份、修养的不同,还是有人不太理解的。譬如王闿运作《湘军志》,对曾国藩时有微词,主要的原因,就是认为他太坚忍、太慎重了。
客观来讲,曾国藩所持态度是绝对正确的。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当时虽是督师,实居客寄的地位,筹兵筹饷,一无实权,州县官都不听他的话,各省督抚又常常为难他,只有胡林翼是诚心帮他的忙。
湘军将士虽也拥戴他,可是他们的官级,有的比他还高,他好像一个统帅,当然是经不起败仗的。他的苦衷也绝非一般人所能相比了。我们来看他写给弟弟们的信:
兵勇抢劫旅台,此近来最坏风气,见奏明将万瑞书即行正法。闻骆中丞不欲杀之。近日意见不合,办事之难如此。
陈竹伯中丞办理军务,不惬人心,与余诸事亦多龃龉,凡共事和衷最不容易,澄弟尚在外办公事否?宜以余为戒!杜门不出,谢却一切。余食禄已久,不能不以回家之忧为忧,诸弟则尽可理乱不闻也。带军之事,千难万难,澄弟温弟嗣后总以不带勇为妙。吾阅历二年,知此中构怨之事,造孽之端,不一而足。恨不得与诸弟当面一一缕述之也。
艰苦凄凉的遭遇,使得他在咸丰七年听到父亲死去的噩耗后,立刻率曾国华、曾国基回籍奔丧,大有急流勇退的意思。此次曾国藩弃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面孔大相径庭。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朋友的规劝、指责,曾国藩还可以接受,如吴敏树致书曾国藩,谈道:
曾公本以父丧在籍,被朝命与办湖南防堵,遂与募勇起事。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今贼未平,军未少息,而迭遭家故,犹望终制,盖其心诚有不能安者。曾公诚不可无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论言之者,人又知之。……奏折中常以不填官衔致被指责,其心事明白,实非寻常所见。
好朋友罗汝怀也写信给曾国藩,指责他不应不分轻重缓急:
夫夺情之事,本出于变,而变之中又有轻重缓急之辨。……且夫丧服者一身家之私事,丧乱者天下之公愤。人臣之身既致,且不得自遂其私。……至并丧制而夺之,必事势之万无可已。故其事不及于位卑任轻之人。今以九重绮畀,四海属望,而下同乡阎之匹士,固守经曲之常轨,一再曰:“两次夺情,从不平静”,岂足以为解手。
最令他难堪的是左宗棠一针见血的责难。曾国藩自知心亏理缺,无法辩解,只能忍耐。但左宗棠的所作所为,却使他一直耿耿于怀,在其后谈及此事时,仍感愤懑:我生平以诚自信,彼乃罪我欺,故此心不免耿耿。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国藩忧心忡忡,导致失眠。朋友欧阳兆熊深知病根所在,给他开了“意味深长”的两种药方,一为治病,二为治心。“歧、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欧阳兆熊借用黄、老来讽劝曾国藩,暗喻他过去所采取的铁血政策,未免有失偏颇。
朋友的规劝,不能不使其陷入深深的反思。经过多年的实践,曾国藩深深地意识到,仅凭他一人的力量,是无法扭转官场这种状况的,如若继续为官,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去学习、去适应。“吾往年在宫,与官场中落落不合,几至到处荆榛。此次改弦易辙,稍觉相安。”此一改变,说明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日趋世故了。
然而,认识的转变过程,如同经历炼狱再生一样,需要经历痛苦的自省,每当他自悟昨日的是与非时,常常为追忆昔日“愧悔”的情绪氛围所笼罩。因此,在家守制的日子里,曾国藩脾气很坏;常常因为小事迁怒诸弟,一年之中和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都有过口角。
在三河镇战役中,曾国华遭遇不幸,这使曾国藩陷入深深的自责。在其后的家信中,他屡次检讨自己在家期间的所作所为。如,在咸丰八年十一月十二日的家信中写道:
去年在家,因小事而生嫌衅,实吾度量不宏,辞气不症,有以致之,实有愧于为兄之道。千愧万悔,夫复何言!……去年我兄弟意见不合,今遭温弟之大变。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果有明证。
咸丰八年十二月初三日,又提道:
吾去年在家,以小事急成,所言皆锱铢细故。而今思之,不值一笑。负我温弟,既愧对我祖我父,悔恨何极!当竭力作文数首,以赎余薄愆,求沅弟写石刻碑。……亦足以掳我心中抑郁悔恨之怀。
经历了一路的风风雨雨,曾国藩感悟了很多,已成为一位很好的涉途者。
退缩只能招致失败
不热烈地、坚强地希望成功,而一味退缩,退缩,再退缩,那么一定是世界末日将要来临了。据说拿破仑一上战场,士兵力量可增加一倍。军队的战斗力,大半寓于士兵对将帅的信仰之中。将帅露出惊惶,全军必然要陷于混乱、动摇;将帅的自信,则可以加强他部下健儿的勇气。
人的各部分的精神能力,像军队一样,也应该信赖其主帅,也就是意志。有坚强的意志,有坚强的自信,往往使得平庸的男女也能够成就神奇的事业,成就那些虽然天分高、能力强,但是多疑虑与胆小的人所不敢染指尝试的事业。
你的成就大小,往往不会超出你自信心的大小。拿破仑的军队绝不会爬过阿尔卑斯山,假使拿破仑自己以为此事太难的话。同样,在你的一生中,绝不能成就重大的事业,假使你对自己的能力存着重大怀疑的话。
不热烈地、坚强地希望成功、期待成功而能取得成功,天下绝无此理。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自信。在这世界上,有许多人,他们以为别人所有的种种幸福是不属于他们的,以为他们是无法得到的,以为他们是不能与那些鸿运高照的人相提并论的。
然而,他们不明白,这样缺乏自信,是会大大削弱自己的生命力的。假使他想他能够,他就能够;假使他想他不能够,他就不能够。当然,这一信心是要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胡思乱想是不行的。
自信心是比金钱、势力、家世、亲友更有用的条件。它是人生可靠的资本,能使人努力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去争取胜利。对于事业的成功,它比什么东西都更有效。
假使我们去研究、分析一些有成就的人的奋斗史,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起步时,一定是先有一个充分信任自己能力的坚强自信心。他们的心情意志坚定到任何困难艰险都不足以使他们怀疑、恐惧的程度。这样,他们就能所向无敌了。有人说过:“假使我们自比于泥块,那我们将真的成为被人践踏的泥块。”
我们应该觉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觉悟到造物主育我,必有伟大的目的或意志,寄于我的生命中;万一我不能充分表现我的生命于至善的境地、至高的程度,对于世界将会是一个损失。
这种意识,一定可以使我们产生出伟大的力量和勇气来。喷泉的高度无法超过它源头的高度;同样,一个人的事业成就也绝不会超过他自信所能达到的高度。
信念可以改变人生
如果你只要一分钱,你就只能得到一分钱;如果你想要充满喜悦和成功的人生,也同样会得到。在诺曼·卡曾斯所写的《一个病理的解剖》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关于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之一卡萨尔斯的故事。这里有一则关于信念和更新的故事,我们都会从中得到启示:
他们会面的日子,恰在卡萨尔斯90大寿前不久。卡曾斯说,他实在不忍心看那老人所过的日子。他是那么衰老,加上严重的关节炎,不得不让人协助穿衣服。从他的呼吸状况可以看得出患有肺气肿;走起路来巍巍颤颤,头不时地往下颠;双手有些肿胀,10根手指像废爪般地钩曲着。从外表看来,他实在是老态龙钟。
就在吃早餐前,他贴近钢琴,那是他擅长的几种乐器之一。很吃力地,他才扶坐上钢琴凳,颤抖地把那钩曲肿胀的手指抬到琴键上。霎时,神奇的事发生了。
卡萨尔斯突然像完全变了个人似的,透出飞扬的神采,而身体也跟着开始能动并弹奏起来,仿佛是一位健康的、强壮的、柔软的钢琴家。卡曾斯描述说:
他的手指缓缓地舒展移向琴键,好像迎向阳光的树枝嫩芽,他的背脊直挺挺的,呼吸也似乎顺畅起来。
弹奏钢琴的念头,完完全全地改变了他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当他弹奏巴哈的一只名曲时,是那么纯熟灵巧,丝丝入扣。他弹奏起布姆斯的协奏曲,手指在琴键上像游鱼似的轻快地滑动。
“他整个身子像被音乐融解,”卡曾斯写道,“不再僵直佝偻,代之的是柔软和优雅,不再为关节炎所苦。”在他演奏完毕,离座而起时,跟他当初就座弹奏台时全然不同:他站得更挺,看来更高,走起路来也不再拖着地。他飞快地走向餐桌,大口地吃着,然后走出家门。漫步在海滩的清风中。罗宾指出:
人们常把信念看成是一些信条,而它就真的只能在口中说说而已。但是,从最基本的观点来看,信念是种指导原则和信仰,让人们明了人生的意义和方向;信念是人人可以支取的力量源泉,且取之不尽;信念像一张早已置好的滤网,过滤大家所看的世界;信念也像脑子的指挥中枢,指挥大家的脑子,照着大家所相信的去看事情的变化。
卡萨尔斯热爱音乐的艺术,那不仅曾使他的人生美丽、高尚,并且每日带给他神奇。就因为他相信音乐的神奇力量,使他的改变让人匪夷所思;就是信念,让他每日从一个疲惫的老人化为活泼的精灵。说得更玄些,是信念,让他活下去。
自有人类以来,不知有多少思想家、传教士和教育者都已经一再强调信心与意志的重要性。但他们都没有明确指出:信心与意志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可以用自我暗示诱导和坚持锻炼出来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这是希尔、斯通等成功学大师的伟大发现,是成功心理学的卓越贡献。成功心理、积极心态的核心就是自信主动意识,或者称作积极的自我意识,而自信意识的来源和成果就是经常在心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反之也一样,消极心态、自卑意识,就是经常在心理上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就是说,不同的意识与心态会有不同的心理暗示,而心理暗示的不同也是形成不同的意识与心态的根源。
所以说心态决定命运,正是以心理暗示决定行为这个事实为依据的。
积极改变负面心态
一个纽约的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把一美元丢进卖铅笔人的盒子里,就准备走开,但他想了一下,又停下来,从盒子里取了一把铅笔,并对卖铅笔的人说:“你跟我都是商人,只不过经营的商品不同,你卖的是铅笔。”
几个月后,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商迎上这位纽约商人,并自我介绍:“你可能已经不记得我了,但我永远忘不了你,是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我一直觉得自己和乞丐没什么两样,直到那天你买了我的铅笔,并告诉我,我是一个商人为止。”
“推销员”一直将自己视作乞丐。不就是因为缺乏自信心吗?就是从纽约商人的一句话中,“推销员”找到了自尊和自信,并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从中不难看出自信心的威力。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自信心不仅能影响事业,甚至能改变人的外貌。一位美容医生悟到这样一个道理:美与丑,并不仅仅在于一个人的本来面貌如何,还在于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一个人如自惭形秽,那他就不会成为一个美人,同样,如果他不觉得自己聪明,那他就成不了聪明人,他不觉得自己心地善良,即使在心底隐隐地有此种感觉,那他也就成不了善良的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心理学家从一帮大学生中挑出一个最愚笨、最不招人喜爱的姑娘,并要求她的同学们改变已往对她的看法。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服务这位姑娘,向她献殷勤,陪送她回家,大家努力地打心里认定她是一位漂亮、聪慧的姑娘。结果怎样呢?
不到一年,这位姑娘出落得很好,连她的举止也跟以前判若两人。她愉快地对人们说:她获得了新生。确实,她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然而在她的身上却展现出每一个人都蕴藏的美,这种美只有在相信自己,周围的所有人也都相信、爱护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来。斯通说:“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么他就能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样的人。”
居里夫人曾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人们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自己要有信心。大家必须相信,对一件事情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伟大人物凭着超人的自信心,创造了伟大的业绩。大音乐家华格纳遭受同时代人的批评攻击,但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终于战胜世人。达尔文在一个英国小园中工作20年,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他锲而不舍,因为他自信已经找到线索,结果终得成功。
19世纪的英国诗人济慈幼年就成为孤儿,一生贫乏,备受文艺批评家抨击,恋爱失败,身染重病,26岁即去世。济慈一生虽然潦倒不堪,却不受环境的支配。
他在少年时代读到斯宾塞的《仙后》之后,就肯定自己也注定要成为诗人。济慈一生致力于这个最大的目标,使他成为一位名垂不朽的诗人。他有一次说:“我想,我死后可以跻身于英国诗人之列。”
斯通指出:“你自信能够成功,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你如果自己心里认定会失败,就永远不会成功。没有自信,没有目的,你就会俯仰由人,一事无成。”
要树立自信心就必须信任自己,相信自己。前世界拳击冠军乔·弗列勒每战必胜的秘诀是,参加比赛的前一天,总要在天花板上贴上自己的座右铭:“我能胜!”
大家都知道电话是贝尔发明的,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贝尔之前,就有人发明了电话,但他没有努力去宣传和推广自己的成果,终于被埋没掉了。
贝尔发明了电话后,起初也不被理睬和相信,但是他信心十足,不断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宣传,终于把电话推广开来。拿破仑·希尔指出:“凡事往积极的方面思考,总会看到成功的曙光。”
对此,罗宾也深有感触。有一天晚上,罗宾独自漫步于波士顿考伯利广场,此时已是夜阑人静,广场的四周围绕着美国自建国以来的各式建筑。
罗宾不由得端详起来。就在此时,一个人摇摇晃晃朝他走来。那人似乎流浪街头已有多日,浑身都是酒气,愁容满面。罗宾猜想他一定会走过来乞讨几分钱。果不其然,那人走向罗宾开口道:“先生,能否给我一分钱呢?”
起先罗宾有点犹豫,后来还是动了恻隐之心。一分钱实在是微不足道,但罗宾觉得至少可以给他一个指点。
“一分钱?你就只要一分钱吗?”那人忙不迭地说:“就一分钱。”
罗宾把手伸到裤袋里,掏了一分钱给他,同时说:“人生能得多少,就看你要求多少。”
乞讨者听了为之一振,然后踯躅离去。望着他走远的背景,罗宾十分感叹,为何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有如此悬殊的差异?罗宾和他都是人,为何罗宾的人生充满了喜悦,事事都那么顺利;而他,一位60开外的老人,却得露宿街头,靠乞讨为生。
当年罗宾也曾与那人一样落魄,只不过没喝那么多的酒和流落街头,但今天罗宾却像变了个人似的。难道说这是上帝特别恩待罗宾?还是有贵人相助呢?也许两者都没有。罗宾与那人之所以不同,答案就在于罗宾对那人说的话:人生会给予你所要的一切。
让压力变为前进动力
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同样,压力能使人产生奇异的力量。压力,为人创造了反复思考琢磨的机会,使人能尽快成熟起来。木以绳直,金以淬刚。世上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是经过艰苦磨炼的。郭沫若先生说:
艰难的环境一般是会使人沉没下去的。但是,在具有坚强意志、积极进取精神的人面前,困难被克服了,就会有出色的成就。这就是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玉汝于成这个词是说玉经过琢磨而成器。
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压力能使人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多方撞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自觉把握人生的走向。
有一个在某重要部门任职十多年的中年人,手中有点儿权,但他不以为骄,为人正直,洁身自好,人际关系亦不错。当谈及这方面的情况时,他说:这应得益于当几年知青上山下乡的磨炼。当年在农村苦与累且不说,由于家庭的原因,政治上受到压抑,招工上学全没我的份儿,在一块下乡的知青中我是最后一个回城的。我知道有今日来之不易。靠我工作的便利条件,搞点歪门邪道是容易的,但我知道那样做的最终后果。
想想当年和我们知青一块劳动的同龄人,他们大多数仍还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刨食”。所以,我始终能保持一种清醒和理智。
其实,人要有所长,就要有所不为。该做的一定要做好,不该做的坚决不做。人要有所得,就要有所失。该失去的东西就要毫不吝啬,甚至忍痛割爱。得到的并不一定就值得庆幸,失去的也并不完全是坏事情。能否从容对待、恰当处理这些问题,就看自身的修养和品德了。
相反,人若是太幸运了,离开压力的“哺育”、悲痛的“滋养”,常常是浅薄的。懒于思考,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自己的能力究竟有多大,或碌碌无为,成为堕地尘埃。
理智地对待压力而形成的适度紧张能增强大脑的兴奋过程,提高大脑的生理功能,使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在紧张压力的生活和工作中,心脏往往要通过加强收缩来排出更多的血液,以供给全身各器官、组织需要。
而血管的伸张收缩功能,对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十分有益。所以,适度紧张是一种经常性的健身运动,它要求手动得勤,腿跑得快,身体各部分肌肉活动增加,新陈代谢加强,这无疑使人增加体力、灵活性和抗疾病的免疫力。当然过度压力也有破坏力,它会使即将到手的成功不翼而飞,化希望为泡影,使意志薄弱者永远默默无闻或沉入人生的低谷。所以,正确对待压力,将压力变为动力,是最重要的人生艺术。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
“跌倒了再站起来,在失败中求胜利。”这是历代伟人的成功秘诀。有人问一个孩子,他是怎样学会溜冰的。那孩子回答道:“哦,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跌倒,就学会了。”
爱默生说:“伟大高贵人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他坚定的意志,不管环境变化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然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至克服障碍,以达到企望的目的。”
使得个人成功,使得军队胜利的,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跌倒不算失败,跌倒了站不起来,才是失败。因此,要看出一个人的品格,最好是看他遇到逆境以后怎样行动。失败之后,能否激发他的能力,想出更多的计谋。是使他更勇往直前,还是心灰意懒。
“我在这儿已经做了30年,”一位员工抱怨他没有升级,“我比你提拔的许多人多了20年的经验。”
“不对,”老板说,“你只有一年的经验,你从自己的错误中没学到任何教训,你仍在犯你第一年刚做时的错误。”
不能从失败中学到教训是悲哀的!即使是一些小小的错误,你都应从其中学到些什么。错误对我们的损失是否非常严重,往往不在错误本身,而在于犯错人的态度。能从失败中获得教训的人,就能把错误的损失降至最低。
也许过去的一切,对一些人来说是一部极痛苦、极失望的伤心史。所以,有的人在回想过去时,会觉得自己处处失败、碌碌无为,他们在衷心希望成功的事情上失败了,或许他们所至亲至爱的亲属朋友离他而去,也许他们曾经失掉了职位,或是事业失败,或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使自己的家庭得以维系。在这种人看来,自己的前途似乎十分惨淡。然而即便有上述的种种不幸,只要你不甘屈服,则胜利就在前方,在向你招手。
美国著名的电台播音员莎莉·拉斐尔在她的30年职业生涯中,曾遭18次辞退,可是每次她都放眼最高处,确定更远大的目标。最初由于美国的无线电台认为女性不能吸引听众,没有一家电台肯雇用莎莉。她好不容易在纽约一家电台谋到一份差事,不久又遭辞退,辞退她的理由是说她跟不上时代。
莎莉并没有因此抱怨,她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又向国家广播公司电台推销她的节目构想。电台勉强答应了,但提出要她在政治台主持节目。“我对政治所知不多,恐怕很难成功。”她曾一度犹豫,但坚定的信心促使她大胆地去尝试。
莎莉对广播早已轻车熟路,于是她利用自己的长处和平易近人的作风,大谈7月4日美国国庆节对她自己有何意义。另外,她还邀请听众打电话来畅谈他们的感受。听众立刻对这个节目产生了兴趣,她也就因此而一夜成名。
如今,莎莉·拉斐尔已成为自办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曾两度获奖。在美国、加拿大每天有800万观众收看这个节目。她说:“我遭人辞退18次,本来大有可能被这些遭遇所吓退,甘愿放弃,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结果相反,我让它们鞭策我勇往直前。”
失败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测试。没有勇气奋斗、自我放弃的人,其目标就会离他越来越远。而那些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目标的人,终会达到自己的目标。
有人抱怨说已经失败多次,再试也是徒劳无益。这种想法真是太自暴自弃了!对意志永不屈服的人,就无所谓失败。无论成功多么遥远,失败的次数有多少,最后的胜利仍然在他的期待之中。
狄更斯在他的小说里讲到一个守财奴斯克鲁奇,最初是个爱财如命、一毛不拔、残酷无情的家伙,他把全部的精神都钻在钱眼里。可是到了晚年,他竟然变成一个慷慨的慈善家、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一个真诚爱人的人。
狄更斯的这部小说并非完全虚构,世界上也真有这样的事实。人的禀性都可以由恶劣变为善良,人的事业又何尝不能由失败变为成功呢?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许多人失败了再站起来,沮丧而又不怕挫折,抱着不屈不挠的无畏精神,向前奋进,最终获得了成功。
世间真正伟大的人,对于世间所谓的种种成败,并不介意,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人无论面对多么大的失望,绝不失去镇静,这样的人终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在狂风暴雨的袭击中,那些心灵脆弱的人唯有束手待毙,但有些人的自信精神,却依然存在,而这种精神使得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去获得成功。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温特·菲力说:失败,是走上更高地位的开始。
许多人之所以获得最后的胜利,就在于他们屡败屡战。对于没有遇见过大失败的人,有时反而让他不知道什么是大胜利。通常来说,失败会给勇敢者以果断和决心。的确,逆境可以激励人心,帮助你战胜生活大道上的“恐怖地带”。因此,一个不了解自己强项的人,只能吞下失败的苦果。
能屈能伸矢志前行
大凡胸怀大志,打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人,都能屈能伸。这就好比一个矮小的人,要登高墙,必须要寻找一个梯子作为登高的台阶,假如一时寻找不到梯子,那么,即使旁边有一个马桶,未尝不可利用作为进身的阶梯。假如嫌它臭,就爬不到高墙上去。
当初,张良、韩信就是刘邦的梯子,韩林儿就是朱元璋的马桶。
韩信年少时曾受过胯下之辱,但他并不是懦夫。他之所以忍受这样大的屈辱,是因为他的人生抱负太大了,小不忍则乱大谋。后来跟随刘邦逐鹿中原,风云际会,先后作过齐王和楚王。在他与部下谈起这件事时说:“难道当时我真没有胆量和力量杀那个羞辱我的人吗?而是如果杀了他,我的一生就完蛋了,我忍住了,才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和成就。”
制定了目标后,往往在实践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致使你气愤、胆怯、自卑、情绪冲动、灰心丧气、意志动摇等,立志愈高,所遇到的困难就愈大,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乐观坚毅精神的表现。
苦难是一种前兆,也是一种考验,它选择意志坚韧者,淘汰意志薄弱者。要达到奇伟的人生境界,要成就任重道远的伟业,必须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极端坚韧的品质。
一场大雪过后,树林里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只见榆树的很多枝条被厚厚的积雪压得折断了,而松树却生机盎然,一点儿也没有受到伤害。原来榆树的树枝不会变曲,结果冰雪在上面越积越厚,直到将其压断,实在是备受摧残。
松树却与之相反,在冰雪的负荷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时,便会把树枝垂下,积雪就掉落下来。松树树枝因能向下,使雪易滑落,所以枝干依旧挺拔,巍然屹立。
能屈能伸,刚柔相济,正是这种气度和风范使松树经受了一场暴风雪的洗礼。人世间的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变化无常的,当你在遇到困难走不通时,或许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当你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应该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能屈能伸。
富兰克林小时候到一位长者家里去拜访,去聆听前辈的教诲。没料到,他一进门头就在门框上狠狠地撞了一下。身材高大的富兰克林疼痛难忍,不停地用手指揉着自己头上的大包,两眼瞪着那个低于正常标准的门框。
出门迎接的长者看到他那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忍不住笑起来:“年轻人,很痛吧?”这位长者语重心长地说,“这可是你今天来这儿的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在世上有所作为,“低头”是少不了的。低头是为了把头抬得更高、更有力。现实世界纷纭复杂,并非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面对人生旅途中一个个低矮的“门框”,暂时的低头并非卑屈,而是为了长久的抬头;一时的退让绝非是丧失原则和失去自尊,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缩回来的拳头,打起人来才有力。只有采取这种积极而且明智的方法,才能审时度势,通过迂回和缓而达到目的,实现超越。对这些厚重的“门框”视而不见,傲气不敛,硬碰硬撞,结果只能是头破血流,成为摆在风车面前的“堂吉诃德”。
富兰克林终身不忘前辈的忠告,将“学会低头,拥有谦逊”作为自己生活的准则和座右铭,并且身体力行,后来终成大器,卓有建树,被誉为“美国之父”。
第二节 顺境中办事规则
与人为善传播快乐心境
所谓和善并不意味着要讨人喜欢。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做出决定时依据的标准是:什么是对的,而不是什么是讨人喜欢的。正是这一点使他们能赢得人们的尊敬,不管他们是否讨人喜欢。
生意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你既可以成为一个和善的人,享有关心、体贴人的美名,同时又坚强有力,完成任务毫不含糊。尊重人、为人和善,只会使你变得更加完美。
管理者和蔼可亲,就会使其他人感到快乐,你也会得到快乐,而这种快乐是无法以其他任何一种方式获得的。如果你面带诚恳、关切的微笑对一个职工提出批评,做出明确的指示,那么,你一定可以取得圆满的结果。
人们觉得你平易近人,乐于按照你的要求办事。反之,如果你板着面孔严厉地提出批评,发出指示,则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达不到你所要求的效果。
享有盛誉的卡法罗家族购物中心拥有6亿美元的资产,它是靠这样的经营哲学发家致富的:如果今天交一个朋友,明天就可以做成一笔买卖。
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你首先和善待人,你就有可能从人们身上得到你所需要的东西。而粗暴无礼,你将一无所获。
要努力使自己不要显得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所谓和善,并不是你去巴结奉承,到处说“请”“谢谢”,而是采取这样一种态度:“我对你好,希望你也对我好。我们不回避难办的问题,我们要在互相尊重的情况下解决它们。”不错,你也可能认为,你见过许多粗暴专横的人也能行得通。诚然,从短期来看,有时甚至从长期来看,这些人也得逞了。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行不通。特别是在现今这个时代,员工们越来越不能容忍老板的粗暴行为。如果你对员工不好,你是长久不了的。
为人做事一开始就要尽量富有人情味,与人为善。以后,你随时可以在一些问题上采取比较强硬的立场。如果你一开始就非常粗暴、骂骂咧咧,以后想变得和善起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同事们绝不会相信你。
例如,有一天,突然有一位高层人士指名道姓问到你的家庭情况,这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这就是和善的表现。如果必要的话,你不妨试试以下这些表示和善的做法:
第一,当人家特意安排,满足你的日程时,你应当做出三倍的努力,报答人家。第二,不管是老板,还是同事和下属,主动为他们开门。第三,与领导、长辈或客户同行时,尽量比他们慢半步走。第四,如果你正在开会,你不妨暂时离开一会儿,出来亲自告诉你的下一个约会者,你要推迟一段时间,请他到你的办公室或会议室稍候。第五,提醒你的秘书对每一个人都要和善客气,而不要仅仅对待他认为你喜欢的那些人才和善客气。第六,每当你碰到一个粗鲁无礼的人,你就内心笑一笑默默地说:天啊,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幸而我不是他。第七,在作自我介绍时,说出你的名字,不要以为人家都知道。要记住人家的名字,并且有意识地使用它。
有人觉得,他的权力大威望高,他就没有必要表现得和善。这个看法不对。你的地位越高,人们就越发注意你的为人,并以你为榜样。你应当对那些你通常不大喜欢的人表现出特别的和善。不妨试试,谁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呢。但我敢保证,效果一定不错!
忘记仇怨筑路在人心中
《菜根谭》上有一段话说,我虽然帮助或救助过别人,但不要常常挂在嘴边上或记在心里,假如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却不可不经常反省;别人曾经对我有恩应常记于心,不可轻易忘怀,别人做了对不起我的事却不可不忘掉。
这句话告诉生意人,心中常怀怨恨,伤自己,又伤别人。且胸中常怀怨恨之人多半器量小,器量狭小之人,何以能成大事呢?相比之下,那些专爱找人毛病,专爱记仇的人,岂不是大蠢人了吗?
魏信陵君杀了大将晋鄙,击破秦军,解除邯郸之围,救了赵国,赵王亲自出郊外迎接。范雎对信陵君说:“我听人说,有些事无法得知,但有些事不可不知;有些事不能忘,但有些事不能不忘。”
信陵君说:“怎么说呢?”
范雎说:“有人恨我,我无法得知;但我恨人,却不可不知;别人有恩于我,我不能忘记;但有恩于人,就不能不忘。先生杀了晋鄙解除邯郸之围,救了赵国,这是大恩,希望你能忘记对赵国的恩惠。心里老是记着对别人的恩德,势必带来恩大于仇;对别人的怨恨不能及时化解,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
孟尝君被逐之后,又恢复了相位,重新回到了齐国。谭拾子到边境去迎接,对孟尝君说:“您会不会埋怨齐国的士大夫放逐您,而想杀人呢?”孟尝君说:“会。”
谭拾子说:“有件事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个道理是必然的,您知道吗?”孟尝君说:“不知道。”
谭拾子说:“死,是一定会发生的事,而追求富贵,摒弃贫贱则是必然的道理。拿市场来做比方吧,早上的时候,市场人潮汹涌,到了晚上,市场就空荡荡了,这并不是市场喜欢早上而憎恨晚上啊!为了求生存所以就争着去,为了避免危亡所以就逃离,这也是同样的道理啊!希望您不要心怀埋怨。”
孟尝君听了,就消去了一份记有五百个他所怨恨的人的名单,表示不再报复了。
以上两件事说明,帮助救助过的人不要挂在嘴上或记在心头;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要经常反省;别人对不起自己时,要立刻忘记。
西汉的丙吉做丞相的时候,有一次,他的车夫贪酒,酒后驾车,吐了丙吉一车子。丙吉手下的官员西曹主支,来向丙吉报告了这件事,并打算把车夫辞去不用。
丙吉说:“以酒醉的过失赶走他,那么他以后到哪容身谋生呢?你还是先忍一忍,这只不过是弄脏了我一个车垫子罢了。”
这位车夫,是边疆地区的人,对边塞上经常发生的预警报警的事,见得多了。有一次外出,正碰上来自边防的信差,带来边防的紧急文书,用红白两色袋装着,他就悄悄跟随到了有关部门,打听得知,是关于匈奴人入侵中州和代郡的事。
他立即返回,报告给了丙吉,并建议说:“恐怕这两个地方的地方长官,若有老弱病残的情况,不能带兵,丞相你该心里有数,也好预作安排。”丙吉认为他说得很对,马上召集有关人员,核对这两郡官员们的情况。
皇上召见大臣时,丙吉因事先有准备,一一对答,井井有条;御史大夫却仓促应对,不能详细应答,受到皇上的责备。丙吉则受到表扬,皇上说他关心边防,尽心尽职。这都是那位车夫起的作用。
能容忍别人的一次小过失,别人就会以他的一技之长来回报你。能消除对别人的怨恨,别人就会拼了命来报答你。这种回报和报答的心情是那样迫切,以至于只要碰到机会,他就一定会一展其身手,只要有效力的场合,他就会拿出他的全部力量,以完成其事。
相比之下,那些专爱找人毛病,专爱记仇的人岂不是大蠢人了吗?对于别人的过失,是给予宽容还是穷追不放?这不只是个德行的问题,对于一个生意人来说,更是一个如何做生意赚钱的问题。这比放高利贷还合算!对方冒犯了你,而大度地给予宽容,对方于是欠了你的人情高利贷。但凡有机会,他将以十倍百倍的回报来偿还你的恩情。
可惜,人是情感动物,很少有人能这样宽宏大量;他更没有想到这也是一种“感情投资”,而且是最有效的投资。这个世界是所有存在者的世界,不是一个人的世界。
当你如一滴水一样,加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随同整个大海一道上下翻滚,左冲右突,百般变迁。如果你被抛弃为孤独的一滴呢?在这个极为变化多端而又漫长的过程中,你凭什么能保证永不出危险,不被甩到岸上让太阳烤干?
故此,有进有退,在退却中思进取,在挺进中考虑退路,也就成为事业或人生必须解决的难题。以德报怨,予人退路,也正是予己退路,何乐而不为呢?
过怨两忘,须知来日方长。最可靠安全的路,筑在“人心”上。假如你能在“人心”产业上长期投资并获得成功,你的事业或人生就具有可靠保障了。
豁达开朗享受自由人生
豁达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超然洒脱的态度,也是人类个性最高的境界之一。一般说来,豁达开朗之人比较宽容,能够对别人有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论、行为乃至他们的宗教信仰、种族观念等都加以理解和尊重。不轻易把自己认为正确或者错误的东西强加于别人。他们也有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或做法的时候,但他们会尊重别人的选择,给予别人自由思考和生存的权利。
有时候,往往是豁达产生宽容,宽容导致自由。记得胡适先生说过,如果大家希望享有自由的话,每个人均应采取两种态度:在道德方面,大家都应有谦虚的美德,每人都必须持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对的态度;在心理方面,每人都应有开阔的胸襟与兼容并蓄的雅量来宽容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
换句话说,采取了这两种态度以后,你会容忍我的意见,我也会容忍你的意见,这样大家便都享有自由了。
当然,豁达并非等于无限度地容忍别人,开朗并不等于对已构成危害的犯罪行为加以接受或姑息。但对于个人而言,豁达往往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自己在心理上也会减少仇恨和不健康的情感。而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宽容开朗,无疑是创造一种和谐气氛的调节剂。因此,豁达宽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同时也是一个人完善个性的体现。
美国有位作家曾说过:没有豁达就没有宽松。无论我们取得多大的成功、无论爬过多高的山、无论有多少闲暇、无论看多少美好的目标,没有宽容心,我们仍然会遭受内心的痛苦。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怀。古今中外因豁达、开朗、宽容、谦让的品德而获得他人的友情、爱戴,或者消除仇恨、恩怨的例子数不胜数。
唐高宗时期有个吏部尚书叫裴行俭,家里有一匹皇帝赐的好马和很珍贵的马鞍。他有个部下私自将这匹马骑出去玩,结果马摔了一跤,摔坏了马鞍,这个部下非常害怕,因此连夜逃走了。裴行俭叫人把他找回来,并且没有因此而责怪他。
又有一次,裴行俭带兵去平都支援李遮匐,结果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珍宝,于是就宴请大家,并把这些名贵的珍宝拿出来给客人看,其中有个部下在抱着一个直径两尺、很漂亮的玛瑙盘出来给大家看的时候,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盘子摔碎了,顿时害怕得不得了,伏在地上拼命叩头以致流血。裴行俭笑着说:“你不是故意的。”脸上并无可惜的样子。
这些历史上忍让的故事,受损的一方并没有因自己的损失和难堪而大发雷霆、怀恨在心。相反,他们都表现出宽宏大量、豁达开朗、毫不计较的美德和风度。结果不仅没有受到更多的损失、得到更多的难堪,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平息了纠纷,博得了别人的颂扬。
一个人只有豁达、开朗、宽容才能接受别人,善于与他人相处,能承认他人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他也就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为集体所接纳,就能与别人互相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才会协调,才能与集体成员融为一体。
合群的人,常常能够与朋友共享快乐,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情感;即使在单独一人时也能安然处之,无孤独之感。因为这种具有积极情感的人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够对自己的能力、个性、情感、长处和不足做出恰当和客观的评价,不会对自己提出苛刻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能恰如其分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做人的原则,努力发挥自身的潜能,并不回避和否认自己的缺陷,尽量用自己的乐观情绪去感染别人,正是这些特点,才赢得大家的喜爱和认同。
平和处世才能事事顺心
古时候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人和”在作战中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取胜条件。其实在生活中,“人和”也是很重要的,要想“人和”,首先要学会“平和”。平和待人,平和处世,很多时候,“平和”的态度可以解决好多看似不好解决的问题。所以又有“平和为贵”之说。
一群年轻人在一家火锅城为朋友过生日,其中有一个年轻人拿着自己已吃过了的蛋饺要求更换,由于火锅城有规定吃过的东西是不能换的,所以遭到拒绝,双方因为不能相互谦让而大打出手。
最后,火锅城以人多势众的优势打败了那几个年轻人,可以说博弈的结果是火锅城的一方赢了,而实质上,他们真的赢了吗?从长远来看,他们并没有赢。这就是处世中的一种博弈,他们的胜利是建立在失败方的辛酸和苦涩上的,那么,他们也将为此付出代价。
具体分析这件事情,不难发现,火锅城的生意也会因此造成影响,传出去就会变成“这家店的服务真是太差劲了,店员竟敢打顾客,以后再也不来这里了”“听说没有,这家店的人把顾客打得可不轻啊,以后还是少来这里了”“什么店,竟打人,做得肯定不怎么样”等等。处世中,不保持平和的处世是人际博弈中最糟糕的。
平时,还有许多这样的事情,像在同学之间,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有一人站在一条通道上,另外的人要进出,要让这个人让路才行,而这个人就是不让,矛盾就出来了:一个是:你要过去,我偏不让,意思是,请绕道。另一个是:你偏不让,我偏要过,我就是不绕道过去。结果是:两人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性急的一个便大打出手,于是,两人便扭打成一团,而后,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一顿好批,从此,两人不再往来,即使相遇也要互相吹胡子瞪眼睛。
在日常生活之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事情,有很多人因为一些小事而口沫横飞,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大动肝火。为一些不必要的小事而去争执,这样做不仅伤神而且费力,实在是不值得的。所以,凡事要看开一点,不要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胸襟放得坦荡一点,凡事都处得平和一点。
蔺相如自从“完璧归赵”之后,仕途一帆风顺,步步高升。尤其是公元前279年渑池之会,蔺相如英勇顽强地与秦王斗争,终于使赵王免于受辱。
回国后,赵王认识到了蔺相如的英勇机智、过人胆识,就把他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按理说,以蔺相如的才干,胜任上卿这一职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廉颇心里却极不舒服,心想:我廉颇为赵国出生入死,出了多少汗,流了多少血,才有今天的地位,而你却凭着区区三寸不烂之舌,居然可以爬到我的头上,我怎能咽下这口气!廉颇扬言,他要寻找机会羞辱蔺相如。
一次,蔺相如马车和廉颇的马车在街上不期而遇。但是由于街道狭窄,只能通行一辆马车,蔺相如二话不说,驾车绕道而去。此后,只要看见廉颇便绕道而行。就这样一连几次,蔺相如的门客们都看不过去,纷纷问他缘由。
蔺相如耐心地对大家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一个厉害?”
“当然是秦王厉害。”大家都这样回答。“那我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将军呢?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而秦国之所以怕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如果我们俩争了起来,会有什么后果呢?”众人一听都哑口无言,都为蔺相如的大仁大义所感动。
当这话传到廉颇耳中时,廉颇顿时后悔不已。他心想:是啊,自己身为国家重臣,竟然为了一点私人小利而置国家于不顾,太不应该了,多亏蔺相如不和自己一般见识。
他明白自己错了,而且犯了一个令人不可饶恕的错误。于是他就绑上荆条,赤裸着上身,亲自到蔺府登门谢罪,乞求得到蔺相如的宽恕。廉颇不愧为人中豪杰。
以和为贵,所以,平和才是最为重要的,只有平和的关系才能够使双方更好地合作,才能够让你在处世的过程中少一份烦恼。看看古今那些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他们都是襟怀坦荡,度量恢宏的人,他们处处都抱着一种“平和”的处世态度。
处世平和的人,一定是心胸广阔的人。俗语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为人处世要有宽阔的胸襟,恢宏的度量,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友谊。也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在你危难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
胸襟狭窄者会嫉人之才,讥人之误,因而在他们的周围便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排挤力,使人对这样的人避而远之。这样做不但对他人没有好处,而且对他自己也是没有好处的。像庞涓那样嫉贤妒能的小肚鸡肠的人,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万仞无欲则刚。”所以,我们应该做到“有容”。让我们再看一则和处世的故事:
公元前605年也就是周定王二年,楚庄王经过艰苦作战,平定了令尹斗越椒发动的叛乱之后,他就大摆酒宴,在酒宴开始时,庄王兴致勃勃地说:“我现在已经有六年时间没有击鼓欢乐了,今日平定奸臣作乱,破例大家欢乐一天,朝中文武官员,均来就宴共同畅饮。”
这时,满朝文武就与庄王共同欢歌共舞,共享胜利。直到夜深后,庄王的兴致仍然不减,他还令人点起蜡烛,继续欢乐,还要宠妾许姬来为他们祝酒。
一会儿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灯烛都吹灭。在这时,有一人见许姬长得美貌,加之饮酒过度,难于自控,便乘黑灯瞎火之际,仗着酒意暗中偷拉了许姬的衣袖,他大概是想一亲芳泽吧。
受此举的许姬吓了一跳,在左手奋力挣脱后,右手就顺势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一个系缨。许姬取缨在手,连忙告诉庄王说,刚才敬酒时,有人乘烛灭欲行不轨,现在我把他帽子的系缨抓了下来,大王快命人点蜡烛,看看是哪个胆大包天的家伙干的。
谁知庄王听后,却对许姬说:“赏赐大家喝酒,让他们喝酒而失礼,这是我的过错,我怎么能在别人喝醉酒时而辱没人呢?”
庄王不但不追究,反而命令左右正准备掌灯的人说:“切莫点烛,寡人今日要与众卿尽情欢乐,开怀畅饮。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兴,那我就要处罚他!”
众人一听,齐声称好,等一百多人全都扯掉了系缨之后,庄王才命令下人点燃蜡烛,就这样他不声不响地把那个胆大妄为的人隐瞒过去了。
在散席之后,许姬仍是愤愤不平。庄王却笑着说:“这件事你妇道人家就不懂了。你想想看,今天是我请百官来饮酒,大家从白天喝到晚上,大多带有几分醉意。酒醉出现狂态,不足为怪。我如果按照你说的把那个人查出来,首先他会损害你的名节,其次又会破坏酒宴上的欢乐气氛,再说也会损我的一员大将。现在我对他宽大为怀,他必知恩图报,于国于家于我于他都是有利的事情啊。”
许姬听了庄王的一番话,十分佩服。一个将领对自己爱妾的调戏,对于至尊无上的君主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羞辱。这在当时的社会里,绝对属于大逆不道的犯上之举。如果犯了这方面的罪过的话,不掉脑袋那才怪呢!可是楚庄王却很能假装糊涂,他就原谅了属下的过错,并且还想方设法为他打马虎眼,这样的领导的确高明。
然而在七年之后,周定王十年,楚庄王兴兵伐郑,前部主帅襄老的副将唐狡,自告奋勇带百余名士卒作开路先锋。唐狡与众士卒奋力作战,以死相拼,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使后续部队兵不血刃杀到郑都,这使得庄王非常高兴,称赞襄老说:“老将军老当益壮,进军如此迅猛,真是大长我军威风,为楚国立下大功啊!”
襄老答道:“这哪里是老臣的功劳,都是老臣副将唐狡的战功啊。”于是,庄王下令召来唐狡,准备给他重赏,谁知唐狡却答道:“为臣曾经受大王恩赏已经太多了,即使是战死也不足为报的,哪里还敢再求赏呢?”
庄王这时感觉很奇怪,他疑惑的是以前并没赏赐他呀,何以如此说呢?唐狡接着说道:“我就是‘绝缨会’上拉了许姬袖子的人,大王不处置小臣,小臣不敢不以死相报。”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平和处世。如果我们能用开阔的胸怀去接纳他人的话,我们就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就像庄王如果当初明着治那个人的罪的话,那么他也不会得到这个效力杀敌的猛士的。
平和的心态还要来自我们宽容的心,只有用宽容的心才能达到更好的博弈效果。特别是作为领导者,有一个宽容的心,才能更好地管理你的下属。
内方外圆处世圆融无碍
人的智慧应当圆融无碍,但人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在语言和行为上却不能没有原则和规则,不能模棱两可。如果只“圆”不“方”,忘记了“方”的根本,从大的方面讲,社会的法令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就不能确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也不能在社会上真正站立起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比较而言,儒家主要讲规矩、法则、礼仪、应用,是“方”的;道家则主要讲自然、无为,讲形式上的本体,是“圆”的。比如,儒家讲究立名,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提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五伦,作为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而道家则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反对仁、义、礼、智、信的立场,反对儒家提倡礼教。
从事物的“体”即本质层面上讲,世界上本无绝对的美、丑、善、恶,没有绝对的仁、义、礼、智、慈、孝、忠、恕。一切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观念。而什么是美与丑,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仁义礼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标准和答案。因此,从“智圆”的角度讲,一家的观点是圆的;而另一家的观点则认为是方的。
然而,从古到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具体的善恶、美丑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念、法律制度和文化思想,立规矩以成方圆。
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一个军队有自己的纪律条令;一个企业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一个家庭有自己的规矩习惯;一个人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这些都是“方”。
这种“方”,犹如一座大厦的钢筋水泥结构和一个人身体的骨骼,是大厦和身体赖以存在、支撑和站立的基础,这是从体和用的角度讲“有圆无方则不立”。
从灵活性与原则性的角度讲,一个人办事时,只有圆,没有方,处处“打太极拳”,说话态度不鲜明,让人摸不着头脑,模棱两可;行为上不果断,犹犹豫豫,则让人觉得过于圆滑,没有个性,或缺少魄力,很难得到别人的真正尊敬,同时也很难真正在社会上成就一番事业。
若“方”如“刚”,则“圆”为“柔”。万事过刚则易折,过柔则难以成形。唯有方圆相得,才能生生不息。
管仲原来是辅佐公子纠的。公子纠和齐桓公是兄弟,也是政敌。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没有为公子纠殉死,反而给齐桓公当了宰相。
有人说管仲不仁,孔子说,管仲这个人是很了不起的。他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没有使用武力,使天下得到了安定,老百姓如今还受到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今天很可能都成了野蛮人了。他为天下和国家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不是一个只知道自己上吊,倒在水沟里默默无闻、白白死去的普通老百姓所能比的。
管仲为齐桓公做事,对公子纠来说是不忠、不仁、不义,从个人处世的角度讲是圆而不方。但是,他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为天下百姓尽了大忠、大仁、大义,可以说是圆中有方,没有违背天下的大义、大原则。所以孔子不但没有否定他,还充分肯定了他的伟大功绩。
在唐、宋之间,五胡乱中华的几十年间,都是胡人统治。5个朝代,都请冯道出来做官,而他对每个君主都表现出忠心。可见他“圆”到了极点。对冯道的这种行为,欧阳修骂他无耻,认为他替胡人做事,没有气节。而同时代的王安石、苏东坡等人却认为他了不起,是“菩萨位中人”。
冯道的一生,可谓是“圆中容方,不忘大原则”。尽管他在胡人统治的朝廷为官,但他本人的生活却十分严谨,既不贪财,也不好色。在他的谨慎和圆滑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大原则。
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最重要的是保有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命脉,以待国家出现真正的君主。他死后很多年,才出现了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大宋王朝。方,是原则性;圆,是灵活性。办任何事,只有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事情才办得好。
批评人一定要讲方法
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我们的朋友也不例外。那么,作为朋友,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向他指出来。只是,每个人都好面子,尤其当对方还是我们的挚友时,说浅了不会起到作用,说深了会伤害感情,如何说话也就成了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活。
刘志辉和张会林在学校是同室好友,关系十分亲密。张会林家里有钱,又是独子,有点娇惯,但是性格很直爽,为人很热情。
刘志辉家境不太好,从小自立,自尊心很强。他在学习的同时,每天早晨不到5点就要到一家餐厅做工。随着学习压力增大,在考试期间,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
有一天刘志辉4点半就起床了,在洗漱的时候声音太大,把其他人都吵醒了。张会林想,其他人跟刘志辉的关系都一般,有意见也不好说出口,自己作为他的好朋友理应批评他一下。于是就说:“你上班干吗非得把全宿舍的人都闹醒啊?你倒是赚了钱,但人家还陪着你不睡觉啊?”
刘志辉一愣,心想:别人说出这些话倒也罢了,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怎么不考虑一下我的难处而来批评我呢!于是他没好气地说:“你以为我乐意早上5点就起床去那臭熏熏的厨房里干活吗?我父亲可不愿一年到头供养我,我得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我不像你,懒在屋里,靠家里供养。你自己清楚,你是我认识的人中最懒的一个。”
张会林一下子被激怒了: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你说话也太损了吧!
“哦,别来这一套。昨晚看书一直看到两点的是谁?谁又说什么啦?难道你就不能轻一点吗?怎么那么自私呢,就不稍稍考虑一下别人!”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针尖对麦芒。最后,双方都撕破了脸,几年的友情瞬间化为乌有。人往往就是这样,一旦被戳中了痛处,就会全力反抗的。显然,张会林没有注意到自己不恰当的批评方式会让刘志辉下不来台。
假如他们都不那么感情用事,而采取负责的态度表示自己的不满,就可以避免朋友的怒气,至少可以减少朋友发怒的可能性。如果张会林当时能这样谈起,就完全可以避免一场争吵:
我想告诉你,我有些不舒服,也可能是这些天的考试使我过于紧张烦躁,昨晚我没有睡好,今天5点又被你弄醒,我心里有点恼火,你似乎没考虑过我的休息。另外,这里还有其他人,也要注意他们的感受。
听了这些话,刘志辉或许就会明白自己的过错,而且不会发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朋友也是有缺点错误的。作为好朋友,就要直陈人过,积极开展批评。
我们要赢得朋友的友谊,在说话时,就不要因对方一件事没做好,就说些不顺耳的话,小则造成不愉快,大则会把真诚的友谊折腾没了。指出朋友的缺点时,不仅要使用委婉的话语,还要注意不要当众批评朋友,免得让朋友在众人面前难堪。
有人曾说过:一句不慎的话,足以让十句光彩照人的话黯然失色,一段真挚的友情也会产生裂痕。所以,同样是起到批评人的效果,为何不能换个方式,温和地表达呢?
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足以传递出或善意或严厉的批评,但是这些批评都可以是甜的。甜甜的批评是出于对对方充分的尊重和自我最高尚的修养而发出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并且,善意的批评往往会收到比粗暴的批评更有效的结果。
老于是一家公司的老总,凭着自己的坚毅和果断创办了这家公司,只是这位老总平时少言寡语,给人的印象就是严肃认真,但他也有出人意料的时候。老于邀请他的一个同窗好友做他的副总,不过,这个好友虽说是女士,却是一副男孩子的性格,有时候粗心大意,做公文时容易遗漏东西。有一次还差一点出了大问题。老于很想说她一下,但又怕伤到她。
琢磨了几天,老于终于想到了一个好方法,既能提醒她又能让她乐于接受。一天早晨,老于看见好友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很好啊,越发显示出你的年轻漂亮。”
这几句话出自老于的口中,让好友很吃惊:想不到严肃的老朋友也有夸人的时候!这时,老于又说:“但不要骄傲,我相信你的公文处理也能和你一样漂亮。”好友一下子明白了老于的意思,果然从那起,她在公文上很少出错了。
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就问老于:“想不到你这么严肃的人也会使用这样奇妙的方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老于笑呵呵地说:“说起来很简单,有一次我去刮胡子,我注意到他们都是先给人涂肥皂水,然后再刮。这样做是为了刮胡子时使客人不感觉痛。所以呢,我就想到,批评人的时候,也可以这样让对方愉快地接受。”
看到了吧,批评也是要讲艺术的。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观念,对朋友赞美就好了,批评了会伤害感情。而实际上,当我们觉得朋友做事不恰当的时候,对他的批评,好朋友是不会见怪的,至少他知道你是善意的。
当然,对于朋友的批评还是要掌握一些技巧,才能让人家愿意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在和朋友的相处中做一个善于批评的角色。朋友之间的友谊非常珍贵,尽量不要去破坏它。对于朋友的错误,批评是必需的,只是我们要使用恰当的方法。
首先,批评要与赞美相结合。适度的批评之后,对于其优点别忘了加上几句称赞的话,才不会损坏彼此的情谊。“以理服人”是对的,但道理有时并不容易被直接接受,甚至会让对方产生反感,尽管在反感时他内心并不一定认为道理错了。
其次,还要争取让对方心服口服,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有时,批评者往往认为自己是好心,但如果话中带有了威胁,效果就难以达到,甚至会给双方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如两个朋友发生了一点摩擦,一方大叫“你这样的人谁还会愿意和你在一起”,对方马上回嘴“不做朋友就不做朋友,你有什么了不起”,好心的批评也会起到逆反作用。
善于批评者会让对方感到仿佛不是在批评自己,倒像自己劝说自己,就容易被对方接受。批评的语言中应避免“你应该”“你必须”之类的词,多用温和的口气,避免对方的反感,在任何“强攻”都难奏效时,还不如暂停。
最后,批评的目的是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仅仅是理由充足还不行,还要掌握对方的心理特点,对不同性格的人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争吵
人和人之间就某件事产生分歧是非常正常的,很多人在产生分歧之后首先想到的是争论,甚至争吵,这似乎也是正常的,但正是这种似乎正常的解决办法却恰恰是最糟糕的办法,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争吵。
在一次宴会上,一位先生讲了个幽默故事,其中提到一段引语,他说是出自《圣经》,然而他的邻座很清楚地记得这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于是很自信地指出了这个错误,结果是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正好边上是一位莎翁研究专家,于是决定让他评判,那位专家对那位指出错误的先生说:“你错了,那位先生是对的。”
在回家的路上,被指出错误的那一位很诧异地问专家:“你明明知道我是对的,怎么说他是对的?”
专家的回答是:“这么多人看着,你为什么要让他丢面子,如果让他丢了脸,他会恨你一辈子,而绝不会感激你指出了他的错误,绝对不要以为指出他的错误是为他好。”
事情确实如此,和一个人争吵,一般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因为为了各自的自尊,谁都不愿意轻易地屈服,而往往分歧双方都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或者根本就没有好坏可言,只是角度不一样,所以争吵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而且,争吵总是营造一种敌对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双方都只会盯住对方的缺点,而不会考虑对方的优点。即使是很明显的一个错误,你把它指出来,或者用你的天才般的辩论把他驳得体无完肤,让他觉得低人一等,其结果只会使他怨恨你,或者违心地服理,但可能观点照旧,甚至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影响相互的合作。
即使是1+1=3这样简单低级的错误,你也该找个恰当的机会指出来,越是简单的错误越不能公开地、无情地指出。释迦牟尼说:“恨不消恨,唯爱释恨。”当你抱着敌对的态度去解决问题,结果只会水火不容。只有在尊重对方的同时提出建议才可能被接受。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争吵。
要做到避免争吵,首先要有欢迎分歧的态度,记住这样一条格言:“如果一对伙伴总是意见一致,那么他们中的一个就是多余的。”所以分歧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没有分歧就没有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其次要告诉自己,在发生分歧的时候,要冷静地先听对方说,给对方时间,然后你才会有较客观的评价。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开口,很多人在开口之前是理智的,但慢慢地就失去控制,无法控制对方情绪,也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开口要先强调对方的优点,先肯定对方,然后承认自己观点中的不足,即使没有也要编一个。因为要让对方认识到他的不足,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自我批评,最后很婉转地提出对方的不足,请他考虑。相信这样一个简单的程序能避免大部分争吵。
胸襟宽广才能赢得友谊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了伤害你的事,你是宽容他,还是从此分手,或伺机报复?有句话叫“以牙还牙”,分手或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
但这样做了,怨会越结越深,仇会越积越多,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你在切肤之痛后,采取别人难以想象的态度,宽容对方,表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襟怀,你的形象瞬时就会高大起来,你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使你的精神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你的人格折射出高尚的光彩。
宽容,作为一种美德受到了人们的推崇,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宽容是解除疙瘩的最佳良药,宽广胸襟是交友的上乘之道,宽容能使你赢得朋友的友谊。
一般人总认为,做了错事得到报应才算公平。但英国诗人济慈说:“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个人都有缺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
每个人都有弱点与缺陷,都可能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肇事者要竭力避免伤害他人,但作为受害者要以博大胸怀宽容对方,避免怨恨消极情绪的产生,消除人为的紧张,愈合身心的创伤。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与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从恶交到宽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杰弗逊在就任前夕,到白宫去想告诉亚当斯,他希望针锋相对的竞选活动并没有破坏他们之间的友谊。但据说杰弗逊还来不及开口,亚当斯便咆哮起来:“是你把我赶走的!是你把我赶走的!”
从此两人绝交达数年之久,直到后来杰弗逊的几个邻居去探访亚当斯,这个坚强的老人仍在诉说那件难堪的事,但接着冲口说出:“我一直都喜欢杰弗逊,现在仍然喜欢他。”
邻居把这话传给了杰弗逊,杰弗逊便请了一个彼此皆熟悉的朋友传话,让亚当斯也知道他的深重友情。
后来,亚当斯回了一封信给他,两人从此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信往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宽容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宽容意味着理解和通融,是融合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是友谊之桥的紧固剂。宽容还能将敌意化解为友谊。戴尔·卡耐基在电台上介绍《小妇人》的作者时心不在焉地说错了地理位置。其中一位听众就恨恨地写信来骂他,把他骂得体无完肤。
卡耐基当时真想回信告诉她:“我把区域位置说错了,但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粗鲁无礼的女人。”但他控制了自己,没有向她回击,他鼓励自己将敌意化解为友谊。他自问:“如果我是她的话,可能也会像她一样愤怒吗?”
他尽量站在她的立场上来思索这件事情。他打了个电话给她,再三向她承认错误并表达道歉。这位太太终于表示了对他的敬佩,希望能与他进一步深交。
宽容具有这样巨大的力量,我们怎样培养这种宽容的性格特点去理解别人呢?
首先,我们可以试着对伤害了自己的人表示友好。宽容是一种博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优良的人格体现,对曾经有意无意伤害过自己的人要有宽容的精神。这样做虽然困难,但更能反映出你的宽大胸怀和雍容大度。
用你的体谅、关怀、宽容对待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使他感受到你的真诚和温暖。也许有人会说,宽容别人是否证明自己放弃原则,太软弱了?其实宽容是坚强的表现、是思想的升华。
其次,我们可以容忍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人们都希望和那些懂得容忍自己的人相处而不希望和那些时刻要对自己说三道四、横挑竖拣的人待在一起。布林圭说,专门找别人岔子,动辄教训别人的“批评家”估计不会有什么朋友。
根据自己所确立的伦理和宗教方面的严格标准去要求别人投自己所好的人,谁见了都会退避三舍;而那些能容忍和喜欢别人以本来面目出现的人们,往往具有感动人和促使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当你想和朋友友好相处时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和优点,容忍对方的弱点和缺陷,切莫试图去指责或改变对方。
另外,我们要努力发现和承认他人的价值。容忍他人的不足和缺陷比较容易,而困难的是发现和承认他人的价值,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每个人只要乐于寻找,一定能找出他人身上许许多多优点和长处,能发现和承认他人的长处,那就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全部意义。只有既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才更显出胸怀的宽阔、人格的高尚。
辩证处世灵活处理问题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他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年龄稍大,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孔子已经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当时,孔子为国君介绍自己的治国思想,都不被接受,于是就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但是,很遗憾,他始终没有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能。
公元前484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得不到重用。他也不再求仕,转而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大约在三十岁时,开始收徒讲学。在我国教育史上,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活动四十多年,而且影响最深远的,当首推孔子。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人,得意门生七十二人。
当时孔子的学生中,从地区说,有鲁国的颜渊、冉有,卫国的子夏、子贡,宋国的司马耕,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秦国戎族的秦祖;从出身来说,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贫贱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还有梁父大盗颜涿聚。
一天,有一位鲁国的大夫前来拜访孔子。谈话间,这位大夫问孔子说:
“听说先生致力于教书育人,收了许多门徒,他们个个都有过人之处。那么请问先生您的学生颜渊的优点在哪呢?”
孔子回答道:“颜渊是个有仁爱之心的人,我自叹比不上他。”那人接着又问道:“那子贡有何长处呢?”孔子回答说:“他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我虽为他的老师但也比不上他。”那人停了停,又问道:
“那您如何评价您的学生子路呢?”孔子回答说:“他勇敢过人,我这点也比不上他。”这人便质问:“照先生的说法,这三人都在很多方面优于先生,那为何还要跟随先生学习,听从先生的教诲呢?”
孔子听后静静思考了一会儿说道:是这样的。我不仅有仁爱之心,而且也有严厉残忍之时;需要的场合我会能言善辩,不适宜的场合我会言语钝拙,保持沉默;有时我表现得很勇敢,有时我就表现得胆怯。只有如此,灵活处世,才能应付自如。上面您提到的三人,各有自己所长,我单方面皆不如他们。但是,他们又不具备我的辩证处世为人之道。所以会跟随我学习,听从我的教诲啊!
那人听罢,连连点头称是,佩服先生的智慧。孔子以自己的学问与德行深得学生们的爱戴,他在七十三岁那年病死。他的死使弟子们十分悲痛。他们在他的坟前搭棚连住了三年,表示哀悼。
子贡甚至一共住了六年。临别时,他们都哭了。弟子们认为孔子就像江水洗过、太阳晒过那样洁白光明。
万事万物都具有矛盾性,矛盾着的事物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情况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恰到好处,辩证处理正是处世的智慧。
现实生活情况错综复杂,人际交往亦是如此,身处其中要想如鱼得水,就需运用辩证处世的智慧,灵活处理,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察言观色,审时度势,应付自如,做到恰到好处。
第三节 诚信办事的智慧
人类相互依赖而存在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互依赖的,生命的整体都是相互依存的。印度哲人奥修在《生命的真意》一书中写道:“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他东西。当你看着一朵玫瑰花的时候,你感到快乐,你的快乐是玫瑰花创造的。”
现在科学家已经证明,当你快乐的时候,玫瑰花也感到快乐。如果你爱玫瑰花,它就会长得更快,它就会开出更大的花来,因为有人在关心它,在爱它,在看它;如果没有人爱它,它就不会快乐,也不会开出这么大的花朵。
如果你能使一朵鲜花快乐,不去随意折毁它,那么鲜花也会使你快乐,在你苦闷烦恼时为你送上一缕醉人的馨香。
如果你能使一只小鸟快乐,不去残忍地杀死它,那么小鸟也会使你快乐,在每天霞光映透窗棂的时候,为你轻轻弹奏一段乐曲。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女教师到残疾人学校讲课时丢了钱包,遇到这种事的人多数都会不高兴。但这位女教师却说:“虽然丢钱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但是一想到我丢了钱,肯定会有人捡到钱,那么捡到钱的人一定会快乐。我知道有人在快乐,所以我也就快乐了。”
不久,捡到钱包的那个残疾学生拄着双拐来给她送钱包,女教师的一份快乐变成两份快乐了。
我们都是互相依存的,不管我们认不认识,是不是陌生人。所以,对待别人要用一颗宽容而又快乐的心。在别人因为我们而快乐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成了一个快乐的人。
每天早晨在上班高峰时间,很多公交车上的人都挤得满满的,一点缝隙都没有。有的时候,我们常听到一些吵架的声音,谁抱怨谁踩了他的脚,谁说谁挤着了他。其实大家紧紧地拥挤在一起,只是因为我们要生存。
大家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都是去上班。如果彼此能够宽容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千千万万的人都是相互依赖的,你给别人一个烦恼,别人也会还你一个烦恼。反之,你送别人一个快乐,别人也会赠你一个快乐。
在单位里,如果哪一天我们心情特别好,就会发现平时不那么喜欢的同事也很可爱了,于是你可能就想多跟他说几句话,对他笑一笑。你对他热情,他自然也热情地回应你,这样两个人都会感到心情很愉快。
有的时候走在寂静无人的街上,如果看到旁边有一个人走过,心里就会泛起一股有了依靠的感觉,好像是有人与自己同路。上班或者下班的时候,总是拥拥挤挤地坐公交车,感觉很烦,但是心里同样会有一种感觉,我们大家都在做着相同的事,并不是我一个人在辛苦。看看别人,想想自己,觉得我们确实是互相依赖的人类。
既然大家都是彼此需要,那么我们就应该彼此温暖。用善良的心去对待别人,用真诚的态度去与人交往。别人得到了快乐,我们也会快乐;别人得到了幸福,我们也会幸福。
信用是办事的基本规范
信用,是一项彼此的约定,也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心灵契约。有时它无体无形,但却比任何法律条文具有更强的行为规范。已是千万身价的一个富翁,讲了一个关于信用的故事:
那还是两年前,我的事业刚刚起步,每天只能骑自行车上下班。有一天傍晚,我急匆匆地往家赶,但没走多远,自行车就扎了胎。这时,前后左右,没有出租车,也没有修车行。最要命的是,我摸遍全身发现,自己一分钱也没有带。
推着车子走了很远,终于遇到一个正要收工的流动修车摊。当时,满天的云愈积愈浓,眼看着一场大雨就要来临。顾不得许多,我恳求那位年迈的师傅赶紧帮忙修车。
当我声明身上没带钱时,那个师傅说:“行啊,留下点什么作抵押,明天来取。”我说:“行,我把工作证留下。”他看了看我,再也没说话,动手修起车来。
交谈中得知,这位老人也曾显赫辉煌过,曾经连续十年赢得过市级劳动模范,但因为不识字,一直在基层岗位上工作着。他还是一个爱厂如家的模范,在儿女中学毕业后,他劝说孩子们到他所在的工厂工作。但时过境迁,企业终于垮掉了,老模范眼含热泪,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自己几乎奉献毕生的工厂。在儿女下岗的同时,自己的老伴又不幸得了偏瘫卧床不起,企业已经指望不上,全家就靠他摆的这个修车摊聊以度日。
车子修好后,我把工作证留给了老人。老人一边很仔细地放好,一边抱歉地对我说:“孩子,我没有文化,做得可能也不对。不是我俗气,我是不得已啊!按说,谁没有个需人帮忙的时候,谁能万事不求人?可我真的需要钱啊,留下您的证,您多担待着点儿吧。”
我赶紧说:“看您说的,该我说谢谢才对,没您帮忙我可怎么回家啊!”我心里想,付出了劳动收获报酬,是天经地义的事。而这次老人要的报酬仅仅是2元钱。
第二天,我又来到了那位老人的摊子,想把昨天的钱还给他。没想到老人一脸的惶恐,说话也变得结巴起来,原来,由于昨天被大雨浇湿,奔跑中,老人将我的工作证弄丢了。今天尽管自己仍在发着热,但为了等我,仍然强撑着到此摆摊。
我有些冲动地说:“你怎么能这样?你知不知道,办证很麻烦,而且要好多钱?”我相信,就在当时,我一定显现出了自己心灵丑恶的本性。我这个曾受人恩惠的人,一旦摆脱了困境,就忘记了自己曾有过的乞求。可能有那么多的人在场,老人的脸上很不自然,只是一个劲地道歉。
离开老人的车摊,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表现,真的不像是一个有修养的人的作为。因为再办一个工作证并不麻烦,也用不了多少钱。而最起码,如果不是老人帮忙,昨天淋雨与今天生病的,应该是我而不会是他。不久,我渐渐地淡忘了这件事。
大约过了近半个月的时间,老人却找到公司来了,他并没有找到工作证,但却记住了我的单位和名字,并送来150元钱,给我用作办证的费用。我知道,那几乎是老人这半个月的所有劳动所得。
尽管我一再说明情况,称当时不过是一时气盛说了那些话,但老人执意要把钱留下,还很歉意地说:“真对不住啊!收下吧。做人总该讲点信用,那是老天教人做人的本分。”
从那一天起,我一直感谢老人给我上了关于信用的最好一课。事实上,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老人的言行让我重新思考公司的立足之本。公司得到发展之后,在我的恳求之下,老人来到公司,成了一名极为出色的仓库管理员。
当我们的社会进入竞争经济时代的时候,很多人的信用观念早已不复存在。人们开始学习玩小聪明,耍歪手段;羡慕阴谋诡计,弄虚作假;崇尚无原则办事,拍马投机……一时间,大街小巷皆见教人智谋;中学大学频见捧读韬略厚黑;大商小贩倾心坑蒙拐骗。我们的社会犯了什么病?
经商有经商的商机,游戏有游戏的规则,做人有做人的分寸,处世有处世的方圆,从过去到今天,亘古依然。而唯独今天,我们的信用可以轻易地就抛弃吗?
信用是一种人格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平稳存在,人与人和平共处的基础,也是人性中最珍贵的部分。它与伪君子无缘,与空谈家远离。给人以信用,就是对人以许诺,那就是不变的永恒。
要维护遵守信用,有时自然要牺牲一些时间、爱好、自由,甚至要付出鲜血和生命,但如果你自己,与你所在的整个世界都没有了信用,那你又将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人世间?
诚信是获取信任的基石
当然,能让别人充分信任你的一个最可靠的砝码就是你在做人做事上必须表现出诚实,而只有诚实守信方能长久。
一个公司招聘员工,经过一层一层的筛选,还剩下三个面试者,他们的业务水平不相上下,从三个人当中挑选一个实在是难以取舍。最后,总经理决定再来一次面试,由他亲自挑选。面试的问题出乎意料,和业务毫无关系,是一道非常简单的算术题:
请你们三个回答我一个问题:十减一等于几?
第一位应试者想了想,最后满脸堆笑地说:“您说它等于几,它就等于几;您想让它等于几,它就等于几。”
第二个见第一个回答得这么精明,不甘示弱地说:“十减一等于九,就是消费;十减一等于十二,那是经营;十减一等于十五,那是贸易。”
总经理听了,微笑着点点头又摇摇头,他把目光转向第三位应聘者:“说说你的答案?”
“十减一就是等于九嘛!”后来,这个老实人被录用了。
如果你面对着同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回答?会不会老老实实地说出“十减一等于九”?事实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复杂的人是最愚蠢的。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人把“诚实”视为“愚蠢”。
人们最喜欢犯的错误就是自作聪明,结果总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为什么不诚实地对待那些原本正确的东西呢?这代表实事求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蒙骗,即使那些喜欢恭维话的人,他们内心深处也是在意和相信诚实人的。
诚实赋予一个人公平处世的品格,诚实是聪明做人最坦率也最谦逊的证明方式。那个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喊“狼来了”的孩子,最后没有人相信他。因为不诚实的人太不“天真”,因此也不“可爱”,更不要说招人喜欢了。
诚实的人必然不说谎,不欺骗。许多人都把欺骗和谎言当作“精明”,他们以为这些手段是值得使用的。但是时间长了,狐狸尾巴终究会露出来。欺骗能换来一时的利益,但得不到永久的信任。
谎言也许能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迷惑一些人,但是这些人不久就会清醒。欺诈者是堕落的人,因为不诚实,他们不能与人长久相处,更不能达成自己对幸福、财富和快乐的愿望。
诚实的人必然守信用、重诺言,不守信用的人轻则破坏自己的形象,重则影响自己一生的发展,甚至还会因此丢掉自己的性命。
值得一提的是,许诺是非常严肃的事,对那些不应该办的事和办不到的事一定不要轻率应允。古代哲人老子曾有训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把真诚放进我们的话语
世上最令人感动的是什么?有人回答:是真诚。的确如此,真诚的话语最动人。因此,当你面对一个固执的客户而久攻不下时,你就该想一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了。
把你的诚意,一滴滴地揉进话里的每一个字,这就成了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润滑剂。有一次,一位外国记者给吴仪部长提出一个很尴尬的问题:“请问吴仪部长,为何至今还是独身一人?”
对此,部长是无可奉告,还是避实就虚含糊了事?人们揣测着可能出现的回答方式。然而,吴仪的回答大出众人的意料,她既不回避,也不闪烁其词。她说:“我不信奉独身主义。之所以打单身,和年轻时的片面有关。一是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心里有个标准的男子汉的形象,而这种人现实生活中没有;二是总觉得要先立业后成家,而这个业又总觉得没有立起来。然后就是在山沟里一待20年,接触范围有限,等到走出山沟,年龄也大了,工作又忙,就算了吧。”
这一席坦率的回答使众人感到吃惊,同时也使众人大为感动。正是这种坦诚直率的风格才使吴仪成为对外贸易谈判中辩才无敌的杰出女性。
企业商业都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就像“大浪淘沙”,潮起潮落,物竞天择。企业商家兴耶衰耶,既有时代大环境的作用,又决定于企业商家自己的胸怀与作为。
谈判是一种竞争,要竞争自然离不开竞争的手段。为此,各种谈判的策略都要充分利用。但是,无论何种谈判都应在坦诚的基础上进行。
坦诚的含义包括:谈判是一种和平的磋商过程,而不是胁迫的代名词,谈判的协议要靠谈判者的信守来保证;谈判者不仅要重视己方的利益,同时也应充分顾及他方的利益。正如美国前国务卿、著名的谈判专家亨利·基辛格认为的那样:
在外行人眼里,外交家是狡诈的。而明智的外交家懂得,他决不能愚弄对手。从长远的观点看,可靠和公平这种信誉是一笔重要资产。
确实,单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而言,坦诚对于一个谈判者而言是绝对重要的。如果你被认为不可信赖的话,人们只会告诉你由于你的职位或头衔而必须告诉你的东西,除此之外,你可能甭想再额外得到些什么了。
相反,当对方认为你可信时,谈判后,一些私下里的时候,他或她也许会告诉你一些从谈判上所无法知道的东西。例如:
甲:瞧,我知道我们的出价是低了点,不过,我们对贵公司的产品确实很感兴趣。乙:可是,你们在价格上的态度让人感觉一点通融的余地都没有。甲:我知道这个。可是,如果贵公司能稍作让步,我们的价码还会变化的。
这段有趣的对话也许会成为你走向成功的台阶,这不是因为你用阴谋诡计控制了别人,而是因为你得到了信赖。只是当人品的正直无可置疑时,秘密和关键的材料才会透露给你。
如果你被对方认为你说的话是值得信赖的话,你就要尽力维护这一形象,这至少对你与对方的下次谈判是至关重要的。
信守承诺才能确立威信
说话要守信,行动要果断。有命令就要执行,有禁规就要制止。法度不轻易改变,制度也不轻易变动,政务不轻视,策略不轻随。领导就要这样来立信。
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诗经》中说:“白圭上的污点,还可以磨去;言语上的污点,就不能掩盖了。”
领导立信在上,官员百姓遵守在下;法制政策令行在上面,所有官员百姓共同执行在下面。就是说:只要是言语都得守信用,没有信用的言辞不是正人君子所说的话,而与禽兽没有差别了。所以古代的圣贤注重诺言,一言九鼎。周公以桐叶封弟,文王以存原立信,尾生高以守信而淹死,季布一诺千金,这些都成了千古美谈。示信于人,所以能得人;示信于国,所以能得国;示信于天下,所以能得天下。所以老子重视戒除“轻诺”,孔子重视“讷言”。
老子说:“轻易许诺的人,必然少有信用。”
孔子说:“君子不善于言辞,却每捷于行动。”又说:“守信用的人,人们就信任他。”
叔向说:“君子的言辞,守信用而有验证,所以怨恨就远离于他身边;小人的言辞,超越本分而没有验证,所以怨恨很快就上来了。”
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后,才去役使百姓,不然百姓以为是虐待他们。先要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他人,否则君主以为你在诽谤他。”信发自于心,诚发自于意。信出自于口,所以成就于德。
曾经有人说:“黄金不能改变我的言辞,死亡不能改变我的信守。”又说:“信用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则困难。小信守于言,大信守于心,君子守言,圣人守心。”这些都是千古名言。
从前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以大胆的行为,使敌人的精壮降兵,都变成自己的骁勇死党。在他起兵攻破采石矶后,长驱直入集庆,水陆并进,先攻破陈兆先的兵营,随即就利用他们。
在降兵中挑选精壮骁勇的士兵五百人,直接归纳于军中。这五百人都感到惊恐不安,朱元璋知道他们内心的想法后,便筹划着怎样才能让他们安稳而不害怕,信任而不怀疑。
最后,决定采取用他们先对他们信任,而招致他们有信仰的策略。在晚上进入营区五环侍候,自己也解甲就寝,而且把自己原来的人员调开,仅留冯国用一人侍睡在床前。此后,人心大定,都相信了他的至诚。
攻打集庆时,冯国用就率领这五百降兵,首先冲锋陷阵,在蒋山下打败元军,威逼城下。各路兵马快速奔进,一举攻克南京,这五百人确实出了大力,立了大功。所以说,没有威信,就不能役使人;没有威信,就不能使人服从。古人说:“言语忠信,行为笃敬,虽是在少数没有开化的民族中都行得通;话不忠实、不信用,行为不诚实、笃敬,就是在本乡也行不通!”这的确是真诚的话。
从前晋文公攻打原地,只带十天的粮草,并与大夫约期十天后到原地。时期到了,晋文公鸣锣退兵,罢休而去,却有来自原地的人说:“原地三日就可以攻下吧。”
左右官员也认为对方的粮食力量都快完了,请求等待。晋文公说:“我与士人约期十天,不去,就是我失去信用。得原地而失信,我不这样做。”原地的人听说后,就投降了,并说:“作为君主像他这样守信用,没有不归顺他的。”
卫国人听说后,都投降了,并说:“作为君主像他这样守信用的,有不归顺他的吗?”孔子听说后,记载下来,说:“攻打原地而得到卫国的人,是靠信用。”所以说:“在人民中没有信用就不能立身。”作为国君,军队、粮食都可以丢弃,唯有信用不能丢。
用诚信架起友谊的桥梁
在物质文明比较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推心置腹的真诚态度,已经显得十分必要。对此,很多有识之士从内心呼喊: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点真诚,人与人之间应该一切都是真诚的。
事实已经说明:真诚犹如一张人生旅行的通行证,它是一种让人信赖的信物,它是一种让人怀念的信物,它是一种让人亲切的信物。在人际交往中如果缺乏真诚,就等于缺少了车辆,缺少了帆船,缺少了桥梁,缺少了纽带,社会无法将你送往成功的彼岸,无法将你送往胜利的山巅。
真诚是一支轻松愉快的歌,是一杯醇厚甜美的酒,是一首韵味久远的诗。一个人如果有了真诚,就会变得心胸宽阔,心地善良,心底坦荡。
在东汉时期,曾经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阎敞,一个叫第五常。两人来往密切,交情深厚。特别是阎敞,人品端正,诚信无私,深得第五常的敬重。
一天,第五常来到阎敞家中,说道:“阎兄,小弟奉命调京城供职,路途遥远,且限日到京,行程匆促,钱物携带很不方便,我想将一百三十万贯钱先寄放在兄长这里,以后再来取,您看行不行?”
阎敞满口答应,说道:“这有什么不可以的,我一定代贤弟妥善保管,你什么时候来取都行。”于是,第五常就把一百三十万贯钱送到了阎敞家中,阎敞当面把钱封存好。
第五常起程赴京那天,阎敞十里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第五常再三劝说留步,两人方依依惜别。临别时,第五常还说:“那笔钱阎兄如果需要用,您尽管用就是了。”
第五常到京后不久,京城突然爆发了一场瘟疫。第五常一家不幸染上此症,先后死去,只留下了他的一个小孙子。第五常在临终前抖抖索索地拉着小孙子的手,断断续续地说:“你如果……能……活下来,年纪……这么小,怎么……生活啊?我有……三十万……贯钱,寄放在……家乡……你……阎敞爷爷……家中,你可以……取来……维持……生计……”
第五常去世了,他的孙子记住了他的话,知道他在家乡的阎敞爷爷家中寄放了三十万贯钱,但当时年幼,路途又远,无法去取回这笔钱,只能靠他家在京的亲戚朋友周济度日。
十几年过去了,第五常的小孙子长大了,这才返回故里。为了安置家业,他想去找阎敞爷爷取回爷爷存放的钱,但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口说无凭,手中没有任何凭据,这么多年过去了,能拿得到这笔钱吗?
一天,阎敞正在书房里读书,忽然家人进来说,有一位青年公子求见。阎敞来到客厅一看,觉得似曾相识,又实在想不起是在什么地方见过,是不是真的见过?那青年拜见了阎敞,说起爷爷第五常,阎敞才知道原来他是五常贤弟的孙子。
阎敞闻听五常贤弟一家的不幸,回想起过去两个人的友情,百感交集,为朋友哀伤。第五常的孙子还没有启齿问钱的事,阎敞就说了:“你的生计暂时不用发愁,你爷爷有一百三十万贯钱寄放在我这里,你现在可以拿去用。”
第五常的孙子一听,着实吃了一惊,爷爷说的是三十万,不是一百三十万呀!于是,他将爷爷临终前的话说了一遍,问阎敞爷爷说:“您老人家是不是搞错了?没有那么多,只有三十万。”
阎敞忙说:“没有错,没有错!孩子,我估莫是你爷爷在重病之际,头脑兴许不清醒,把话说错了。”说着,忙到储藏室将第五常当年寄放的一百三十万贯钱搬了出来,亲手交给了第五常的孙子。
第五常的孙子接过钱来,含泪告辞。他在想:阎敞爷爷不愧是我爷爷的好朋友。这真是钱财有数,诚信无价啊!
交友要交心,待人贵在诚,真诚地对待朋友,应该讲信用,守诺言,言必信,行必果。第五常奉调赴京履职时之所以将一百三十万贯钱寄放在阎敞家中,就是因为他相信阎敞这位朋友,就是因为他知道这位朋友人品端正、诚信无私,而且后来发生的情况也确确实实证明了这一点。
正所谓:“钱财有数,诚信无价!”人世间,只要有真诚,就会产生心灵的感召,心灵的呼应,心灵的直白;即使是遇到挫折,也不会气馁;即使是遇到晚秋,也不会寂寥;即使是遇到冬夜,也不会觉得寒冷。
人与人之间如果有了真诚,便有了进步的阶梯,便有了成长的沃土,便有了融洽的氛围,便有了友谊的桥梁,便有了关系的和谐。由此可见,只要有真诚存在的地方,那里永远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每个人都会自由地呼吸,自由地生活,自由地拥抱太阳,脸上总是洋溢着舒心的微笑。
当今时代,人们渴望真诚,人们呼唤真诚,人们需要真诚。只有让真诚植根于广袤的大地,映照于辽阔的江海,扎根于众人的心灵,人与人之间就会更磊落,世界就会更美好。
我们要求真诚,我们呼唤真诚;我们感戴真诚,我们崇尚真诚。对待朋友要真诚,对待异己者更需要你付出加倍的真诚,才有可能化敌为友,使之成为你的朋友。
把自己的诚意展示出来
在所有的交际要诀中有一个字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诚”字。有位文化名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故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之所以经久不息,国家之所以安治,人们崇敬的先贤圣人之品德事业之所以不断地发展光大,都是因为一个“诚”字在起作用。所以说,诚,关系到万事万物的生死存亡,不诚,就没有万事万物。
那么怎样才能展示你的“诚”呢?我们应该看到,我们所说的“诚”字,其含义是人必须虚怀若谷,心底坦荡,毫无私心杂念,这样才能做到真实无妄,对任何人不欺骗,只有这样,才能交几个真心的朋友。所以,交朋友,自己要先做到内心至诚至真。
“诚”的作用在于团结身边的人,共同一心,成就大业。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任何人都不喜欢虚伪,所以只有至诚才能从自己的身上把虚伪的劣根彻底铲除掉,这样,所有的人才能团结得像朋友一样,同时共苦、出生入死、同心同德,干出一番事业。怎样才能做到“诚”字,曾老夫子认为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是诚恳。知道自己的过失便加以承认和尽快改正,没有丝毫的吝惜掩饰之心,这是最难做到的事情。豪杰之所以成为豪杰,圣贤之所以称其为圣贤,都因为他们为人诚恳、光明磊落,这是常人望尘莫及的。反之请你想一想,其实能够战胜自我而达到内心的诚恳,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由此不知可以省去多少纠葛羁绊,避免了多少遮掩矫饰的丑态啊。
二是诚实。知道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水平,不喜爱那样的虚名。自古以来都是三种人的身边常有祸事:包藏祸心、想害别人利益者,会反受其害;过分嫉妒,容不得他人的人,不被他人所容;再有就是喜爱虚名,并且不择手段去窃取的人,早晚会被别人识破揭穿。交朋友就要实心实意,来不得半点虚伪,否则,你就不会交到朋友,而会增添仇家,反惹祸端。
三是诚心。我们应当永远地诚心待人,虚心处世。诚心则会引导你志向专业而勇气十足,历尽千磨百炼而不改初衷,最终必定会有朋友的真诚相助,成就大的事业;虚心则是不矫揉造作、不夹私见,用这种方法来接人待物,对待朋友,最终必定可以被别人所理解接受,顺理成章地成为挚诚的朋友。
四是诚意。俗语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鬼神回避。”所以,曾国藩指出,凡涉世交友之人一定要下决心把这两个字理解透彻,处理完美,才好与各种人打交道、交朋友。
诚意即以朴实、廉洁、正直为本体,讲真话、实话、直话,不拐弯抹角兜圈子。也许你的话初听起来让别人不能接受,时间长了,朋友自然能够了解你的心意。
但是如果失去诚意,纵然你妙笔生花,也会露出破绽。骗人的事情只能欺骗一时,不可能永远哄住人,到头来只怕会搞得人人心中对你设防,心灰意懒,那么,哪里还会有对你真心诚意的朋友呢?
五是开诚布公。对朋友切不可玩弄权术,不可区别贫富贵贱,更不可以攻击别人的隐私或在背后诋毁别人的短处。“人之交,信为本”。与人交往必须讲信用,这是最起码的生活准则,这样,别人才会感到你是一个踏实的人,从而爱和你交往。因此,在交际的过程中,要不嫉妒、不猜疑,小人之心不可取。
要做一个胸怀开阔、光明磊落、心底无私的人,特别是一个文明的人绝不用嫉妒、猜疑去对待朋友和同事,而以一颗真诚友好的心奉献给他人。
要学会容忍他人的缺点。改变一个人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是困难的,为此愤恨他人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宽厚、容忍、善解人意,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格。社交中遇事要量力而行,不要轻率地对别人许诺。
在社交场合最忌讳浮夸卖弄的行为,那种不顾别人需要,一味在众人面前出风头的举止,是一种肤浅、缺乏教养的表现。对一些生活枝节问题要尽量表现出“从众”行为,与别人采取比较一致的行动更易与人关系融洽,也是对人尊重、信赖的表示。
向人道歉时,不要把眼睛往别的地方看,应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这样才能使人相信你是真诚的。如果你觉得道歉的话不好出口,可以用别的方式替代。譬如可以在事后给对方一个真挚的微笑或握手,也可送一点小礼物或一束鲜花,还可以用书信的形式。该道歉的时候须马上道歉,耽搁越久便越难以启齿,有时还会追悔莫及。而接受道歉的人应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诚心诚意领受别人的歉意,同时可略作自我批评,以减轻对方的内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