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之道
水流虽有快有慢,但都势不可当,依循天命。
武术是我父亲的最爱。从13岁开始练习咏春拳直至32岁辞世,他日日练武,鲜有例外。言及对武术的热爱,他说:“我毕生所学,都是习武得来的。”他的头脑格外敏锐,也格外有见地,我常想,像这样的头脑能和如此重视锻炼和格斗训练的身体合二为一,真是命运的杰作。
事实证明,武术是人生的绝佳隐喻。很少有什么训练能像格斗这般性命攸关、风险巨大。习武就是要在可能受伤的情形下,训练出自己的定力和技巧性反应。精通格斗后,你不仅能沉着巧妙地应战,还能成为一名动作的艺术家,以绝对的自由和坚定,在当下的一瞬强有力地表达自我。即使自身安危或性命悬于一线,仍能保持警觉、机动、巧妙应对,这是自我控制的壮举。
这种运动理念贯穿于李小龙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始终在追求一种“真实”——真实的格斗,真实的生活,经得起实际考验的观念,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他并不像我们在高级的武术比赛中看到的一样,讲究得分和轻触命中。他把那种以得分为目的的竞技型格斗称为“陆上游泳”,这类格斗有很多规则,要求在不造成伤害的情况下得分。
这并不是说他会四处挑战,发起街头格斗,尽管他一生中确实有过几次货真价实的决斗。他所做的是全力训练。很多技艺都会用到护具,他率先对许多护具的独立部件进行改造,为全接触格斗创造出了真正的对练装备。他将棒球手套压扁填充后,做成手靶。他改造了棒球护胸、拳击装备以及剑道的笼手。如今这类对练装备已发展完善,使用广泛,但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功夫中从未听闻有使用护具的先例。
通过大量的体能训练和实战,我父亲有机会将他的主张不断在身心间进行转化——从观念转化成行动。他提出的大部分(也可能是全部)理念,最初都是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武术家。然后,一如所有普适性原则,最终他意识到这些武术上的东西博大精深——也无比契合做人之道。
不过,我们还得从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