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我们身边的“俗”
第一章 不为外人知的“家庭内部之俗”
我在关西学院大学里负责教授“现代民俗学”这门课程。每学期,我都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课程论文,题目是“街头的俗”,旨在让学生在世间的各个地方(“街头”不过是个比方)发现“俗”的身影,并记录下来。换言之,这是找寻“vernacular”的练习,而找寻的方法,是牢牢记住课堂上我所讲述的“vernacular”的定义(如本书序章所述),并在广阔世界的各个角落寻找符合该定义的事物。
在学生们提交的报告中,出现了各种各样与vernacular相关的事例。其中,“我家的俗”每次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他们在各自的家庭内部,发现了“俗”的存在。
妈妈创作的怪物
一位大学一年级的女生,以“箕面婆婆”为题写了这样一篇报告。
你知道“箕面婆婆”吗?肯定不知道吧。因为箕面婆婆是我妈妈自创的。
我住在大阪府池田市。与箕面市相邻。我有一个姐姐,小时候,我们俩经常晚上很晚也不睡,一直吵闹。这时,爸爸和妈妈便会说:“不早点睡的话,箕面婆婆会来的!”若是这样还是不睡的话,爸爸妈妈便会拉开窗帘。据说箕面婆婆看到晚上很晚还没睡的孩子,会去袭击他。打开窗帘后,我们看到的是古老而破旧的房子,更加觉得恐怖了。我记得,我和姐姐都很害怕,于是立刻乖乖地上床睡觉了。
长大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箕面婆婆会来的”这一警告消失不见了。虽然已经忘却了很久,但这次为了写报告,我又向妈妈请教了一下关于箕面婆婆的事。妈妈说,我小的时候,电视上经常播放日本传统民间故事的动画片,我和姐姐都害怕《三张护身符》故事中出现的“山姥”(1)这个妖怪。看到我们害怕的样子,妈妈就编出了“箕面婆婆”的故事。传说箕面婆婆住在箕面山上,如果有孩子晚上很晚也不睡,她会很生气并下山来。这是妈妈创作的故事。
现在姐姐21岁,我19岁,自然比父母睡得晚。我们知道没有箕面婆婆,箕面婆婆不会出现。可是,等我们有了孩子,孩子晚上不肯睡的时候,我们肯定也会借用我们住所附近的某某山的名字,来吓唬孩子说:“不早点睡的话,某某婆婆会来的!”
在日本,有许多“民间传承”(此处姑且将其定义为被传统民俗学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过去的传承),例如,传说山里有如“山姥”一般可怕的存在;如秋田县的“生鬼”(namahage)一般的“来访神”(2)(在固定时间从异界来到人世间,为人们带来幸福的神)会时而到访人间。而且,这些民间传承如上文中的《三张护身符》一样,在媒体中被再生产,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创作出“箕面婆婆”的这位母亲,在经由媒体传播的民间传承中获得了灵感,出色地创造出新的“来访的妖怪”。“箕面婆婆”可谓诞生于现代的代表性习俗(vernacular)。
类似的习俗,存在于各个家庭之中。一位大学二年级女生写了篇关于“怪物嘎嘎”的报告。在这位学生上小学二年级以前住的房子里,父亲房间的墙壁上挂着巨大的布帘。布帘上描绘的,是秋田县的“生鬼”,所以全家人都把父亲的房间称为“鬼屋”。在这位学生以及她的兄弟姐妹还很年幼的时候,如果做了什么坏事的话,父亲就会用手机假装和“怪物嘎嘎”打电话,说:“你现在可以过来吗?”(剧情设定为父亲和怪物是好朋友)。看准时机,母亲会去按玄关的门铃。这个演出非常奏效,“之后至少有一个星期,我们兄弟姐妹不仅不再做恶作剧,还会主动帮家里做家务”。可见,借由在旅游特产销售中心出售的“生鬼”门帘,产生了只存在于这位学生家庭内部的新习俗。
“鲁鲁大叔”的故事是一位大学一年级男生写的报告。他小时候每次去购物中心,都会指着服装店的人体模型哭着说:“鲁鲁大叔好可怕!”(据说他本人和他父母都不知道为什么是“鲁鲁”这个名字)。因为这件事,如果他不听父母的话,父母就会说“鲁鲁大叔来了!”,以便让他安静下来,乖乖听话。他介绍这个故事后,在报告的末尾如此写道:“现在,我们家已不再会出现‘鲁鲁大叔’了。今后也不会了吧。事实上,如果不是写这篇报告的话,我应该也不会想起吧。我好像回忆起了一些重要的事,非常开心。今后也要好好珍惜我们家的习俗。”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在“妈妈创作的怪物”中,看到其管教孩子的功能。
学校教育是重视启蒙主义之理性的教育,家庭教育也存在类似之处。但另一方面,从上述事例我们不难看出,从“管教”这一层面看,家庭教育又承担着反启蒙主义,即习俗性(vernacular)教育功能。
气仙沼的海神
宫城县气仙沼市举行的“海神节”是个十分有趣的个案。“海神”原本是某个家庭为了管教孩子而凭空制造出的具有威慑作用的“来访者”,但后来却发展成为该地区居民普遍参与的一项名为“海神节”的活动。
该项活动始于1987年。小山隆市先生是从明治时代开始在气仙沼的鱼市场前经营店铺的“小山点心店”第四代传人,他和他的两位伙伴一起发起了“海神节”活动。小山先生的长子常常欺负弟弟,小山先生看到后,为了教育孩子“这个世界上存在可怕的东西”,便想到扮成秋田县的“生鬼”来吓唬他。这就是“海神节”的起源。小山扮演的“海神”会在2月中旬的星期六,戴上类似“生鬼”的面具,穿上类似“生鬼”的服装登场。最初不过是在小山家里举行的活动,怎料消息不胫而走,各家都邀请小山到自己家里来。小山等人答应了大家的请求,于是这一活动从小山家的活动发展成了整个地区的活动。
近年来,当地居民成立了志愿者组织,成员们装扮成六位“海神”,在五十铃神社(当地神社)通过仪式,接受“神灵附体”后,于市内巡游。他们拜访的家庭超过了60户,每到一家,都会送出印有“海神”标记的木牌。2011年,气仙沼在东日本大地震的海啸中受灾严重,但所幸存放于仓库里的面具和服装并没有被冲走,所以第二年当地还照常举行了“海神节”活动。2020年,他们正迎来第34次“海神节”。
图2 气仙沼的海神(前川纱织氏拍摄)
一个家庭的习俗发展成整个地域的习俗,并一直持续了三十多年;如今大人们吓唬孩子的“来访者”已升格为“来访神”,神社会给扮演者举行“神灵附体”的仪式,活动结束时还会赠予人们护符般的“来访神”木牌等。这些都是民俗学研究关注的对象。
我家的规矩
报告中还有很多仅在某个家庭内部形成的习惯。
你知道《侦探夜间独家报道》这个节目吗?是每周五晚11点多开始播放的节目。节目一开始,会响起“塔塔塔拉——”的音乐。在我家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音乐一响,一家人便握紧拳头、相互对视,并配合着节奏摇头晃脑。这是从我小时候开始我家每周五晚的必修课,不这样做的话,父亲会非常生气。而且,就算是看《侦探夜间独家报道》这个节目的录像带回放,也一定要倒到开头,从“塔塔塔拉——”开始放。
因为一直以来都这么做,所以我完全没有违和感,觉得很正常。可有一次和朋友说起,才发现其他人家都不这么做,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在别人看来却非常怪异。
于是,我向父亲询问了星期五的这个习惯,父亲说从1988年3月5日《侦探夜间独家报道》节目首次播放起,他从未间断地收看。起初节目好像是在周六晚播放,但后来改到了周五。双休日休息的父亲,因为次日能休息而心情大好,所以一边喝酒一边兴高采烈地观看。至于摇头晃脑的动作,据说是结婚后,他和母亲一起喝多了便开始这么做了,我们出生后他也一直如此。父亲总是以家庭为重,所以周末一家人团聚的时光令他格外开心,每周末他都要摇头晃脑一番。这个动作并没有什么深意,似乎就是喝醉了酒很兴奋,情不自禁地开始手舞足蹈了。
等我有了孩子,如果《侦探夜间独家报道》这个节目还在继续播出的话,我也想把这个习惯保持下去。这就是我家的习俗(vernacular)。
(来自大阪市的某学生)
还有这样一篇报告。
我家有这样一种“默契”:每周三,家人一起吃完晚饭后先解散,然后再次集合。集合后做什么呢?唱卡拉OK。这个习惯从我十岁那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了整整十一年了。
习惯是这样开始的。之前在不同单位工作的父母,双双辞去了工作,开始两个人共同经营一家咖啡店。过去周末是休息日,但因为工作变化的缘故,咖啡店的固定休息日——星期三,成了两人一周中唯一的休息日。父亲想把唯一的休息日,用来“和家人一起度过”,因为这是最快乐的。然而,对孩子来说,星期三不放假、要上学,所以只有放学后回家吃晚饭时才能一家团聚。家人一起商量后,购买了当时流行的能唱卡拉OK的软件,形成了吃完晚饭聚在一起唱卡拉OK的习惯。而且每周,家人都会自然而然地一起来到客厅,祖母每次还会习惯性地从房间里拿些点心出来。唱卡拉OK时,每个人按顺序唱两首喜爱的曲目。对父母来说,歌唱能让他们消除一周的疲劳,而与家人的团聚,也让每一位家庭成员精神焕发,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第二天的生活中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是孩童的姐姐、我,以及妹妹都升入了大学。我们有时会在傍晚上课、打工,有时会玩到深更半夜。但是,在我们姐妹的心中,依然保留着“‘星期三晚上’不能有其他安排,必须回家”的意识。
这个可以称作是家庭传统活动的习惯,守护着我们的家,加深了我们彼此之间的爱。一直以来无意识地延续的这个习俗(vernacular),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成了我们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我们希望在成家立业之前,一直将它保留下去。而将来,等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家庭,也希望能创造出自己家特有的习惯,因为,它会让家人更加相亲相爱。
(来自大阪府南河内郡的某学生)
世间有形形色色的家庭。这些规矩或许只会在家庭内部实施,而不会在家庭外部成为谈论的对象。或者说,若是没有民俗学的课程作业,它们也许不会被公之于众。
鞋子的咒术
家庭内部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咒术。颇为有趣的是,很多课程论文都提到鞋子的咒术。而且从大家提交的报告来看,有不少家庭会使用相同的咒术。详情如下。
在我家,午后第一次穿新鞋的话,会对鞋子施展咒术。穿上新鞋准备出门时,妈妈一定会拿着马克笔,冲过来说“等一下”。对新鞋施展的咒术,是指用马克笔把鞋底弄脏,在鞋底上随意地涂画,或写些文字什么的。总之,不要让鞋底干干净净地出门就好了。我虽然不清楚详情,但觉得应该就是讨个吉利。如果不这么做,心里会不舒畅。开始一个人生活后,没有为我施展咒术的妈妈在身边,但我在下午第一次穿新鞋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地施咒。
我向妈妈打听了这个习惯,妈妈说,因为外婆一直这么做,所以自己也这么做了。恰巧有新鞋,我就让妈妈实践了一下,妈妈在鞋底写下了“安全”二字。同样的,我问了外婆,外婆也说“因为我妈妈这么做,所以我也这么做了”。据说她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这么做。顺便说一下,外婆施展咒术时,会写幸福的“福”字。在鞋底上写上“福”字,似乎是在践踏福气,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外婆说,是希望“福”能从脚到头守护大家。妈妈和外婆怀揣着各自的愿望在施展咒术。
我觉得,或许是因为鞋子支撑着每个人,带我们去往各个地方,所以安全和幸福很重要,人们因而才会施展咒术来寄托心愿吧。
(来自滨松市的某学生。其外婆是福冈县人)
图3 鞋子的咒术(高桥菫氏拍摄)
还有以下一些类似的报告。
不得已在晚上第一次穿新鞋时,要在鞋底点火。这似乎是妈妈小时候就有的仪式。外婆还说,这是在利用“恶灵厌火”来驱邪。
(来自丰中市的某学生)
我家也有第一次穿新鞋时的咒术,这个咒术只有在黄昏穿新鞋的时候才会用。要在玄关处大喊“我是早晨穿的”,然后逐一往鞋底上吐唾沫。这是我家的规矩,我本以为大家都会这么做,但上了中学后才知道,这是只有我家才有的特殊规矩。
(来自神户市某学生)
在我家,下午第一次穿新鞋的话,要撒盐。(不要撒进鞋子里)
(来自福冈市的某学生)
在我家有这样的习惯,第一次穿新鞋要在上午。上午没有穿新鞋外出的计划、下午才出门的话,也要在上午就把鞋子拿到门口。然后,下午穿之前,要用墨锭把鞋底的脚后跟部分涂黑。
(来自大阪市的某学生)
在我家,买新鞋的时候,会要求第一次穿要在从早晨到中午的时间段。而且,穿之前要把新鞋的鞋底和旧鞋的鞋底对擦一下,然后再穿。据父母说,这是为了防止孩子摔倒。
(来自兵库县尼崎的某学生)
从这些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不能在下午(晚上)第一次穿新鞋,不得已而为之时,需要对鞋子施展咒术。而咒术的内容,主要是写字、用火烤、吐唾沫、把新鞋和旧鞋的鞋底对擦等。
为什么要施展这样的咒术呢?
那是因为人们联想到了葬礼。人死之后会举行葬礼。在过去的村落社会中(大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土葬比火葬多。土葬的墓穴是村里的男丁合力挖的,挖掘工作需要花费整个上午的时间,所以从家里抬出棺材、亲属和村里的人排成长队送死者到“野边”(野边指“原野附近”,那里有墓地)的工作,自然会在下午进行。死者会被穿上叫作“寿衣”(逝者去往地府途中穿的衣服)的白色新和服,以及新的草履(3)(现在也有不穿鞋就入殓的情况)。
此外,也有些地区不采用土葬的方式,而是从较早的时候开始就引入了火葬的方式。但是由于没有像现在这样火力强大的火葬场,焚烧尸体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大多会从傍晚开始焚烧,遗属们先回趟家,第二天早上再去收骨。如此一来,出殡要等到傍晚之后。(4)
这些事实让人联想到“下午(晚上)+新鞋=死”,从而令人心生恐惧。人们担心下午穿新鞋的这种行为会引发死亡或不幸,因此会避免在下午或晚上穿新鞋。万不得已要在这一时段穿的话,也一定要通过某种加工,把新鞋做旧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