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袭爵了
面对两位尚书的热情,徐景昌无动于衷,“夏尚书,茹瑺和你们也是自己人吧!”
夏原吉怔了一下,“是的,不过当他犯下致命错误就不是了。”
这位还真是实诚,徐景昌哼道:“你们这是弃之如敝履啊!”
蹇义微微咳嗽道:“他跟我们还是很不一样的。”
徐景昌越发想笑了,“我跟你们不一样更多,甚至文武殊途。我又不傻,还能不明白?你们是瞧着陛下大殿痛击茹瑺,打得脑袋开花,心里头害怕了,想要找个人顶在前面,给你们遮风挡雨。不过啊,这雷霆雨露,皆是天恩,就算天雷劈碎了你们,那也是皇恩浩荡,我就不掺和了。”
徐景昌直接站起身,“蹇尚书,你要是真把我当自己人,就给我的考评打个下等,让我回家继承爵位就算了,这个朝堂也没啥意思,我挥手之间,就让两部官吏齐齐落马,实在是太无聊了。还不如回家钓鱼舒服。”
如果是姚广孝在这里肯定知道徐景昌玩什么把戏,但是这两位毕竟还经验不足,夏原吉还在劝说:“徐通政,我们没有歹意,你也不想内阁那几个翰林词臣为所欲为吧?”
徐景昌哈哈大笑,“夏尚书,你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内阁执掌公文,环绕在天子身边,那就是事实的宰相。别管他们品级如何,只要他们能左右陛下的想法,代天子落实政务,他们就是大明的中枢。你们两位都只能掌管一部,人家能统御全局,早早晚晚,你们都要失败,所以还是别费心思了,投降最好,求人家庇护,当内阁走狗鹰犬,就是六部尚书最好的下场了。”
徐景昌说完,大摇大摆,就往外面走,直接把两位尚书扔在了身后。
夏原吉和蹇义脸都气黑了,这兔崽子是真欠揍,要不是看在你爹,你姑姑的面子上,我们非弹劾你个嚣张跋扈不可!
只不过气过之后,夏原吉忧心忡忡道:“老兄,这小子话虽然不好听,但道理却是真的,杨荣,解缙,黄淮,杨士奇,这几个人围绕在天子身边,片刻不离,议论朝政,品评政务,确实比咱们更像宰相。”
蹇义黑着脸,他心思更深沉一些,“现在这几个人还只是五品的大学士,仅仅是以备咨询,他们商议出来的结果,还要咱们六部尚书点头,这几个人距离宰相还远着呢。”
夏原吉苦着脸道:“是很远,但是徐景昌说得对,他们能参与全局,什么政务都能说上两句话,我们说到底,还只是负责本部事务,论起插手的范围,就差了一大截。你我还能抵挡,据理力争。可其他几部尚书、侍郎,就不免被这几个人狐假虎威,侵夺权柄,久而久之,后患无穷。”
蹇义闷着头,皱着眉,苦思冥想,朱元璋废除中书省,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他活着的时候,还能靠自己超级强悍的精神头,填补了空缺,此刻却是必须恢复常态了。
其实也别觉得官员就不行,假如朱元璋不废除中书省,有丞相一级的辅政重臣在,至少能让朱允炆少犯一点错,朱棣的靖难就不会这么容易了。
说到底,还是朱允炆一伙,没有统御国家的经验,却骤然执掌朝廷大权,结果一把好牌,硬生生打没了,拱手将朱棣推上了龙椅。
这就是汉弗莱爵士未必好,但他总比望之不似人君的金毛生菜之流强多了。
“如今六部九卿,整个朝堂,能抵抗内阁的,就剩下一个通政使司。”蹇义沉声道:“太祖皇帝有言,政务如水,故需常通。所以才设立通政使。如果我们进言,把内阁诸臣挂名通政司之下,又会如何?”
夏原吉心微微一动,“如果这么一来,通政司可就真成了宰相了,也不是我们之福。更何况徐景昌这小子比起那几个词臣还要能折腾,我怕会出大事。”
蹇义摆手,“你不能这么看,徐景昌还是说了实话的,他家里头有爵位在,他执掌通政司,也就是一时的,想要罢黜他不难,后续朝臣要学他也不可能。倒是内阁大学士,翰林院的词臣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天下还有那么多饱学之士盯着,而且三年一次的科举,早早晚晚,会把内阁变成真正的宰相的。”
这俩人聊来聊去,也算是统一了看法,徐景昌只是小问题,内阁才是心腹大患。
夏原吉道:“上次御前会议,我们已经反对了通政司监督百官,现在骤然改变,怕是不妥吧!”
蹇义想了一会儿,“这样吧,我上书谏言,六部九卿,每旬至通政司议论政务,讨论事情,协调统筹大事,由吏部牵头,通政司主持。”
此言一出,夏原吉顿时大喜,高啊!
六部尚书单独一个,对上内阁不占便宜,但是六部凑在一起,能够互相沟通,可就不怕内阁了。
而且名义上放在通政司,算是给徐景昌一点甜头儿,可实际上却是吏部主持。
通过这个通政司旬会,六部的地位就巩固了,而且也能更好落实政务,对陛下那里有交代,既能谋国,又能谋身。
蹇义的功力可见一斑。
“老兄上书,我也会追随,此刻陛下尚在犹豫之间,不知道将政务交给谁负责,只要咱们仔细劝说,未必不能成功。”
这两位达成了一致,整个文官体系,全都运作起来。
除了战损状态的兵部和工部,其他四部,加上督察院,大理寺,鸿胪寺,全都打着积极建言献策的目的,话里话外劝说朱棣,不要弄内阁,现有的各部衙门足够了,只要大家伙在通政司讨论一下,也就可以了。
他们的举动很快又惊动了另外一些人,那就是翰林院,国子监,詹事府,还有六科廊……没错,这些衙门是传统的清水衙门,品级低,权力小,日子苦。
还没有晋升的出路。
朱棣从词臣当中挑选人员,进入内阁,辅政天子。
毫无疑问,是他们最好的一条晋升途径。
万万不可让六部得逞。
别看这帮人品级低,但胜在数量多。
比如翰林院检讨胡俨就直接指出,如果按照吏部的提议,等于将通政司变为政事堂,六部尚书就是两宋的同平章事,靠着旬会的方式,形成了事实上的群相制。
等于违背祖制,万不可答应。
他这一上书,顿时引来了无数的附和。
徐景昌每天就在通政司,乐颠颠看着争吵的奏疏,一堆支持蹇义,一堆支持胡俨,双方你来我往,简直妙不可言。
“吵架好,越吵越好玩。统统都送给陛下,让陛下发愁去吧。”
徐景昌翘着二郎腿,俨然当朝第一乐子人。
你们不斗,我哪来的戏看?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他还哼唱开了。
正在徐景昌高兴的时候,姚广孝来了。
徐景昌也不意外,“大师是又想素斋了?我心情好,不用您老干什么,我请客。”
姚广孝点头,这一次足足弄了十八个菜,摆了满满一桌子。
“徐通政,你不用老衲干什么,老衲倒是要告诉你一件好事。”
“什么好事?”徐景昌不解道。
姚广孝笑道:“是这样的,大殿下在北平发来了一份奏疏,追思舅父,请求陛下加恩,让你继承武阳侯的爵位。”
袭爵了?
徐景昌就是一愣,自己有官职在身啊!
难道可以回家了?
姚广孝夹着一块排骨,笑吟吟道:“陛下不光同意了,还要赐你太子太保衔,通政使依旧。”
徐景昌更为惊讶,还有这等好事?
“对了,陛下也同意六部九卿旬会,以品级最高者,主持旬会。”
徐景昌目瞪口呆,半晌才喃喃道:“那几个尚书都是二品吧?”
“没错,只有你是从一品。”老和尚笑眯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