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唐朝的那些事(四十七)
(五)选人用人很重要,但人才从何而来?
唐宪宗时期的宰相李绛,很羡慕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认为那个时候朝廷人才济济,行政事务方面的人才有房玄龄、杜如晦等;谏言巡察方面的人才有魏徵、王珪等,军事方面的人才有李靖、李勣等,大家齐心协力,才使得唐朝强盛不衰(《全唐书》:“(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北宋时期的曾巩也认为李世民时期人才济济,共同出力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曾巩集》: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
但在贞观初年的历史镜像中,李世民还在为没有人才而苦恼。
628年,贞观二年,李世民问右仆射封德彝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才。我去年让你推荐贤达人才,大半年过去了,你怎么一个也没有推荐呢?
老狐狸封德彝回答道,领导啊,不是我不想推荐,只是现在没见到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呀。
一般的领导听了,可能想想也就过去了。
但李世民是有主见的人,他说,以前开明的君主都是在当代挖掘人才,难道要等到像古代的傅说、姜子牙这样的人才聚集了,我们才开始执政吗?人才每个朝代都有,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培养,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
现在我们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你们没有用心去发现、去挖掘。
封德彝听了,羞愧地点头称是(《贞观政要》贞观二年,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赧而退)。
人是复杂的动物,行为方式总是力求趋利避害。
当在一个好的政治生态中时,就算一些品行不好的官员也会夹紧尾巴老实做人。
前面讲过,封德彝其实是一个两面人,在隋朝的时候就蛇鼠两端,善于骑墙。但在李世民治下,其不好的一面始终没有表现出来,反而努力工作兢兢业业,为贞观年间的强盛做出自己的努力。
同样,裴矩等人原来在隋炀帝杨广手下,也经常出馊主意。但到了李世民治下,却任劳任怨勤勉工作,为国家治理做出应有贡献,北宋宰相司马光认为,这就是良好政治生态熏陶的结果(《资治通鉴》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在挖掘人才上,李世民将其作为一号工程来抓。
魏征、王圭、李桐客等都是李世民看重提拔的,马周也是如此。
本来他只是中郎将常何(没错,就是玄武门之变中的那个双面间谍)手下的一个门客,名不见经传。
有次朝廷下诏,要求各级官员都要对国家政策方针提意见建议。
常何是武将,会打仗但不会写材料,于是让马周代写。
马周洋洋洒洒写了二十几条。
李世民一看,写得不错,他也知道常何的底细,晓得常何自己绝写不出这样有深度的文章来,就问常何材料是谁写的?
常何也实在,就实话实说。
李世民很高兴,将马周找过来一聊,发现果然是人才,就予以重用。
因为常何推荐有功,也给予必要奖励。
三方共赢,皆大欢喜(《资治通鉴》:茌平人马周,客游长安,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六月,壬午,以旱,诏文武官极言得失。何武人不学,不知所言,周代之陈便宜二十馀条。上怪其能,以问何,对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草耳。”上即召之;未至,遣使督促者数辈。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寻除监察御史,奉使称旨。上以常何为知人,赐绢三百匹)。
同时,李世民也知道基层官员是执政的关键,为了选好人用好人,他特地将各地军区司令、市高官市长的名字都写在卧室屏风上,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写在名字下面,通过长久地考察一个干部,以便下次的奖惩晋升。同时要求市长市高官以上官员都要推荐县高官县长人员,还特别突出推荐理由和主要事迹,便于人事组织部门考察任用,尽量减少突击提拔和近亲繁殖(《资治通鉴》上曰:“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朕常疏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乃命内外五品已上,各举堪为县令者,以名闻)。
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基层优秀官员脱颖而出,为贞观盛世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