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
近年来,中国5G发展坚持统筹谋划,推动共建共享,网络覆盖率不断提高,产业生态稳步壮大,5G应用融入各行各业。固定宽带网络持续向乡村延伸,主要城市积极开展千兆光纤网络升级,融合赋能作用不断提升。IPv6规模部署成就显著,支持能力全面提升。天地一体化网络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卫星互联网加速统筹发展,遥感卫星部署日益完善,北斗导航生态逐渐丰富。
1.2.1 5G网络建设成就世界领先
1.5G网络建设规模全球最大
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基于独立组网模式规模建设5G网络的国家。截至2022年6月,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累计开通5G基站185.4万个,5G基站占移动基站总数的比例超过16%,总量占全球5G基站的60%以上。中国5G覆盖率同样全球领先,5G基站密度达到每万人10.7个,5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县城城区及90%以上的乡镇镇区,并逐步向有条件、有需求的农村地区推进。得益于5G网络的广域覆盖,中国5G用户数量逐年攀升,登录5G网络的用户已经达到4.5亿户,占全球5G登网用户的70%以上[1]。
自2019年6月5G牌照发放以来,中国基础电信运营商坚持统筹谋划、适度超前的原则,推动共建共享,让5G网络建设更快、更高效。3年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在5G上的投资金额分别达到3171亿元、865亿元、736亿元,3年总投资4772亿元。根据三大运营商在2021年6月发布的数据,它们的5G套餐用户数量已超过9.2亿户。其中,中国移动用户总数超过9.6亿户,5G套餐用户超过5.1亿户,5G渗透率约为53%;中国电信用户总数超过3.8亿户,5G套餐用户超过2.3亿户,5G渗透率超过60%;中国联通用户总数超过8亿户,5G套餐用户超过1.8亿户。此外,2022年6月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广电)宣布正式启动5G服务,成为中国第四大通信运营商,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中国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有线+5G”融合发展新格局。
中国5G网络总体运营平稳,5G网络接入速率相比于4G网络提升显著。据统计,全国5G网络平均下行接入速率和上行接入速率分别为334.98Mb/s和70.21Mb/s。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G建设情况来看,上海市5G网络平均下行接入速率全国领先,其后分别为重庆市、云南省、辽宁省、福建省[2]。
2.标准专利及终端产品创新活跃
中国不断加强5G领域的创新研发,持续布局5G标准专利,为全球5G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根据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当前全球声明的5G标准必要专利共21万余件,涉及4.7万项专利族。其中,中国声明1.8万项专利族,全球占比为40%,排名第一。5G标准必要专利布局最多的目标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美国(4.6万件)、中国(3.9万件)和欧洲(3.1万件)。
随着中国5G网络覆盖面的逐步扩大,5G终端产品也在不断创新,新型手机产品持续推出,工业网关、车载终端、智能穿戴等新型终端不断涌现。截至2021年12月底,中国共671款5G终端获得进网许可,其中包括491款5G手机、161款无线数据终端、19款车载无线终端,5G终端市场供给进一步丰富。中国5G手机终端连接数量达到5.18亿户,用户渗透率超过28.7%,占全球的80%以上。随着5G网络不断普及,5G手机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有效地带动了5G手机产业发展。截至2021年12月,中国5G手机出货量达到2.66亿部,同比增长63.5%,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5.9%。此外,中国5G手机价格下降至1000元以下,加快了5G服务普及[3]。
3.创新融合应用场景不断拓宽
得益于5G网络的快速发展,中国5G应用服务不断推新升级,应用场景不断拓宽。中国5G应用已覆盖第一、二、三产业的诸多领域,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行业领域发挥赋能效应,形成多个具备商业价值的典型应用场景,已覆盖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的40个,5G应用案例累计超过2万个。
截至2021年10月底,中国在工业园区、港口和医院等重点区域已建成超过2300个5G行业虚拟专网。工业制造、采矿、港口等垂直行业应用场景加速落地,已由最初的以生产辅助类业务为主向设备控制、质量管控等核心业务拓展。“5G+自动驾驶”“5G+智慧电网”等新模式新业态相继涌现,5G远程诊疗、5G智能医护机器人等应用从试验走向实践。在消费领域,基础电信运营商推出5G视频彩铃、超高清视频、云游戏等系列新产品。“5G+大数据+AI+AR/VR”等技术组合在游戏娱乐、居住服务等细分消费市场催生新增长点,带动其应用产业发展,“5G+4K直播”、远程办公、远程教学等应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和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有关部门也在积极推动5G行业应用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连续5年举办国家“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征集了超过2万个5G行业应用案例,面向矿山、医疗、工业、教育等10余个领域打造标杆示范;同时会同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开展“5G+医疗健康”“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工作,遴选试点项目,培育应用标杆,推动5G赋能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
1.2.2 光纤宽带持续加速升级
1.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持续增加
中国持续加大对光缆网络的布局,不断加强保障和支持国内用户服务质量。截至2022年6月,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791万千米,比2021年底净增303万千米。其中,接入网光缆、本地网中继光缆和长途光缆线路所占比重分别为62.6%、35.5%和1.9%。当前,中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数量达到19个,网络时延和丢包率大幅度下降。截至2021年底,中国累计建设34条跨境陆上电缆和多条国际海底电缆[4]。光缆的持续布局有效增强了中国固定宽带网络的承载能力,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光纤宽带用户规模稳步增加
中国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处于世界前列,宽带网络在城市及乡村的覆盖率不断提高,宽带网络接入用户数量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6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到5.63亿户,比2021年底净增2705万户。其中1000Mb/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达到6111万户,比2021年底净增2656万户。100Mb/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宽带用户数量达到5.27亿户,占用户总数量的93.7%[5]。
3.千兆宽带光纤网络建设提速
中国高度重视宽带网络建设,持续加大光纤网络的升级改造,已经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网络。截至2022年6月,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到10.3亿个。其中,光纤接入(FTTH/O)端口数量达到9.85亿个,占比为95.2%。同时,具备千兆宽带光纤网络服务能力的10Gb无源光网络(PON)端口数量达到1103万个,比2021年底净增318万个[6],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4亿户家庭的能力。此外,中国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光纤网络用户上网平均速率超过100Mb/s,基本实现农村与城市“同网同速”。
中国宽带网络不断向千兆宽带光纤网络时代迈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布局千兆宽带光纤网络,千兆宽带光纤网络的覆盖率不断升高。截至2022年5月底,中国千兆宽带光纤网络已具备覆盖超过3.8亿户家庭的能力,千兆宽带光纤网络用户规模达到5591.1万户。全国超过300个城市启动了千兆宽带光纤网络建设,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等29个城市建成全国首批“千兆城市”[7]。
4.融合赋能作用日益彰显
千兆宽带光纤网络的普及不仅提升了公众和政企客户的宽带网络体验感,而且超高带宽、全光纤互联、高稳定性等技术优势进一步激发了业务创新,孵化出更多新的应用场景与模式。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依托千兆宽带光纤网络,打造云监控平台,提升乡村智能治安管理能力,助推“雪亮工程”向基层延伸。在社区管理方面,通过千兆宽带光纤网络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赋能“智慧物业”建设,推广云广播、车辆的违停抓拍等应用,解决了防控、流动人员管理、车辆违停告警等管理需求。在家庭应用方面,千兆宽带光纤网络推动了视频娱乐、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智慧家庭的普及与发展。在企业应用方面,千兆宽带光纤网络能够为企业用高质量专线、企业上云、全光纤产业园区提供支撑,促进交通、电力、油气、金融等国家支柱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在工业应用方面,千兆宽带光纤网络促进工业互联网能力提升,实现具有高带宽、抗电磁干扰等性能的稳定、绿色、节能网络,打通各环节的信息通道,推动工业生产向数字化转型。
1.2.3 IPv6规模部署持续推进
1.IPv6规模部署成就显著
中国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不断取得进展,截至2021年12月,中国已申请IPv6地址资源总量达到63052块(/32)[8],总量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2年5月底,IPv6活跃用户数量达到6.93亿户,占全国网民总数的67.1%。主要网站和互联网应用的IPv6支持率持续提升,移动通信网络IPv6流量占比突破40%[9]。
此外,中国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扎实推动 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向纵深发展。2022年3月,中央网信办等12部门联合组织开展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试点工作,确定了22个综合试点城市和96个试点项目,旨在探索IPv6全链条、全业务、全场景部署和创新应用,整体提升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水平。
2.IPv6支持能力全面提升
网络设施和终端设备是IPv6端到端贯通的关键环节,中国4G、5G及固定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全面支持IPv6。2021年12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已完成骨干网、城域网和LTE(Long Term Evolution)网络IPv6升级改造,新建5G网络全面支持 IPv6,骨干直连点均实现 IPv6互联互通。数据中心和域名系统基本支持IPv6,内容分发网络(CDN)和云服务平台具备IPv6服务能力。物联网 IPv6连接数量达到1.4亿个,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到35.15%,固定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到9.38%,家庭无线路由器IPv6支持率达到16%,政府门户网站IPv6支持率达到81.8%。主要商业网站及移动互联网应用 IPv6支持率达到80.7%,国内网民使用频度较高的200款移动应用程序(App)均支持 IPv6访问。市场上的主流4G/5G手机终端均支持IPv6,在基础电信运营商为宽带用户配发的家庭网关中,已获得IPv6地址的网关超过80%[10]。
1.2.4 导航卫星市场创新活跃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并投入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并提供服务以来,已在全球一半以上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规模化应用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国际搜救、全球短报文通信三类全球服务,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区域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地基增强四类区域服务。同时,中国承诺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全球用户提供连续、稳定、可靠的服务。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以技术体系创新和应用模式创新为主线,积极推动“北斗+”融合创新和“+北斗”时空应用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交通运输、救灾减灾、通信授时、气象测报、农/林/渔业等公共服务领域,以及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渐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融合。截至2021年底,已有790多万辆道路运营车辆、3.63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10多万台(套)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2022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大众消费领域北斗推广应用的若干意见》,积极营造有利于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扩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大众消费领域的规模应用。截至2021年底,支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国产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总出货量的94.5%。通过智能手机、车载终端、穿戴设备等载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服务于绿色出行、外卖送餐、健康养老、儿童关爱等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快速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产业生态更加完善。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4690亿元,较2020年增长16.29%。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与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算法、导航数据、软件、器件、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达到1454亿元,由卫星导航应用与位置服务所衍生形成的关联产值达到3263亿元。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坚持开放融合、协调合作、兼容互补、成果共享,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共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果,促进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进步,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更好地服务全球、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