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这门课,只能父母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高情商教养基石

情商的力量:奠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情商的发展

2022年,新加坡,豆豆一家从心理门诊走出来,豆豆爸妈脸上满是愁容。豆豆的妈妈是牛津大学硕士,爸爸是哈佛大学硕士,他们是新加坡排得上号的高学历父母。豆豆9岁了,看上去帅气乖巧,但从5岁开始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错误零容忍,即使是1分的失误也像千钧的重担压在他的肩头。绝对不尝试任何没有把握的事情。钢琴弹错一个音符,他可以逼自己练到半夜。在商场不小心碰倒一个立牌,当场崩溃大哭。去餐厅的时候不愿意吃饭,他害怕自己的用餐礼仪不好被别人看到,宁愿饿着。近期豆豆情况逐渐恶化。父母不叫吃饭,他就不会吃饭;父母不说停下,那他看到红灯也继续往前走;老师问他“听到我说话了吗”?他既不点头,也不摇头,一脸茫然。豆豆好像放弃了思考,放弃了社交,甚至放弃了说话。

2008年,云南大理州鹤庆县辛屯镇,12岁的小林在院子里玩“射击”游戏。小林父亲早逝,他被改嫁的母亲丢下,从小由年迈且近乎失明的奶奶照顾。农村孩子能玩的不多。小林自制了弹弓,用小石子当子弹,用喝空的可乐瓶当靶子。邻居家小孩路过时看到觉得新奇,在门口看了一会儿,随口说了句“阿么(云南方言),打那么多下还没打到瓶子呀”。小林生气地吼了一句,“关你屁事,滚”。邻居孩子莫名其妙被骂,很委屈,说:“没爹没娘,你奶奶眼睛又看不到,你才这么没礼貌。”小林气急败坏,转身冲进厨房拿起一把刀,跑回来狠狠地捅进邻居家小孩的肚子里。小林在派出所面对警官的审问,一脸不在乎地说:“谁让他骂我奶奶的。”

1944年,美国波士顿一间小公寓,一位46岁的中年人中风昏迷。这个人叫威廉·詹姆斯·西迪斯(William James Sidis),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智商最高的人,据估计其智商高达300。他2岁可以阅读《纽约时报》;4岁可以用希腊文阅读《荷马史诗》、用拉丁文阅读《高卢战争》;6岁自学解剖学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8岁通过MIT的入学测试,能熟练使用英语、拉丁语、法语、德语等8种语言;他在11岁那年,正式进入哈佛大学,成为哈佛校史上最年轻的学生之一;16岁从哈佛大学毕业,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天纵奇才”。毕业时,他用一段话跟父母打造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做了切割——实现完美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隐居,我讨厌群众。毕业之后,西迪斯隐姓埋名,他只做体力活儿,尽力避免接触数学,用各种笔名写了很多书,直到晕倒在小公寓。之后他再也没有醒来,孤独贫穷地死去。

1991年,美国爱荷华州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Van Allen Hall)三楼的309室,正在进行一场研讨会。忽然枪声响起,中国留学生卢刚在短短20分钟内射杀了自己的导师、导师助理、系主任、副校长及另一位中国留学生。5人全部被命中要害,当场毙命。还有校长助理被射中颈部导致全身瘫痪。卢刚紧接着饮弹自尽。6死1重伤的枪击案震惊了美国和中国的学术界。事发前,卢刚是18岁考入北大物理系、22岁公费赴美攻读博士的“别人家的孩子”。事发时,卢刚获得博士学位不久,只有28岁。据卢刚的同学回忆,卢刚自视甚高、打压同行、为人固执、不会社交。卢刚的杀人动机至今成谜,人们普遍猜测是因为嫉妒。他在写给二姐的遗书里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我对男女关系腻烦了,对物理没兴趣了。物理研究让人失望,但家里又没有钱让我来美国读工科。我走到今天这一步,有父母的过错。

以上四个故事都是极端低情商的真实故事。

无法认识自己的豆豆,在学霸父母过高的要求下,事事受挫,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低自尊,任何一件事没做好,就觉得自己不值得存在,最终发展成消极、依赖、生无所恋的习得性无助。

无法管理自己的小林,缺乏管教和引导,不会管理情绪,无法控制冲动,因为一点儿小事恶意伤害邻居,给自己和家人的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

无法激励自己的西迪斯,被心理学家父亲当成一件产品去打造,从小接受严苛的学术训练的他收获了最高的智商,却失去了整个童年的快乐和自由,被父母外力推动的学习终究无法持续。没有内驱力的他亲手封印了自己的天赋,毕业后向着家长期待的反方向拼命狂奔。

无法认识他人、缺乏社交技能的卢刚从普通家庭成长为名校博士,本来可以有光明的前途,却像巨婴一样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里,毫无共情,无法社交,不仅毁灭了自己,也残害了众多无辜的同事和老师。

无法认识自己、无法管理自己、无法激励自己、无法认识他人、缺乏社交技能都是低情商的表现。再高的天赋、再多的资源都扛不住低情商的消耗。修炼情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和幸福的起点。

情商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包括很多互相紧密联系且界限模糊的子能力。关于情商,学术界用了很多不同的术语来表述类似的概念。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本书涉及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这一章介绍情商研究的发展以及本书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