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焦虑妈”:当代父母心理成长(智慧父母成长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白骨精”:高效管理法在家“水土不服”

事业成功的女性在做母亲的时候,能不能用自己高效管理一个团队,在职场上取得节节胜利的经验,去有效管理一个家庭,培养孩子成才?在现实中,很多“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母亲,把工作中效率至上的价值取向带回家,用管理上下级的方式经营亲子关系,自己高能但孩子不行的失落感等,引发了教育的反差和亲子关系的矛盾对立,导致母亲的挫败感和焦虑。

案例:缺席了女儿成长的片断

最近有一个源于网络社区“杭州19楼”的帖子《职场上的高校管理可以复制于孩子身上吗?》,描述了一位国外名校毕业,曾经就职于世界顶尖咨询公司的高管母亲的育儿经历。这位母亲在做咨询顾问时工作非常忙,而错过了参与女儿成长的宝贵记忆——翻阅孩子的童年照片、视频,这位母亲很多场景处于“失忆”状态。

因为职场上经验丰富,这位母亲像很多“白骨精”一样,具有工作高效、逻辑思维缜密、冷静而理性的特征,以结果为导向、多频道共进,追求效率最大化。因此,她很精准地帮女儿梳理各种大学的申请要求,在饭桌上逼问女儿问题症结,导致正为准备考试而焦头烂额的女儿崩溃大哭。这位母亲从而意识到,这种方式只给孩子增加了压力,而没有任何帮助。

管理方法的失效,不止一次出现。女儿有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拉着她一起分析原因。妈妈习惯于按照职场管理下属的方式,聚焦于她有没有反思问题在哪里,而未发现女儿因为成绩不理想情绪已经很低落了,反而误认为她不想回答,或是态度不积极,是她不认真对待考试的表现。母亲对女儿缺乏共情,对女儿行为的误读导致双方不快和交流失败。

分析:价值取向不宜直接“移植”

把家庭教育物化为工作管理

“白骨精”妈妈们往往手握管理学上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实践策略,长时间身居高位,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为什么用来管理子女,没有办法取得满意的效果,无法实现职场管理经验在家庭教育中的迁移?核心的原因是,两者的价值取向不一样。

正如案例所提及,工作的价值取向是效率至上,而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营造亲密关系。尤其在母子关系、母女关系中,通过爱,通过无条件地接纳孩子,通过不断的爱的付出,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从而为孩子打上良好的人生底色。而且,工作的效率取向是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更高产出,训练“熟练工”,而家庭教育则需要“慢工出细活”,孩子要在试错中偶然成功,通过多次刻意练习巩固成果,个别化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应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孩子成长与发展。

不少职场精英妈妈感觉错过了孩子成长的记忆,因为加班、出差,确实不在孩子成长的现场,还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即便在家仍然要兼顾工作,对于孩子的互动缺乏正面回应和有效参与,难以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

价值取向的不同,导致在工作中高效的管理方法在家庭教育中“水土不服”,这种挫败感会让擅长管理的骨干精英感到焦虑。

把亲子关系异化为上下级关系,实施高控制管理

职场高效管理模式在家庭教育中失效,其次的原因是关系异化:把亲子关系异化为上下级关系。其实质是母亲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对孩子进行高控制的管理。

很多职场精英在工作中处于领导地位,上下级的关系并非完全平等,而是强调下级对上级的服从。而这种工作中的管理关系被有意无意地带回家庭,就很容易演变成像案例中母亲对孩子所实施的高控制行为。

高控制、低反应,“白骨精”妈妈们容易陷入专制型教养模式:父母严格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试图使孩子的行为和态度符合某一绝对的标准。他们较少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对孩子的需要不敏感,为孩子提供的温暖、情感不充足,与孩子的感情较疏远。 史小力主编:《教育心理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181页。

“能力巨人”在心理上“辗压”孩子

很多职场精英女性还会遇到案例中同样的困扰:自己在管理方面杀伐果断,任何难题不在话下,但孩子为什么没遗传到自己过人的智商以及能力?为什么从能力到心理都那么脆弱,打骂不成器?

精英父母经常会忘记,自己也是从童年的懵懂无知一步步累积才成熟起来的,而孩子与成人相比,无论是认知还是情绪管理能力,都存在客观差距。家长有意无意而又明显地表露出自己与孩子的能力差距,很容易造成对孩子的心理“辗压”。正面管教中有一个“能力巨人”实验:父母高高在上,对着矮矮的孩子发脾气,不仅影响孩子的自信,而且破坏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策略:在家要卸下“职场面具”

换位体验孩子的感受

建议尝试著名的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的四个实验活动,换位体验孩子的感受——背对背说话、居高临下、拖拉练习、超级模仿秀,一个一个模拟“三头六臂”的工作狂妈妈在家的场景——孩子找妈妈时,妈妈可能正急着在电脑上打字、线上开会,很多次都下意识地“嗯啊,嗯啊”,有时连眼神接触都没有,只是敷衍地交待孩子“先在iPad上识会儿字,妈妈一会儿就来”,或者居高临下对孩子指手画脚,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合理”建议,等等。通过体验孩子处于弱势地位很不舒服、不被重视的感受,改善自己敷衍、忽视、不平等、过于严苛、爱指责的不当管教行为。

从专制型转向权威型

正如案例分析所指出的,很多职场精英妈妈把自己在职场中的工作方式带回家,比较普遍地采取高控制的专制型教养模式,因此引发的亲子冲突导致母亲焦虑。因此,在教养方式上,建议“白骨精”妈妈们努力尝试由专制型教养转向权威型教养。

教养方式是发展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总体上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大类,麦科比(Maccoby)和马丁(Martin)用要求和反应性两个维度对其进行划分:要求,指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且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而反应性则指父母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 张皓辰、秦雪征:《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财经研究》,2019年,第45卷(2),第46—58页。

“白骨精”妈妈们常见的专制型教养方式,是高要求与低反应性的结合,父母希望孩子对自己的要求言听计从,无条件地强制执行,通过严厉管教来保障要求的实现,缺少对孩子的鼓励和关爱。建议“高势能”的母亲在家庭教养过程中,提高对孩子需求的反应性,转向权威型教养——高要求与高反应性结合:父母既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限定,但是在限定范围内又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对孩子的接受和鼓励程度较高。

从领域专家到专业家长

不少行业专业要求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后持证上岗,如会计师、律师、教师等,职场精英家长大多是所在领域的专家,具有话语权和专业自信。但行业专家不等于专业家长,行业专家与做一名专业家长的要求存在很大的“行业差异”。“白骨精”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有意识地“走下神坛”、放下架子,避免过度的专业落差碾压孩子的成长自信,同时有意识地去补家庭教育的专业课程,由自然成为家长、自发做家长到学做专业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专业要求,家庭教育要遵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包括情绪管理、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规律等,其实是一个很专业的新兴领域。职场精英父母大多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与追求上进的动机,建议将家庭教育作为“兼职”的专业必修课,持续了解和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家庭教育专业技能的提升从根本上舒缓育儿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