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推广先进经验
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
从这天起,北国大地万物复苏,雨水增多,热闹的春耕由此开始。
不过黄土高原的春天似乎要比其他地方晚不少,晚上依然零下七八度,东拉河的冰还没有融化。
倒是镇上理发店开始忙碌起来,大清早人们就挤挤挨挨排着长队,想要把蓄积了几十天的头发好好打理一下。
如果排不上队,也会自己拿剪子剪几根头发,为了在新的一年取个好彩头……剃龙头。
连兰花也不能免俗,早早发了面,蒸出十二个龙眼窝窝。
每个窝窝顶上还捏个凹坑,代表着十二个月,做好记号后放锅里蒸熟。
出锅时看哪个窝窝上水汽多,就代表该月降雨量丰富……这种扯淡的预测方式,王满银自然不会相信,不过也没有阻止。
一句话,尊重传统。
早些年,二月二晚上人们还举行公鸡会。杀公鸡、上香火、点柴禾、祭老龙,祈求一年风调雨顺。
不过现在是新社会,这一套自然没人弄。
过了二月二,生产队出工也变得经常。
随着逐渐融入这个时代,王满银对于去生产队上工干活,并不十分抗拒。
现在田地里根本没有多少农活,除了运粪土,就是犁开沟翻春地。
不需要下大力气,只当熬时间混工分了。
和村里人说说笑笑,没事儿蹲在地头瞎扯淡,也不觉得累,顺便还可以加深感情。
王满银之所以去上工,还有另外一层考虑。
家里虽然开着代销点,总不能自己和兰花两个人都闲在家里吧。
时间短了还可以……一年到头不干活,就指着代销点过日子,天天好吃好喝,村里人肯定背后会议论的。
时间久了,会出事儿的。
前身婚后之所以能够如此潇洒,依然东奔西跑瞎逛游,主要是兰花出山挣工分养家糊口。再加上娘家不断接济,才能勉强维持这个烂怂包的家。
现在王满银自然不愿意这么做,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决定不让自家显得突兀。
当然,他每隔几天就会请假。
理由也是响当当……去供销社交货补货。
倒是兰花几次想跟着一起去生产队出工,都被王满银给否决掉,只让她招呼着代销点和家里。
在家除了做饭,没啥事儿干。兰花打算趁着空闲看书学习的,很快发现根本不可能。
前段时间,村里闹斑疹伤寒,加上下雪,代销点倒清净不少。
出了正月,那些婆姨老太太们大多身体恢复,也开始变得活跃起来。
她们吃罢饭,准时准点拿着针线活儿来代销点报道。也不往窑洞里坐,就蹲在崖面根儿晒太阳。
一群人边忙乎边聊,偶尔还会开几句让兰花脸红的快车。
直到男人们快放工,她们才会收拾好走人。
兰花也很郁闷,都是乡里乡亲,根本没办法赶人。
无奈,她只得跟着做针线活儿。这段时间接连给满银做了两双鞋垫,外加一双千层底布鞋。
***
刚上工没几天,又一场大雪装点了整个罐子村。
现在黄土高原气候要比后世冷很多,二月下雪很平常。
三月桃花雪,清明大风寒。
就算到三四月份,也还有下雪的可能。
一场雪,生产队再次停摆。
赵建海没闲着,他从公社开过会后,晚上又召集村里人开会,当众推广某地农民新发明的种地先进经验……名叫“犁开沟手溜籽”。
王满银仍然态度很端正,靠墙跟儿,带着耳朵听,对此不发表任何意见。
刘向阳听台上长篇介绍,忍不住有些好奇的问:“王大哥,这种经验真能让庄稼增产吗?”
他没种过地,本能觉得哪里有什么不对。
“呵呵,我对种地没经验,这个你自己琢磨。”王满银模棱两可来了句,继续用树枝在地上画圈圈。
所谓“犁开沟手溜籽”,就是前边用牛犁地,后边专门派个人沿着犁沟撒种。
理论上这样做可以人为控制种苗密度,进而节省种子。
当然如果手抖,那就没办法了。
倒是王寿长没有任何顾忌,低声回答道:“完全瞎扯淡,犁开沟手溜籽,从秦始皇那会儿咱们老祖宗都发明了……现在生产队有木耧,不比这个省事省力?而且一次可以种三行,还少一个人工……”
他话没说完,脑后就挨了一巴掌。
是哥哥王福长打的。
“每次开会就你怪话多,吃饱撑的,显自己能是不是。”
“哥,有话不能好好说,我都当马上要当爷了,你还打?”王寿长郁闷的回答。
一句话,让周围人噗嗤笑出声。
王寿长儿子王俊山年后刚定亲没几天,等今年过年结了婚,可不就要当爷爷了嘛。
这都快五十岁的人,还被当众哥哥打,的确有点丢人。
“就是当老爷该打还打,不打你不长记性,光胡说八道。”
王福长连打带训斥,终于让王寿长闭嘴。
他们距离台上比较远,又蹲在黑暗里,也没引起赵建海注意。
王满银和兰花吃过早饭,应付过几个买东西的客人后,便早早回娘家。
王满银手里还提着布袋,里边装有四五斤粉条和几个玉米窝窝。
当然,糖果是少不了的。
自打他开了代销点,少平和兰香几乎没怎么断过糖果。
隔段时间,还能有顿肉食。
有了充足的营养,两个小家伙脸蛋明显比其他孩子滋润。
至于粉条,是王满银前些天在空间里做的。
一共两种,洋芋粉条颜色稍浅,红薯粉条呈褐色。
趁着去供销社采购商品时,他带了十多斤回来,说从黑市上买的。
兰花已经习惯了,也没有怀疑。
王满银第一次做没啥经验,掌握不好技巧。
因此做出的粉条粗细不一,其中还带有很多疙瘩,看起来像“蛤蟆蝌蚪”。
不过味道杠杠滴,尤其用猪油渣炒过后。油乎乎吃到嘴里,绝对够味。趁着今天有时间,正好给岳父家送些。
两人进院子,就发现院里窑面新挖了一孔窑洞。
进度刚有三尺深,孙玉厚正在里边忙乎呢。
“爸,咱家起新窑了?”兰花出声喊道。
看来父亲到底听了自己男人的劝,脑筋终于转过来弯儿,打算另起一孔新窑。
闻声,孙老爷子忙扭头,跟着打招呼:“满银,兰花,你们来了?”
院里的声音也将少平和兰香惊动,纷纷冲上来热情喊着。
对两个小家伙来说,姐夫已经成了自家最受欢迎的人,每次来都会给他们带好吃的东西。
接着,女主人刘二妮也出门相迎。
一家人进了窑洞,问候过奶奶,闲聊几句,王满银就跟着老岳父一起挖窑。
这年头当女婿的给岳父家干活太正常了,而且要好好表现。
王满银给自家挖过窑洞,也算有经验,抡起䦆头就是干。
孙玉厚帮忙在旁边铲土运土,絮絮叨叨讲起挖窑经历。
按照他的说法,自家占的这块崖势属于上等……当年米家镇的阴阳先生曾用罗盘看过。说这地方土脉、风水,都是双水村最好的,以后能出大学生哩!
知道自己女婿口风紧,没有外人,老爷子也不怕被说迷信。
说到底,这是底层农民最朴素的期盼。
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改变命运,不用再从土里刨食。
王满银倒觉得米阴阳算的真准,后边兰香真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算是土圪崂里飞出金凤凰。
少平如果不是因为种种原因,以他的学习成绩,考上大学应该也很轻松。
两人边干活边聊,差不多中午吃饭时,窑洞又往里边进度二尺多。
午饭炒了盘鸡蛋,外加一大碗酸菜,喝的是粉条汤。
以老岳父家的生活水准,绝对算待贵客。
吃罢饭略做休息,翁婿二人继续忙乎。
为了防止出意外,他们也没敢多挖,到三尺就停手。
雪还没化,接下来几天生产队不上工。王满银和兰花天天去双水村报道,当然每次都自带干粮。
连带的,将岳父家菜饭质量提高不少。
几天时间,土窑挖了四米多深,勉强能够放些农具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