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荀子》:为来临中的帝国立法
我这本书,是要借助于经典的解读来帮助大家理解中国走出帝国、转向现代国家的历程。在说明走出帝国之前,有必要先讲一讲中国是怎么成为帝国的。
中国是怎么成为帝国的?从历史事实来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诸侯争霸、灭国兼并而逐渐完成的,即从以人口为支撑点、以封建制网络其中的分散城邦,走向以土地为支撑点、以君主官僚制组织而成的帝国。这样的帝国制度,由君主声明自己对天下土地的产权并以此作为国家权力运行的源头,以君权(统治权与所有权合一)为核心构建而成,君主也因此占据国家制度的最高地位,代表整个共同体集中行使公共权力。为了辅助君主行使这种权力,集权性官僚制也在帝国发展进程中不断地成长起来。就此而言,今天的我们不能超越历史的时空,将帝国制度单纯看作是君主与官僚因自私自利、剥削压迫而有意或无意建构起来的结果。
帝国这一国家类型在中国地理空间中的出现,无论如何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在此过程中,既有必然性的历史因素在推动,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造成压力;人的生产能力提高等),以至于需要新的制度来帮助现有的人口对外夺取额外的土地、对内采用更有效率的制度结构来安排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又充斥了许多偶然的因素。在诸多偶然性因素中,不可或缺的是在特定时空之中作为立法者出现的伟大思想家。只有依靠这样的立法者,当时的人方能构建出更符合历史内在目的、更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新制度。
在春秋战国之际登上历史舞台的思想家,他们通过对时代问题与历史经验的透彻把握与深入思考,提出了自己有关制度建构与国家治理的理论,并积极参与到各自国家的制度改革实践中,从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众所周知,在此过程中,以商鞅为代表的学者设想运用重农抑商的战略、以农战为手段来建构帝国,赢得生存竞争;而以管仲学派为代表的学者,设想的是运用商贸立国的战略,以贸易战手段来完成制度构建与天下统一。就是说,这样两种不同的帝国构建方式,在春秋战国时代被当时最为杰出的中国思想家设想出来。只不过从竞争结果来看,重农立国方案获得了胜利,而商贸立国未能成功。今天的我们已无法知道,历史是否有可能让齐国通过商贸手段统一天下,并构建起体现管仲学派想法的别样中华帝国。
本章将要讲解的是这个时代另一位大思想家的作品,即荀子的著作,来说明在帝国即将来临之前,这些第一流的头脑是如何设想帝国构建的基本原则与制度的。在本章的最后一节,我再用《大学衍义补》和《明夷待访录》两部作品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补充,看看帝国晚期思想家是如何思考帝国制度的,以此作为对《荀子》的呼应。从帝国初兴到帝国成熟并走向没落,中华国家走了长长的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