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先世邠(今陕西县名)人,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在陕西守卫边塞多年,西夏不敢来犯,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在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守旧派所阻挠,没有显著成就。词作不多。他的边塞词《渔家傲》写自己悲凉的怀抱,突破了词限于男女与风月的界线。今传《范文正公诗余》(只有五首)。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1],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2]。 黯乡魂[3],追旅思[4],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5]。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黄昇《花庵词选》题作“别恨”。张惠言《词选》说:“此去国之情。”又黄蓼园《蓼园词选》说:“文正(范仲淹)当宋仁宗之时,敭历中外,身肩一国之安危,虽其时不无小人(他认为“芳草喻小人”),究系隆盛之日,而文正乃忧愁若此,此其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引范语)矣。”从具体的词看,除了反映出“去国之情”,很难找出其中有什么“忧天下”的含意,黄蓼园所赋予这首词的思想意义完全是外加的。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6],衡阳雁去无留意[7]。四面边声连角起[8]。千嶂里[9],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10]。羌管悠悠霜满地[1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仁宗时期,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边防军事的副长官)兼知延州(治所即今陕西延安),此后继续负责抵抗西夏达四年之久,在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民歌中把他描绘成“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英雄形象。这首词是他在西北军中作。词中表达出了作者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燕然未勒归无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绪以及战士们生活的艰苦性。彭孙遹《金粟词话》特别指出“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12]。夜寂静,寒声碎[13]。真珠帘卷玉楼空[14],天淡银河垂地[15]。年年今夜,月华如练[16],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17],谙尽孤眠滋味[18]。都来此事[19],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仲淹的《苏幕遮》和《御街行》以“柔情”“丽语”为后世的词话家所称道,还没有摆脱花间派绮靡的风格,但骨力则较为遒劲。
[1] 山映斜阳天接水:斜阳映山,远水接天。
[2] 芳草无情两句:芳草远接斜阳外的天涯(暗指远方的故乡),是那么无情地逗人愁苦。
[3] 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销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黯然,心神颓丧貌。
[4] 追旅思(念去声):羁旅的愁思缠扰不休。思,一作“意”。
[5] 夜夜除非两句:夜里除开睡时偶然的好梦外,别无慰藉。按词意,这是一句,不是两句。
[6] 塞(sài)下:边界险要的地方,这里指西北边疆。
[7]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儿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荒凉的西北边区。衡阳(今湖南市名)旧城南有回雁峰,峰形很像雁的回旋。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8] 四面边声连角起:军中号角一吹,四面的边声随之而起。边声,边地的悲凉之声,如马鸣、风号之类。李陵《答苏武书》:“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9] 千嶂里:在层层山峰的环抱里。像屏障一般的山峰叫做嶂。
[10] 燕然未勒:没有击溃敌军,边境还不安全。《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燕然山即今杭爱山。勒,刻。
[11] 羌(qiānɡ)管悠悠霜满地:羌管悠悠,笛声悠扬。羌管,即羌笛,出自羌(古代少数民族)地,故名。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霜满地”可能是实指,却也含蓄了李白的诗意。
[12] 香砌(qì),香阶,有落花香味的台阶。
[13] 寒声碎:寒风吹着落叶发出轻微、细碎的声音。
[14] 真珠帘卷玉楼空:珠帘高卷,人去楼空。真珠,即珍珠。玉楼,天帝住的白玉楼,借指华美的楼阁。另一解释:这句是写天上宫殿的景色。
[15] 天淡银河垂地:天色清明,银河斜挂着像垂到了大地上。
[16] 如练:像练过(煮熟)的丝绸那样洁白。
[17] 残灯明灭枕头攲:深夜里残灯忽明忽暗,人睡不着,斜靠在枕头上。
[18] 谙(ān)尽:尝尽。
[19] 都来: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说:“都来,即算来也。因此字宜平(平声),故用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