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亲和性:攻击性的真正对立面
科学家们偶尔也会“在月光下做事”(喻业余兼职),即从他日常的本职工作中腾出些时间来做些其他的简单的实验。那些投身到显然不重要或与本职工作不相干的研究中去的科学家却经常获得使他们几乎一夜闻名世界的意外发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动物学研究所的弗兰克·比奇(Frank A.Beach)教授成名的情况就是这样。[1]
1970年,比奇教授经常听他妻子说些关于狗的事情。那时,比奇太太几乎每天都要带着她养的母猎犬杰基在伯克利的蒂尔登公园里散很长时间的步。一到了晚上,她就会告诉她的丈夫:杰基会怎样对待它在公园里碰上的公狗。有时,它对公狗们根本就不予理睬。另一些时候,它会扮演暴君的角色,让它的狂热追求者们摇尾乞怜,直到它断定公狗们已受够了为止。而后,它又会以同意与公狗们一起玩的方式来奖赏它们。
比奇教授认为:作为热情的爱狗者,他的妻子在理解她的狗的行为时加进了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他想,狗毕竟只是一种动物而已,而对一只雌性动物来说,一只雄性与另一只雄性并没什么好坏之别。这位教授相信:在性关系上,动物们是不分好坏、不加选择的;由此,与人不同的是,一只狗是不会觉得自己只受某些狗的吸引并拒绝其他狗所献的殷勤的。他想,一只狗最多会体验到一时的兴致,一种转瞬即逝的想或不想跟某个特定的伙伴玩耍或交配的倾向。比奇教授想要以科学的证据向他妻子证明:狗是不可能以她所描述的方式行事的。他开始做一系列的实验,但结果却证明:他妻子所说的是对的。而且,关于狗的行为,这些实验还证明了许多其他的东西。
比奇用了他自己养的5只公猎犬、5只母猎犬来做实验,这些猎犬从幼年时代起就被他养在一个很大的圈养区中。在对这些狗的近距离观察中,他注意到:每只公狗都表现出了想要与所有母狗交友的愿望。由此,那些公狗的行为证实了这位教授的“狗对交配对象是不加选择的”的观点。然而,母狗的情况却与此不同。
只有一只叫作阿尔夫的公狗看来始终对所有母狗都有吸引力,这5只母狗的名字分别叫安妮塔、宝妮、齐莉、多拉和艾尔玛。阿尔夫是公狗们的头儿,是整个狗群中的“花花公子”。喜欢公狗邦佐的母狗则只有安妮塔与艾尔玛,其他三只母狗都拒绝它。公狗凯撒只对安妮塔与齐莉有吸引力。多拉对大卫友好,艾尔玛通常也这样。但第五只公狗恩诺却没有掌握如何与母狗交往的艺术,因而,尽管它很热情,却被所有5只母狗所拒绝。
每一只母狗都表现出了对某一只、两只或三只公狗的喜爱。它们对公狗的趣味各不相同,但没有一只母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它们的感情。比奇教授的实验证明了:在数年之后,每只母狗对每只公狗的反应仍然是稳定的。当年轻的母狗们第一次发情时,比奇教授获得了令人吃惊的发现。正如每一个养狗者所知道的那样,公狗们总是聚集在某只处于发情期的母狗身边。然而,对自己要选择哪些及什么样的对象,母狗们却是非常挑剔的。比奇教授所看到的母猎犬们选择以哪些公狗为配偶的事实着实出乎他的意料,让他感到吃惊。
在过去的岁月中,齐莉与阿尔夫和凯撒保持着亲密的友好关系并拒绝了其他公狗的好意。但当需要选择性伙伴时,它却会将它的两个朋友赶开而与恩诺和大卫交配。在过去的岁月中,安妮塔对阿尔夫、邦佐与凯撒表现出了喜爱之情。但当它处于发情期时,它却会突然对阿尔夫与邦佐冷落起来,而与凯撒及恩诺交配,而在平常时恩诺则是群落中的“输家”。当那些母狗不再发情时,它们就会恢复到先前的行为方式,即与它们的老朋友友好相处并以咆哮和撕咬来拒绝它们的性伙伴。
由此可见:母狗们是将基于个体之间的亲和感或喜爱之情的友情关系与基于性吸引力的性爱关系清楚地区分开来的,是将性行为与个体间的好恶之情归入不同范畴的。
诚然,在某些情况下,母猎狗们也会选择某个玩伴为自己的性伙伴。显然,有某些特征在向母狗们表明某只公狗是适宜于做玩伴还是情侣,而有些时候一只公狗是会同时满足这两种角色的要求的。不过,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些特征到底是什么。
比奇教授的实验揭示了动物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事实。能使两个动物个体建立并保持彼此间的密切关系的有两种极为不同的力量,即只与性有关的性结对本能和与性无关的社会性结对本能。后者是以彼此间的亲和感或互相喜爱为基础的。性本能只有在驱使雄性与雌性交配的那段时间或最多在一个交配季节中将两性联结在一起。而社会性结对关系则可以持续多年甚至维持终身。
研究狗以外的其他动物的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这一重大发现:在动物中存在着一种基于彼此间的亲和感的社会性结对本能。
1963年,康拉德·洛伦茨在他的《论攻击》一书中论证了攻击性的本能性。[2]他在这一及其他领域的研究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在下定决心要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洛伦茨对教育与环境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可能有所忽视,而这一忽略导致了某些人对他的发现产生了误解。不过,无论如何,洛伦茨的确成功地将攻击性确立成了一种本能。
有些人错误地将性本能看作攻击性的对立面。实际上,攻击性的对立面是基于两个个体之间的亲和与喜爱之情的社会性结对本能。科学家们发现这种本能的存在还是不久之前的事情。
社会性结对本能,使雄性与雌性、男人与女人走到一块,并建立起一种超乎由性需求所建立的对子关系(一对一的个体间密切关系)之上的对子关系。直到最近,我们对这种本能的了解仍然不如我们对性本能与攻击本能的了解多。在本书中,我将试图对三个“理性的敌人”——攻击性、性本能与亲和性结对本能三者间的关系做一次前所未有的详审细查。我还将讨论这些本能与理性、意志、羞耻感及我们人类对自己的行为的责任心之间的关系。
社会性结对本能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爱情与婚姻的由来已久的看法。通过对这一本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的了解,我们可以弄懂男人与女人们如何才能更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了解我们的本能有助于我们的社会更和谐地运行”,对这样的说法有些人也许会感到怀疑。在当代,许多人倾向于不理会人类自然演化的历史所形成的传统。他们往往相信人类的理性是万能的,而从过去的时代继承下来的本能的行为模式对现代的婚姻乃至整个现代社会都没有多大的影响。
人的理性当然是一种强大的创造性力量。然而,无视人的智力所可能产生的破坏性,其后果将是极为严重的。与任何其他事物一样,人的理智的运行也是服从自然法则的。最终,我们并非理性的动物。我们的智力会使得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无意识力量,但不幸的是,迄今为止,我们想要建立一个纯然理性的社会的努力仍然未能成功。
只有在我们学会懂得我们自己的本能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控制本能。这本书所探讨的就是一个这样的本能——当其在两性关系中起作用时的社会性结对本能。在我将要写的另一本书中,我将讨论父母与子女以及比家庭更大的社会组织中的成员之间的关系。
要懂得那些支配着我们的非理性力量,我们就必须去研究这些力量最初在其中演化出来的动物世界。
只要步步追索演化过程,我们就会发现:社会行为的演化与繁殖行为的演化相伴相生、如影随形。随着生物的演化,繁殖行为日益复杂多样化。繁殖行为的历史起自无性繁殖,其后的发展包括雄性的“发明”、伴有同类相食行为的交配、曾经作为“正常”交配形式的强奸、亲和性结对本能的出现、各种结偶与婚姻模式的演化以及人类中类似行为模式的发展。