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唐朝的那些事(十九)
封德彝:两面人的政治投机之路(二)
但天算不如人算。杨素死后大儿子杨玄感居然起兵叛乱,结果不到3个月就兵败身死。
杨素七个儿子要么战死要么处死,杨素自己死后还被人从棺材中拉出来鞭尸,其家族也因受杨玄感的牵连而被诛夷,杨家在隋朝彻底沦丧。
以前人人争以与杨家有关系为荣,现在人人避之不及。
封德彝应该也受到了些影响,但他马上又找到了新的靠山。
这个新的靠山就是虞世基。
虞世基本身是绍兴人呢,原来在陈朝任官。陈灭亡后担任隋朝通直郎的散官。因为文章写得好,被隋炀帝杨广看中,担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内史侍郎)。
一开始担任要职,业务不熟悉,在朝中也没有根基,所以虞世基工作经常有差错,压力也很大。
封德彝看到分管领导压力这么大,就暗中为他指点谋划。
虞世基也迫切需要这么一位熟悉业务又精明能干的下属来辅助自己,所以也是言听计从,将封德彝视为亲信。
但,封德彝传授的却是为官之道,而非为政之道。他所做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是否对自己有利,而非是否对国家民族有利。
宗旨歪了,方向也就偏了。当时虞世基与牛弘、苏威、宇文述等六人共同参与吏部选官,时人谓之“选曹七贵”,七人中虞世基有专断之权。在选人用人方面,虞世基慢慢将其作为培植亲信和谋取私利的工具,其门口每天人来人往,都来行贿送礼,政治生态一塌糊涂(《隋书》:“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其门如市,金宝盈积”)。
虞世基颇得杨素真传,其背后的封德彝“功劳”也很大。
封德彝第二个“功劳”是传授揣摩之策,心思全放在如何服务好领导上。
以领导的个人好骛来作为工作的判断依据。虞世基深知隋炀帝杨广喜欢听工作取得的成绩,而不喜欢听问题和困难。
所以在呈报隋炀帝杨广的材料中,只捡喜报,不挑败闻,让隋炀帝杨广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聋子,直至江都兵变(《隋书》:“世基知帝恶数闻之,后有告败者,乃抑损表状,不以实闻。是后外间有变,帝弗之知也”)。
封德彝帮助虞世基在朝中站稳了脚跟,虞世基也日益得到领导的信任和宠爱。随着职位的上升和地位的提高,虞世基放弃了原来知识分子的信仰和清高,生活日趋奢靡,又不善于处理家风家教,逐渐在腐化堕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和隋王朝一起走向灭亡(《隋书》:“其继室孙氏,性骄淫,世基惑之,恣其奢靡。雕饰器服,无复素士之风”)。
领导与下属应该是共同利益体,领导开明贤达,敢于倾听不同声音,勇于承担责任指引方向。下属尽心尽责,不以私利而害公,不以私恩而忘义,以主人翁的姿态为民族大义国家利益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是共赢。
封德彝虽然通过人际关系、官场套路帮虞世基取得了个人一时的成功,但败坏了纲纪、损害了生态,最终隋朝灭亡,隋炀帝杨广、内史侍郎虞世基功败身死,是双输。
(《新唐书》:“虞世基得幸炀帝,然不悉吏事,处可失宜。伦阴为裁画,内以谄承主意,百官章奏若忤旨,则寝不闻;外以峻文绳天下,有功当赏,辄抑不行。由是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矣”)。
当然,隋朝灭亡,隋炀帝罪其首,但不能因为领导不贤,下属就要加油添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未失不是一种好的策略。
隋朝灭亡了,但封德彝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